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的开发教学案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竞选“部长”
_____《长江的的开发》教学案例
(一)、教材分析《长江的开发》一文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单元中《河流和湖泊》一课的内容,课文主要包括长江的概况、长江丰富的水能资源和开发、洪涝灾害的原因及治理、长江航运价值的发挥四个方面的内容,通过本文的学习,力求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设计:在这之前,我在教学《黄河的治理》一文时,采用的是传统的讲授法:先讲黄河的概况,接着将黄河上、中、下游各段的水文特征,最后讲存在问题及治理措施。
以教师讲授为主,看似很有条理,不知效果如何?教学《长江的开发》一文时,虽教学内容相似,我准备采用另外一种方法,以学生学为主,通过活动——“竞选部长”的形式完成教学任务。
(三)、教学准备:我让学生自学课文,了解主要内容,并收集与长江有关的资料、图片,准备上课时用。
(四)、教学过程:
一、明确任务:本节课以活动的形式学习《长江的开发》一文,同时竞选旅游、水电、水利、交通四位部长(学生们顿时兴奋起来,想知道怎么个活动、竞选?)
二、活动准备:
⑴首先分大组:根据各人的兴趣、准备情况,想当旅游部长的坐第一组,依此类推,想当水电、水利、交通部长的分别坐二、三、四组。
(学生们马上活跃起来,大多抢坐第一组,以致好多人没座位,而其他组人数相对稀少)
于是我又说,人多了不但没凳子坐,而且说明竞争的人多,竞争压力大,难以竞选(于是,一些没座位的学生则坐到其它组里,各组人数相对均匀)
⑵接着分小组:为便于竞选活动,每个大组都拆分成三个小组(分组时注意好、差学生的搭配,保证每个组都至少有一个得力骨干)
⑶宣布竞选流程:①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要求自学课文相应内容,完成必答内容,并小组交流,②草拟展示提纲,准备展示内容及相关的图片资料等③每一大组中的三个小组各推举一个代表到讲台前陈述、展示,并接受其他各组同学及老师的询问、质疑④由其他三个大组的学生评议,表现最好的一个代表获胜,竞选成功。
⑷学生自习:小组为单位,根据要求自习课文,并交流、探讨,草拟展示提纲,准备展示材料,为竞选活动做准备。
展示要求:
竞选旅游部长——根据地图介绍长江的概况,包括源头、流经省区、穿过的主要地形区,注入的海洋,长江的在我国的地位和称号。
长江上中下游的分界点,各段江面的主要特征,列举长江沿线有哪些著名的旅游景点,并重点介绍一处。
竞选水电部长——在地图上说出长江水能资源在全国的地位,主要分布地区;列举主要水电站,探讨三峡水电站成为世界最大水电站的原因?如果让你选择,结合地形、气候有关知识,在中国地形图上指出我国还有哪些大河的什么河段适合建大型水电站?
