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病机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 病因、病机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刘红健
• 病因
–外感致病因素 –内伤致病因素 –其他致病因素 –可致病的病理产物 –内生“五邪”
• 病机
– 正邪相争 – 阴阳失调 – 气机失调
• 病因:破坏人体自身及其与外界环境之
间的相对平衡状态而引发疾病的原因。
• 病机: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 所引
(二)瘀血
–瘀血是指体内有血液停滞。包括离经之血 积存体内;或血液运行不畅,阻滞于血脉、 经络及脏腑内的血液,均称为瘀血。
1.瘀血的形成
–因气虚、气滞、血寒、血热等原因,使血 液运行不畅而凝滞。 –由于外伤、气虚统摄失职或邪热迫血妄行, 使血离经脉,积存于体内而形成瘀血。
2.瘀血的致病特点 (1)病位不一,病证各异极为广泛。
(一)内风
–指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体内阳气亢逆
变动而形成的一种病理产物。常因阳盛或阴
虚不能制阳,阳升无制,亢逆变动面成
–以动摇、眩晕、抽搐等临床表现为特点
–内风多与肝脏有关,肝风。
1.肝阳化风 2.热极生风 3.阴虚风动 4.血虚生风
–肢体麻木不仁,筋肉跳动,甚则手足拘挛, 屈伸不利等风动症状。皮肤干燥或肌肤甲错, 并有皮肤瘙痒,或兼落屑等。
1.过劳(日理万机)
(1)劳力过度
(2)劳神过度
(3)房劳过度
2.过逸
– “久卧伤气,久坐伤肉”
三、其他致病因素
(一)外伤
–外伤包括枪弹伤、金刃伤、跌打损伤、持 重努伤等损伤。
(二)烧烫伤
–烧烫伤多由沸水、沸油、高温物品或气体、 烈火等烧烫后引起,属于火毒为患。 –痛觉反而消失。
(三)冻伤
–冻伤是指人体在极其寒冷的环境中而引起 的全身性或局部性损伤
–属寒毒为患
(四)虫兽伤
四、可致病的病理产物
(一)痰饮
–痰饮是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 物。
• 津停为湿,湿聚为水,积水成饮,饮凝成痰饮 • 痰--稠浊 饮--清稀
• 水--清澈澄明
湿--弥散浸渍
–有形之痰饮,无形之痰饮
1.痰饮的形成
2.痰饮的致病特点
–(1)阻滞气机、气血 –(2 )致病广泛多端:饮多留积于胸胁、胃 肠及肌肤,而痰则随气升降流行,内而脏腑, 外至筋骨皮肉,形成多种病证,因此有“百 病多由痰作祟”。 –(3)重浊粘滞缠绵
–(3)一气一病,症状相似
3.影响疫疠发生与流行的因素
–(1)气候因素 –(2)环境和饮食因素 –(3)预防措施因素 –(4)社会因素
二、内伤致病因素
(一)七情 1.概述 • 七情是指人的喜、怒、忧、思、悲、恐、 惊七种情志变化,是机体的精神状态。
2.七情与脏腑气血的关系
–①情志活动的物质基础是五脏之精气津血。
①怒则气上 ②喜则气缓 ③悲则气消 ④恐则气下 ⑤惊则气乱 ⑥思则气结 缓和紧张情绪和使心气涣散。
(3)影响病情变化
(二)饮食
1.饮食不节 过饥、过饱(食复)、食无定时 2.饮食不洁 3.饮食偏嗜
–(1)饮食五味偏嗜
• 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 先入肾
–(2)饮食的寒热偏嗜
(三)劳逸
(2)阴虚则热
–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精、血、津液 等阴液亏耗,导致阴不制阳,阳相对偏亢的 病理状态。 –原因 阳邪伤阴,五志过极,化火伤阴,或 因久病耗伤阴液所致。
–②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
“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
为恐”。
3.七情的致病特点
(1)直接伤及内脏
– “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
“忧伤肺”、“恐伤肾”
–并非绝对如此,心在七情致病中起着主导
作用。
–临床上情志所伤的病证,以心、肝、脾三
脏气血失调为多见。
(2)影响脏腑气机
