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的相对论与家族相似性比较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言相对论与家族相似性对跨文化交际的启示
王雪鉴夏侯富生
摘要:在语言学界,有些学者认为萨皮尔-沃尔夫的理论含糊其词,自相矛盾,先是提到语言决定思维和文化,又同时认为语言只是影响思维和文化,笔者认为,这只是理论的方法论问题,这种理论与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说和家族相似论极为相似,为后人在跨文化交际的途径上提供了很好的哲学理论基础;语言本体论的确立与超越历来是跨文化交际的热点论题,也为当今的外语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指南。
关键词:语言相对论家族相似性跨文化交际
19世纪20年代美国著名人类学家萨皮尔提出著名然而颇有争议的语言相对论和语言决定论。
语言相对论(Linguistic Relativity)即语言不同的人有相应的不同的思维;语言决定论(Linguistic Determinism)即思维不能脱离语言而存在。
两者被共同称为萨皮尔-沃尔夫假说;同一时代德国著名的语言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提出语言“游戏”的“家族相似性”。
语言决定论(后来学者称之为“强势假说”)实质是主张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文化和思维,不同语言之间是不可翻译的,操不同语言的人之间是无法达到彼此理解的;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性”恰恰相反,他提出的家族相似性,实质是主张不同语言之间是有共性的,操不同语言的人之间能够通过语言的共性达到彼此的相互理解。
一萨皮尔与维特根斯坦的理论方法分析
仔细分析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各有其合理性,萨皮尔-沃尔夫假说告诉我们不同的语言文化之间是有差异的,Bogardus1930年将文化定义为“一个社会集团过去和现在做事和思考问题方式的总和他是传统(传承下来的信仰)和风俗(传承下来的程序)的总和。
”
[1]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 1999 33),根据这种定义,结合语言相对论,操不同语言的人拥有不同的做事和思考问题的方式,不同语言的人群拥有不同的传统和风俗。
那么,在人们的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要特别关注他国和民族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尊重彼此的生活风俗习惯,互相取长补短,认真学习对方的文化的优势,从而才能更好第发展自己的文化。
更多学者都认为萨皮尔-沃尔夫的强势假说(strong version)是错误的,他更多地阻止了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但这种假说更多的警醒我们要注意民族文化的差异性,站在他文化的立场上去思考问题,而不是仅仅以自己为中心,每一个民族都有他自己独特的文化特点,没有优劣之分,只有意识到这一点,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才能做到真正的平等,同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是这样的,我们只有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才能做到知己知彼,达到彼此的真正理解和进行和谐的交流。
萨皮尔-沃尔夫假说的合理性在于,它更鲜明的指出民族语言文化的差异,通过差异性的确立,建立某种文化定型,能更好地帮助不同文化的人们相互了解,其实这也是高一虹所说的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架设桥梁”的过程。
有些学者把萨皮尔-沃尔夫提出的“语言相对论”称作弱势假说(weak version)。
弱势“假说”主张语言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思维,并不起制约或主导作用[2](莫琼,陈莜“萨皮尔-沃尔夫假说”理论关照下的外语教学 2010 2 103),也就是说,该假说“立”与“破”结合,一方面建立了文化的差异的“墙”,另一面试图建设不同文化之间沟通的“桥”。
其实这与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说”,“家族相似性”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
作者简介:王雪鉴(1980- ),男,温州大学外语学院硕士,助教,研究方向:外语教学
夏侯富生(1955- )男,温州大学外语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语言哲学
维氏的“语言游戏说”旨在说明语言文化的多样性,强调不同语言文化之间的差异,
但同时他使用“家族相似性”喻指各种游戏之间的相似性,比如:世界上大多数语言采用S(主语)V(谓语) O(宾语)顺序组织句子[3]。
(付彩云维特根斯坦语言游戏说与外语教学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1 102)这些理论为跨文化交际提供了良好的哲学理论基础。