竞选水利部长——长江洪涝灾害频发,结合地图说出长江洪涝灾害发生的主要河段,分析发生的原因,提出解决的对策。
竞选交通部长——为什么称长江为“黄金水道”?主要通航河段?列举目前影响长江通航的障碍因素,并提出解决办法。
三、竞选活动过程
1、竞选旅游部长
首先是第一大组中三个小组各派一个代表到前面分别陈述、展示,接着是接受他人的询问、质疑,过程不一一叙说。
其中的亮点:第一位代表介绍了长江的概况后,列举了长江上有虎跳峡、三峡等景观,(没有跳出书本范围)但接着拿出一叠照片,讲起其暑假中游三峡的经历,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并博得了大家的掌声。
第二位代表在介绍了长江的概况后,列举了长江上的很多景点,并拿出《话说长江》这本书,说上面有很多介绍长江的图片和传说,大调了下面同学的胃口,纷纷说下课后先借给他看。
第三位同学更牛了,他在介绍完长江的概况后拿出一个秘密武器——U盘,并借用我的电脑,用多媒体展示长江由源头到入海口沿途主要景观,有终年积雪的各拉丹东,涓涓细流的沱沱河,滩多流急的金沙江,风景如画的三峡,有雄伟壮观的三峡大坝,万里长江第一桥——苏通大桥等,同学们看得如痴如迷。
(经课后了解,他从网上收集资料,下载了有关“长江”的课件,经剪切、组合而成的)由于拿出这一秘密武器,使另二位相形见绌,旅游部长的头衔毫无悬念地落到第三位代表的头上。
2、竞选水电部长
首先是三位代表到前面根据要求介绍、展示,并接受他人的质疑,过程不一一叙说。
其中的亮点:三位代表都预测到了在珠江上游、雅鲁藏布江拐弯处、长江虎跳峡河段都可建大型水电站,在分析三峡水电站为什么会成为世界最大的水电站时都注意到三峡位于第二、第三级阶梯交接处,河流落差大。
但在接受同学们质疑:“同样在阶梯交界处,为什么不在虎跳峡建水电站?”其中一位代表经过思考后展示虎跳峡图片,分析说虎跳峡山高谷深,虽河流落差更大,但难以建造;并运用地图说明水量没有三峡多,所以在三峡建水电站条件更优越。
说得下面的同学都点头表示赞同。
我又乘机质疑:世界水量最大的河流是巴西的亚马孙河,为什么没有在那儿建成世界最大的水电站呢?同学们一时议论纷纷:有的说巴西没有我们这样的经济条件,有的说巴西没有我们这样的技术条件。
我反问:“巴西不是曾经建过世界最大的水电站——伊泰普水电站吗?”我让三位代表暂时回位置查图、参与小组讨论,看谁最先答出?结果还是那位代表从地形的角度分析了巴西的亚马孙河流域水量虽大,但不具备我国三峡这样的地形条件:长江上游来水在四川盆地会聚后只能通过三峡一个地方流出。
多么精辟的回答啊!结果这位代表当之无愧成为“水电部长”。
3、竞选水利部长
三位代表到前面进行陈述、过程不再叙说。
其中的亮点:
①有关长江下游是否会形成地上河的问题。
一位代表将学习黄河的知识迁移到长江上,认为在长江下游也将形成“地上河”,泛滥引发洪涝灾害。
他的观点马上遭到班上其他同学的质疑,有位同学站起来说:“我暑假中去过郑州,看到过黄河成为‘地上河’的样子。
但我去上海、南京,看到的长江却不是这个样子。
”同学们一时间议论纷纷,我乘机引导学生回顾黄河形成地上河的条件,并分析长江是否具备这样的条件,使学生明白了其中的原因。
②有关荆江洪涝灾害形成的原因和治理问题。
趁着刚才的话题,我又话锋一转:“长江目前有部分河段,如荆江河段形成地上河,是什么原因?又该如何治理呢?我让三位代表回位置参与小组讨论后回答。
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讨论非常热烈。
之后的解答也是争先恐后,有注意到长江上游水土流失的,说要绿化荒山、禁止乱砍滥发;有注意到荆江“九曲回肠”这一特点,说要裁弯取直;有注意到荆江形成“地上河”,说要加固大堤,防止泛滥;有注意到人们围湖造田、降低湖泊的调节功能,说要退田还湖;其中有位同学仔细观察了地图,提出在长江上游如三峡修建水库,即可以发电,又可以控制上游来水,防止洪涝灾害的发生。
由于这位同学结合地图讲解,说得有理有据,最终他被同学推举当了“水利部长”。
4、竞选交通部长
首先还是三位代表到前面进行陈述,过程不再叙说。
其中的亮点:在列举影响长江通航的障碍因素及解决办法时,我播放一组图片,有苏通长江大桥、江阴长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等,让学生看图思考为什么万吨级轮船过不了南京?学生们很快找到了答案,但在如何处置南京长江大桥时让几位候选“交通部长”犯难了:炸掉吧,造价数十亿的大桥没了,还影响南北交通;不炸吧,影响长江东西通航。
