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OS胰岛素抵抗发生机制与无排卵

PCOS胰岛素抵抗发生机制与无排卵
PCOS胰岛素抵抗发生机制与无排卵

胰岛素抵抗

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敏感性) 一:什么是胰岛素抵抗 胰岛素抵抗(英语:insulin resistance),是指脂肪细胞、肌肉细胞和肝细胞对正常浓度的胰岛素产生反应不足的现象,亦即这些细胞需要更高的胰岛素浓度才能对胰岛素产生反应。 在脂肪细胞内,胰岛素抗性导致储存的甘油三酸酯的水解,进而提高血浆内自由脂肪酸的含量。在肌肉细胞内,胰岛素抗性降低葡萄糖的吸收;而在肝细胞内,降低葡萄糖的储备,两者共同导致血糖含量的提高。胰岛素抗性引起的血浆中高胰岛素和高糖含量经常导致代谢综合征、痛风和2型糖尿病。 胰岛素抵抗理论结束了用胰岛素分泌不足来解释糖尿病的历史。更真实地再现了人体的复杂性,为行为医学技术进入提供了学术支持。更科学的为指导糖尿病患者运动指明了方向。 二:胰岛素抵抗的形成原因 导致胰岛素抵抗的病因很多,包括遗传性因素或称原发性胰岛素抵抗如胰岛素的结构异常、体内存在胰岛素抗体、胰岛素受体或胰岛素受体后的基因突变(如Glut4基因突变、葡萄糖激酶基因突变和胰岛素受体底物基因突变等),原发性胰岛素抵抗大多数是由于多基因突变所致,并常常是多基因突变协同导致胰岛素抵抗。 除了上述遗传因素之外,许多环境因素也参与或导致胰岛素抵抗,称之为继发性胰岛素抵抗,如肥胖(是导致胰岛素抵抗最主要的原因,尤其是中心性肥胖;这主要与长期运动量不足和饮食能量摄人过多有关,2型糖尿病患者诊断时80%伴有肥胖)、长期高血糖、高游离脂肪酸血症、某些药物如糖皮质激素、某些微量元素缺乏如铬和钒缺乏、妊娠和体内胰岛素拮抗激素增多等。 另外还有原因是肿瘤坏死因子a(TNF-a)增多。TNF-a活性增强可以促进脂肪分解引起血浆FFA水平增高,抑制肌肉组织胰岛素受体的酪氨酸激酶的活性,抑制IRS-1的磷酸化和Glut4的表达,从而导致胰岛素抵抗和高胰岛素血症。近年来尚发现脂肪细胞能分泌抵抗素( resistin ),抵抗素可降低胰岛素刺激后的葡萄糖摄取,中和抵抗素后组织摄取葡萄糖回升。其他如瘦素抵抗和脂联素水平的降低或活性减弱也与胰岛素抵抗有关。骨骼肌细胞内甘油三酯(TG)含量增多也被认为是胰岛素抵抗的原因之一,B细胞内TG积聚过多可造成其功能减退。 三:胰岛素抵抗的监测方法 1.正常血糖胰岛素钳夹技术

不同的促排卵治疗方案适用于哪些患者

不同的促排卵治疗方案适用于哪些患者? 1.哪类患者可以使用长方案进行促排卵治疗? 长方案就是指在月经周期的黄体周期(排卵后3~7天)开始使用降调药物,月经第2天开始使用促卵药物的方法。降调药物一般指促性腺激素激动剂(GnRH-a),方法是1次性肌内注射1.25~3.75mg的长效注射液(GnRHa)或每日皮下注射0.1mg的短效注射液至注射HCG前停止使用而促卵药物一般是指促性腺激素。对于卵巢功能基本指标正常的患者可以使用此方案。 2.哪类患者可以使用短方案进行促排卵治疗? 短方案是指从月经第2天起同时应用降调药物和促卵药物,或月经第2天起应用降调药物,月经第3天起应用促卵药物,至启动排卵时(即注射HCG时)两种药物一起停止的方法,具体药物同长方案。对于卵巢功能比较差,使用长方案后卵子数变得很少的患者一般建议选用短方案。 3.哪类患者可以使用拮抗剂方案进行促排卵治疗? 对于有些患者,卵子数已经很少,而且本身促使卵子排出的激素很高(促黄体生成素),使得卵子在比较小的时候就因为过早出现的高激素引起卵泡排出。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我们可以采用使用抑制这种激素的一种药物——拮抗剂来进行治疗,叫做拮抗剂方案,拮抗剂方案包括2种: (1)固定日期给药方案:月经周期第2天或3天开始使用促性腺激素类(Gn),月经第8天开始给予醋酸西曲瑞克,0.25mg/d,直至HCG注射日(包括当天),或第8天单次给予醋酸西曲瑞克3mg,若月经周期第12天卵泡发育未达到注射HCG的标准,则继续给予醋酸西曲瑞克,0.25mg/d,直至HCG注射日。

