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与生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应当源于生活,并在生活中得以呈现。而在我们的生活之中,美也的确是无处不在的。
首先,来自于生生不息的自然界。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言:“构成自然美的。是那些使我们想起人的生活的东西。”很多自然物,被我们赋予了特定的象征意义,成为了人类情感的喻指,给人们带来了不同的审美愉悦。伴着清晨的阳光的一缕微风,洒遍满山的相思红叶,淌落叶片间的几滴晶莹的露珠 ,夕阳西下袅袅的炊烟,翱翔的鹰隼划破剌眼的雪光,宁静中等待背驰的骏马, 树枝上啁啾的小鸟,澎湃而蔚蓝的海洋,澄明而温柔的天野,金黄而璀璨的麦浪,以及繁花胜雪的季节。可是,曾几何时,我们没有倚窗听过穿林打叶声?曾几何时,我们没有在雨疏风骤时,留得残荷听雨声?
其次,来自于那些深深打动过我们的艺术品。一支舞、一幅画、一首歌、一部小说、一部电影、一座雕塑。 “千手观音”艺术做了最形象最生动的诠释。这些姑娘舞动的姿态展现了是中华古国深厚的情感,浓重的文化,纯美的艺术。她们都是聋哑人,是完整的缺陷,但正是这种缺陷却展现出了一种完整而绝世的美。她们处在一片无声的世界里,通过这优美的舞姿把她们内心深处对美丽的追求流露了出来,给人是一次心灵的震撼,也让我们领悟到了缺陷里带着悲凉的美,纯朴、优雅的展现,是一道绝美的风景;而在沈从文先生的小说中,特异优美的“湘西世界”是作者用来表达“我实在是一个乡下人”和 “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的乡土情趣。在《边城》、《萧萧》、《柏子》、《丈夫》等作品中,作者以恬静悠远的风格,用温润柔和的笔调,借诗词曲赋的意境,描绘出了的湘西边城的美丽风光。同时也突出作者对湘西下层人民的关注和同情;看着贝尼尼的雕塑《圣特瑞莎的迷狂》,巴洛克艺术,欧洲的最后一种伟大风格,带着贵族式的忧郁与血液里的高贵气质,在三四百年间让人目眩神迷。它追求激情的表达、夸张的动感、力度和紧张性,光影的强烈对比,华丽的风格与鲜丽的颜色,个性的书写呼之欲出。而在华丽的表面之后则是深深的不安和挥之不去的忧郁情绪。还有拉斐尔笔下的圣母充满了人间的温柔的美,那是春天般清新的气息;《小王子》则用童话般纯洁的语言,引领人们回到内心的真纯。
同时,马克思认为,人是按照美的尺度来从事实践的。这个“美”就 是实践的审美状态。美是一个实践性的范畴,因此也是历史地发展着的。在古代社会,由于生产力低下,人的大部分精力花在解决温饱上,所以“美”的含义即“羊
大为美”。有关美学思想的内容也与农耕社会的理想和追求分不开。而在今天飞速发展的时代里,物质得到了极大富足,那么,美的内涵就也应该走上一个新的台阶。追求物质美的同时,也需要追求精神之美。
“美是一种善,其所以引起快感正因为它是善。”亚里士多德如是说。在雪域里守卫祖国边疆的战士,他们对祖国的忠诚是一种美;离家时母亲的期盼的目光,她对子女的牵挂和爱是一种美;面对一座座拔地而起的凌云大厦,那些在钢筋水泥架上,为生存抗争劳碌疲惫的身躯是一种美;以及那些用一颗炽热的心关注着这个社会的善良的人们,他们也用心的为这个世界创造着美。
人生是一个过程,而生活则是一种经验。我们很难想象,没有了美的世界和缺乏了审美追求的人类,将会是怎么样的一种状态。
但是,我们也需要注意到,当下是大众文化大肆张扬的时代。中国历史上恐怕没有哪个时期的人如此大规模地制造时尚又追逐时尚, 像今天的人这样喜新又怀旧、争先( 先锋性) 又追后( 后现代)。在大众文化流行的都市时空中审美化、艺术化的图像, 以一种持续不断的衍生方式包围着人。“日常生活审美化”似乎成为一种现实。大众文化具有制造“幻象”的极强能力, 置身“幻象”和各种审美化视像冲击中, 现代人的生存似乎被泛滥的“物”和“形象”包围, 各种各样的酒吧、咖啡馆、健身房、视像、广告、时装、商品包装、肥皂剧和流行歌曲及网络冲浪和游戏等不仅日益渗入、深入人的日常生活, 而且成为一部分人塑造自身道德、价值观和认知行为准则的主要源泉。时装表演、选美比赛、广告策划、多媒体等融入了足够多的艺术成分和想像。抹平实在与幻象的差别。大众误把“幻象”当现实来指导自己的日常生活, 在不知不觉中成了文化视像的俘虏, 沉溺于审美幻象而放弃思考和抵制平面化价值的侵蚀。