跨文化交际指的是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交际,需要处理的是交际与文化之间的关系,解决的是跨文化语境(cross-cultural context)中的问题。
[4](毕继万跨文化交际与第二语言教学 2009 8)这里的跨文化语境其实就是指各种语言文化之间的差异性,萨氏的“弱势假说”和维氏的“语言相似性”理论为各种语言文化差异性之间的沟通和理解提供了良好的哲学理论枢纽。
二语言本体论的确立与超越
北京外国语大学的王颖冲认为,沃尔夫假说的真正价值在于揭示了语言与思维的双向联系,语言隶属于思维的定势就此打破。
[5](王颖冲语言与思维关系再认识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1 4 587)也就是说,不同的思维导致不同的语言文化,反过来语言文化影响着人们的思维。
而笔者认为这种“假说”的更大意义在于它确立了语言本体论的地位,使人们更加关注语言本身所蕴含的文化,关注各种语言之间的文化是有差异的,从而更加深入的研究这种种差异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王颖冲认为,语言决定论,针对的是习惯性思维,而非创造性思维,笔者认为,这种观点为跨文化交际提供了认知上的一种策略,即外语语言学习者必须冲破本族语言的牢笼和禁锢,打破习惯性思维,通过语言的“相似性”进行正迁移,同时运用联想,想像等创造性思维来学习并掌握目的语的语言与文化。
著名语言哲学家海德格尔(Heidegger)主张,“语言是存在之家”(Language is the house of being.),洪堡特(Wilhelm von Humboldt)提出“语言世界观”,魏斯格贝尔(L Weisgerber)提出“中间世界”理论,以及近年专家明确提出语言是多元世界中的一元,都肯定了语言的本体地位,语言是文化的载体,那么这些理论实际上是主张文化的本体论,从哲学理论上确立了不同语言之间文化的差异性。
懂得一门语言也意味也你能说出以前从没有说过的句子,也能理解以前从没听过的句子,这就是语言运用的创造性。
[6] (马建俊语言的哲学思考与外语教学的理性回归社科纵横 2011 26 319)在这种学习新语言的创造性过程中,除了要求我们打破传统习惯性思维外,还要求我们要动态的观察语言,摆脱课堂,教材模拟语言的机械影响。
维特根斯坦受一次观看足球赛的启发,认为语言就是和这些日常的棋类游戏、纸牌游戏、球类游戏等一样,之间没有共同的本质特征,只有“家族相似性”。
有学者认为,他的这一理论是他基于儿童第一语言习得过程的实际情况提出的,具有实践基础,正如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娱乐活动,语言游戏包括:问候、请求、感谢、下达命令等;报道一个事件,推测一个事件的经过;把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这些语言游戏和活动是编制在一起的,这也说明了语言运用的实践性,多样性和动态性。
世界上各种语言大多包括这些运用形式,这也是语言游戏“相似性”的一个主要方面。
这启发我们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要利用共性,创造性地超越差异,达成理解和共识。
维氏的“家族相似性”理论,为当代认知语言学的原型范畴理论提供了理论基础,认为语言是有共性的,可以通过认知达到理解,语言游戏的多样性及规则说则启示我们注意语言的差异性并遵循不同文化的规则来达到更好的认知。
乔姆斯基在1957年率先提出了语法结构理论,他的研究表明,儿童获得语言的能力是以一定的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为基础的。
他提出转换—生成语法的理论(Transformational-Generative Grammar,简称TG),认为语言这个概念是从语法派生出来
的,语言不是实际存在的东西,人脑中的语法才是实在的。
他把句法关系作为语言结构的中心,并以此说明语言的生成性;他指出语言学研究的对象应该是语言能力,即人们说话的心理认知过程;人类语言在本质上是一样的。
各种自然语言都是在普遍语法的原则和程式的基础上派生出的产物。
所以,普遍语法是人类共享的语言知识体系。
从语言哲学意义上讲,普遍语法理论强调的是人类逻辑思维的共性,这是人们虽然作为个体但却能够互相沟通的基础。
[7](成晓光语言哲学视域中主体性和主体同性的建构外语学刊 2009 1 12) 这也从心智的角度,否定了萨皮尔-沃尔夫的强势假说。
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高一虹从“道”与“器”的角度来论说跨文化交际,“道”与“器”分别指事物的规律,准则与事物;本质与现象,本体与表现等。
语言,思维,文化的差异为“器”,三者的互动为“道”;差异的认识为“器”,差异的超越为“道”;语言相对论提倡者高呼:“差异无法超越”的良苦用心,正是要人们超越民族中心主义“相同”之论的束缚,承认差异,尊重差异,认识差异,从而超越差异,达到人类各民族之间在平等基础之上的互相交流和理解。
[8](高一虹语言文化的认识与超越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 210)其实,萨皮尔-沃尔夫假说的初衷何尝不是如此呢?J.B.Carroll 为沃尔夫《语言、思维与现实》所作的序中说“沃尔夫真正的期待是,人们充分意识到语言的相对性,从而改用谦卑一些的态度,来看待被认为很优越的标准欧洲语言,并且更能够接受人类思维‘四海皆兄弟’的观点,正如他以此为题撰文所说的那样。
”假说是承认差异的,或许每个民族语言都有优越的地方,并且都有不足的地方,进而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其光辉的一面,也有其不合理的一面,所以在这个角度上来说,每个民族都是平等的,这可以说是由差异差生的平等。