(2)灵活给药方案:按照卵泡大小给药,使用Gn促排卵,当最大卵泡达到14mm时给予GnRH-ant,剂量如上。

2型糖尿病的分子机制

2型糖尿病的分子机制 摘要:2型糖尿病是一种异质性疾病,具有双重病理机制: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缺陷。本文通过对两者的分子机制的研究来使我们对2型糖尿病机制有再认识并对糖尿病防治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胰岛素分泌缺陷 Abstract: type 2 diabetes is a kind of disease, has the dual heterogeneity pathological mechanism of insulin resistance and insulin secretion, defect. Based on the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both the research of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to our understanding of diabetes is mechanism and control will have far-reaching influence. Keywords: type 2 diabetes, insulin resistance, insulin secretion defects 世界卫生组织(WHO)新分类法将糖尿病分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T2DM)、妊娠期糖病和其他特殊类型的糖尿病4大类[1]Kuzuya T,Nakagawa S,Satoh J,et al.Report of the Committee on the classification and diagnostic criteria of dia-betes mellitus[J].Diabetes Res Clin Pract,2002,55(1):65-85.。2型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多发的内分泌代谢失常性疾病,具有难治、并发症多、发病率较高的特点,现已成为仅次于肿瘤和心血管疾病之后的第三大非传染性疾病。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是人体在高血糖和高游离脂肪酸(FFA)的刺激下,自由基大量生成,进而启动氧化应激。氧化应激信号通路的激活会导致胰岛素抵抗(IR)、胰岛素分泌受损,从而表现出临床的糖尿病. 1. 胰岛素抵抗(IR)的分子机制: IR是指机体在一定量的胰岛素水平作用下,葡萄糖摄取和处理能力降低,肌细胞和脂肪细胞不能利用糖,以及肝细胞不能有效抑制糖原分解和糖异生,而向血中释放过多葡萄糖,致使血糖浓度增高。 关于IR的机制,存在多种学说,包括氧化应激、内质网应激、炎性反应、线粒体功能障碍、脂肪肝、低脂联素血症及高胰岛素血症等。促炎反应和应激诱导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代谢物(多为FFA、葡萄糖)均可促使IRS的丝氨酸磷酸化而抑制酪氨酸磷酸化和胰岛素信号转导,从而导致IR;长期高血糖促使蛋白激酶C活化,催化胰岛素受体底物丝氨酸磷酸化,抑制PI-3K活性,导致IR,同时还可抑制内皮细胞一氧化氮合酶表达,使血管内皮功能异常;与脂肪细胞分泌有关的瘦素、脂联素、TNFβ、过氧化物酶体增体激活受体(PPAR)γ激动剂等也与IR发生相关。【2】Yoshimasa Y.A role of the PPAR gamma activation in insulin resistance[J].Nippon Rinsho,2001,59(11):2173-2178. 1-1. 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 PI3-K有四种亚型,即PI3-K1A、1B、2和3四种,但只有1A在胰岛素信号转导中起作用。PI3-K由含SH2区的p85亚基和具有酶活性的p110亚基组成。PI3-K首先与IRS结合,IRS-1上特异的酪氨酸残基可与PI3-K的p85亚基结合,从而接近InsR并被锚定在细胞膜上,进而激活p110亚基,活化的PI3-K一方面催化PI-4或PI-4,5磷酸化为PI-3,4和PI-3,4,5磷酸盐(PIP3),PIP3是PI3-K途径中的第二信使,它与蛋白激酶B(PKB)和PI-3,4,5磷酸盐依赖性激酶-1(PDK-1)结合,浆膜上PKB和PDK-1的同域化,使得PDK-1可以促进PKB苏氨酸308发生磷酸化,加速GLUT4和GLUT1向膜的转运, 从而促进葡萄糖转运、脂肪及糖原合成,其功能缺陷可以导致IR。[3]; 陈燕,汪恕萍.胰岛素作用的信号转导与胰岛素抵抗[J].医学基础与医药研究,2002,1(2):40-42.。 1-2. IKK-β IKK-β的活化引起的IR是通过直接作用于胰岛素信号转导通路中信号分子如胰岛素受体(In-sR)、胰岛素受体底物(IRS)-1并催化其特定部位的Ser/Thr残基磷酸化,进而抑制信号分