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讨论后,其中一位代表的观点说服了大家。
他的观点是:首先请专家评估大桥对通航的影响大不大。
如果影响很大,则立刻在大桥的旁边建一座新桥,必须是斜拉桥,待新桥建成后就把老桥炸掉;如果暂时影响不大,可以考虑缓建或不建,让大桥继续发挥作用。
考虑是多么的周到啊!就是老师我也想不到这么周全,他自然而然地被同学们推举为“交通部长”。
5、颁发委任状、宣誓
活动临近结束时,我让四位当选部长到前面来,将事先准备的写有四位部长的委任状亲自授予他们,并让他们说几句话。
“旅游部长”说:今天,我很荣幸当上旅游部长。
将来,我如果真的做了旅游部长,我不但要带着你们游长江,还要带着你们走遍祖国的名山大川。
“水电部长”说:如果我当上真正水电部长,我要建成世界最大的水电站,让大家都用上水电这一清洁能源。
“水利部长”说:如果我当上水利部长,我不但要征服长江,还要征服黄河、淮河等,让他们服服帖帖、为人类造福。
“交通部长”说:如果我当上交通部长,我不但要让长江发挥“黄金水道”的功效,还要建更多的路,让大家的出行变的更方便。
四位部长的话语一个比一个精彩,每次都能激起同学们的热烈掌声,这节课就在同学们的掌声中结束了。
(五)、课后检测与调查
对于“长江的开发”一文,与上节课“黄河的治理”一文内容相似,我采用了绝然不同的两种教法,不知效果如何?课后,我及时做了学生调查和检测,调查发现:几乎百分之百的同学说喜欢“长江的开发”一文的教学方法,喜欢的理由是感到这样的课很新鲜、很独特,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不喜欢“黄河的治理”一文教学方法的理由是这种教法呆板,学生感到上课没意思,没有积极性。
检测的结果也与之相符,“黄河的治理”部分的正确率是72%,而“长江的开发”部分的正确率却达到了93%。
(六)、教学反思
内容相似的两节课,教学方法不同,受学生欢迎的程度不同,教学效果也大不一样,这不能不值得我们深思。
“黄河的治理”一文,采用的是传统的教法,我讲求知识的系统性,先介绍黄河的概况,接着介绍上、中、下游的分段及各段主要特征,最后讲各段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治理措施。
讲得很有条理、也很辛苦,学生却不领情、效果也不佳。
而“长江的开发”一文,我摒弃传统的教法,仅是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了一个活动流程,让学生在课上尽情地“活动”:自主学习、讨论交流、展示质疑。
我仿佛是个导演,退到后台,除了在关键时候,质疑引导一下,几乎什么都没讲,想不到效果却是出奇的好。
真是“讲了”不如“不讲”,“多讲”不如“少讲”!
想想也是,教师讲多了,学生就讲得少了;教师想要面面俱到,什么都考虑到,那学生就什么都不要想了,也懒得去想。
如“黄河”一课,学生课上不去思维,就不会产生思维的碰撞、思维的升华,这样的教学效果怎能上得去呢?而“长江”一课,正是因为教师不讲,学生才能得以思、得以讲,思维碰撞产生新的火花,生成许多新的知识。
如有同学将学习黄河的知识迁移到长江上来,猜想长江中下游会形成“地上河”;又有同学根据自己的经历证明长江下游没有形成“地上河”。
如对“荆江的治理”、“南京长江大桥的处置”,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真是三个臭皮匠,抵得上一个诸葛亮,想到的内容比老师还全面,考虑的问题比老师还周到。
学生都处在一种积极的思考之中,教学效果怎能不好呢?正如鱼在“活水中”长得快,学生在一种“活跃的课堂气氛中”才能进步得更快。
因此,我们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有必要研究学生的心理,并根据学生的心理设计教学方法,这样,教师既教得省力,又深受学生欢迎,效果又好,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