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市电白区环水东湾新城总体规划.doc

茂名市电白区环水东湾新城总体规划.doc
茂名市电白区环水东湾新城总体规划.doc

茂名市电白区环水东湾新城总体规划

茂名市环水东湾新城总体规划(五号方案)

设计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易道(上海)环境规划设计有

限公司

因客观原因先刊登五号方案

光谷联合科技城(葛店)项目介绍

总体鸟瞰图项目简介: 湖北科技企业加速器有限公司是湖北省科技厅批准成立的省级企业加速器建设试点单位,公司注册资本1亿元,由武汉光谷联合股份有限公司、湖北省高新技术产业投资有限公司、湖北葛店开发区建设投资有限公司三方共同出资设立,旨在以光电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为主导产业,充分整合湖北省科技厅、鄂州市政府、葛店开发区优势政策资源,发挥主题产业园开发商一体化营运能 力,联合打造国内一流的加速器园区,集聚高成长性中小科技企业,实现产城一体化。 园区规划: 园区整体规划蕴含“创新科技”和“绿色生态”理念。总建筑面积120万m2,建筑简洁明快,立面对比强烈,彰显园区活力,激发创新精神。功能分区间公共绿化与建筑组团内怡人景观形成互 动,生活居住配套与生产研发空间完美融合,为企业的技术创新与跨越发展提供新型空间载体。

一期透视图 启动区介绍 光谷联合科技城项目启动区分布在高新三路两侧,总用地面积13.30万m2,总建筑面积10.17万m2,容积率为0.88,绿化率高达15%,区内汇聚研发生产厂房、招商中心、 食堂、便利店、健身中心以及公寓,生产生活配套集聚,是光谷联合科技城示范区。

区位图区位及配套 光谷联合科技城位居武汉城市圈黄金结合部,位于国家级葛店经济技术开发区,西临东湖高新区多个科技创新园区,北面与青山工业区仅一长江之隔,具有承接武汉市部分产业转移和借力东湖高新技术创新及研发能力的地缘优势,且具有面向全国的市场辐射能力。 公路:四条公路与武汉中心城区连接,武黄高速、武鄂高速、绕城高速组成便捷物流通道。 铁路:武黄城际铁路、武九铁路穿境而过,武汉地铁29号线直达园区。 水路:北临长江,坐拥以白浒山外贸码头为核心的港口物流区。 航空:经武鄂高速45分钟抵天河机场。 生产要素:水、电、路、邮、通讯、供汽(天燃气、蒸汽)、物流、科研机构、教育机构等生产基础要素齐全。 生活要素:邮政、银行、学校、医院、加油站、公交站、综合市场等社会公共配套齐备。

茂名电白区林头镇林头村委会上村1·9一般坠落事故

茂名市电白区林头镇林头村委会上村“1·9” 一般坠落事故调查报告 2019年1月9日上午10时许,电白区林头镇林头村委会上村1家农户在拆除楼梯屋过程,1名人员不慎从3楼楼梯屋屋顶坠落地面,经现场抢救无效死亡,事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约13万元。 事故发生后,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区相关领导同志分别作出指示,要求全力抢救及做好遇难者亲属安抚工作,并深刻吸取事故教训,迅速查明事故原因,认真做好事故善后工作,维护社会稳定,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制,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区应急、住建等部门和林头镇政府及其镇安监办、村建办、派出所等相关单位领导和工作人员迅速赶到事故现场,组织开展应急救援和善后处置等有关工作。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93号)的有关规定,经区人民政府批准,于2019年2月21日成立由区府办张世华同志任组长,区政府办、区应急局、区住建局、区纪委监委和林头镇

政府等单位领导任副组长,区公安分局、区住建局、区应急局、区总工会、区人社局、林头镇政府等单位相关人员为成员的电白区林头镇林头村委会上村“1·9”一般坠落事故调查组(以下简称“事故调查组”)。 事故调查组按照“四不放过”和“科学严谨、依法依规、实事求是、注重实效”的原则,通过现场勘验、查阅资料、调查取证、综合分析,查明了事故发生的经过、原因、人员伤亡情况,认定了事故性质和责任,提出对有关责任人员及责任单位的处理建议,同时针对事故原因及暴露出的突出问题,提出了事故防范措施建议。调查情况如下: 一、事故单位和人员的基本情况 (一)屋主情况:屋主姓名叫蔡海华,男,汉族,25岁,茂名市电白区林头镇人,其妻子姓名叫何晓萍,与事故中死者梁晓兰(又名何晓兰)为姐妹关系。 (二)死者情况:死者姓名叫梁晓兰(又名何晓兰),女,汉族,35岁,茂名市电白区林头镇人,其为屋主蔡海华的妻子何晓萍的姐姐。 (三)事故民房的基本情况:发生事故的在建房屋位于茂名市电白区林头镇林头上村,屋主蔡海华2018年10月在原旧房屋基础上进行扩建(原旧屋占地面积60㎡,建筑面积180㎡,共3层,高约11米;扩建后房屋占地面积100㎡,建筑面积300㎡,共3层、高约11米)。李海华在房屋扩建前没有