(四)正邪盛衰与疾病转归
1.正胜邪退则病势向愈 2.邪胜正衰则病势恶化
–邪正相持,或正虚邪恋,或邪去而正气未 复,疾病由急性转为慢性,或慢性病持久不
愈。邪正交争,则病情起伏,时好时坏。
二、阴阳失调
–阴阳失调,是阴阳之间失去平衡协调的概 称
–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由于致病因素的作用, 导致机体阴阳两个方面失去相对的协调与平 衡,从而形成阴阳偏盛、偏衰、互损、转化、 格拒、或亡失的病理状态。
(2)虚实转化
• 指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由于实邪久留而 损伤正气,或正气不足而致实邪积聚所 导致的虚实病理转化过程。
–由实转虚是指……过程。 –因虚致实是指本来以正气亏损为矛盾主要 方面的虚性病理变化,由于脏腑功能衰弱, 水湿、痰饮、瘀血等实邪留滞蓄积体内,转 化为以邪实为主要方面的实性病变的过程。
• 顺传: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 卫分、气分、营分、血分 上焦、中焦、下焦 • 直中:伤寒直中三阴 • 逆传:温病逆传营血
2.里邪出表
–里邪出表,是指病邪由里透达于表的传变 过程。是邪有出路,病势有好转和向愈之机 的反映,
(二)正邪盛衰与(虚实)病性
1.虚实病机 (1)实
–主要指邪气亢盛,是以邪气盛为矛盾主要 方面的一种病理反应。致使临床上出现一系 列病理反应比较剧烈、有余的证候,称为实 证。
(2)虚来自百度文库
–主要指正气不足,是以正气虚损为矛盾主
要方面的一种病理反应。致使临床上出现一
系列虚弱、衰退和不足的证候,称为虚证。
2.虚实变化 (1)虚实错杂 • 指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由于病邪与正气 相互斗争,邪盛和正衰同时并存的病理 状态。
–虚中夹实指以正虚为主,又兼夹实邪结滞 于内的病理状态。 –实中夹虚指以邪实为主,又兼有正气虚损 不足的病理状态。 –表虚里实、表实里虚、上虚下实、上实下 虚
(1)阳胜则热
–是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阳气 偏盛,机能亢奋,代谢活动亢进,机体反应 性增强,阳热过剩的病理状态。
–原因 感受温热阳邪,或感受阴寒之邪从阳 化热,或情志内伤五志过极化火,或因气滞、 瘀血、痰饮、食积等郁而化热。 –症状 壮热、烦渴、面红、目赤、尿黄赤、 便干、苔黄、舌红、脉数。
(二)内火
–内火亦称内热,是指由于阳盛有余,或阴
虚阳亢;或由于气血郁滞,或由于病邪郁结,
而产生的病理产物。
1.阳盛化火
–少火、壮火、气有余便是火
2.邪郁化火
3.五志化火
4.阴虚生热
–五心烦热、潮热盗汗、消瘦、失眠多梦、
尿少便干、舌红苔少、脉细数无力。
(三)内湿
–内湿 是指由于脾(肺、肾)的运化功能, 特别是化生和输布津液的功能障碍,从而引 起水湿蓄积停滞。 –内湿与外湿一样,都具有重浊、粘滞、易
(3)虚实真假 • 是指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些特别情况下, 疾病的现象与本质不完全一致的时候, 可出现与疾病本质不符的假象。
–真虚假实是指本质为正气不足,但由于脏 腑虚衰,气血不足,运化无力,而出现邪实 假象的病理状态。 –真实假虚是指本质为邪气虚实,但由于实 邪结聚于内,阻滞经络,致使气血不能畅达 于外,而出现正虚假象的病理状态。
(一)阴阳失调与发病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阴阳维持着相对的、 动态的平衡与协调,即所谓“阴平阳秘”。
– 在致病因素的作用下,生理活动发生异常变
化,导致整体或局部的阴阳平衡失调,发生 疾病,出现临床症状。
(二)阴阳盛衰与(寒热)病性
1.寒热病机
–寒热证候的形成,主要是阴阳消长盛衰的 结果 – “阳胜则热”、“阴虚则热”、“阴胜则 寒”、“阳虚则寒”
阻遏气机的致病特点。
(四)内燥
–机体津液不足,人体各组织器官和孔窍失
其濡润而干燥枯涩。
–常因久病伤阴,耗津损液;或大汗、大吐、
大下,或亡血失精导致阴亏液少。
–以各脏腑组织干燥失润为特征。
(五)内寒
–机体阳气虚衰,温煦气化功能减退,虚寒 内生 –形成主要与脾肾阳虚不足有关
• 寒邪侵袭,损伤机体阳气,最终导致阳虚
求因”(主要)