胰岛素的适应症和用法

糖尿病患者在用胰岛素治疗的时候,往往会发现早晨高血糖不易调整。早晨高血糖要引起重视,因为这提示两种可能:一种是“苏木杰现象”,指午夜低血糖后出现早晨高血糖的现1、胰岛素应用适应症 1、1型糖尿病 2、2型糖尿病 1、不宜使用口服降糖药物的患者 2、口服药物原发或继发失效 3、处于应激状态时 4、糖尿病急性并发症 5、糖尿病出现严重慢性并发症或合并症 6、老年2型糖尿病,消瘦明显、营养不良或精神抑郁 7、糖尿病合并妊娠或妊娠糖尿病 8、某些继发糖尿病 9、临床类似2型糖尿病但血液ICA或ADA阳性 10、临床暂时难以分型的糖尿病患者 目标:把血糖降到4567(空腹4~5,餐后2小时6~7),控 制血糖不超过5678(空腹<5.6,餐后2小时<7.8) 糖尿病运动糖尿病中医药糖尿病饮食糖尿病与水果 象,多见于1型糖尿病的患者,患者出现苏木杰反应大多由于胰岛素用量不当,或没按时加餐,或病情控制较好时体力活动增加。

#3 2、胰岛素使用原则 1、超短效或短效胰岛素主要控制三餐后的高血糖;中、长效胰岛素主要控制基础和空腹血糖 2、三餐前短效胰岛素剂量分配原则:早>晚>午 3、开始注射胰岛素宜使用超短效或短效胰岛素,初始剂量宜小,以免发生低血糖 4、全日胰岛素剂量>40U者一般不宜一次注射,应分次注射 5、长效胰岛素与短效动物胰岛素混合使用时,短效胰岛素剂量应大于长效胰岛素的剂量 6、调整胰岛素用量应参考临床症状与空腹血糖、三餐前、后血糖、睡前血糖,必要时测定凌晨3时血糖及尿糖水平 7、调整胰岛素剂量不要三餐前的剂量同时进行,应选择餐后血糖最高的一段先调整,若全日血糖都高者应先增加早、晚餐前短效胰岛素的剂量 8、每次增减胰岛素以2---6U为宜,3---5天调整一次 9、糖尿病使用胰岛素应个体化 10、尽量避免低血糖反应的发生