凝心聚力创建教育强镇

凝心聚力创建教育强镇 ——电白区坡心镇申报广东省教育强镇督导验收自评报告 为促进我镇经济社会发展,镇党委、政府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原则,全面实施“科教兴镇”战略。按照电白区“创强”发展规划,积极推进创建广东省教育强镇工作。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出发点,凝聚全镇力量,加大对教育的投入,调整学校布局,优化整合教育资源和推进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学校管理水平,促进教育可持续发展。对照《广东省教育强镇(乡、街道)督导验收方案》,现将我镇创建广东省教育强镇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镇位于电白区西北部,东与林头镇接壤,南与七径镇相邻,西与茂名市区交界,北与羊角镇相接。全镇总面积52.6平方公里,下辖17个村委会,1个居委会,196个自然村(其中革命老区村17个),全镇总人口8.9万人。我镇地处平原,自然条件优越。近年来,充分发挥地理优势,科学整合农业资源,努力打造优质农业商品生产基地,工农业均快速发展。2013年我镇工农业生产总值达6.912亿元,同比增长10%。其中工业3.475亿元,农业2.61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313元。经济持续发展,为我镇教育事业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目前,全镇现有中小学23所,其中初级中学2所,完全小

学3所,非完全小学18所,公办幼儿园2所(含1所中心幼儿园),成人文化技术学校1所。中小学教师480人,(小学296人,中学184人),全镇现有中小学生5478人(中学生1581人,小学生3897人);中学高级职称6人,中学一级职称132人,小学高级职称226人,小学一级职称65人;全镇在园幼儿1556人,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92%。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凝心聚力,创建教育强镇 我镇党委、镇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原则,全面实施“科教兴镇”战略,凝心聚力,积极推进创建教育强镇工作。 1.加强领导,确保“创强”工作落实到位。 为切实抓好“创强”工作,镇党委、镇政府在2013年3月成立了由镇党委书记何海强任组长,镇长黄京奎、常务副镇长李棠任副组长的创建教育强镇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项目规划建设组、宣传组、资料档案组、资金筹备组、财务监督组等6个机构,各校相应成立了“创强”工作小组,层层明确职责,责任到人。同时,我镇建立党政班子分工挂钩学校制度,坚持每周深入学校听取“创强”汇报,联系村委会,共同为学校发展排忧解难。 2.制定方案,确保“创强”工作有序推进。 对照广东省教育强镇评估标准,镇党委、政府把学前教育、

《茂名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公示

《茂名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 公示 (一)前言 《茂名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原《茂名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于2004年7月正式开始编制;于2010年12月,《茂名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的技术成果和行政审批工作已基本完成。2015年底,省住建厅下发《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抓紧修改完善茂名市城市总体规划成果的函》(粤建规函〔2015〕2619号),要求茂名市城市总体规划的起止年限由原来的2008-2020年调整为2011-2030年,并充分落实“十三五”国家和广东省对城市发展的新理念、新要求。 为更好落实国家和广东省重大发展战略的部署、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需要及考虑茂名属地化发展的诉求,进一步提高城市总体规划对城市建设的指导和统筹作用,强化科学性和严肃性,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建设和谐宜居、富有活力、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城市,提高新型城镇化水平,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编制本规划。 本规划在编制过程中,编制单位多次征求两区三平台、相关市直部门意见,并经市规委会原则同意,同时通过市常委会和市常务会审议,经吸收多方意见、多轮修改完善后,形成本次最终成果。

(二)规划范围和期限 1、规划范围 根据《城市规划编制办法》,本次《总规》包括市域城乡协调发展规划、中心城区规划,规划范围如下: (1)市域:茂名市所辖的茂南区、电白区(原茂港区、电白县)和高州、信宜、化州三个县级市,总共辖87个镇和22个街道,辖区总面积11458平方公里。 (2)城市规划区:为茂名市的茂南区、电白区(原茂港区、电白县)行政管辖范围,总面积为2748平方公里。 (3)中心城区:城市建成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共计10个街道,13个镇,包括茂南区的河东街道办、河西街道办、红旗街道办、新华街道办、露天矿街道办、官渡街道办、站前街道办、城南街道办、公馆镇、新坡镇、高山镇、镇盛镇、袂花镇,电白区的高地街道、南海街道、羊角镇、坡心镇、七迳镇、沙院镇、水东镇(含原陈村镇)、旦场镇、电城镇以及博贺镇,总面积约为960平方公里。 2、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为:2011-2030年;其中,近期2011-2020年;中远期2021-2030年。