一、 外感致病因素
(一)六淫 1.概述
• 六淫:风、暑、湿、燥、寒、火 —— 六 邪
– 淫,水满而外溢,有太过、浸淫之意
• 六气:在正常的情况下 • 六淫的相对性
• 六淫致病特点
– (1)外感性
– (2)季节性
– (3)地区性
– (4)相兼性
– 临床上还有某些并非因为六淫之邪外感,而 是由于脏腑气血功能失调所产生的化风、化 寒、化湿、化燥、化热、化火等病理反映, 因其临床表现虽与风、寒、湿、燥、火的致 病特点和病证相类似,但其不是外来之邪, 而是内生之邪,故称为“内生五邪”,不属
• 病机
– 正邪相争 – 阴阳失调 – 气机失调
一、正邪相争
–正邪相争,是指疾病发生及其演变过程中, 机体抗病能力与致病邪气之间的相互斗争。 –正邪斗争----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转归
(一)正邪相争与发病
• 正气,是指人体的机能活动及其产生的
抗病、康复能力,简称为“正”。
• 邪气,则泛指各种致病因素,简称为
寒之别
–伤于肌表,阻遏卫阳,称为“伤寒”
–寒邪直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则为“中
寒”
• 寒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①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②寒性凝滞(主痛) ③寒性收引
(6)热(火)邪 • 热为温之渐,火为热之极。
• 热邪多指外邪属六淫之一,而火邪则多
指内生,属“内生五邪”。
• 热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一性四趋)
(2)病证虽多,特点共同
–疼痛、肿块、出血、肌肤爪甲失荣、舌象、脉象
–疼痛多表现为刺痛,痛处固定不移,拒按, 多夜间疼痛加甚。 –肿块肿块固定不移, –出血血色多呈紫暗色,或夹有血块。 –肌肤爪甲失荣 –瘀血舌象舌质紫暗,有瘀点、瘀斑,舌下 脉络青紫、粗张、迂曲。 –瘀血脉象细涩、沉弦或结或代。
(三)结石
起的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
• 病因归纳
– – – –
第一节 病 因
外感 内伤 其他致病因素 可致病的病理产物
• 中医病因理论认为病因具有相对性的 特点
– 致病因素的致病与非致病具有相对性 – 病理产物与病因具有相对性
• 认识病因的方法
– 了解可能作为致病因素的客观条件 – 以病证的发生经过及其临床表现为依据,通 过分析疾病与证候的症状、体征来推求病因, 为治疗用药提供依据,这种方法称为“辨证
–凡体内湿热浊邪,蕴结不散,或久经煎熬, 形成砂石样的病理产物,称为结石。
1.结石的形成
–结石主要是由于脏腑本虚,湿热浊邪乘虚 而入,蕴郁积聚不散,或湿热煎熬日久而成。
2.结石的致病特点 (1)病位不同,病证不一 (2)易致疼痛,易惹湿热 (3)病程较长,时起时伏
五、内生“五邪”
–内生五邪,是指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 由于气血津液和脏腑经络等生理功能的异常, 而产生的五种内生邪气。 –性质与致病特点,均与风、火、湿、燥、 寒外邪相类似,因而分别称为“内风”、 “内火”、“内湿”、“内燥”、“内寒” 等,统称为内生五邪。
③暑多挟湿
(3)湿邪 • 湿为长夏主气 • 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①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 ②湿性重浊 ③湿性粘滞
湿病症状的粘滞性 湿病病程的缠绵性
④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4)燥邪
• 燥为秋季的主气
–初秋温燥;深秋凉燥。
• 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①燥性干涩,易伤津液 ②燥易伤肺
(5)寒邪 • 寒是冬季的主气 • 依其侵犯的部位深浅不同而有伤寒、中
①热为阳邪,其性炎上
②热易扰心神 ③热易耗气伤津 ④热易生风动血 ⑤热易致肿疡
• 六淫致病特点归纳
– – – – 1、三阳邪,两阴邪,一中性 2、燥二风暑寒三湿四热五 3、暑热燥伤气津,湿寒伤阳 4、风暑热向上,湿向下
