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度九年级语文上册7《致大海》教学设计长春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致大海》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法。

2、体味诗人对自由的热烈向往与积极奋进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正确理解大海的象征意义,揣摩诗的意境。

2、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抒情主人公复杂的心绪。

3、把握本诗的感情线索,理清结构层次。

4、品味形象生动的语言。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

2、问题研究法。对比较难以理解的句子,组织学生讨论研究。

3、阅读评点法。对精彩的词句引导学生鉴赏评述。

【教学用具】

多媒体投影仪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我国是诗的国度,当我们徜徉在唐诗宋词优美的诗境中时,也不妨调转艺术的轻舟,扬起思维的双浆,驰向外国诗歌的殿堂,在那里你可以领略到另一番艺术的优美风光。今天我们共同欣赏俄国伟大诗人普希金写的一首著名政治抒情诗--《致大海》。

二.解题:

普希金:(1799——1837),19世纪俄罗斯民族的伟大诗人。在俄罗斯文学中,他是积极浪漫主义的开创者,也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生于莫斯科一个贵族家庭,从小受到文学的熏陶,13岁开始写诗,15岁公开发表诗作。1817年在皇村学校毕业后进外交部任职,广泛结交优秀的贵族青年,写下一些歌颂自由、反对专制暴政的充满激情的诗篇。1820年被沙皇政府流放到南方。1826年从流放地回到莫斯科在沙皇的监视下埋头写作。1837年在决斗中被杀害。除了一些叙事诗、小说,他一生写了近九百首抒情诗。他的诗具有明快的哀歌似的忧郁、旋律般的美、高度的思想性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别林斯基赞誉他的诗:“所表现的音调的美和语言的力量到了令人惊异的地步;它像海波一样柔和、优美,像松脂一样鲜明,像水晶一样透明、洁净,像春天一样芬芳,像勇士击剑一样坚强有力。”高尔基说:“我开始读普希金的诗,如同走进了一片树林的草地,到处盛开着鲜花,到处充满着阳光。”

《致大海》写于1824年。1820年,普希金因创作了大量的政治诗而引起沙皇的惊恐。被沙皇政府放逐到南高加索,由于他热爱自由,不愿阿谀逢迎奥德萨总督,于1824年又被革职遣送到他父母的领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第二次流放)。他在奥德萨,长期与大海相依为伴,把奔腾的大海看作自由的象征。当他将要远离奥德萨尔向大海告别的时候,万千思绪如潮奔涌,忧郁而又愤激的诗篇酝酿在胸。诗人在奥德萨开始写作,而在米哈伊洛夫斯克村最后完成这一篇诗作——《致大海》。

三、研习课文

A.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要求学生带着以下三个问题将全诗默读一遍,同时将全诗各节标出来)

问题1:诗人在诗中面对汹涌澎湃的大海,有哪些感受?

明确:a.对大海的热爱之情和因自身的不自由而感到的悲伤痛苦;

b.缅怀英雄拿破仑和伟大的诗人拜伦;永久怀念大海。

问题2:诗中的大海有怎样的特点,它有没有象征意义?

明确:大海有广阔的胸怀,惊人的威力,壮丽的景色。如第1节最后两句“翻滚着蔚蓝色的波浪,/和闪耀着娇美的容光。”、第5节“渔夫们的温顺的风帆,/靠了你的任性的保护”、“但当你汹涌起来而无法控制时,/大群的船只就会被覆亡。”

更为重要的是大海是自由精神的象征。诗歌的第一句“再见吧,自由奔放的大海”,很明显的,从一开始即揭示了这种象征意义。

问题3:诗的内容是用什么线索把它们贯穿起来的?

