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秋初冬.德富芦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艺术手法 :
1、构思新巧,结构谨严。
2、笔墨灵秀,动静结合 。 3、手法多样,语言优美。
①比喻、拟人手法的运用 ; ②色彩丰富; ③语言凝练,富有诗意。
《自然与人生》 被誉为日本明治时代描写自然的典
范 。德富芦花说:“题目定为‘自然与人生’,并不
是运用科学的方法,论证大地和人类的关系,只不过 是将几页关于自然界以及人生的写生文字公布于众罢 了。这些文字都是作者经过耳闻目睹,心中有所感, 随即亲手直录下来的。”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作者
是以一种静观自然的态度来写作的,他敏锐细致的观
月夜—树影班驳,炊烟升起 雨—雨打落叶,暮雨潇潇
人—默然独坐,顾影自怜
探讨:
写景至此,由物及人, 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内 心世界?
表现的是一种宁静致远的超
然心态,尤其是结尾处能使 人感受到作者孤寂的内心世
界。
第四部分是通过哪些方面 来写夜景的? 月色、夜气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 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 荇(xì ng)交横(héng),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 两人者耳。
晚秋初冬
教学目标
1、感悟作者对自然深切的热爱。 2、了解自然美的意义,体会写景的 表现力,感受情景交融的意境。 3、关注身边的日常风景,通过写景 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
作者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品介绍:
德富芦花,日本著名小说家、 散文家。原名德富健次郎,芦花 为其号。长篇小说《黑潮》是他 的代表作,另有长篇小说《不如 归》。《晚秋初冬》选自他的散 文随笔集《自然与人生》。
探讨:
面对此景此境, 作者竟“仿佛听 到一种至高无上 的音响”,如何 理解?
这种“至高无上的的音响” 是作者心中的天籁,是作 者对自然的热爱而产生的 一种幻觉。
总结:
《晚秋初冬》整篇充满了诗情画意, 作者捕捉生活中每一值得感叹的瞬间, 笔触随着周边事物的变化而静静地游 移,显现出一种宁静状态下平和的心 态和哲人般的沉思,从中我们能体会 到作者孤寂、感伤而又从容、豁达的 心境,更能体会到他对自然的热爱。
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一)饮湖上初晴后雨 (其二)
苏轼 朝曦迎客艳重冈, 晚雨留人入醉乡。 此意自佳君不会, 一杯当属水仙王。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本段运用了那些修辞手法?有何好处?
比喻
银杏树直到昨天还 是一片金色的云
那残叶好像晚春的黄
蝶,这里那里点缀着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小结
在静态的心境中描绘自
然界的动态,在动态的景物
变化中体现宁静的心态,是 动静结合的一种写法。
阅读课文第三段,探讨:
第三段虽然也是写静, 但与第二段不同,作者是 通过哪些意象来写静的?
第二段中写白昼的静,庭院的静,
而本段中写夜晚、雨及人的静。
白昼:天空、阳光、树木、枯叶
庭院:菊花的影子、鸟雀残留的 果实、麻雀、老猫、苍蝇
运用了什么手法?
以动衬静 两只麻雀飞到庭院里觅食 一只苍蝇飞来,在格子门上爬动,
发出沙沙的声响。
冥然兀坐,万籁有声; 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
啄食,人至不去。
《饮酒》(其三)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庭中红叶、门
前银杏不时飞
舞着,白天看 起来像掠过书
窗的鸟影。
拟人、对比
银杏树直到昨 天还是一片金 色的云,今晨
却骨瘦形销了。
作用:形象生 动,富于动感。 有让人直接感
受季节变化的 视图效果。
小结:
善于通过时间和空间的转换反映 同一事物的不同面貌,全方位立 体式描写事物,给人深刻印象。
第二部分作者通过哪些意象来写这晚 秋初冬的静谧?
察,极富美感的文字表达,蕴含着作者对自然深切的
热爱,朴素而富有诗意。
将课文每部分分别用一个词来概括
第一段:落叶。
第二段:寂静。
第三段:清静。 第四段:夜景。
作者在第一段,从哪些角 度描写落叶的?
时间、空间
时间:白天—像掠过书窗的鸟影 晚间—扑打着屋檐,使人 想起雨景 晨起—满庭皆落叶 空间:庭中落叶、门前银杏、 遍地彩锦、树梢残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