武汉科技新城总体规划

创新,服务,宜人,生态 武汉科技新城总体规划(2005-2020年) 规划文本 第一章总则 武汉科技新城是以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武汉·中国光谷的封闭管理区、政策区以及外延空间为基础和平台,以相关产业为基础,综合相关城市功能的特定地区。 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东湖高新区)成立于1988年10月,1991年3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00年5月,湖北省、武汉市作出建设“武汉·中国光谷”的重大决策,同年7月东湖高新区被科技部、外交部批准为APEC科技产业园,2001年被国家发改委、科技部批准为国家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即“武汉·中国光谷”。 东湖高新区以电子一条街起步,逐步发展壮大,在全国53个国家级高新区中位居前列(2004年总收入排名第14,工业总产值排名第15),形成了以光电子为主导产品的高新技术开发区之一。目前东湖高新区已形成东南至武汉市外环线,西至洪山区卓刀泉,北至东湖南岸和老武黄公路的管理区域,面积130平方公里,人口约为40万人。2004年实现技工贸总收入58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15.5亿元,全口径财政收入15.02亿元,实际利用外资2.4亿美元,引进内资37亿元,出口创汇 2.1亿美元。 第01条主要背景 (1)高新技术发展背景:在世界上,科技特别是战略高新技术日益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明确提出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指导方针: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经过10多年的建设发展,东湖高新区积

累了推进自主科技创新的丰富经验,作为中国第三大科技中心,“武汉·中国光谷”的品牌在国内外取得了良好的效应,具有发展成为中国重要的创新中心的巨大潜力。 (2)区域经济发展背景:经济全球化带来国内外在华投资的第二次浪潮,以投资拉动的外向型加工经济模式向以内需拉动的内生型经济模式转变,促使国内沿海地区产业向内陆转移;国家提出“中部崛起”的发展战略,湖北省委、省政府和武汉市委、市政府制定了“武汉‘1+8’城市圈”规划,以武汉为核心,整合武汉及周边城市的资本、技术、人才、信息等生产要素资源,站在更高的角度参与区域经济协作和竞争。依托东湖高新区的武汉科技新城,作为未来武汉市都市发展区“垂江发展带”的东向载体,是实施与武汉城市圈东部城市黄石、鄂州、黄冈对接,发展湖北东部经济的重要载体。 (3)武汉市城市发展背景:新一轮《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提出武汉市的定位是:武汉是湖北省省会,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我国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科教基地和交通通信枢纽。针对武汉市在全国所具有的科教文化优势确立的“科教基地”,将依托以东湖高新区为核心的武汉科技新城,催生和孵化大批的高科技产业和高科技企业,成为武汉带动中部崛起的策动源泉。 (4)东湖高新区自身发展背景:在国家部委、省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东湖高新区向东拓展已获批准,长期困扰的用地制约问题得以疏解,东湖高新区正面临着“二次创业”的机遇和挑战。 第02条根据武汉市跨世纪发展战略目标及“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为进一步加快武汉科技新城的发展,提升城市竞争力和创新能力,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受东湖高新区管委会委托,我院在武汉科技新城概念规划的基础上,结合我院正在进行的武汉市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开展《武汉科技新城总体规划(2005-2020年)》的编制工作。 第03条本次规划遵循以下规划指导思想: (1)产业主导,科学发展:坚持发展就是硬道理,坚持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撑和发展基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兼顾产业经济、社会生活、生态环境三方面的关系,创造经济、社会、环境相协调的和谐社会。 (2)提升品牌,塑造特色:依托“武汉·中国光谷”这一具有号召力的品牌,提升其内涵和外延,塑造具有创新特色的城市功能、空间、景观和生活特色。 (3)集约发展,构筑体系:树立节约型城市理念,尊重自然生态环境,实行紧凑和集约化的发展格局,建立以面向公众利益为基点的城市交通、市政和公共设施配套体系,确保城市健康、安全。 (4)立足长远,引导实施:从时间和空间的更高层面上去认识城市发展的远景和趋势,用区域的观点思考城市的发展,并注重远近期结合安排建设时序,提出科学合理的实施建议。

金山新城总体规划修改(2010-2020)

《金山新城总体规划修改(2010-2020)》 《金山新城总体规划修改(2010-2020)》 规划范围北至沈海高速,南至杭州湾北岸线,东至龙泉港,西至卫六路。 规划范围总用地约59 平方公里。 金山区域总面积607.6 平方公里,规划2020 年,全区人口规模约为120 万人左右,其中城镇人口106 万,城市化水平约为88%左右。 金山区城镇体系结构可概括为“1158”,即:1 个新城、1 个特色城镇、5 个新市镇、80 个左右中心村。以新城为龙头为核心,以特色城镇为辅助,以 新市镇为纽带,中心村为基础,促进城镇联动,建立体现“三个集中”的原则, 并且与产业区相依托、与上海市域城镇体系相适应的级配清晰、布局均衡、职能分工明确的城镇体系。 1、金山新城 金山新城是全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下辖金山卫镇、山阳镇的部分 和石化街道,是为加速产业和人口集聚,发挥规模效应,推动郊区城市化进程,具有综合功能的中等规模城市。规划金山新城区具有居住、工业、商贸、休闲等综合功能的城市。 规划至2020 年金山新城居住人口约40 万人,规划城镇建设用地约43 平 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约107 平方米。 金山新城总体规划修改(2010-2020 年)文本 8 2、枫泾特色镇 枫泾特色镇由原枫泾、兴塔二镇合并,重点发展商贸、商业及现代服务 业。枫泾镇是为进一步提升金山区城镇建设水平和特点,促进城镇联动,具有综合功能的特色城镇。 规划至2020 年枫泾特色镇城镇人口约25 万人(其中包括大型居住社区 导入人口约5 万人),规划城镇建设用地约15 平方公里。 3、新市镇 金山区在进一步的区划调整后形成朱泾镇、亭林镇、吕巷镇、廊下镇、 张堰镇,共5 个新市镇。

