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叔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55年召开的现代汉语规范问题 学术讨论会上,决定要编一本 《现代汉语词典》,1956年开始 筹备,1958年开始编写,吕叔湘 负责主编,到1960年印出“试印 本”,向各方征求意见。这项工 作后来就由丁声树负责。
1915年,考人 丹阳县高等小学。 1918年暑假,吕 叔湘考入江苏省 立第五中学
1926年 从南京国立东 南大学毕业, 到家乡刚刚创 办了一年的丹 阳县立中学教 一个班英文。
1987年10月23日,在北京中 国人民大学建校五十周年庆 祝大会上,举行了吴玉章奖 金首次发奖仪式。吴玉章奖 金这次评选出特等奖三项, 一等奖五项,优秀奖四项。 获奖作品是哲学社会科学的 优秀著作。吕叔湘的《汉语 语法论文集》(增订本)荣获 语言文字学特别奖。
1994年当 选为俄罗 斯科学院 外籍院士。
和发展的需要,也是一种语文教育的大胆尝试。随着时代的更进,白
话文这一语言形式成为了语文教学内容的主体,这也是语文教育现代 化进程的必然要求。但是,对于语文中文言文的教学,吕叔湘也不是 全盘否定,他深知以文言文为载体的书籍文献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


化精髓,是重要的精神财富。此外,在写作教学中,吕叔湘肯定具有
1937年,抗日战 争已开始,吕叔 湘没有等三年期 满.提前于1938 年初回国。
1946年,吕叔湘随金陵大学 由四川返回南京,仍旧任该 校中国文化研究员,同时兼 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
1950年2月,吕叔湘 应聘任清华大学中文 系教授。1953年3月 至5月,吕叔湘参加 中国科学院访苏代表 团,6月兼任语言研 究所副所长。
03
吕叔湘先生语文教 育思想产生背景
吕叔湘先生语文教育思想产生背景
从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语文教育界 展开了“文道之争”以及后来的“怎 样教好语文课”的大讨论,使得语文 教育界呈现出一片活跃的局面。针对 这两个讨论,吕叔湘也进行了深刻的 研究和思考,他在1962年发表的《关 于语文教学的两个基本认识》也回了 这两个问题:“什么是语文?”“如 何教语文?”语文的基本内涵就是语 言和文字,这里的语文就是指口语, 文字就是指书面语;而人学好一种语 言的过程就是“正确模仿、反复实 践”。这些观点的论述,也为当时的 大讨论提供更为广阔的视野。