(二)疠气
1、概述
–疠气, 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病邪
2.疠气的致病特点
–(1)传染性强,易于流行 –(2)发病急骤,病情危重
于六淫的范围。
• 是病理结果和病理机制,但本教材也列为病因
2.六淫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风邪 • 风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①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 ②风性善行而数变 ③风为百病之长
(2)暑邪
• 温、热、火、暑
• 暑邪只有外感而没有内生
• 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①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②暑性升散,易耗气伤津
• 阳气素虚,抗御外邪能力低下,易感寒邪
• 病因
–外感致病因素
• 六淫、疠气
–内伤致病因素
• 七情、饮食、劳倦
–其他致病因素
• 外伤、烧烫伤、冻伤、虫兽伤
–可致病 的病理产物
• 痰饮、瘀血、结石
–内生“五邪”
• 内风、内火、内湿、内燥、内 寒
第二节
病
机
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
–正邪相争、阴阳失调、气机失常
“邪”。
1.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根据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2.邪气侵袭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3.正邪相争的胜负决定发病与否
–(1)正能胜邪则不发病
–(2)邪胜正负则发病
(二)正邪盛衰与病位
1.表邪入里
–外邪侵袭人体,首先停留于机体肌肤卫表 引发表证,而后则内传入里,转化为里证的 病理传变过程 –是疾病向纵深发展的反映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刘红健
• 病因
–外感致病因素 –内伤致病因素 –其他致病因素 –可致病的病理产物 –内生“五邪”
• 病机
– 正邪相争 – 阴阳失调 – 气机失调
• 病因:破坏人体自身及其与外界环境之
间的相对平衡状态而引发疾病的原因。
• 病机: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 所引
(二)瘀血
–瘀血是指体内有血液停滞。包括离经之血 积存体内;或血液运行不畅,阻滞于血脉、 经络及脏腑内的血液,均称为瘀血。
1.瘀血的形成
–因气虚、气滞、血寒、血热等原因,使血 液运行不畅而凝滞。 –由于外伤、气虚统摄失职或邪热迫血妄行, 使血离经脉,积存于体内而形成瘀血。
2.瘀血的致病特点 (1)病位不一,病证各异极为广泛。
(一)内风
–指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体内阳气亢逆
变动而形成的一种病理产物。常因阳盛或阴
虚不能制阳,阳升无制,亢逆变动面成
–以动摇、眩晕、抽搐等临床表现为特点
–内风多与肝脏有关,肝风。
1.肝阳化风 2.热极生风 3.阴虚风动 4.血虚生风
–肢体麻木不仁,筋肉跳动,甚则手足拘挛, 屈伸不利等风动症状。皮肤干燥或肌肤甲错, 并有皮肤瘙痒,或兼落屑等。
1.过劳(日理万机)
(1)劳力过度
(2)劳神过度
(3)房劳过度
2.过逸
– “久卧伤气,久坐伤肉”
三、其他致病因素
(一)外伤
–外伤包括枪弹伤、金刃伤、跌打损伤、持 重努伤等损伤。
(二)烧烫伤
–烧烫伤多由沸水、沸油、高温物品或气体、 烈火等烧烫后引起,属于火毒为患。 –痛觉反而消失。
(三)冻伤
–冻伤是指人体在极其寒冷的环境中而引起 的全身性或局部性损伤
–属寒毒为患
(四)虫兽伤
四、可致病的病理产物
(一)痰饮
–痰饮是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 物。
• 津停为湿,湿聚为水,积水成饮,饮凝成痰饮 • 痰--稠浊 饮--清稀