茂名市电白区共青河、罗黄干渠、林头支渠、河角南干渠、电

附件 茂名市电白区共青河、罗黄干渠、林头支渠、河角南干渠、电城支渠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调整方案 序号所 在 地 调整前调整后 保护区 名称和 级别 水域范围 及水质 保护目标 陆域 保护 范围 面积 (平方千米) 保护区 名称和 级别 水域范围及 水质保护目标 陆域范围 面积 (平方千米) 1电 白 区 电白区 饮用水 水源一 级保护 区 从亭梓厚德 村至坡心镇 退舌村上游 200米处和 坡心镇退舌 村下游200 米处至市民 大道二期穿 越共青河位 置(长庆村) 的上游200m 处的共青河。 水质保护目 标为Ⅱ类。 相应水 域向陆 纵深 100米 的陆域 范围。 3.7 电白区 共青河 饮用水 水源一 级保护 区 从亭梓厚德村至坡 心镇退舌村上游 200米处和坡心镇 退舌村下游200米 处至市民大道二期 穿越共青河位置 (长庆村)的上游 200米处的共青河 水域(其中沈海高 速公路中心线两侧 各50米所包含的水 域(坡心镇金星村 大同)除外)。水质 保护目标为Ⅱ类。 从亭梓厚德村至坡心镇 退舌村上游200米处和 坡心镇退舌村下游200 米处至市民大道二期穿 越共青河位置(长庆村) 的上游200米处的共青 河水域向陆纵深100米 的陆域(其中沈海高速公 路中心线两侧各50米所 包含的陆域除外)。 3.68

序号所 在 地 调整前调整后 保护区 名称和 级别 水域范围 及水质 保护目标 陆域 保护 范围 面积 (平方千米) 保护区 名称和 级别 水域范围及 水质保护目标 陆域范围 面积 (平方千米) 电白区 饮用水 水源二 级保护 区 坡心镇退舌 村上游200 米处起至下 游200米处 止的共青河 水域。水质保 护目标为Ⅱ 类。 相应二 级保护 区水域 两岸向 陆纵深 100米 内的陆 域范 围。 0.08 电白区 共青河 饮用水 水源二 级保护 区 坡心镇退舌村上游 200米处起至下游 200米处止的共青 河水域,沈海高速 公路中心线两侧各 50米所包含的共青 河水域(坡心镇金 星村大同)。水质 保护目标为Ⅱ类。 坡心镇退舌村上游200 米处起至下游200米处 止的共青河水域两岸向 陆纵深100米内的陆域, 沈海高速公路中心线两 侧各50米范围与共青河 两岸河堤外坡脚向陆纵 深100米范围相交的陆 域。 0.10

冼氏宗族裔孙衍发各地分支初查

冼氏裔孙衍发各地初查 (一)广东省 一,广州市 1,天河冼村 2,天河程界村 3,天河石牌东村 4,番禺区河村 5,番禺区大洲村 6,番禺植山村 7,番禺路心村 8,花都区花东镇联安村 9,花都区花山镇布岗村 10,花都区花东镇凤凰村 11,花都区炭步镇布头村 12,增城区石滩镇红花地村 13,南沙区大岗镇 14,南沙区金洲中围村 15,南沙区谭州镇(未留电话) 16,南沙区榄核镇甘岗村 17,南沙区沙罗环有冼姓(未留电话) 18,南沙区鱼窝头细沥村,有字辈:星发兆伦和富贵喜荣华。七十年代前,集中到沙湾拜祖(据《番禺大山植村谱》载:七世德芳次子叔典迁居沙湾市桥。另载:八世明处士叔典公祠,在市桥主帅庙侧,额题“文辉冼公祠”。 19,南沙区东涌(未留电话) 20,南沙区黄阁镇小虎村(未留电话) 21,番禺区桥南街陈涌村(可能是叔典公后裔?) 21,番禺区莲花山镇 22,番禺区石楼镇联围村 二,佛山市 1,禅城区 东头房、石巷房、练园房、白堪房、汾水房 罗格房:莘村、上边、东边、三丫涌、新里社巷永光、九曲、围仔、公涌、孖窦、堤田梁家冼、贺丰冼 2,南海区 黄岐白沙村、盐步黎边村、狮山大塱村、狮山冼边村、狮山街边村、丹灶沙墩冼村、南沙村、黄鼎村、西樵蓼江村、西樵田心村、西樵简村、樵岭云端村、、樵岭大科村、罗行西岸、九江下北、九江上西 3,三水区 芦苞清塘村、芦苞把岗村、芦苞四联仙岗村、白坭岗头村、南山镇 4,顺德区 范沙村、逢沙村、新滘村、漕渔村、五沙村、杏坛利摄村、杏坛海凌、大罗村、良村、良教村、北滘龙涌、苏岗村、容桂容里、碧江村、陈村、弼教东华里、岗头新基坊、三洪奇北滘乡、大良东门坊、大良十八间、容奇亭步坊、大黄圃

