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学生寻求帮助的意愿与行为的因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响学生寻求帮助的意愿与行为的因素
更新日期:2010-05-19 点击: 毛伟宾

[摘要]学生在遇到学业困难时为什么不愿意寻求帮助?西方学者对此做了大量的研究。他们首先对寻求帮助行为做了动机—归因分析,指出了寻求帮助行为的两面性:寻求帮助既可以是适应性的学习策略,也可能成为低能力的线索。他们还从年龄、性别、学业课目、成绩等方面逐一研究了这些因素对学生寻求帮助的意愿与行为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 寻求帮助,自我关注动机倾向,任务关注动机倾向
分类号:B844.2

在学习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必然会遇到一些困难,遇到一些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一个合理反应应该是寻求帮助(help-seeking)。最近一些关于孩子们寻求学业帮助的理论和研究都把寻求帮助看作是克服困难、解决问题、获得提高的一种适应性的策略。因为寻求帮助比永远放弃更有利,比消极等待更适应,比无为坚持更有效。然而教育实践却表明,许多学生在需要帮助时却不主动寻求帮助。为什么学生们在遇到学业上的困难时,在意识到自己需要他人帮助时却不愿意寻求帮助?西方心理学家对此做了大量研究,从许多方面进行了分析,取得了相当丰富的研究成果,而在我国对这一问题却鲜有研究。本文拟从年龄、性别、学业课目、成绩等方面对西方心理学家有关学生寻求帮助的意愿与行为的研究作一综述,以期引起我国学者和心理学工作者对这一领域的关注。

1 寻求帮助行为的动机―归因分析

为了论证寻求帮助行为是一种适应性的学习策略,许多研究者都从动机角度分析了寻求帮助的意愿与行为。研究者一般认为寻求帮助与学生的动机特征有关,特别是与学生们在学习中受内部动机或外部动机支配的程度有关。但实验的结果却大不相同。Nelson和Jones的研究表明,内部动机与学生寻求学业帮助的意图和行为成正相关[1]。而Newman的研究却发现,内部动机与小学生寻求帮助的意愿成负相关[2]。
早在1984年,Nicholls就在动机研究领域中引入了自我关注动机倾向和任务关注动机倾向(ego-involved motivational orientution,task-involved motivatioral orientation)的概念[3]。自我关注动机倾向是指成就行为追求的主要目标是为了显示自己的能力超群以保持高自尊。因此,这一动机倾向在标准化评价、人际间的竞争以及事关重大的能力测验等情景下更加突出,而任务关注动机倾向是指成就行为追求的主要目标是促进理解和提高效率,强调的是任务完成和个人进步。Butler和Neuman通过实验分析了自我成就目标和任务成就目标对学生寻求帮

助的意愿和行为的影响[4]。他们指出,学生在自我成就目标中,往往会把寻求帮助看作是低能力的判断依据,即一个高能力的人是不必寻求帮助的,而低能力的人才会去寻求帮助;而在任务成就目标中,学生会把寻求帮助看作是促进个人进步和任务完成的适应性策略。即当把作业任务看作是锻炼提高自己能力的机会(任务关注动机倾向)而不是检测自己能力的机会(自我关注动机倾向)时,学生在遇到困难后更可能会寻求帮助。因此,在不同的情境下,学生对寻求帮助所持的态度是不同的。对此一个较为合理的解释就是:寻求帮助本身具有两面性,它既可以是一种适应性的学习策略,有助于学生的提高和问题的解决;同时也可能会成为低能力的线索,从而影响学生的自尊。
另外,Graham和Barker等还对寻求帮助的行为进行了归因分析[5]。他们给被试看一段录象,录象上两个学生正在做一些数学题。在做题的过程中,一个学生从老师那儿得到了帮助,而老师始终没给另一个学生任何帮助。然后让被试对这两个学生的能力高低分别做出判断。结果发现,尽管两个学生的成绩相同,但被试往往根据学生是在帮助下完成的还是独立完成的来判断一个人能力的高低。因此,从归因角度看,寻求帮助行为可能成为低能力归因的线索。

2 年龄与寻求帮助

在整个小学阶段,年龄大的学生比年龄小的学生在学习中普遍表现得更积极主动、更有策略方法。大量的研究证明,孩子们从教师、家长以及同伴那儿寻求学业帮助的比率是随年龄而增加的。对此种现象有许多不同的解释。Markman认为,随着年龄的增加,年龄大的孩子在解决问题的情境中能更加意识到寻求帮助的需要;Frey和 Ruble认为,年龄大的孩子会更加关心对自己作业情况的评价;Morine-Dershimer则认为,孩子们随年龄增长会更加清晰地意识到课堂提问的规则和程序;Barnett等认为,孩子们日渐会鉴别有效帮助者的特点;Ladd和Oden则认为,孩子们寻求帮助的策略随年龄增长而日渐完善。
但学生们对寻求学业帮助所持的态度和信念是否随年龄的增长发生了变化?Varder Meij研究了学生们在课堂提问中的压抑现象[6]。他发现,三年级和五年级的学生均报告他们不愿意在课堂中寻求帮助,因为他们开始考虑到教师和他们的同学在提供帮助时的意愿以及可能出现的不友好反应等问题。学生们还指出,同学作为帮助者未必能胜任,而教师又总是忙于其它事务。Newman等则试图通过实验了解孩子们是否日渐感到寻求帮助对他们而言是一种两难困境,即年龄大的学生可能会比年龄小的学生更强烈地相信寻

求帮助有利于学习和提高,但同时他们也更强烈地意识到寻求帮助是要付出代价的。因此,他们期望在某些课堂情境中,年龄大的学生比年龄小的学生在寻求帮助时表现得更为犹豫不决。然而,实验结果表明,在小学阶段,寻求帮助行为不存在年龄差异[7]。
如前所述,有的研究发现寻求帮助的意愿与行为有随年龄增加的趋势;但有的研究没有发现任何明显的年龄差异。这种现象是否受学生所处的不同成就目标情境的影响所致?根据Nicholls的观点,任务关注成就目标和自我关注成就目标是基于不同的能力概念之上的。当人们处于任务关注情境时,他们主要关心的是通过有效的努力提高和发展能力,因为他们认为能力是可变化提高的;而当人们处于自我关注情境时,他们主要关心自己是否表现出较高的能力,因为在他们看来,能力是相对稳定的。Nicholls的研究已经表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并未把能力看作是稳定的维度,而往往认为能力是一种基于努力并可通过努力来提高的可变特质[8]。Nicholls进一步表明,年龄小的学生倾向于从一个任务关注动机倾向来进入活动,哪怕这一情境明显是自我关注动机倾向的。而年龄大的孩子则有自我关注动机倾向,特别是在强调能力的情境中。结果,Butler和Neurman的研究发现,各个年龄段的学生在把任务情境看作是提高能力的机会而不是测量能力的机会时,都更多地表现出寻求帮助的意愿和行为,年龄差异不甚明显[4]。由此可见,对各种年龄阶段的学生而言,任务关注动机倾向对于学生寻求帮助的行为是极为有利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