题》中指出:“语文这两个字连在一起来讲,可以有两个讲法,一种可理 解为语言和文字……另一种也可理解为语言和文学,那就不一样了。中小 学这个课程的名字叫语文,原来的意思可能是语言文字,但是很多人把 他理解为语言文学”。他对语文性质的界定正是基于语文记载和传播的 功能。因此,吕叔湘将书面语教学和口语的教学并重,他认为语言是人 们日常生活中必要的交际工具,并且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也有利于学生 全面的发展。
1986年10月14日 至18日,在北京西 山第四次现代汉语 语法学术讨论会上, 吕叔湘讲了话,主 要是推荐一篇《光 明日报》上报道杨 振宁教授谈要研究 活的物理学的文章。
1987年3月他 去香港,接 受香港中文 大学颁发的 荣誉文学博 士学位。
1998年4月9日 吕叔湘先生因病 医治无效,在北 京逝世,享年九 十四岁。
微 观
门课是沿用原来的叫法小学称“国语”,中学叫“国文”比较合适还是将叫法统一
起来比较好呢?因此,在1949年5月的华北政府新中国母语教材研讨会上,教科书编
审委员会的工作人员就提出用“语文”一词来统一“国语”“国文”。“语文”这 个名称由此诞生并一直沿用至今。然而,“语文”这两个字放在一起就可以产生很 多种理解,比如语文是语言和文字;语言和文学;语言和文化,还可以是语言和文 章等等。各种理解都有一定的道理,这样一来,大家对语文的性质就没有一个统一
的答案。对此,叶圣陶先生同当时的编审委员会的同仁们一同研究并提出语文的本
质是语言,“语”是指口头语言,“文”是书面语言,“语文”是口语和书面语的 结合。在这一点上,吕叔湘先生跟叶圣陶先生的观点是一致的。吕叔湘先生在讲话 中曾多次对“语文”的性质做过明确的界定。他认为语文是语言和文字,“‘语言’ 和‘文字’这两个名词都不止一种意义,这里所说的‘语言’是‘口语’的意思,
1978年3月16日,吕叔湘 在《人民日报》上发表 《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 问题》,引起极大震动。 1979年12月教育学会邀 请各省市代表到上海开 会讨论成立中学语文教 学研究会,吕叔湘被推 举为理事长,并在会上 发表了长篇讲话。
1985年是吕叔湘从 事语文教学与研究 的第六十年,《中 国语文》杂志社第 一、二期出版特辑, 以表庆贺。
时代气息的文章才是好文章,无论是在阅读教学还是在写作教学中,
他强调现代文在语文教学的主导地位,也为语文现代化的发展提供了 有力的保障。可以说,吕叔湘为语文教育提出的与时代接轨理念,是 与时俱进的,是值得我们在语文教育教学中不断去学习和改进的,它 拓宽了语文教育发展的视野,促进了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吕叔湘教育思想内涵
2、回归语文本体
首先要重视语文的工具性。由于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在很长一段时
间内,学界对语文新面貌的性质难以界定。对于这个问题,学术界历来
有不同的观点:一元论者认为语文的教学性质是工具性,二元论者认为 是工具性和人文性。吕叔湘是语文一元论的提倡者,他的语文教育思想 十分重视语言教学。因为,语文作为文化的载体,它既有记载文化的功 能也有传播文化的功能,因此语文很重要的一个性质就是它具有工具性。 语文教学首先必须承认它的工具性一面。吕叔湘在《中小学语文教学问
这里所说的‘文字’是‘书面语’的意思。”
吕叔湘教育思想内涵
2、为什么要学习语文——语文教 学目的观
吕叔湘语文教育思想中,在“为什么学习语文”即学习语文的目的这个问题上, 吕叔湘曾阐述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并形成了吕叔湘语文教育目的观。吕叔湘在《汉语的 特点和当前的语文问题》一文中,曾指出“语言文字在人们的生活里的重要性在增强, 学习和使用语言文字中出现的问题也就更加引起人们的注意,特别是文字。不断听到 埋怨的声音:父母埋怨子女写不好家信,教授埋怨学生写不好论文,局长埋怨秘书写 不好文章等等。念错字、写错字、包括乱造简化字。随时随地都会遇到。这些都是问 题。”面对社会上的这种现象,吕叔湘认为普遍提高我国人民的汉语水平,应主要通 过中小学的语文教育过程来实现。要明确语文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才能有的放矢,才 能提高效率。吕叔湘曾明确提出“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使用语文的技 能”“学习语言不是学一套知识”,“语文课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而 不是传授语文知识”,“语文运用和语文知识比较,语文运用是主要的,语文知识是 次要的。”吕叔湘认为,学习语文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学习语言, 最重要的是会正确的使用它以及发展能力的需要。吕叔湘是著名的语言学家,他对人 们学习语言的过程非常了解并有过深入的研究,他认为“语文知识中的词汇、语法和 修辞,都能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譬如比较同义词、近义词的不同点,可以提高学生 的辨别能力、分析能力;语法中的句法、特别是复杂的句子、如何去分析清楚,也可 以培养思维能力。让学生养成看事物、看问题细致、深入的能力,对他将来的生活工 作都有用。”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人们不应当满足于“学会了一般的语音、语法、语 汇,而应当进一步提高修养,特别是提高抽象思维的能力,分析理解的能力。要动脑 筋思考。”
19世纪末 20世纪初
04
吕叔湘教育思想内涵
(一)宏观 (二)微观
吕叔湘教育思想内涵
宏观
1、语文教育的发展要与时代发展相接轨 2、回归语文本体
微观
1、语文是什么——语文的性质 2、为什么要学习语文——语文教学目的观 3、语文课教什么——语文教学内容观 4、语文课如何教——语文教学方法观
吕叔湘教育思想内涵
50年代
七十年代
吕叔湘的语文教育思想也是在现代语文改 革运动的大背景下产生的。首先,在语文 教学内容上,与传统的以文言文为主的教 学内容相比,现代的语文教学是以白话文 为主的教学。而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兴起 的语文改革运动中,“这个语文改革运动 由三部分组成,针对文言文不一致,有白 话文运动;针对方言分歧,有国语运动; 针对汉字难学难用,有拼音字运动”。在 文言与白话的问题上,白话文已成为当时 主要的课程,成为大众使用的书面语,在 国民的语言使用上保持一致。此外,吕叔 湘还积极推广汉语拼音方案,再一次强调 “口语和书面语”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 用,也就是强调“语言和文字并举”。
1、语文教育的发展要与时代发展相接轨
语文最重要的作用之一是作为人们社会生活的交际工具。语文教育 与时代接轨一方面是从语文工具性——交际工具这一方面来看的。在古 代,人们交际的书面形式主要是文言文,口语主要是各地的方言。随着