于是,现代的人类,放弃了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放弃了对真正艺术的审美追求,放弃了对自我价值的实现。人们借助美的产业和时尚化的标准改变肤、指甲等, 却并不关心灵魂的空虚。舒适美好的理想, 应该为所有人分享, 其重心也不应仅仅落在外在粉饰性的扮饰美上, 而要与人性提升与祈向“境界”相关联。使美、美感作为公共精神资源高度充分社会化而涵摄所有人, 以提升其日常生活, 这才是理想和谐可持续发展社会趋近的目标。我们坚信无论什么时代,人类都需要栖息灵魂的精神高地, 人在无根的技术时代漂泊太久就会“归家”——审美祈向的“境界”, 而不是肉欲的贪欢和视像的更迭。
我
想,我们对美的追求可以看作是一种人类自我救赎的过程。生活的真谛是美,美源于生活。从生活之中发现美的存在,这不仅仅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人类的必需。审美的权力和需求是不分阶级、不分层次的。只有当我们的眼睛看见的是一个美丽的世界,当我们的心灵接触到那些美好的事物,才能够不断的在生活中发掘到那些信念的源泉,才能够对这个世界充满了自信和希望。美的力量,就是把人们从那种自我施加的种种束缚限制中解放出来的力量。对美的追求,也就是对自由的追求。而追求自由,实际上也就是追求进步。追求人类历史上最美好、最幸福,最和谐的生活。
正如儒贝尔所言:“美,这是用心灵的眼睛才能看到的东西。”
生活中从来都是不缺少美的,关键在于你有没有一双发现的眼睛和一颗感受的真挚心灵
宗白华先生也引瑞士思想家阿米尔的话:“一片自然风景是一个心灵的境界。”(译文与朱先生的略有不同) 又引石涛的话:“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也。??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也。”接着说:“艺术家以心灵映射万象, 代山川而立言, 他所表现的是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风景交融互渗, 成就一个鸢飞鱼跃, 活泼玲珑, 渊然而深的灵境。”32这个“灵境”, 就是“意象”(宗先生有时又称之为“意境”33)。
宗先生指出, 意象乃是“情”与“景”的结晶品。“在一个艺术表现里情和景交融互渗, 因而发掘出最深的情, 一层比一层更深的情, 同时也透入了最深的景, 一层比一层更晶莹的景; 景中全是情, 情具象而为景, 因而涌现了一个独特的宇宙, 崭新的意象, 为人类增加了丰富的想象, 替世界开辟了新境, 正如恽南田所说‘皆灵想之所独辟, 总非人间所有! ’”34 这是一个虚灵世界,“一种永恒的灵的空间”。在这个虚灵世界中, 人们乃能了解、体验人生的意味、情趣与价值。
宗先生以中国艺术为例来说明审美活动的这种本质。他说:“中国宋元山水画是最写实的作品, 而同时是最空灵的精神表现, 心灵与自然完全合一。花鸟画所表现的亦复如是。勃莱克的诗句:‘一沙一世界, 一花一天国’, 真可以用来咏赞一幅精妙的宋人花鸟。一天的春色寄托在数点桃花, 二三水鸟启示着自然的无限生机。中国人不是像浮士德‘追求’着‘无限’, 乃是在一丘一壑、一花一鸟中发现了无限, 表现了无限, 所以他的态度是悠然意远又怡然自足的。他是超脱的, 但又不是出世的。他的画是讲求空灵的, 但又是极写实的。他以气韵生动为理想, 但又要充满着静气。一言以蔽之, 他是最超越自然而又是最切近自然, 是世界最心灵化的艺术, 而同时是自然
的本身。”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