[9](黄朝恒,郝睿小议“萨皮尔-沃尔夫假说”与跨文化交际咸宁学院学报 2010 5 ) 语言,思维,文化之间是互动的,要求我们在跨文化交际中开发并运用创造性思维,遵循人类认知的普遍规律,细心观察,学习,习得异国的语言与文化,从而达到更好的理解和沟通。
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论”是建立在他的“生活形式说”基础之上的。
维氏在《哲学研究》中对“生活形式”论及较少,更没有给他一个明确的定义。
然而,可以通过他对这一概念的使用发现:“生活形式就是指在特定历史背景条件下通行的,以特定历史继承下来的风俗、习惯、制度、传统等为基础的人们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总体或局部”[10](韩林和维特根斯坦哲学之路1996 160)这种定义与心理学家对文化的定义惊人的相似,那么我们可以肯定,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思想是建立在人类语言文化的差异性基础之上的,他立竿见影,指出了人类语言这种种游戏的多样性,同时又提出“家族相似性”来超越这种种的差异性。
三结语
总之,不论是“萨皮尔-沃尔夫假说”,还是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性”实质都是建立在“立”与“破”,砌“墙”与搭“桥”的基础之上的,为后人的跨文化交际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指南;这一过程是语言文化本体论的确立与超越的过程,也是“跨文化交际悖论”产生的根源;同时给后来的跨文化交际研究者提供了认知策略上思考的空间和余地。
引导着一代又一代语言学家和语言工作者不断思考。
语言,思维,文化的互动过程为新近的认知语言学提供了发展的动力,启迪着新一代的语言工作者不断拓展新的语言教学理论。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33
[2]莫琼,陈莜“萨皮尔-沃尔夫假说”理论关照下的外语教学【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0
2 103
[3]付彩云维特根斯坦语言游戏说与外语教学【J】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 1 102
[4]毕继万跨文化交际与第二语言教学【M】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9 8
[5]王颖冲语言与思维关系再认识【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 4 587
[6]马建俊语言的哲学思考与外语教学的理性回归【J】社科纵横2011 26 319
[7]成晓光语言哲学视域中主体性和主体同性的建构【J】外语学刊2009 1 12
[8]高一虹语言文化差异的认识与超越【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 210
[9]黄朝恒郝睿小议“萨皮尔-沃尔夫假说”与跨文化交际【J】咸宁学院学报2010 5
[10]韩林和维特根斯坦哲学之路【M】云南大学出版社1996 160
语言相对论与家族相似性对跨文化交际的启示
王雪鉴夏侯富生
摘要:在语言学界,有些学者认为萨皮尔-沃尔夫的理论含糊其词,自相矛盾,先是提到语言决定思维和文化,又同时认为语言只是影响思维和文化,笔者认为,这只是理论的方法论问题,这种理论与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说和家族相似论极为相似,为后人在跨文化交际的途径上提供了很好的哲学理论基础;语言本体论的确立与超越历来是跨文化交际的热点论题,也为当今的外语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指南。
Thoughts on Interculture Communication Brought from
Linguistic Relativity and Family Similarities
Xujian Wang Fusheng Xiahou
Abstract : In linguistic field, some scholars think that Sapir and Wolf’s theory is ambiguous and paradoxical ,first they argue language determines human’s thought and culture, and at the same time they think language only affect the other two. But the author think that this is their unique method for their argumentation, which is similar to Wttgenstein’s theory of “Language Games ”and “Family R esemblance” . Their theories provide a base for Interculture communication; Establishing of Linguistic ontology and transcendence is always the hot argument to Interculture communication research , and thus provide a good guidance for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