• 水--清澈澄明
湿--弥散浸渍
–有形之痰饮,无形之痰饮
1.痰饮的形成
2.痰饮的致病特点
–(1)阻滞气机、气血 –(2 )致病广泛多端:饮多留积于胸胁、胃 肠及肌肤,而痰则随气升降流行,内而脏腑, 外至筋骨皮肉,形成多种病证,因此有“百 病多由痰作祟”。 –(3)重浊粘滞缠绵
–(3)一气一病,症状相似
3.影响疫疠发生与流行的因素
–(1)气候因素 –(2)环境和饮食因素 –(3)预防措施因素 –(4)社会因素
二、内伤致病因素
(一)七情 1.概述 • 七情是指人的喜、怒、忧、思、悲、恐、 惊七种情志变化,是机体的精神状态。
2.七情与脏腑气血的关系
–①情志活动的物质基础是五脏之精气津血。
①怒则气上 ②喜则气缓 ③悲则气消 ④恐则气下 ⑤惊则气乱 ⑥思则气结 缓和紧张情绪和使心气涣散。
(3)影响病情变化
(二)饮食
1.饮食不节 过饥、过饱(食复)、食无定时 2.饮食不洁 3.饮食偏嗜
–(1)饮食五味偏嗜
• 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 先入肾
–(2)饮食的寒热偏嗜
(三)劳逸
(2)阴虚则热
–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精、血、津液 等阴液亏耗,导致阴不制阳,阳相对偏亢的 病理状态。 –原因 阳邪伤阴,五志过极,化火伤阴,或 因久病耗伤阴液所致。
–②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
“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
为恐”。
3.七情的致病特点
(1)直接伤及内脏
– “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
“忧伤肺”、“恐伤肾”
–并非绝对如此,心在七情致病中起着主导
作用。
–临床上情志所伤的病证,以心、肝、脾三
脏气血失调为多见。
(2)影响脏腑气机
(四)正邪盛衰与疾病转归
1.正胜邪退则病势向愈 2.邪胜正衰则病势恶化
–邪正相持,或正虚邪恋,或邪去而正气未 复,疾病由急性转为慢性,或慢性病持久不
愈。邪正交争,则病情起伏,时好时坏。
二、阴阳失调
–阴阳失调,是阴阳之间失去平衡协调的概 称
–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由于致病因素的作用, 导致机体阴阳两个方面失去相对的协调与平 衡,从而形成阴阳偏盛、偏衰、互损、转化、 格拒、或亡失的病理状态。
(2)虚实转化
• 指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由于实邪久留而 损伤正气,或正气不足而致实邪积聚所 导致的虚实病理转化过程。
–由实转虚是指……过程。 –因虚致实是指本来以正气亏损为矛盾主要 方面的虚性病理变化,由于脏腑功能衰弱, 水湿、痰饮、瘀血等实邪留滞蓄积体内,转 化为以邪实为主要方面的实性病变的过程。
• 顺传: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 卫分、气分、营分、血分 上焦、中焦、下焦 • 直中:伤寒直中三阴 • 逆传:温病逆传营血
2.里邪出表
–里邪出表,是指病邪由里透达于表的传变 过程。是邪有出路,病势有好转和向愈之机 的反映,
(二)正邪盛衰与(虚实)病性
1.虚实病机 (1)实
–主要指邪气亢盛,是以邪气盛为矛盾主要 方面的一种病理反应。致使临床上出现一系 列病理反应比较剧烈、有余的证候,称为实 证。
(2)虚来自百度文库
–主要指正气不足,是以正气虚损为矛盾主
要方面的一种病理反应。致使临床上出现一
系列虚弱、衰退和不足的证候,称为虚证。
2.虚实变化 (1)虚实错杂 • 指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由于病邪与正气 相互斗争,邪盛和正衰同时并存的病理 状态。
–虚中夹实指以正虚为主,又兼夹实邪结滞 于内的病理状态。 –实中夹虚指以邪实为主,又兼有正气虚损 不足的病理状态。 –表虚里实、表实里虚、上虚下实、上实下 虚
(1)阳胜则热
–是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阳气 偏盛,机能亢奋,代谢活动亢进,机体反应 性增强,阳热过剩的病理状态。
