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
38
第四段:
1、子犯请击之。 请:请求。 之:代词,指秦军。 译句:子犯请求晋文公下令攻击秦军。
2、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微:非,没有。用来表示一种否定的 假设或条件。
夫人:那人,指秦穆公。 及:到。
译句: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人
的支持,我就不会有今天。
a
39
3、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 易整,不武。
军:驻军(名作动)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 (省略句)
译句:这时晋军驻扎在函陵,秦 军驻扎在氾水之南。
函陵、氾南都属郑国领土,晋、秦分地 驻扎,这是细节描写,一是说明晋、秦 联军来势凶猛,势不可挡。二是暗示郑 国有机可乘,又是伏笔。
a
17
概括第一段
C.介绍烛之武退秦师的历 史背景。 B.点明事情的 A起.秦因晋。围郑。
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 您知道是很难的。
5、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焉:疑问副词,何,为什么。
反问句
以:连词,而,表结果。 陪:增加。
您何必要灭掉郑国而增加邻邦晋国的土地呢?邻邦
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
a
31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亡郑, 秦得不到好处。从军事战略的角度看, “越国以鄙远”显然困难重重。
22
烛之武满腹委屈与牢骚, 埋怨郑伯,这并不是故作姿 态,一方面表达他壮年不遇、 英雄末路之感慨,一方面也 是在考验郑伯,从而决定自 己的行动。
a
23
4、吾不能早用子, 今急而求子,是寡人 之过也。然郑亡,子 亦有不利焉。
4、许之。 烛之武就答应了 这件事。
子:古代对人的尊称。 是:这。
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 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a 亡了,对您也有不利啊!2”4
行李:古今异义,古义,出使的人。 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
共:同“供”,供给。乏困:形作名,缺少的东西。
译句: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
方道路上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
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
a
33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 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 亦无所害”:舍郑,反有益 于秦。如果说上一层是分析 危害动摇秦伯的话,这一 层则是以利益引诱秦伯。
烛之武退秦师
使动用法,使……撤兵。
《左传》
a
1
《左传》简介:
左--作者左丘明,鲁国史官 传--解释,解说,阐发。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
年体著作,上承《春秋》,下启《史
记》,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因
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
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
被称为“春秋三传”。《左传》是《春
焉:疑问代词,哪里。
译句:现在它已使郑国成为东部的疆界,又想扩张西 部的疆界。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将从哪里得到他们 所企求的土地呢?
a
36
10、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利:有利于。 唯:句首语气词,表示希望。 图:考虑。 之:代词,指阙秦以利晋这件事。
译句:使秦国受损而让晋国受益,希望您考虑这件事。
a
28
“夜缒而出”进一步说明了郑国形 势之严峻,郑国的命运将取决于 烛之武此行的成功与否。
“郑既知亡矣”先示弱认输,满足 敌的骄横心理。坦言知亡,避其 锐气。
a
29
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而:连词,表顺接。亡:动词的使动,使……灭亡。
以:介词,拿,用。 执事:办事的官吏,对对方的敬称。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
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
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
有以礼相待;
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
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
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
不妙,马上派子人九出使晋国,与晋结好。甚
至在公元前632年5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
因:依靠。 敝:形作动,损害。 与:结交,亲附。 知:同“智”,明智。 以:介词,用。 乱:指打完仗后军队散乱。 易:替代。 整:整编。
武:指使用武力时所应遵守的道义准则。
译句:借助了别人的力量而又去损害他,这是不仁义 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以混乱代替 联合一致,这是不勇武的。 4、吾其还也。”亦去之。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
所知也”:纵观历史,历数晋国言而无信、忘恩负义、用事
实离间秦晋的关系。
a
35
8、夫晋,何厌之有? 何厌之有:有何厌,宾语前置。 译句: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
9、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东:名作状,向东面。 封:名作使动,使……成为疆界。(意动) 肆:延伸,扩张。 阙:使动用法,使……受损。