城市发展战略规划集锦完整版

城市发展战略规划集锦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城市发展战略规划集锦 武汉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战略目标 聚焦中部崛起,打造中国区域经济新增长极。创造更具凝聚力的资源环境和更好的创新氛围,建设区域性的国际化大都市。 战略导向找回武汉,重塑江城。抓住国家交通体系重构、国际产业转移和有利的政策环境等三大机遇,重点解决三大关键问题:一是如何打破区域封闭,领导区域发展;二是如何确立城市中心,再现中心城市辉煌;三是如何完善体系,找寻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战略选择 战略之一——“都市内核,国际中枢”,建设整合武汉三镇的中央都市核心空间(UC,即Urban Core),引导武汉快速建立起华中金融、贸易、产业服务和现代物流的区域精密控制内核,作为武汉迈向国际化的载体。 战略之二——“智力先导,产城一体”,提出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为导向的“十字型”产业空间布局构想。 战略之三——“滨江而展,一带多心”,突破当前城市圈层构架,构筑沿长江两岸的综合城市发展走廊,通过带形的跳跃式增长提供城市持续的发展框架。 战略之四——“破环成带,轴向拉伸”,强化滨江道路交通建设,形成区域式组团发展构架。

战略之五——“以江为脊,连湖成网”,充分发挥武汉水优势,打响“百湖江城”全球品牌的思路。 战略之六——“产业整合,价值链接”,以研发销售为核心,实现武汉区域“1+8”产业和区域契合发展,构成主导产业加工为依托的新城发展模式; 战略之七——“近展双翼,远视三极”,向东连接,武汉城市圈沿京广线和沿京九线两个带状区域,近期横跨京九京广的武汉都市走廊,未来构筑武汉、长沙和南昌为基点的三角经济区,继而形成中国的第四极三角经济区的目标。 战略之八——“多元并蓄,文化凝聚”,把汉正街为代表的汉味市民文化等传统型文化和UC新都市文化、高科技文化等提升型核心文化转化为具有鲜明地缘识别性的城市形象。场景分析 基于对现状发展的不同解读和对未来发展的不同预期,分别编制了三条发展战略链,形成低、中、高三个不同的战略场景(即战略实施体系)。 低线战略场景——依托区域内部的整合和集聚起步,合力做强具有品牌效应的中心城市,进而遵循极化中心城市——中心城市占据经济发展的绝对优势地位——中心城市经济辐射区域发展的过程,最终成为富有全球竞争力的城市区域,成为具有全国战略地位的枢纽城市。 中线战略场景——针对外资的持续涌入与愈发激烈的城市竞争以及错综复杂的城市问题与有限的财政收入这种双重矛盾,实施一点突破战略,以都市核的核心空间建设为突破口,实现外部资源的有效导入,打破目前武汉发展动力不足的困境。

大目湾新城总体规划

大目湾新城总体规划——美国易道公司方案1.0 项目理解 1.1 项目背景 1.2 工作方法 1.3 基地背景 1.4 规划回顾 2.0 案例研究 2.1 拉古纳海滩,加利福尼 2.2 五渔村,意大利 2.3 海泉湾度假城,珠海 2.4 大梅沙,深圳 2.5 案例小结 3.0 定位与愿景 3.1 发展前景分析 3.2 发展策略 3.3 定位 3.4 新城规模 3.5 愿景 3.6 发展目标 4.0 关键问题 4.1 新城发展项目 4.2 新城特色塑造 4.3 水体设计策略 5.0 基本分析 5.1 基地现状 5.2 现有设施 5.3 生态环境评价 5.4 设计限制条件 6.0 总体框架 6.1 总体构架 6.2 特色分区 6.3 土地利用 6.4 道路交通系统 6.5 公共开放空间系统 6.6 公共服务设施 7.0 城市设计 7.1 新城鸟瞰 7.2 新城总体意向 7.3 城市设计策略