胰岛素抵抗与肥胖的关系

胰岛素抵抗与肥胖的关系 一)胰岛素抵抗与肥胖 我们知道,脂肪-胰岛素内分泌轴是重要的维持机体代谢平衡的内分泌系统之一。胰岛素可刺激脂肪组织产生瘦素,而血浆瘦素浓度的增加可作用于下丘脑的ob-Rb受体,抑制神经肽Y基因的表达,导致摄食减少和能量消耗,并能抑制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同时也能减轻高胰岛素血症,继而减少瘦素的产生达到内分泌平衡,很明显,下丘脑的ob-Rb受体对瘦素不敏感,发生高胰岛素血症,导致食欲亢进、肥胖和2型糖尿病。那么,下丘脑的ob-Rb受体为何对瘦素抵抗(不敏感)呢?因为胰岛素抵抗使胰岛素靶组织(如脂肪细胞)、靶器官对胰岛素不敏感,血浆葡萄糖不能被胰岛素靶组织(如脂肪细胞)、靶器官摄取而血浆葡萄糖水平升高,机体需要保持血浆高胰岛素水平,才能指令靶组织靶器官摄取血浆中过多的葡萄糖合成脂肪储存于脂肪细胞,机体就这样以超重、肥胖的代价降低血糖,暂时维持着糖代谢平衡。因此肥胖是中枢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的调节网络失调(主要是胰岛素抵抗)的结果。 肥胖的发病枢纽:从上述可知,肥胖是由中枢神经-内分泌系统调节网络失调引起的,而中枢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调节网络失调的发病枢纽是胰岛素抵抗。 什么叫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抵抗(IR)是指机体对一定量的胰岛素的生物学反应低于预计正常水平的一种现象。也就是胰岛素靶组织对胰岛素不敏感。在胰岛功能正常的情况下,胰岛素抵抗必然产生高胰岛素血症,高胰岛素血症必然导致食欲亢进,产生多食症状,于是能量摄入过多血糖升高,由于脂肪细胞的胰岛素抵抗发生较晚,高胰岛素血症促使过多的能量被脂肪组织摄取、利用,合成脂肪,于是脂肪细胞膨胀,出现肥胖。脂肪是体内各种能量贮存的主要形式,脂肪主要贮存于皮下组织,内脏器官周围、胃肠系膜、肌间质等处,一般来说,脂肪的贮存量约占成年男子体重的10%-20%,成年女子则更多一些。脂肪细胞又是内分泌细胞,它能接受胰岛素信息,又能释放多种内分泌激素,如:瘦素、脂联素、抵抗素, 还能分泌TNF-α。抵抗素、TNF-α则是肥胖相关胰岛素抵抗的激素和因子。脂肪细胞释放抵抗胰岛素的一系列激素是机体脂肪、体重保持平衡的本能。过量的脂肪细胞又是调节机体脂肪、体重平衡的中枢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调节网络失调的重要因素。过多的瘦素还是肥胖症致病的激素之一。 如果个体固有的脂肪、体重调定点较高,肥胖就较严重;如果个体固有的脂肪、体重调定点较低,血糖就升得快,所以有些人吃得多也不肥胖,而有些糖尿病患者肥胖不很明显。其原本是正常体重代谢性肥胖者。 1、压力与肥胖:为什么压力大会造成肥胖呢?首先来看看压力如何造成胰岛素抵抗的。压力是应激源,较长时间承受压力产生慢性应激状态,胰高血糖素升高,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分泌量增加,出现胰岛素抵抗,血脂、血糖升高,必然产生高胰岛素血症,使脂肪-胰岛素内分泌轴失调,导致食欲亢进,使能量摄入和消耗不平衡,引起能量正平衡,形成肥胖;而肥胖又加重胰岛素抵抗/高胰岛素血症,更加肥胖,引发与肥胖相关的系列疾病。《黄帝内经》说:“恬淡虚无,精神从之”,不然,“气血逆乱,发为薄厥”(脑卒中)。但是我们的家长和学校对孩子从小就开始追逐名次的“竞争”教育,在教育上造成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声势,孩子压力大,怎么不发生胰岛素抵抗,造成肥胖症?即使体重正常范围也属“正常体重代谢性肥胖”啊!(第六版《内科学》将“正常体重代谢性肥胖”定义为:“虽然体重在正常范围,但存在高胰岛素血症和胰岛素抵抗”。) 2、食欲与肥胖:中国饮食原来多素少荤,国医提倡熟食热饮的饮食方式,饮食西方化以后美味可口的高热量、高脂饮食吸引国人,特别是吸引儿童过量进食高热量、高脂肪。人类的食欲本是受神经-内分泌网络调控的,如上所述,能量摄入过多,脂肪-胰岛素内分泌轴启动,

