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制史古代律典简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法经》
法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封建成文法典。
它的制定者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改革家李悝。
内容:
1《法经》可分为三个组成部分,前四篇“正律”、杂律和具律,主要内容是治“盗”“贼”。
2《盗》法是保护封建私有财产的法规;
3《贼》法是防止叛逆、杀伤,保护人身安全和维护封建社会秩序的法规。
4《囚》是关于审判,断狱的法律;
5《捕》是关于追捕犯罪的法律;
6《杂》是有关处罚狡诈,越城,赌博,贪污,淫乱等行为的法律.
7《具》是一篇关于定罪量刑中从轻从重等法律原则的规定,相当于近代法律的总则部分。
评价:
1.《法经》作为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整的封建成文法典,在中国封建立法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2.《法经》是战国时期政治变革的重要成果,也是这一时期封建立法的典型代表和全面总结。
《法经》作为李悝变法的重要内容,也是对这一时期社会变革的肯定。
3《法经》的体例和内容,为后世成文法典的编纂奠定了重要基础。
从体例上看,《法经》六篇为秦、汉直接继承,成为秦、汉律的主要篇目,魏、晋以后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发展,最终形成了以《名例》为统率,以各篇为分则的完善的法典体例。
在内容上,《法经》中“盗”、“贼”、“囚”、“捕”、“杂”、“具”各篇的主要内容也大都为后世法典所继承与发展。
《魏律》229 年
三国时期魏国的一部主要法典。
公元229年(魏明帝太和三年)魏明帝命陈群、刘劭等增删汉律而成。
魏律是在汉《九章律》的基础上,改兴律为擅兴律,删除厩律,改具律为刑名并列于全律之首,增加劫掠、诈伪、告劾、毁亡、系讯、断狱、请赇、惊事、偿赃和免坐等十篇,共计18篇。
魏律对两汉旧律的改革,体例上,将《法经》中“具律”改为刑名,置于律首。
体现对法律原则重要性的认识提高。
(具律是《法经》的总则和序例,即总论性的律文)内容上,将维护官僚贵族特权的“八议”制度正式列入法典。
取消了汉律中的宫刑,缩小族刑连坐范围,将法定刑分为死、髡、完、作、赎、罚金、杂抵罪七种。
《泰始律》267年
评价:
《泰始律》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第一部儒家化的法典,第一部全国通行的有注释的法典,其主要特点是“峻礼教之防,准五服以制罪”。
晋律以宽简著称,是中国古代立法史上由繁入简的里程碑。
在损益汉《九章律》和魏《新律》的基础上,《泰始律》为20篇,计为刑名、法例、盗律、贼律、诈伪、请赇、告劾、捕律、系讯、断狱、杂律、户律、擅兴、毁亡、卫宫、水火、厩律、关市、违制与诸侯律,共620条,27657个字。
《泰始律》比前代律令的内容有所放宽。
它“减枭、斩、族诛、从坐之条”,对女子的判处也有从轻从宽的用意。
《泰始律》的这些变化,使其在实行中能够起到缓和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作用,有利于巩固司马氏的江山。
《晋书·刑法志》称其“蠲其苛秽,存其清约,事从中典,归于益时”。
特点:
1.篇章设置更加合理,法律条文简要得体。
《晋律》将《魏律》的《刑名》篇分成了《刑名》和《法例》,放在首要位置,完善了《魏律》的刑法总则部分。
2.“纳礼入律”,“礼律并重”。