明确:诗人以和大海的感情交流为线索来组织这些材料的。

B.分段朗读,分不同的层次提问、讲析。

全诗十五个诗节,提示大家,可以分作三个部分来读。

一、二两节是全诗的第一部分,写的是“诗人向大海告别”;第三节至第十三节是全诗的第二部分,描写的是“诗人引起的回忆和联想”。这里我们从内容和情感上还可以再细分:对大海的热爱之情和因自身的不自由而感到的悲伤痛苦(3至第7节);缅怀英雄拿破仑和伟大的诗人拜伦(8节到13节)。最后两节就是全诗的第三部分,“诗人再一次向大海作深情的告别”表达诗人对大海永远的怀念。

(朗读1、2节)提示:读起来要舒缓:诗人把大海人格化,直接同大海对话,向大海告别。(开始)大海最后一次在诗人的眼前“翻滚着蔚蓝色的波浪,/和闪耀着娇美的容光”。但是诗人与大海即将离别。是诗人忧郁之情的一种写照。

提问:请大家注意看一下第2节,谁能告诉我,这里“悲哀的喧响”、“召唤的喧响”分别指的是什么?

明确:“悲哀的喧响”对诗人所遭受的悲惨境遇的控诉。因为诗人要被流放了,所以大海都像是发出“忧郁的怨诉”、“悲哀的喧响”。“召唤的喧响”是自由精神的召唤。

(朗读3至7节)第3节,“你是我心灵的愿望之所在呀”,诗人开始了回忆。他把大海的自由奔放、任性不羁,看作自己心灵的投影,总是留恋于海岸,在那里悄悄地徘徊。。大海在召唤自由,而诗人却得不到自由,心灵的挣扎也全“归于枉然”。尽管如此,他还是执着地追求自由、歌颂自由,他还是留在海边接受着大海的召唤。

提问a:大家再注意第6节,这儿的“寂寞和静止不动的海岸”又是指什么呢?

明确:指诗人将要离开的流放地(南高加索地区)。

提问b:“任我的诗歌顺着你的波涛奔向远方”隐藏的意思是什么?

明确:(与创作有关)这一形象的诗句暗指自己在所向往的地方可以自由地创作,再也不必担心遭到监禁,但是诗人的美好愿望却未能“如愿以偿”,因而诗人在诗中反复强调自己的“苦恼心伤”!

(朗读8至13节)诗人追念拿破仑和拜伦。拿破仑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曾参加革命军,击溃保皇复辟势力。欧洲反动势力组成反法同盟,严重威胁法国安全;拿破仑多次粉碎反法同盟,沉重地打击了欧洲反动势力。一些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诗人如拜伦等,从这个意义上歌颂拿破仑,是出于反封建的需要,这是无可非议的。但拿破仑是个野心家,连年发动侵略战争,给人民造成了灾难,同时也决定了自己必然失败的命运。1821年拿破仑死于大西洋圣赫勒拿岛,第9节说的“峭岩”,也即指此。一个庞然大物,不可一世的野心家和暴君,“沉浸在寒冷的睡梦中”,只能去回忆那逝去的“光荣”,他“在那儿消亡”了,“长眠在苦难之中”。诗人有惋惜,但也有对他的谴责在里面。

第10节里提到的拜伦,他的那些歌颂自由、民主和民族解放的诗篇,对普希金产生过重大影响。1823年,拜伦到希腊,参加反对土耳其的民族解放斗争,受到希腊人民的热烈欢迎;次年四月病死在希腊,引起了全欧进步人士的震痛。普希金闻讯,也是感到无比哀痛。他称拜伦为“天才”,“我们思想上的另一位君王”,“为自由之神悲泣着的歌者”,这些评价都是很高的。他在拜伦身上看到了大海一般深沉和难以驯服的倔强性格,像大海一样,什么都不能使这位自由战士屈服投降。

伟大诗人和自由战士拜伦之死,作者感到了自由之神的幻灭,整个世界都空虚了,“人们的命运到处都是一样”,几乎找不到一个自由栖身和自由歌唱的地方,一切福地都被人占有了。这时的社会背景是,欧洲的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正由高潮开开始低落,普希金精神上感到忧郁和渺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