常用促排卵药物及作用机制

#专题笔谈# 促排卵药物的规范应用及并发症防治 常用促排卵药物及作用机制 张迎春1,石玉华2,陈子江2 (1山东大学附属济南市中心医院,山东济南250013;2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 促排卵药物常用于辅助生殖治疗,如何选择药物、剂量和个体化治疗方案是关键。现将常用的促排卵药物及作用机制简述如下。 1枸橼酸克罗米芬(CC) CC为非类固醇类抗雌激素制剂,具有弱雌激素效应,因此能竞争性结合下丘脑细胞内的雌激素受体,解除雌激素对下丘脑的负反馈,刺激下丘脑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释放,间接使促卵泡素(FS H)、黄体生成素(LH)水平升高,促进卵泡生长发育,常作为诱导排卵的首选药物。CC促排卵有效性约80%,但妊娠率仅35%~40%。其主要原因是CC局部抗雌激素作用使宫颈黏液稠厚不利于精子穿行,并影响子宫内膜发育,虽有优势卵泡生长但子宫内膜过薄影响受精卵着床。CC副作用较轻,约10%可能发生卵巢增大、腹部不适,少数有头痛、恶心、呕吐。单用CC发生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 SS)的可能性较小,停药数周即可消失。不推荐长期应用促排卵药物,不利于卵巢的休息和功能恢复。2促性腺激素(G n) G n是体外受精常用药物,也用于诱导排卵。G n促排卵方案基于卵泡发育的阈值理论,效果满意。常用的G n制剂有人绝经期尿促性腺激素(HM G)、高纯度FS H(FS H-HP)、基因重组FS H(r-FS H)、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 C G)等。 HM G是一种糖蛋白激素,每支含F S H、LH各75I U。FS H刺激卵泡发育成熟,所产生的雌激素通过正反馈使垂体分泌足量LH而诱发排卵。对宫颈黏液及子宫内膜影响不明显,因此对CC效果不佳者疗效较好,且价格优势明显。但HM G易诱发OH SS及多胎妊娠;且使用不当易造成募集卵泡期间和卵泡发育早期LH浓度超过大部分成熟卵泡的/阈值0水平,会抑制颗粒细胞增生,导致卵泡闭锁或卵泡过度黄素化,影响卵子质量。纯FS H制剂由于糖基化部分的细微区别、异构体的差异,具有生物活性的FS H量明显高于HMG,可有效避免内源性LH过高或LH峰提早出现,提供更完善的生殖生理环境,有利于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促进优势卵泡发育,获得高质量成熟卵母细胞。HCG与垂体分泌的LH结构、作用相似,均系异二构体糖蛋白,最大区别在于B亚单位序列、分泌的调控、药代动力学。H C G/LH受体结合的半衰期较LH/LH受体结合长,HCG与L H的效应比为1B6,即200I U H C G相当于1200I U LH。临床应用HCG的目的在于模拟和加强LH在卵子的发生过程和卵巢的激素生成中发挥重要的生物学作用;其与FS H联合使用促进卵泡生成和成熟、诱发排卵。 3G nRH及其类似物(G nRH-a) G n RH是由下丘脑脉冲式分泌的多肽类激素,90~120 m i n释放1次,促进垂体F S H、LH分泌。G n RH已经人工合成。GnRH-a是G n RH的高效类似物,不同分子结构的Gn-RH-a生物学效价存在显著差别,是天然GnRH效价的25~ 100倍,常用制剂有布舍瑞林、组氨瑞林、亮丙瑞林等,目前以曲谱瑞林生物学效价最高,临床应用最广泛。 G n RH-a具有较天然GnRH强10~20倍的受体亲和力和抵抗酶降解能力。给药初期先出现垂体激发作用,促进垂体G n分泌,产生一过性fl are-up效应,并促使血清Gn水平暂时性升高;持续给药表现为持续的垂体)卵巢轴抑制效应,造成垂体G n RH受体降调节,脉冲式分泌节奏消失,G n 合成释放显著减少,血清FS H、LH水平降低不足以维持卵泡发育,雌激素下降。这是一种可逆的垂体降调节作用,可促进垂体G n细胞脱敏,防止早发月经中期LH高峰、卵泡过度黄素化,提高妊娠率。同时可抑制高雄激素血症。但使用GnRH-a过量,对垂体和下丘脑的过度抑制可导致卵巢反应降低,需增加Gn用量,否则可致卵母细胞减少,胚胎质量下降。另外,G n RH-a可抑制颗粒细胞E 2 合成,造成可能的溶黄体作用,不利于胚胎着床和妊娠继续。 4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拮抗剂(GnRHant) G n RH ant较GnRH与G n RH受体(GnRH-R)亲和力强,通过竞争性结合G nRH-R而达到快速抑制内源性G n RH对垂体的兴奋作用,应用数小时即出现FS H/LH释放减少。GnRH ant的优势:1没有类G n RH的fl are-up作用,占据受体位点后不产生受体脱敏效应,能立即发挥抑制性腺轴和性激素释放的效应;o对女性性腺轴有较强抑制作用,所用剂量、用药时间及副作用均较小,使用方法简单,因而可能成为更理想的促排卵兼具卵巢保护性药物。 来曲唑的临床应用 赵军招1,石玉华2 (1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浙江温州325000; 2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 来曲唑(LE)为第3代芳香化酶抑制剂,近年来大量文献报道其在促排卵方面具有一定优势,有望成为新的一线促排卵药物。 110 山东医药2009年第49卷第15期

