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战略 假以时日-龙湖吴亚军内部讲话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坚定战略假以时日-龙湖吴亚军内部讲话

公司1-4月销售业绩行业排名下滑只是一个暂时现象,而不是一个趋势。虽然还会持续一段时间,但公司从未来一年来看,销售会持续向上攀升。

从2010年至今,龙湖的销售额持续上升,但相对增速经历了一个小小的“V”型,这个“V”的底应是在2012年,2013年的上半年开始,走出低谷开始爬升。这个“V”,除去行业趋势原因,龙湖自身存在三个问题。一是龙湖自身的发展“运势”到这个据点,二是客观原因使然,三是我们自身技术操作上的一些小失误相叠加。

讲讲龙湖的“运势”(其实就是战略小转折的一个反映)。2009年上市前后的重点落于长三角。我们买了大量的郊区地块,由于土地市场迅速回暖,我们挤着去买市区地块只会成为“地王”(以龙湖的“身板”来看死得更快),用我们擅长的低密度住宅撕开了市场,实现陡速开盘和品牌落地,成为全国性的品牌。集团迅速实现了2010年销售额的突破。从2008年100亿,2009年180亿到2010 年330亿(假如我们不超卖50亿,只卖26亿,持一些货到2011年,那么2011年卖330亿),2012年380亿,我们这个增长曲线会漂亮得多。但恰恰我们不是为了给资本市场弄一个漂亮的曲线,而是依据对大势的把握来做部署。

试想一下,2010年底开盘的常州郦城、青目的滟澜海岸、杭州滟澜山等项目不是抓住行业最后的热度打了几个大仗。我们的存货盘面就不是这样,锁定利润就不是这样,市场股价就不是这样,我们的融资成本和融资量就不是这样。我们就没有在保持一个稳健的财务报表的同时,还能花这么多的钱在2012和今年买这样多的地,我们的“销售额/买地花销”在行业排第一,而且动手早于同行三个月,还敢同时“两线作战”——不断增持商业物业。

若要我站在两三年后的时点上来评价,这是一个漂亮的“空中转体720度,再加上直体前滚翻”的高台跳水(只是入水时花有点大)。但我们的高管团队坚持战略导向,在关键时刻“作了艰难但正确的决定”。

两个客观原因

客观原因一:团队的更迭

我们2011年将三员优秀地区总经理任命为公司CEO、COO、CBO,而2010年他们三个公司完成了全年集团销售的70%左右。田此,从2011年开始,大部分地区总经理基本都是新任职,许多公司PMO(注:项目管理英文简称)团队也是新人多,造成团队磨合中或多或少的效率损失、决策损失和组织损失,进而造成团队的动荡。而且这个问题目前基本解决,我们的5级以上遗憾离职率在4%-6 %左右,满岗率和到到岗速度都在加快。

客观原因二:地区布局和产品布局的不平衡

龙湖从一个西南地区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在几年时间蹿成一个全国性的大公司,名头虽创出来了,但许多方面仍有软肋。2011年只有五个地区有结利,九个公司有销售,在同等销售规模情况下,万科、中海等都是二十多个公司有销售和结利。我们的“区域聚焦”已变成“区域据点”了。2011年与绿城宋总交流给我启发之一就是:过度布局于某一板块如绿城重仓“长三角”,万一出现这样的小概率事件“长三角首次长时间大面积逼冷”,那么销售风险就会演化为公司风险。所以,我们必须加大城市布局。

另外,2010年我们抓紧卖完了郊区大盘中的低密度,因为工期原因,待郊区高层大量推出时,已逼上市场变冷了,我们还要拓宽新城市的布局,买新地开新盘和完成商业的布局。而新进城市和新团队的落地过程中会有一定的效率损失。我们布局商业也会有代价(假

设把每年商业沉淀货值卖掉,会增加100-150亿销售额)。

龙湖此时就好比饿着肚子赶路,头上有飞机炸弹,后有追兵的长征路上的红军。没有统帅坚强的意志,沉着的指挥,必胜的信念和士兵们殊死一拼的决心以及一城一战攻坚,一步一步爬冰卧雪的艰辛,不仅活不下来,更看不到未来的胜利。

目前这一个大的切换已过了最困难关键时期,虽还要三四年继续完成城市布局,十五年完成商业布局。但光明的前途,未来的路径我们已了然于胸了。

三个有待改进的技战术问题

技战术一:是我们对上、下行周期的预见和应对能力有待整体提高。

1、2011年上半年,行业自中海、万科这些老牌公司在三月份预见到行业会立即进人下行周期,我们是在北京、长三角五月开始有冷感。

2、我们的冷感并没有马上变成全集团的指挥行动,这里有我的一个判断失误:我认为2011年5-7月会显示出实体经济困难,地方债务压力大,九月份中央货币政策会适当放松,房地产会缓过一口气。若这样,我们手里有钱,不大面积降价会更平稳一些。但是,这个过程比我预想的晚了四个月。此时集团希望各自依据特殊情况自行定夺是否降,降多少,而地区公司又在期待集团的指令。所以说,是我,是集团的错误判断和当断不断导致了错失战机。

3、在十一月“艳收华东”开始,由于时间仓促,无法一盘一盘一套一套看价格,只能用“动员式”的方法打大仗,一步降到位,对公司的品牌和毛利伤害非常大。

4、在2012年四月份后,市场已开始回暖,但此时我们的“感觉”还在冰窟之中,此时应小步微涨来激活市场欲望。而我们直到七八月份,还有期望进一步降价的盘,直到十月,公司才坐下来讲毛利。其实我们随时应一只眼盯去化,一只眼盯毛利,上半夜热中担心冷,下半夜冷中预见热,所谓“进弯道先减速,自弯道先加速”。

技战术二:我们的集权分权应开始微调。

过去八年集团走过了一个“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过程,2005 -2007年为组建期。主要是“理清职责,划出路径,搭建架构,空降为主”,这时集团只是招聘人,梳流程,建系统,但基本不给权,集团全靠影响力工作。伴随集团在业务上对地区的支持和干预增多,副产品就是有了更多的集权以及地区公司总经理和PMO团队统筹能力的弱化。

从2013开始,集团认识到:在新的历史阶段应“强地区,精集团”,所以我们对地区公司的关键岗位追求“满岗率”,做大地区人才基数,配强PMO团队。把许多责权利落到地区公司,鼓励地区公司总经理PMO团队与集团互动甚至说“NO”,人才也更多派到地区公司。取消集团的一些阶段性指标,如取消集团营销月度指标,减少营销集权。一些总经理真正理解了集团的许多指标只是“诊断”指标,不是奖罚指标,且许多人对集团的一些政策开始更多的质疑、建议、互动。懂一线的意见更多变成对集团有价值的政策或推行开来的“最佳实践”。

技战术三:在意识上、组织上真正让“好产品”、“好去处”落地。

我们已开始成立全集团的“客户研究体系”,在各地的“客户研究高级经理”会成为未来选拔“营销总监”的必要经历岗位。

回答四个问题

(1)有人质疑2011年为何不像融创或九龙仓一样收购绿城项目或股权?是否错失发展良机?

公司在2011年底至2012年9月前有许多透支机会。1、从政府手里买地。2、收购别的公司项目。3、通过增发或从二级市场上买被过分低估的房地产公司股权。

我们认为从政府手里买地既干净又简单,而收购项目买地有一些“或有风险”,尤其是部分收购股权,两家公司意见不一或因地价恢复后卖方心态问题在交割时产生风险。所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