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艺术的本质与特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艺术的本质与特征

l第一章,艺术的本质与特征

艺术的本质

第一种,“客观精神说”:

这种观点认为艺术史“理念”或者客观“宇宙精神的体现。

代表人物:

1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是较早对艺术的本质进行哲学探讨的学者。柏拉图认为,理性世界是第一性的,感性世界是第二性的,而艺术世界仅仅是第三性的。

2德国古典美术学集大成者黑格尔对艺术本质的认识同样也建立在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之上。黑格尔美学思想的核心是:“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同样把艺术的本质归结于“理念”或“绝对精神”。但是,黑格尔关于美和艺术的看法又包含了深刻的辩证法思想,他认为,“理念”是内容,离不开理性,也离不开感性。

3中国南北朝的刘勰认为文是道的表现,道是文的本源。宋代朱熹认为,“文”只不过是载“道”的简单工具,即“犹车之载物”罢了。

第二种,“主管精神说”:

这种观点认为艺术是“自我意识的表现”,是“生命体的冲动”

代表人物:

1德国古典美学的开山鼻祖康德认为,艺术纯粹是作家、艺术家们的天才创造物,这种“自由的艺术”丝毫不夹杂任何利害关系,不涉及任何目的。他强调艺术创作中,天才的想象力与独创性,可以使艺术达到美的境界,康德的这种意志自由沦为后来的唯意志主义的思想来源之一。

2处在19世纪和20世纪转折点上的德国哲学家尼采更是将其推向极端,尼采认为,人的主观意识是世界万物的主宰,也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因。在尼采那里,主管意志被说成主宰一切的独立实体,本能欲望被夸大为具有无限的能动性。

3宋代严羽的“妙悟说”和明代袁宏道的“性灵说”,也是把主管精神的表现和抒发,

当作文学艺术的本质特征。

第三种,“模仿说”或“再现说”:

这种观点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发展到后来,更认为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再现”

代表人物:

1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个以独立体系来阐明美学概念,成为在他之前的希腊美学思想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他首先肯定了现实世界的真实性,从而就肯定了“模仿”现实的艺术的真实性。与此同时,亚里士多德进一步认为,艺术所具有的这种“模仿”功能,使得艺术甚至比它所“模仿”的现象世界更加真实

2俄国19世纪革命民主注意着车尔尼雪夫斯基从他关于“美是生活”的论断出发,认为艺术是对生活对“再现”。

中外艺术史上还有“形象说”、“情感说”、“表现说”、“形式说”等多种颇有影响的说法。历史上不同时代的思想家、美学家和艺术家们,都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去研究艺术的性质特点和基本规律,提出了许多精辟的,颇有意义的见解。

艺术的特征

形象性:

艺术形象性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任何一说的形象性都是具体的、感性的,也都体现着一定的思想感情,都是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的有机统一。

艺术形象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任何艺术形象都离不开内容,也离不开形式,必然是二者的有机统一。

艺术形象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综观中外艺术宝库中浩如烟海的文艺作品,凡是成功的艺术形象,无不具有鲜明而独特的个性,同时又具有丰富而广泛的社会概括性。正因为集个性与共性于一身,才使得这些艺术形象具有不朽的艺术生命力。

主观性:

艺术创作具有主体性的特点。社会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艺术创作对社会的这种依赖关系,首先表现在艺术家往往是从生活实践中获得创作动机和创作灵感的,尤其是艺术创作的内容,更是来源于社会现实生活。但与此同时,艺术创作又是一种创造性劳动,作家、艺术家作为创作的主体对艺术创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艺术作品具有主体性的特点。艺术作品作为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必然打上艺术家作为创作主体的鲜明烙印。

艺术欣赏具有主体性的特点。由于美感既有共同性,又有差异性,既有社会功利性,又有个人直觉性,这使得美感具有千差万别的个性特征。“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正说明了这个道理

审美性:

艺术的审美性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美学理论告诉我们,美的形态分为自然美和艺术美,二者之间归根结底就在于艺术美直接凝聚着人类劳动和智慧的结晶。

艺术的审美是真、善、美的结晶。艺术美之所以高于现实美,是由于通过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把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凝聚到了艺术作品中。艺术美要以真和善为前提,并通过审美性体现出艺术中这种真善美的统一。

艺术的审美性是内容美和形式美的统一。作为艺术的一种特性,艺术美注重形式,但并不脱离内容,它是二者的有机统一。每种艺术都有自己的特殊的形式美。随着艺术实践的不断发展,形式美的法则也在不断的变化发展。

本章小结

中外艺术史上,对于艺术本质主要有“客观精神说”、“主观精神说”、“模仿说”(“再现说”)等三种代表性的观点。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将艺术看作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为解决艺术本质问题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艺术形象是客观与主观、内容与形式、个性与共性的统一。艺术创作、艺术作品与艺术鉴赏均具有主体性的特点,艺术的审美性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是真、善、美的结晶,艺术的审美性体现为内容美和形式美的统一。

第二章,艺术的起源

一,艺术起源的五种学说:

(1)艺术起源于模仿

模仿说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类对自然或现实生活的模仿。这是最古老的一种说法。

代表人物:

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和亚里士多德

主要观点:

他们认为模仿是人类的本能,所有的文艺都是“模仿”,不管是何种样式和种类的艺术。艺术应当模仿事务应当有的样子,这实际上是对模仿自然或现实生活主动性的强调。

历史影响:

长期以来,西方对写实艺术的重视和追求惟妙惟肖的逼真模仿与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理论有密切的关系,肯定了自然世界和现实生活是文学艺术的源泉。其次,它揭示了人类一种较原始的心理倾向,对客观事物的准确描绘也是对世界的一种把握,他使人从中看到自己的力量与智慧,从而引起生理上的快感和满足

(2)艺术起源于“游戏”

代表人物:

18世纪的德国哲学家席勒和19世纪英国哲学家斯宾塞,这个理论称之为“席勒-斯宾塞理论”

主要观点:

这一种说法认为,艺术活动或审美活动起源于人类所具有的游戏本能,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于人类具有过剩的精力,另一方面是人将这种过剩精力运用到没有实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