新马原第一章 (1—3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讲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 本讲的主要内容: • 一、物质及其存在 形式 • 二、意识及其物质 根源性 • 三、世界的统一性 在于物质性
一、物质的哲学范畴及其存在方式
(一)哲学物质观的形成和发展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泰勒斯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 赫拉克利特:“火”是万物的本原 德谟克里特认为,世界是由不可再 分的原子和虚空构成。 中国有“五行说”,“元气论”。 “五行”、“元气”是自然界原始 的物质基础。万物是由金、木、 水、火、土五种元素构成的。 印度有“四根说”。认为“地”、 “水”、“火”、“风”是世界 万物的基础
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 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 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 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 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物质定义的理论意义
• 第一,它彻底坚持了唯物 主义一元论的原则,是反 对唯心主义、二元论的锐 利武器。 • 第二,它揭示了物质的可 知性,有力地批判了不可 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 证法的统一。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 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 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 奠定了理论基础。
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 • • • • • • • • 第一,意识是能动的, 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 造性。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 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 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 动的作用。
三、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 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 分。 • (生命现象:生命不是上帝的“杰作”,它是自然界长期
3、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 恩格斯概括了哲学物质和种种 具体物质形态之间的关系,指 出:“实物、物质无非是各种 实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 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 列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 上,第一次给物质下了一个完 备的科学定义。阐明了辩证唯 物主义的物质观。 • 他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
• 运动和静止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永恒 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 暂时的、有条件的。在绝对的运 动中有相对的静止,在相对的静 止中包含有绝对的运动。 • 在相对静止和绝对运动的辩证关 系上,有两种错误倾向必须反对:
一种是,把相对静止夸大为绝对 静止的形而上学观点。 • 另一种是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这种观点,否认相对静止
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其二,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 即思维能否 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 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标准。
示意图:
•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谁决定谁, 究竟谁是世界本原
思维能否认识 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可知论
不可知论
• 在远古时代,人们还完全不知道自己身体的构造,并且受梦中景象的影 响(注:在蒙昧人和低级野蛮人中间,现在还流行着这样一种观念:梦 中出现的人的形象是暂时离开肉体的灵魂;因而现实的人要对自己出现 于他人梦中时针对做梦者而采取的行为负责。例如伊姆•特恩于1884年在 圭亚那的印第安人中就发现了这种情形。于是就产生一种观念:他们的 思维和感觉不是他们身体的活动,而是一种独特的、寓于这个身体之中 而在人死亡时就离开身体的灵魂的活动。从这个时候起,人们不得不思 考这种灵魂对外部世界的关系。如果灵魂在人死时离开肉体而继续活着, 那就没有理由去设想它本身还会死亡;这样就产生了灵魂不死的观念, 这种观念在那个发展阶段出现决不是一种安慰,而是一种不可抗拒的命 运,并且往往是一种真正的不幸,例如在希腊人那里就是这样。关于个 人不死的无聊臆想之所以普遍产生,不是因为宗教上的安慰的需要,而 是因为人们在普遍愚昧的情况下不知道对已经被认为存在的灵魂在肉体 死后该怎么办。由于十分相似的原因,通过自然力的人格化,产生了最 初的神。随着各种宗教的进一步发展,这些神越来越具有了超世界的形 象,直到最后,通过智力发展中自然发生的抽象化过程——几乎可以说 是蒸馏过程,在人们的头脑中,从或多或少有限的和互相限制的许多神 中产生了一种神的观念。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意义
• 理论意义:世界的物质 统一性原理,是辩证唯 物主义整个理论大厦的 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 的一系列原理、原则都 是以世界物质统一性原 理为基础,为中心的。 • 实践意义:坚持一切从 实际出发,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即坚持从物质世界客观 存在着的实际出发,从 运动、变化和发展着的 实际出发,一切以时间、 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2、哲学的基本问题
• 哲学基本问题的含义:
• 恩格斯指出:“全部哲学, 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 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 的关系问题”
• 思维,就是指精神、意识等主 观世界的东西;存在是指客观 物质世界。所以,思维与存在 的关系问题,也就是精神和物 质的关系问题,主观与客观的 关系问题,这些不同的说法, 所表达的都是同一个意思。
• Eg:“方生方死,方死方生”、 “此亦彼也,彼亦此也。 • “人不能一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
2、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 (1)什么是时间和空间 所谓时间,就是物质运动过程的顺序性、间隔性和持续性。 • 所谓空间,就是运动着的物质的伸张性、广延性。 • (2)时间和空间与运动着的物质的关系 • 首先,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 • 其次,时间空间离不开物质的运动 再次,时间和空间的特性也会随着物质运动性质的变化而 变化 • (3)时间和空间的特点 • 第一、客观性。 • 第二、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 第三、空间具有三维性,时间具有一维性。
• ②发展形态: 主观唯心主义 • 客观唯心主义
• 主观唯心主义把主观 • 精神(人的感觉、观 • 念、经验、意志、 “心” • 等)作为唯一真实的 • 存在和世界的本原。 • “存在就是被感知” • “物是感觉的组合”。 • • • • • • 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 精神(“理”、理念、 宇宙精神、绝对观念 等)作为世界的本原 和万物的制造者。
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 • • • • • • • 其一,意识和物质、 精神和自然界,究竟 谁是世界的本原,即 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 一性的问题。对这一 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 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 义的唯一标准。
关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 唯心主义及其发展形态 • ①唯心主义,指主张精神 是世界的本原,物质是精 神所派生的,即主张精神 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 性的,精神决定物质的哲 学。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教学目的和要求 • 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辩证法的基本原理,着重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和实践的基本观点,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根本方法,为树立科学的世界 观打下理论基础。 教学要点 • • • • • • • 世界的物质性 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 唯物辩证法是根本方法 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物质 实践 联系 发展 规律 矛盾 发展
• 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人脑的 机能,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 象。 • 意识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 但不是物质本身,意识是特 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 属性。 • 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 一 • 马克思说,“观念的东西不 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 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 而已。” 就是说意识是人 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 关于正确处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什么是规律?