8.0 景观规划 8.1 开放空间特性 8.2 水岸处理 8.3 景观道路 8.4 植载问题 9.0 分区示意 9.1 分区概述 9.2 新城中心区 9.3 滨海度假区 9.4 山景住区 9.5 文教社区 9.6 滨海休闲体育区 10.0 旅游发展策略 10.1 旅游发展策略 10.2 旅游客源分析 10.3 景区规划 10.4 旅游项目组织 10.5 地区旅游组织 10.6 区域资源联合 10.7 市场营销策略 10.8 旅游项目评估 11.0 旅游发展策略 11.1 分期开发策略 11.2 投资模式建议 11.3 投资效益分析 11.4 可持续发展建议 11.5 规划管理建议 图件 1 项目背景 2 基地分析 3 区域功能定位与总体构架 4 土地利用 5 公共服务设施 6 开发空间系统 7 水系设计 8 城市竖向研究 9 城市设计策略 10 水岸处理 11 景区规划 12 旅游项目组织

曹妃甸总体规划定稿版

曹妃甸总体规划 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

唐山市曹妃甸新城总体规划(2008-2020年) 文本 唐山市人民政府 2009年9月

目录 第一章总则 (2) 第二章总体发展目标及战略 (4) 第三章新区城镇发展与布局 (8) 第一节新区生态保护 (8) 第二节总人口与城镇化水平预测 (10) 第三节新区城乡统筹发展战略 (11) 第四节新区城镇结构 (12) 第五节新区城乡建设标准 (14) 第六节新区综合交通规划 (14) 第七节重大市政基础设施发展规划 (17) 第八节新区旅游发展布局规划 (21) 第九节新区岸线利用规划 (23) 第四章城市性质与职能 (25) 第五章城市空间发展规划 (26) 第一部分新城空间发展规划 (26) 第一节新城用地布局 (26)

第二节新城综合交通规划 (47) 第三节新城资源节约、保护与利用 (53) 第四节新城市政工程规划 (55) 第五节新城环境保护 (65) 第六节新城综合防灾规划 (67) 第七节近期建设规划及发展时序 (76) 第二部分其它片区指引 (82) 第一节曹妃甸工业区82 第二节唐海片区84 第三节南堡片区86 第六章规划实施措施 (87) 第一节区域协调87 第二节分期建设87 第三节保障措施 (88) 第七章附则 (90) 附表一:城市发展目标体系表 (91)

附表二:曹妃甸新区自然与历史文化保护区名录 (92) 附表三:新区建设限制分区表 (92) 附表四:新区城镇等级结构规划表(2020年) (93) 附表五:新区城镇职能结构规划表(2020年) (93) 附表六:新区城镇规模结构规划表(2020年) (94) 附表七:新城建设用地平衡表(2020年) (94) 附表八:新城近期建设用地平衡表(2010年) (96)

鄂州市城乡总体规划纲要(2008-2020)

鄂州市城乡总体规划纲要(2008-2020) 第一章总则 第1条编制背景 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两个率先(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率先融入武汉城市圈)”的目标,建设鄂州宜居宜业组群式大城市,促进鄂州两型社会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编制本规划。 第2条规划理念 “三个转变”:转变一从优先关注可建向优先关注不可建转变;转变二从优先关注空间布局向优先关注公共政策转变;转变三从优先关注静态结果向优先关注动态监控转变。 “三个结合”:结合一战略性与战术性相结合;结合二长远性与实效性相结合;结合三刚性控制与弹性引导相结合。 第3条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为鄂州市整个行政区划范围,总面积1593km2。 第二章城市性质、发展目标与城乡发展战略 第4条城市性质 鄂州是国家“两型社会”和城乡一体化示范城市,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华中地区生态旅游休闲胜地,绿色制造基地,区域创新高地,武汉城市圈区域性物流中心和交通枢纽。 第5条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将鄂州建设成为“两型社会”和城乡一体化示范城市,以科技创新和钢铁绿色制造为龙头,以现代服务业发展为重点,以循环经济和生态建设为纽

带,以滨湖滨江优质环境景观塑造为特色,全面融入武汉城市圈,构建最具活力的宜居宜业组群式大城市。 第6条城市职能 (1)发展冶金及钢铁深加工工业; (2)发展生物医药、精细化工、电子信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 (3)发展新型建材、轻工机械、服装等轻型加工业; (4)发展区域性物流产业; (5)发展服务于武鄂黄的区域性房地产业; (6)建设区域性旅游、会议、培训、体育基地; (7)建设武汉城市圈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第7条城乡发展战略 (1)区域统筹发展战略: 通江达海,沟通中部;主动对接,融入武汉;竞合共生,联手黄石。 (2)城乡统筹发展战略: 整合市域,强化城市中心;组群拓展,培育专业新城;保育生态,优化南部片区。 (3)城镇化战略: 以新型工业化拉动新型城镇化,以组群式城市空间创造新的就业增长点,以制度创新推动农村人口城镇化。 (4)城乡产业发展战略: 农业现代化,发展高附加值的现代农业;工业集约化,建设创新力强的产业园区;服务多元化,打造覆盖城乡的服务网络。 (5)农村建设战略: 优化城乡空间结构,整合农村居民点,促进农村地区的集约化发展;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生产向规模化、机械化、产业化、特色化方向发展; 大力发展农村交通,完善乡村基础设施; 提高农村服务设施水平,改善农村生活环境。 第一节远景城乡结构控制规划

