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1维新变法运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维新运动兴起时声势浩大,变法运动得到了光绪 皇帝的支持,但却只持续了短短的103天,它失 败的原因是什么? (1)封建顽固派的强烈反对,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 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顽固派的力量过于强大。 (2)根本原因: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与妥协性, 没有发动群众,只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 (3)采取改良的方法不符合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 会的国情
戊戌变法的内容和作用
类别 内 容 作 用
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 有利于资产阶级知 政治上 识分子参与政权 官,任用维新人士 有利于中国资本主 经济上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义经济的发展 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有利于宣传资产阶 文化教 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 级思想 育上 思想;创办报刊,开放 言论 有利于国家军事力 军事上 训练新式军队 量的加强
1、材料反映了中国近代的哪一历史事件? 2、康有为在材料中提到的“变法成天下之治”是 要改变什么哪?
背景:
变 法 维 新 运 动
甲午战败
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社会背景) 为民族 资本主 义发展 提供了 客观的 条件 19世纪末民族资 本主义有了初步 发展 (经济基础) 民族资产阶级登上 历史舞台 (阶级基础) 维新思想的传播 (思想基础)
1.历史意义 2.性质
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它掀起了近代中国第一个思想解放 的潮流,对中国人民的觉醒和进步起到了显著的作用。它以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初次登上政治舞台为特征,成为中国资产 阶级领导的民族革命的前奏。 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是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是一 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1)封建顽固派的强烈反对,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 顽固派的利益,顽固派的力量过于强大。 (2)根本原因: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与妥协性,没有发动 群众,只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 (3)采取改良的方法不符合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 资产阶级维新派不能担负起救国救民的历史重任,资产阶级 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是行不通的,要救中国, 必须进行革命,推翻清朝的统治,仿效西方建立民主共和制 度。
变封建君主专制为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
导入新课
吾国四千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始。 ——梁启超
材料中割台湾,偿二百兆出自哪个条约? 这个条约给中国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 《马关条约》 大大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使中国 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清政府签订这个条约的消息传到北京后,引发了 什么事件哪?
维新派与洋务派
材料1:观大地诸国,皆以变法而强,守旧而亡……观万国 之势,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则亡 ——康有为 材料2:……故夫变着,古今之公理也。……变法之本,在 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 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 维新派的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君主立宪制)
戊戌变法失败
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封建统 治势力强大; ①向帝义过渡阶段; ②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 潮;
国际环 境
①自由资义时期; ②西方侵略中国的(有利的国际 环境)
领导力 倒幕派掌握实权,得到人民的拥护, 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不敢发 量 部分大名支持,建立倒幕基地。 动群众,维新派力量小。 先有自下而上的倒幕运动,成立了 依靠无实权的光绪皇帝实行自 改革途 明治新政府,再有自上而下的改革, 上而下的改革,顽固保守势力 径 阻力较小。 强大。 具体措 施 大刀阔斧,全面推行 变法法令如“一纸空文”
林 旭
康广仁
杨深秀
刘光第
杨 锐
谭嗣同
死 得 其 所 , 快 哉 快 哉 !
谭嗣同
有 心 杀 贼 , 无 力 回 天 ,
去 留 肝 胆 两 昆 仑

我 自 横 刀 向 天 笑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 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之所以不昌者也;有之, 请自嗣同始!”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 哉!”
1、清帝是指谁?
光绪帝
2、“瓜分豆剖”和“揭竿斩木”各指什么? 帝国主义的瓜分和中国人民的起义反抗 3、总结当时的清帝为什么会同意变法? 民族危机日趋严重
维新变法的主要代表人物:
康有为
(领袖)
梁启超
谭嗣同
变法开始的标志 1898年6月11日颁布《定国是诏》开始,到9月 21日戊戌政变结束,这次变法历时共103天,又称 “百日维新”。
——谭嗣同 康、梁避往国外,谭嗣同本来也有 机会出逃,但他甘愿为变法而死, 你如何看待他们的选择?为什么?