–原因 感受温热阳邪,或感受阴寒之邪从阳 化热,或情志内伤五志过极化火,或因气滞、 瘀血、痰饮、食积等郁而化热。 –症状 壮热、烦渴、面红、目赤、尿黄赤、 便干、苔黄、舌红、脉数。
(二)内火
–内火亦称内热,是指由于阳盛有余,或阴
虚阳亢;或由于气血郁滞,或由于病邪郁结,
而产生的病理产物。
1.阳盛化火
–少火、壮火、气有余便是火
2.邪郁化火
3.五志化火
4.阴虚生热
–五心烦热、潮热盗汗、消瘦、失眠多梦、
尿少便干、舌红苔少、脉细数无力。
(三)内湿
–内湿 是指由于脾(肺、肾)的运化功能, 特别是化生和输布津液的功能障碍,从而引 起水湿蓄积停滞。 –内湿与外湿一样,都具有重浊、粘滞、易
(3)虚实真假 • 是指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些特别情况下, 疾病的现象与本质不完全一致的时候, 可出现与疾病本质不符的假象。
–真虚假实是指本质为正气不足,但由于脏 腑虚衰,气血不足,运化无力,而出现邪实 假象的病理状态。 –真实假虚是指本质为邪气虚实,但由于实 邪结聚于内,阻滞经络,致使气血不能畅达 于外,而出现正虚假象的病理状态。
(一)阴阳失调与发病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阴阳维持着相对的、 动态的平衡与协调,即所谓“阴平阳秘”。
– 在致病因素的作用下,生理活动发生异常变
化,导致整体或局部的阴阳平衡失调,发生 疾病,出现临床症状。
(二)阴阳盛衰与(寒热)病性
1.寒热病机
–寒热证候的形成,主要是阴阳消长盛衰的 结果 – “阳胜则热”、“阴虚则热”、“阴胜则 寒”、“阳虚则寒”
阻遏气机的致病特点。
(四)内燥
–机体津液不足,人体各组织器官和孔窍失
其濡润而干燥枯涩。
–常因久病伤阴,耗津损液;或大汗、大吐、
大下,或亡血失精导致阴亏液少。
–以各脏腑组织干燥失润为特征。
(五)内寒
–机体阳气虚衰,温煦气化功能减退,虚寒 内生 –形成主要与脾肾阳虚不足有关
• 寒邪侵袭,损伤机体阳气,最终导致阳虚
求因”(主要)
一、 外感致病因素
(一)六淫 1.概述
• 六淫:风、暑、湿、燥、寒、火 —— 六 邪
– 淫,水满而外溢,有太过、浸淫之意
• 六气:在正常的情况下 • 六淫的相对性
• 六淫致病特点
– (1)外感性
– (2)季节性
– (3)地区性
– (4)相兼性
– 临床上还有某些并非因为六淫之邪外感,而 是由于脏腑气血功能失调所产生的化风、化 寒、化湿、化燥、化热、化火等病理反映, 因其临床表现虽与风、寒、湿、燥、火的致 病特点和病证相类似,但其不是外来之邪, 而是内生之邪,故称为“内生五邪”,不属
• 病机
– 正邪相争 – 阴阳失调 – 气机失调
一、正邪相争
–正邪相争,是指疾病发生及其演变过程中, 机体抗病能力与致病邪气之间的相互斗争。 –正邪斗争----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转归
(一)正邪相争与发病
• 正气,是指人体的机能活动及其产生的
抗病、康复能力,简称为“正”。
• 邪气,则泛指各种致病因素,简称为
寒之别
–伤于肌表,阻遏卫阳,称为“伤寒”
–寒邪直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则为“中
寒”
• 寒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①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②寒性凝滞(主痛) ③寒性收引
(6)热(火)邪 • 热为温之渐,火为热之极。
• 热邪多指外邪属六淫之一,而火邪则多
指内生,属“内生五邪”。
• 热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一性四趋)
(2)病证虽多,特点共同
–疼痛、肿块、出血、肌肤爪甲失荣、舌象、脉象
–疼痛多表现为刺痛,痛处固定不移,拒按, 多夜间疼痛加甚。 –肿块肿块固定不移, –出血血色多呈紫暗色,或夹有血块。 –肌肤爪甲失荣 –瘀血舌象舌质紫暗,有瘀点、瘀斑,舌下 脉络青紫、粗张、迂曲。 –瘀血脉象细涩、沉弦或结或代。
(三)结石
起的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
• 病因归纳
– – – –
第一节 病 因
外感 内伤 其他致病因素 可致病的病理产物