鄂州市总体规划

编制背景 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两个率先”即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率先融入武汉城市圈(大武汉),建设“两区一市”即综合改革示范区、城乡一体化先行区、宜居宜业组群式大城市的战略目标,促进鄂州“两型”社会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编制本规划。 规划理念 “三个转变”:转变一从优先关注可建向优先关注不可建转变;转变二从优先关注空间布局向优先关注公共政策转变;转变三从优先关注静态结果向优先关注动态监控转变。 “四个结合”:结合一战略性与战术性相结合;结合二长远性与实效性相结合;结合三功能区横向设置与“1311”城乡空间体系的纵向架构相结合; 结合四刚性控制与弹性引导相结合。 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为鄂州市整个行政区划范围,总面积1593km2。 第1条规划期限、规划重点 2030与远景:对若干重大问题展望到2030年,其它不设定年限,规划重点是严格保护城乡发展的资源底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城乡发展空间格局,重点与环境保护规划衔接。 规划远期:2016-2020年,规划重点是判断规划期内鄂州城乡发展规模与可能,提出相应的发展战略,重点与土地利用规划衔接。 规划近期:2009-2015年,规划重点是在远期规划框架内满足近期项目建设和远期控制要求,重点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衔接。 城市性质 鄂州是武汉城市圈内核城市和鄂东城市群中心城市,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生态旅游胜地,绿色制造基地,区域性物流中心和交通枢纽。 第2条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以科技创新和绿色制造为龙头,以循环经济和“两型”社会建设为纽带,以现代服务业发展为重点,以滨湖滨江优质环境景观塑造和生态文化旅游为特色,全面融入武汉城市圈(大武汉),将鄂州建设成为“两区一市”即湖北省综合改革示范区、城乡一体化先行区和宜居宜业组群式大城市。 远景城乡组群式空间结构规划

污水处理厂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章总论 1.1 项目概况 1.1.1项目名称 鄂州葛店经济技术开发区三王村污水处理厂工程 1.1.2承办单位 鄂州葛店经济技术开发区供排水有限公司 法人代表:张怀坤 1.1.3项目拟建地点 鄂州葛店经济技术开发区三王村 1.1.4建设规模和服务范围 1.占地面积:10亩(新建) 2.建设规模:2万t/d,新增污水管网10km 3.服务范围:葛店镇及葛店经济技术开发区约20平方公里范围内的生活污水 4.服务人口:约8.5万人 1.1.5报告编制单位 中国轻工业武汉设计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资格证书编号:工咨甲22120070029 ISO9000 质量体系认证证书编号:2499A004

1.2 编制依据、采用的主要标准及规范 1.2.1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12月26日;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1996年5月15日;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1996年4月; 4.《城市污水处理及污染防治技术政策》2000年5月; 5.湖北省鄂州市葛店科技新城总体规划(2006-2020年); 6.湖北省葛店经济技术开发区供排水有限公司与中国轻工业武汉设计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签订的《技术咨询合同书》; 7.葛店经济技术开发区提供的有关基础资料。 1.2.2采用的主要标准及规范 1.《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 2.《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006) 3.《泵站设计规范》GB/T50265-97 4.《农用污泥中污染物控制标准》 GB4248-84 5.《城市污水生物脱氮除磷处理设计规程》CECS149:2003 6.《给水排水制图标准》 GBJ106-87 7.《鼓风曝气系统设计规程》 CECS97:97 8.《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 GBJ15-88(1997年版) 9.《城市污水处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修订)2001》 10.《城镇污水处理厂附属建筑和附属设备设计标准》 CJJ31-89 11.《城市污水处理厂运行、维护及其安全技术规程》 CJJ60-94

污水处理厂可行性研究报告

污水处理厂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章总论 1.1 项目概况 1.1.1项目名称 鄂州葛店经济技术开发区三王村污水处理厂工程 1.1.2承办单位 鄂州葛店经济技术开发区供排水有限公司 法人代表:张怀坤 1.1.3项目拟建地点 鄂州葛店经济技术开发区三王村 1.1.4建设规模和服务范围 1.占地面积:10亩(新建) 2.建设规模:2万t/d,新增污水管网10km 3.服务范围:葛店镇及葛店经济技术开发区约20平方公里范围内的生活污水 4.服务人口:约8.5万人 1.1.5报告编制单位 中国轻工业武汉设计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资格证书编号:工咨甲22120070029 ISO9000 质量体系认证证书编号:2499A004