规律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Baidu Nhomakorabea的、稳定的联系。
第一,规律是事物的本质联系。
第二,规律是事物的必然联系。 第三,规律是事物的稳定联系。 第四,规律是客观的。
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
• 自然与社会都具有客观物质性,都具有自身的发展规律。 • 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 二者之间的联系表现在:自然界和社会的规律都可以被认 识和利用。二者的区别:自然规律是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 识的力量起作用,社会规律则是通过有意识、有目的的人 的活动实现的;自然规律可以完全相同的形式反复出现, 而社会规律则是历史的,在不同社会、国家、民族以及不 同的历史阶段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EG:
•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 三生万物。 ——老子 •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 为桀亡。——荀子 • 人之生,气之聚也;聚之则 生,散则为死。——庄子 • “世界是包括一切的整体, 它不是由任何神或任何人所 创造的,它过去,现在和将 来都是按规律燃烧着的、按 规律熄灭着的永恒的活火。” ——赫拉克利特
关键词
教学目的和要求
第一讲 世界观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
• 所谓世界观,就是人们 对于整个世界的总体看 法和根本的观点。世界 观也叫宇宙观 。
•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 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 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
•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
化的世界观 ,又是 方法论
哲学研究的对象是世界万物的共同本 质和一般规律,是自然知识、社会知 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二、意识及其物质根源性
• (一)意识的物质根源性
•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 意识从起源来看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其产生经历了 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一过程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 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 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 由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 由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类的意识。 • 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的产物, 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发展的结果)
第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 导,但 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是物质性 的活动。 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 基础。 ◆物质生产劳动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发源地。 ◆物质生产劳动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物质生产劳动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 物质是按一定次序结合 的,不可分、不可灭的 原子的总和。 • 原子及其属性是不变的, 世界上形形色色不同性 质的事物和现象,都是 由原子大小、轻重、形 状,以及原子的结合和 分离在空间位置上的变 化所造成的 ——伽桑狄
• • • • • • • • •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肯定了物质不依 赖于意识,并以自然科学材料为根据,肯定物 质就是原子,就是世界的本原。克服了古代朴 素唯物主义物质观的自发性、直观性、猜测 性 。 缺陷: 1、机械性 2、形而上学性 3、不彻底性
• 朴素的唯物主义肯定世界的 物质性,这种物质观奠定了 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试图 说明世界的物质本原,在根 本点上是正确的。 • 但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 质观有其局限性: 第一,这种观点只是一种可 贵的猜测,在当时并不能被 科学证实; 第二,它把万物归结为某种 可以感知的具体的物质形态, 这就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
(二)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 1、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 运动是标志宇宙间所有事物、 现象和过程变化的哲学范畴, 是物质所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 在方式 • 凡物质都是运动着的物质,世 界上没有不运动的绝对静止的 物质存在 。正如毛泽东同志所 指出的,“除了运动着的物质 之外,世界上什么也没有。” • 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 综上所述,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包括意识现象,归 根到底都是物质的表现形态或物质的属性和存在形式,其 原因在物质世界自身 ——自然界是物质的统一体 ;意识 的根源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是物质的 。这样,就得出一 个基本原理: 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物质统一性原 理)
•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其内容包括: • (1)世界是统一的,即世界的本原是一个; • (2)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即世界统一的基础是物 质; • (3)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而不是单一的无差 别的统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以具体物质形态的差异性、 多样性为前提,而物质形态的差异性、多样性又以它们的 客观实在性为基础。 ) •
如黑格尔提出的“绝 对观念”
唯物主义及其发展形态
• ①唯物主义,指主张物质 是世界的本原,精神是物 质所派生的,即主张物质 是第一性的,精神(意识 ) 是第二性的,物质决定意 识的哲学。 • ②发展形态:古代朴素唯 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 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主 义)、马克思主义的辩论 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