康有为、梁启超包括谭嗣同在内的维新志士 们在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的时候,以挽救民族 危亡为己任,敢于和顽固势力抗争,提倡改革, 推行新法。他们的精神是令人尊敬的、爱国的。 他们提倡“兴民权”,鼓励发展工商业,符合历 史发展潮流,具有进步意义。
区 别
洋务派的主张: 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和练兵方法
背景:
变 序幕: 法 维 发展: 新 运 高潮: 动
时间: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
内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教 育、军事
作用:
性质: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百日维新 (戊戌变法) 是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是一次思 想解放的潮流
结局: 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发动政变
影响:拉开了维新变法运 动的序幕
(1)组织 强学会:公 车上书失败 后,康有为、 梁启超联合 部分思想比 较开明的官 员,在北京 组织强学会
(2)各地学 会、学堂和报 刊如雨后春笋 般出现。上海 的《时务报》 和天津的《国 闻报》居于舆 论界的领导地 位。
严复(1853—1921)福建侯官人。 少年时期,严 复考入了家乡的船政学堂,接受了广泛的自然科学的 教育。1877—1879年,严复等被公派到英国留学。回 国后,积极倡导西学的启蒙教育,完成了著名的《天 演论》的翻译工作。在《天演论》中,严复以“物竞 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理论阐发其救亡图存 的观点。政治上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实行维新 变法以自强保种。
“戊戌六君子”为变法运动献出了生命,用 鲜血来唤醒民众,激励后来人,这种精神可歌可 泣,让人肃然起敬。
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它在中国近代史上 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请你总结一下
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
1、但它掀起了近代中国第一个思想解放的潮流, 对中国人民的觉醒和进步起到了显著的作用。
2、它以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初次登上政治舞台为特 征,成为中国资产阶级领导的民族革命的前奏。
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后,举国激 愤,人人思变,雪耻强国之声陡然放大。时值18省1300多名举 子在京参加科举考试,37岁的广东南海考生康有为在一夜之间 写下万言书,提出“拒合、迁都、变法”,强烈要求光绪帝 “下诏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强天下之势力,变 法成天下之治”。
维新派和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
论战问题 (要不要) 维新变法 兴民权 提倡西学
顽固派
维新派
变者天下之 祖宗之法不可变 公理 反对君主立宪 实行君主立宪 变法之本在育 人才
科举取士, 反对西学
变 法 序幕: 维 新 运 发展: 动
1、维新派积极宣传维新思想,那么,什么事件使维新 派的思想由理论变为现实? 背景: 2、他们把希望寄托在了谁的身上? 3、当时的他为什么又会同意变法呢?
国际环境:资本主义发展是当时潮流
背景:
变 法 序幕: “公车上书” (1895年) 维 新 汉代用公家的马车接送被选拔的读书人赴 运 京,后来人们就用“公车”作为举人入京 应试的代称。 动
维新派的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
“公车上书”
变 者 , 天 “要救中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习 下 之 外国” 公 ——康有为 理 也 ! 康有为 梁启超 学习外国的政治制度(君主立宪制)
列强 资本 输出 掀起 瓜分 狂潮
封建 自然 经济 进一 步的 瓦解
甲午战 败赔款
清政府放宽对 民间设厂的限制
背景:
变 法 维 新 运 动
社会原因:帝国主义瓜分中国,民族危机严重
经济基础: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
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并登上政治舞台 思想基础:早期维新思想的传播及引导 组织基础:强学会、保国会等政治团体的成立 重要条件:光绪帝支持;康有为、梁启超个人努力
三条上谕
一、革除翁同訸的一切职务, 驱逐回籍。
二、授任薪职的二品大臣须到 皇太后面前谢恩。
三、任命荣禄署理直隶总督, 统率北洋三军。
慈禧太后(1835-1908),1898年9月21 日发动戊戌政变,囚禁 光绪,掌握清政府全权, 戊戌变法失败。
中南海瀛台,戊戌政变后, 光绪帝被囚禁在这里。
载湉(1871--1908) 1875年即位,年号光 绪。1889年亲政。
3.失败原因
4.教训
小结:
发展
高潮
百日维新 实行变法 创办报刊 建强学会
序幕 结局
戊戌变 法的背 景:民 族危机 空前严 重
公车上书 揭开序幕
戊戌政变 变法失败
封建 势力 进行 阻挠 破坏
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比较明治维新成功和中国戊戌变法失败 原因。
明治维新成功
国内环 资本主义发展水平较高,封建统治 境 相对薄弱;
(1)组织强学会:
(2)各地学会、学堂和报刊如雨 后春笋般出现。上海的《时务报》 和天津的《国闻报》居于舆论界的 领导地位。 (3)维新派与洋务派的辩论
高潮: 百日维新(戊戌变法)
1898年6月11---9月21日
材料:若不及时图治,数年之后,四邻交逼,不能立 国……瓜分豆剖,渐露机芽,恐惧回惶,不知死所。…… 乱机遍伏,既无强敌之逼,揭竿斩木,已可忧危。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下诏鼓天下之气, 迁都定天下之本, 练兵强天下之势, 变法成天下之治。”
百度文库
背景:
在古代,政府用车马接送 概念:被征举的读书人,后来人 们就用“公车”作为举人 入京应试的代称。
变 “公车上书” 内容:上书光绪帝,要求 法 序幕: 拒和、迁都、变法 (1895年) 维 新 结果:由于守旧势力的阻 运 发展: 挠而失败 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