1.2 编制依据、采用的主要标准及规范 1.2.1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12月26日;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1996年5月15日;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1996年4月; 4.《城市污水处理及污染防治技术政策》2000年5月; 5.湖北省鄂州市葛店科技新城总体规划(2006-2020年); 6.湖北省葛店经济技术开发区供排水有限公司与中国轻工业武汉设计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签订的《技术咨询合同书》; 7.葛店经济技术开发区提供的有关基础资料。 1.2.2采用的主要标准及规范 1.《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 2.《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006) 3.《泵站设计规范》GB/T50265-97 4.《农用污泥中污染物控制标准》 GB4248-84 5.《城市污水生物脱氮除磷处理设计规程》CECS149:2003 6.《给水排水制图标准》 GBJ106-87 7.《鼓风曝气系统设计规程》 CECS97:97 8.《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 GBJ15-88(1997年版) 9.《城市污水处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修订)2001》 10.《城镇污水处理厂附属建筑和附属设备设计标准》 CJJ31-89 11.《城市污水处理厂运行、维护及其安全技术规程》 CJJ60-94

门头沟新城规划2020(2020年整理).pdf

门头沟新城规划 XXXX-2020

目录

第1章.总则 1.1. 规划背景 第1条.规划编制 门头沟新城(简称“门城”)是《北京城市总体规划》(XXXX-2020)中确定的11个新城之一。 1984年门头沟区政府会同北京市规划局编制了《门城镇总体规划》并经市政府批准;1997年曾对门头沟总体规划进行修编;XXXX年根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0-XXXX)和《北京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讨论稿),依照北京市和门头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和XXXX年远景目标纲要编制了《门头沟区域规划及门城卫星城总体规划》。 依据上述规划,相继编制完成了新城部分地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山区镇的总体规划。在市规划委、文物局、规划院的组织下完成了川底下和三家店的保护规划。川底下村、灵水村分别上榜建设部首批和第二批全国历史文化名村,西部山区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利用受到日益重视。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XXXX-2020)》修编完成,门头沟新城在两轴两带多中心的空间结构中处在一轴一带一中心上(西部的综合服务中心)。 第2条.规划重点 新城是在原有卫星城基础上,承担市区人口和功能疏解、形成新的产业聚集、带动区域发展的规模化城市,具有相对独立性。 新城规划转变了传统的一、二、三产业的发展模式,强调生态、休闲、文化、宜居,不仅提出本区发展方向的转变。更主要的是站在全市的高度确定本区的发展定位,把生态、文化、旅游放在重要地位上。 (1)以生态旅游作为主题,确定区域和城市的重新定位。 (2)结合人口结构和流动问题,研究适合山区、城市边缘、后采矿业的产业发 展方向。 (3)在城乡统筹的大原则指导下,突出重点,制定合理的城镇体系布局。 (4)强调本区历史和文化的主题和定位。 (5)集约高效利用土地,进行分区控制,采取政府主导和市场调节控制土地开 发,指导建设。 第3条.具体要解决的问题 用地:结合首钢搬迁,确定南部新城的发展方向、内容和形式;提出对采空区、砂石坑的灾害防治及合理利用的规划思路;落实XXXX年全市总体规划修编中增加的建设用地龙口水库、琉璃渠和龙泉务等建设用地,确定新城总体

最新版武清新城总体规划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区域协调与城乡统筹 第三章新城性质与规模 第四章新城空间布局及分区指引 第五章新城用地布局 第六章新城生态系统 第七章新城景观规划 第八章新城道路交通规划 第九章新城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第十章环境保护、环境卫生规划 第十一章防灾规划 第十二章近期建设规划 第十三章规划实施 附录1 《天津市武清新城总体规划(2006-2020年)》强制性内容 第一章总则 1.1 为了顺利实施武清新城总体规划,推动武清区特别是新城的建设发展,落实规划的引导和控制要求,提出规划管理及相关

的控制标准,特制定本规划文本。 1.2 本规划以下列法规、文件作为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89年) (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5年) (3)《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 (4)《武清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6-2010年)》 (5)《武清区发展战略研究》 1.3 规划期限 近期2006年-2010年 远期2011年-2020年 1.4 武清辖区尤其是新城规划范围内的一切城市建设活动均应遵守本规划。 本规划所称武清辖区是指天津市现行行政区划确定的武清区范围内的地域。包括新城(杨村、徐官屯、下朱庄、黄庄、东蒲洼)和24个乡镇(崔黄口、梅厂、河西务、王庆坨、城关、石各庄、南蔡村、大良、大王古庄、下伍旗、河北屯、大孟庄、大碱厂、汊沽港、陈嘴、黄花店、泗村店、东马圈、高村、白古屯、豆张庄、曹子里、大黄堡、上马台),还包括行政区划范围内的武清农场和军事用地,总面积1573.5平方公里。 新城规划范围北起龙凤新河,南至前进道、杨北公路,东起武旗公路、京津塘高速公路,西至龙凤河故道,总面积约86平方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