时代的发展,鸦片战争开启封建统治王朝的大门,古代上千年延续下来
的语文教学内容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到了20世纪初,以白话文运
动为标志,我国语文教学掀起了新的改革。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吕叔湘 也竭力主张教育要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要培育出适应时代发展的人才。 也就是说,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他把语文教育的 发展与社会时代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竭力支持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发
展的人才。
吕叔湘教育思想内涵
在上个世纪60年代初,在“文白之争”中,吕叔湘通过对以往教 育现状的分析认为,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不仅是适应了中国语言普及
吕叔湘教育思想内涵
1、语文是什么——语文的性质
“语文”这个词最早出现于1949年5月,在此之前,中国的语文课是跟其他一些
学科如历史、哲学、文学杂糅在一起的,这样的一个学科在小学我们称之为“国 语”,在中学我们称之为“国文”,语文课并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直到1949 年解放后,负责教科书的编审局在编排教科书的过程当中碰到了问题,“语文”这
CONTENTS
目 录
01
人物简介
02
吕叔湘有关语文教育问题的 座谈讲话、发表的论文集
03 吕叔湘先生语文教育
思想产生背景
04
吕叔湘教育思想内涵
01
人物简介




1904年12月 24日出生在江 苏省丹阳县城 内新桥西街柴 家弄,在兄弟 中排行第三。
1922年,吕叔湘中 学毕业,以优异的 成绩考取国立东南 大学外国文学系 (后改为外国语文 系)。
吕叔湘教育思想内涵
第二要脱离传统的局限。吕叔湘先生将语文定义为语言和文字, 就是将语文从传统的与其他学科中脱离出来,恢复语文自身的功能和
属性。吕叔湘早就认为语文应该回归语文本身。回到语文课这个学科
本身,就是传授人学的课、历史的课和政治的课。他还在《当前语文教 学中的两个迫切问题》中指责,“四人帮不要青少年学好语文,提倡 抄书抄报,说空话,说假话,便于他们利用。有不少地方的学校干脆
十年动乱 初期,吕 叔湘也参 加劳动学 习,后来 也下干校。




经过几乎完全沉默的十 年之后,语言学界逐渐 活跃起来了。1978年以 后,有些省市组织了语 言学会,1980年在武汉 开会成立了全国性的中 国语言学会,吕叔湘被 推举为会长。
1980年,由吕 叔湘主编、有十 几位学者参加的 《现代汉语八百 词》出版,这是 我国第一部现代 汉语用法词典
吕叔湘
吕叔湘(1904—1998),江苏丹阳人,语言学家、语文教育 家。 曾赴英留学,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科学院语言所任职, 随后任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副主任委员、顾问, 《中国语文》杂志主编。 1980—1985 年任中国语言学会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 员,《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委员。


取消语文课,并入政治课,这政治当然是帮他们的政治。”吕叔湘对
于这样的现状是深恶痛绝的,他认为,语文教育要抓住它的工具性的 本质,不能够完全受当时的政治现状所影响,应完成它自身的使命。 吕叔湘把语文课重新拉回正常轨道的做法在当时影响深远,使语文摆 脱了传统与政治、历史相混合的局限,跳出了“文道之争”的漩涡。
针对不端正的文风及语言误用乱 用的情况,他的《正确使用祖国 语言,为语言的纯洁和健康而斗 争》(人民日报),为正确使用民 族语言提出了规范化的要求,同 时也为今后的简化汉字、推广普 通话和推行《汉语拼音方案》做 了基本的铺垫工作。
建国之后
由于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的影响, 当时的语文教育工作也不可避免的 受到了破坏。然而,针对当时的语 文整体教育水平不高的现状,吕叔 湘先生以敏锐的眼光,大声疾呼, 以此唤醒教育界各级领导和教师的 注意。吕叔湘提出要切实的提高语 文的教学效率,这一时期关于语文 的教育教学的重要论述有:《当前 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问题》、《一 封令人忧虑的来信》、《叶圣陶语 文教育论集>序》、《关于中学语文 教学问题》,这些著作和论文都是 围绕着如何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展开 的。同时吕叔湘也着力于推进语文 教育的研究阵地、师资队伍和教育 理论建设的进程。
1935年,吕叔湘考 取江苏省公费留学英国, 第二年年初成行。
1940年暑假后,吕叔湘 离开昆明,迁居成都, 任华西大学中国文化研 究所研究员。1942年, 吕叔湘离开华西大学, 改任金陵大学中国文化 研究所研究员。
1948年12月,吕叔湘 由南京迁居上海,任开 明书店编辑。解放后, 他随开明书店迁往北 京。
02
吕叔湘有关语文教 育问题的座谈讲话、 发表的论文集
吕叔湘有关语文教育问题的座谈讲话、发表的论文集
主要有:《吕叔湘文集》(共11卷)、《吕叔湘语文论集》(商务印书馆,1983 )、《吕叔湘论语文教学》(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 )、 《语文常谈》(三联书店,1980 ) 、《语文近著》(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吕叔湘自选集》(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 )、《文章评改》 (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中学教学语法讲话》(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