• 中医病因理论认为病因具有相对性的 特点
– 致病因素的致病与非致病具有相对性 – 病理产物与病因具有相对性
• 认识病因的方法
– 了解可能作为致病因素的客观条件 – 以病证的发生经过及其临床表现为依据,通 过分析疾病与证候的症状、体征来推求病因, 为治疗用药提供依据,这种方法称为“辨证
–凡体内湿热浊邪,蕴结不散,或久经煎熬, 形成砂石样的病理产物,称为结石。
1.结石的形成
–结石主要是由于脏腑本虚,湿热浊邪乘虚 而入,蕴郁积聚不散,或湿热煎熬日久而成。
2.结石的致病特点 (1)病位不同,病证不一 (2)易致疼痛,易惹湿热 (3)病程较长,时起时伏
五、内生“五邪”
–内生五邪,是指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 由于气血津液和脏腑经络等生理功能的异常, 而产生的五种内生邪气。 –性质与致病特点,均与风、火、湿、燥、 寒外邪相类似,因而分别称为“内风”、 “内火”、“内湿”、“内燥”、“内寒” 等,统称为内生五邪。
③暑多挟湿
(3)湿邪 • 湿为长夏主气 • 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①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 ②湿性重浊 ③湿性粘滞
湿病症状的粘滞性 湿病病程的缠绵性
④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4)燥邪
• 燥为秋季的主气
–初秋温燥;深秋凉燥。
• 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①燥性干涩,易伤津液 ②燥易伤肺
(5)寒邪 • 寒是冬季的主气 • 依其侵犯的部位深浅不同而有伤寒、中
①热为阳邪,其性炎上
②热易扰心神 ③热易耗气伤津 ④热易生风动血 ⑤热易致肿疡
• 六淫致病特点归纳
– – – – 1、三阳邪,两阴邪,一中性 2、燥二风暑寒三湿四热五 3、暑热燥伤气津,湿寒伤阳 4、风暑热向上,湿向下
(二)疠气
1、概述
–疠气, 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病邪
2.疠气的致病特点
–(1)传染性强,易于流行 –(2)发病急骤,病情危重
于六淫的范围。
• 是病理结果和病理机制,但本教材也列为病因
2.六淫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风邪 • 风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①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 ②风性善行而数变 ③风为百病之长
(2)暑邪
• 温、热、火、暑
• 暑邪只有外感而没有内生
• 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①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②暑性升散,易耗气伤津
• 阳气素虚,抗御外邪能力低下,易感寒邪
• 病因
–外感致病因素
• 六淫、疠气
–内伤致病因素
• 七情、饮食、劳倦
–其他致病因素
• 外伤、烧烫伤、冻伤、虫兽伤
–可致病 的病理产物
• 痰饮、瘀血、结石
–内生“五邪”
• 内风、内火、内湿、内燥、内 寒
第二节
病
机
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
–正邪相争、阴阳失调、气机失常
“邪”。
1.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根据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2.邪气侵袭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3.正邪相争的胜负决定发病与否
–(1)正能胜邪则不发病
–(2)邪胜正负则发病
(二)正邪盛衰与病位
1.表邪入里
–外邪侵袭人体,首先停留于机体肌肤卫表 引发表证,而后则内传入里,转化为里证的 病理传变过程 –是疾病向纵深发展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