公元前630年



新郑军 秦

a
15
分析:
一个弱小的郑国,同时受到 两个强国的围攻,大军压境, 国都被围,形势十分的严峻。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交代围郑的原因,实为借口。晋 国为复仇而联合秦国,秦与郑没 有多大的利害关系。这为后文烛 之武退秦师的成功埋下伏笔。
a
16
2、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第一段:
1、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 于晋,且贰于楚也。
以:因为。 于:对。 贰:数作动,从属二主。
以其无礼于晋:状语后置
且贰于楚也:状语后置。
晋文公联合秦穆公围攻郑国,这是因为郑文
源自文库
公曾对晋文公无礼,而且(在依附晋国)同
时又依附楚国。
(晋文公逃亡时郑国没 有以应有的礼遇接待他)
(郑从属于晋的同 时又从属于楚)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
也”:亡郑,晋必得到好处,而对 秦只有害处,秦穆公想借此机会捞 一把,以扩张自己势力的企图落空。
a
32
6、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
困,君亦无所害。
舍:放弃。 以为:古今异义,古义,把……作为。 今义,认为。
东道主:古今异义,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义,常用为主办国或主办方。
2 以国别地名为姓--
国别:齐 鲁 韩 赵 魏 秦 楚 宋 卫
地名:东郭 南宫 西门 欧阳
3 以官职或职务为姓--
官职:司马 司徒 帅 尉
职务:巫 乐 陶 屠 卜 施 商
4 以动植物为姓--牛 马 龙 熊 杨 柳
5 以数字为姓--伍 陆 万
6 少数民族的姓--金 翦 萨 慕容 呼延 独孤
a
7
背景分析
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
a
2
《左传》 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 年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 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左传》描写 人物生动细致,人物语言富有文学色 彩,叙写战争时以记叙战前准备、战 后论战为主,略写战争经过,记录了 不少外交辞令、议论、谏说,是研究 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状语后置。 敢以(之)烦执事:省略句。
译句: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什么好处,那就烦 劳您手下的人了。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这是退秦师的关键。 这句对晋、秦联兵攻郑看得很轻。
a
30
4、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越:越过。 以:而,连词,表示顺接。 鄙:边邑,名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 远:指郑国,形作名,远地。
郑伯听出了烛之武的话外之音, 直面现实,诚心悔过,实属难得。同 时,他的话中还包含了对郑国,对烛 之武的担忧、关注,从理性的角度诚 实而有力的表示了自己的态度。
a
25
概括第二段
A.郑伯引咎自责。
B.郑伯劝烛之武接受命令。
C.烛之武临危授命。
答案: [A] [B] [C]
a
26
想一想
? ……
佚之狐的话对刻画烛之武有何作用?
"。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
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
争。
a
8
流晋 亡公
子 重 耳
a
9
城濮之战
前63a 2年
10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
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 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 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 、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 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国发 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 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 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必然 了。
a
5
古代文化常识:姓名
烛之武--烛表示地名,以邑名为氏。 “烛地,名叫武的人”。
佚之狐--佚表示地名,以邑名为氏。 “佚地,名叫狐的人”。
《郑通志 氏族略》:“郑人烛之武不
得氏,以其居于烛地故,言烛之者,尤
言介之推,佚之狐。”
a
6
古代姓氏的由来
1 以祖先祖号或庙号为姓--唐尧 虞舜 夏 商 周姬姚姜
a
20
分析:
国家命运危在旦夕,佚之 狐独具慧眼,举荐烛之武。 郑国君臣决定通过外交的 途径来解决危机。
a
21
临危受命:
3、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之:取消句子独立性。 犹:尚且。 已:同“矣”,语气词。
译句: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
别人;现在老了,没有a能力做事了。”
答案:[A] [B] [C]
a
18
第二段:
1、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言:一般是主动地说。 谓: 对∙∙∙∙∙∙说。 曰:是提示具体说的话。 语(yÙ) :告诉。
对:多用于对上的回答或对话。
1.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论战》
2.谓其妻曰: “吾孰与∙ ∙ ∙ ∙ ∙ ∙?”《邹忌讽齐王纳谏》
a
11
秦军氾( fán )南
无能为( wéi )也矣
夫( fÚ )晋,何厌之有 失其所与,不知( zhì)
共( gōng)其乏困 秦伯说( yuè),与郑人盟
若不阙( quē)秦 微夫( fÚ )人之力不及此
夜缒( zhuì)而出
使杞( qǐ)子、逢(páng)孙戍之
a
12
朗读课文:
a
13
翻译课文:
a
34
7、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君之所知也。
尝:曾经。 为:给予。 赐:恩惠。 济:渡河。
朝、夕:名作状,在早上,在晚上。
而:连词,表转折。 设版:修筑防御工事。版,筑土墙用的夹版。 译句: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应把焦、 瑕二邑割让给您。然而,他早上渡河归晋,晚上就筑城 拒秦,这是您知道的。
晋退
郑伯请人 郑伯自责 佚之狐举荐
a
情节发展 42
结构
秦晋围郑
坦言知亡,避其锐气
临危受命 亡郑利晋阙秦
说退秦师 存郑利秦
晋忘恩负义,不可共事
晋师撤离
a
四点理由 43
分析人物形象
佚之狐:有充分洞察力和预见性(侧面写 烛之武)
烛之武:“壮士不遇,英雄末路” 虽满腹 牢骚但深明大义, 顾全大局。
郑伯:大度,先屈尊自责,动之以情, 再以国家大义 警之,晓之以理。
~~ 未见其人
先知其才
郑伯是如何说服烛之武的?
自责 (情)
a
晓义
(理)
27
第三段: 1、夜缒而出。
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缒: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 译句:夜晚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
2、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 知亡矣。
既:已经。
去见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 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
3.贫者语于富者曰: “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
4.(刿)对曰:“夫战,勇气也∙∙∙∙∙∙o” 《曹刿论战》
a
19
2、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 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 于:介词,对。 使:派。 从:听从。
佚之狐言于郑伯:状语后置
译句:佚之狐对郑伯说:“我国处于危险之中, 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 军。”郑伯听从了他的建议。
其:表商量或希望语气,还是。
译句:我们还是回去吧!”这a 样晋军也撤离了郑国。40
第四段:写晋师撤离
“不仁、不知、不武”
问:第四小节,在故事情节的 发展上有什么作用?
1.照应上文。 2.使故事情节再掀波澜。
a
41
事 件
郑危
烛辞
晋国扩张 过河拆桥 舍郑有益
晋攻
亡郑陪邻 飞地难治
秦退
郑知亡
说秦 夜缒
11、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 之,乃还。
说:同“悦”,高兴。 盟:名作动,订立盟约。
使:派。 戍:戍守。 乃:于是,就。
译句:秦伯高兴了,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并派杞
子、逢孙、杨孙帮郑国守卫,就率军回国。
a
37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 之”:归纳一句,陈明利 害。
“秦伯说,与郑人 盟”:秦晋联军 被瓦解。
a
3
史书体例
编年体--
按年月日编排史实
纪传体--
以人物为中心叙述当时的史实
国别体--
按国家分类记载各国史实
a
4
编年体 按年月日顺序 你知道吗?
编写的史书体裁。如《春秋》、《左 传》、《资治通鉴》等。
国别体 分不同的国家编写的史书体
裁。如《国语》、《战国策》等。
纪传体 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史书体
裁。如《史记》、《三国志》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