晋律直接“纳礼入律”,将儒家的“服制”礼入律典,“准五服以制罪”,第一次将“五服制”引入法典。
3.制定了维护贵族特权的“杂抵罪”。
以夺爵、除名、免官来抵罪的总称。
此制为“官当”的雏形。
4.严格区分律令界限,提高正律地位。
《晋律》中的法律概念更加明确,而且第一次正确区别了律和令两个重要法律概念,将律解释为定罪量刑为主的法典,令则是规定国家制度的法典。
5.法律概念进一步规范化。
《晋律》从整体上看,比以往的法典更加规范和科学。
《开皇律》581年
《开皇律》是隋文帝命大臣总结魏晋南北朝的立法经验,修改制订的一部封建制法律。
其篇目与基本内容,以北齐律为蓝本,所谓“多采后齐之制”,
特点:
1.篇章体例更加简要。
《开皇律》共计十二篇、五百条,其篇目是:名例律、卫禁律、职制律、户婚律、厩库律、擅兴律、贼盗律、斗讼律、诈伪律、杂律、捕亡律、断狱律。
2.刑罚简明宽平。
确立封建制五刑。
与《新律》相比,删去死罪八十一条,流罪一百五十四条,徒、杖罪一千余条。
比《北齐律》的条数又减少近一半;死
刑种类只留斩、绞两种,进一步废除了前代的酷刑如宫刑(破坏生殖器)、鞭刑等,改以笞、杖、徒、流、死五刑为基本的刑罚手段;隋朝在《开皇律》中首次正式确立了轻重有序、规范而完备的封建制五刑体系即笞、杖、徒、流、死。
3.创设“十恶”制度。
《开皇律》改《北齐律》“重罪十条”为“十恶之条”,使之成为镇压被剥削者的法律依据。
4.继承发展。
《开皇律》通过“议、减、赎、当”制度,为有罪的贵族、官僚提供了一系列的法律特权。
唐律疏议651年
《唐律疏议》又称《永徽律疏》,是唐高宗永徽年间完成的一部极为重要的法典。
内容:
第一篇《名例律》,相当于现代刑法总则,主要规定了刑罚制度和基本原则
第二篇《卫禁律》,主要是关于保护皇帝人身安全、国家主权与边境安全;
第三篇《职制律》,主要是关于国家机关官员的设置、选任、职守以及惩治贪官枉法等;
第四篇《户婚律》,主要是关于户籍、土地、赋役、婚姻、家庭等,以保证国家赋役来源和维护封建婚姻家庭关系
第五篇《厩库律》,主要是关于饲养牲畜、库藏管理,保护官有资财不受侵犯;
第六篇《擅兴律》,主要是关于兵士征集、军队调动、将帅职守、军需供应、擅自兴建和征发徭役等,以确保军权掌握在皇帝手中,并控制劳役征发,缓和社会矛盾;
第七篇《贼盗律》,主要是关于严刑镇压蓄意推翻封建政权,打击其他严重犯罪,保护公私财产不受侵犯;
第八篇《斗讼律》,主要是关于惩治斗殴和维护封建的诉讼制度;
第九篇《诈伪律》,主要是关于打击欺诈、骗人的犯罪行为,维护封建社会秩序;
第十篇《杂律》,反不属于其他“分则”篇的都在此规定;
第十一篇《捕亡律》,主要是关于追捕逃犯和兵士、丁役、官奴婢逃亡,以保证封越国家兵役和徭役征发和社会安全;
第十二篇《断狱律》,主要是关于审讯、判决、执行和监狱管理。
特点:
1,礼法合一:承袭和发展了以往礼法并用的统治方法。
2,科条简要且宽简适中。
3,立法技术完善,如在自首、类推原则上的确定。
评价:
《唐律疏议》总结了汉魏晋以来立法和注律的经验,不仅对主要的法律原则和制度作了精确的解释与说明,而且尽可能引用儒家经典作为律文的理论根据。
《唐律疏议》的完成,标志着中国古代立法达到了最高水平。
作为中国封建法制的
最高成就,《唐律疏议》全面体现了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水平、风格和基本特征,成为中华法系的代表性法典,对后世及周边国家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宋刑统》963年
全称《宋建隆重详定邢统》,简称《宋刑统》。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刻板印行的法典。
《宋刑统》的体例,仿照唐末的《大中刑律统律》、後唐的《同光刑律统类》和後周的《显德刑律统类》而制定。
在内容上所作的修改有以下几点:
①变更了刑罚制度。
《宋刑统》虽然沿用唐代的五刑制度,但除死刑外,对每一种刑都增设了臀杖或脊杖作为附加刑。
②增设了新的条目。
如《宋刑统》卷12增加了“户绝资产”条。
此条采自唐之《丧葬令》
③删去一些不必要或过时的文字。
元典章 1322年
《元典章》是至治二年(1322)以前元朝圣旨条画、律令格例以及司法部门所判案例等资料的汇编。
在元成宗时期﹐曾规定各地官府抄集中统以来的律令格例,“置簿编写检举”,作为官史遵循的依据。
《元典章》就是地方胥吏汇抄法令的一种坊刻本。
内容:
《元典章》分《前集》与《新集》。
《前集》六十卷,列诏令、圣政、朝纲、台纲、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十项。
其下还有分目。
《新集》不分卷,列国典、朝纲、吏、户、礼、兵、刑、工八大项,其下亦分各门目。
这种以六部划分法规的体例,是《明律》以六部分篇的滥觞。
评价:
《元典章》虽然是地方官员编定的,但《元典章》还是有一些成就的,并对以后的法律制度产生了很大影响。
例如,以六部作为划分法规的形式,创新了编纂体例,这直接被《明律》所继承。
此外,《元典章》中附加的五服图也被《明律》采用。
以六部划分法规的体例,是《明律》以六部分篇的滥觞。
元朝地方官员的实用性编纂方式在中国法律的编纂形式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元典章》具有很大的史料价值:《元典章》可以印证《元史》和其他史籍中的许多记载;《元典章》可以补充其他史料的不足;从《元典章》中可以了解元代各级政府处理政务的具体过程,尤其是能够了解皇帝听政的大致情况。
《明大诰》
明朝初期朱元璋在位时的一种特别的刑事法规。
朱元璋为了从重处理犯罪特别是官吏犯罪,就将自己亲自审理的案件加以汇总,再加上就案而发的言论,合成一种训诫天下臣民必须严格遵守的刑事特别法。
三方面的内容:
①摘录洪武年间的刑事案例,特别是洪武十七年至十九年朱元璋对臣民法外用刑的案例,用以“警省□顽”。
②结合陈述案件或另列专条颁布了一些新的重刑法令,用以严密法网。
③在不少条目中,掺杂有明太祖对吏、民的大量“训导”,表达了朱元璋重典治国的思想和主张。
这种以诏令形式颁发的,由案例、峻令、训导三方面内容组成的法规文献,在中国法律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特点:
①列举种种以酷刑惩治吏民的案例,公开肯定律外用刑的必要性、合理性。
“大诰”总共罗列族诛、凌迟、枭首案例几千件,斩首、弃市以下罪案例万余种,其中酷刑种类有族诛、凌迟、枭首、斩、死罪、墨面文身、挑筋去指、挑筋去膝盖、断手、斩趾、刖足、枷令、常号枷令、枷项游历、重刑迁、充军、阉割为奴等几十种。
②同一犯罪,“大诰”较明律大大加重,其中不少依明律只应处笞、杖的,“大诰”却加重为死刑。
③设置了不少为明律所没有的罪名,著名的有“禁游食”、“市民不许为吏卒”、“严禁官吏下乡”、“民拿害民官吏”、“寰中士夫不为君用”等。
④强调重典治吏。
“大诰”的打击矛头总的说来是针对全体吏民,但侧重点是惩治贪官污吏,其条目80%以上是属于治吏的。
意义:
《明大诰》的问世,是明初推行重典政策的产物。
明太祖原想通过颁行“大诰”峻令,使臣民知畏而不敢轻犯,但实际上并未收到应有的效果。
大诰处罚比《大明律》都要重,而且其效力在律之上,大诰使用了很多的法外酷刑,如断手、阉割为奴等,等于在刑罚制度上是一大倒退。
由于“大诰”倡导的是“对人极度蔑视”的封建强权主义和无节制的滥杀政策,就理所当然地受到人民的反对;朱元璋死后不久,就被其继承者所抛弃。
清末修律
主要内容:
《大清现行刑律》在《大清律例》的基础上稍加修改,作为《大清新刑律》完成前的一部过渡性法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