胰岛素抵抗的分子机制

胰岛素抵抗的分子机制 摘要: 胰岛素抵抗是正常剂量的胰岛素产生低于正常生物学效应的一种状态。胰岛素抵抗现象在人类是普遍存在的。胰岛素抵抗的出现与它的基因、受体、信号传导途径等有密切关系,它的出现导致一系列的疾病,如肥胖、2型糖尿病、高血压、脂代谢紊乱、微量蛋白尿、多囊卵巢综合征,他们严重威胁人的健康,研究它的分子机制至关重要。 关键词: 受体、靶器官、IR、IRS家族、氧化应激。 正文: 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是指胰岛素的外周靶组织(主要为骨骼肌、肝脏和脂肪组织)对内源性或外源性胰岛素的敏感性和反应性降低,导致生理剂量的胰岛素产生低于正常的生理效应。 胰岛素的正常生物学效应应具备以下条件:B细胞分泌正常结构和正常量的胰岛素;所分泌的胰岛素运转到胰岛素的靶细胞;绝对是与靶细胞上特异性受体结合;胰岛素与受体发生进一步反应。任何方面出现问题都会导致严重后果。 经典靶器官中胰岛素的作用途径 胰岛素与细胞表面受体相结合, 实现信号跨膜转运。胰岛素受体(IR)是由2 个经二硫键联系起来的α-β二聚体组成的, β亚基位于细胞外, β亚基包括细胞外部分, 跨膜部分和细胞内部分, 细胞内的部分含有蛋白酪氨酸激酶。胰岛素受体底物(IRS)是一种可以短暂地与活化的胰岛素受体相结合的蛋白,并且可以使酪氨酸位点磷酸化。胰岛素作用途径之一是磷酸肌醇3激酶(PI-3K)途径, 胰岛素受体酪氨酸结合位点包含PI-3K, 它由分子量为85 kD 的调节亚基(P85) 和110 kD 的催化亚基(P110) 组成。AKT 为PI-3K 下游的信号分子, PI-3K 激活后, AKT 的磷酸化激化, 使得糖原合成激酶3(GSK-3)磷酸化而失去活性, 进而活化糖原合成酶, 通过葡萄糖转运蛋白因子4(GLUT-4)完成胰岛素依赖的葡萄糖的摄取。另一种途径是通过磷酸化IRS-1及有丝分裂激活蛋白激酶(MAPK), 从而影响基因调控及蛋白合成的各种酶, 实现胰岛素调节该细胞所具备的特殊功能, 此为MAPK 途径。 各种IR均与胰岛素靶组织在细胞受体、受体后和分子水平的结构与功能的缺陷以及胰岛素作用调控激素异常等环节的障碍有关。 一.受体(IR)改变引起胰岛素抵抗。 1.1 胰岛素受体(IR)水平的改变 1.1.1 IR基因表达异常 IR由a、B亚基组成。a亚基具有胰岛素结合活性,通常以两种形式表达于细胞表面,即伴有羧基端12个氨基酸的A型(IR-A)和羧基端12个氨基酸缺失的B型(IR—B)。前者胰岛素亲和力远低于后者。这两种受体形式在各种组织中的比例有所不同,对骨骼肌而言,IR—B表达占绝对优势。有研究显示,糖尿病状态下,骨骼肌IR—A表达增加,IR—B表达下降,同时IR mRNA水平也明显下降?。1.1.2 IR活性下降 IRB亚基具有酪氨酸激酶活性,胰岛素与受体结合后,B亚基多个位点的酪氨酸发生自身磷酸化而被激活。研究显示肥胖伴胰岛素抵抗的动物骨骼肌IR酪氨酸激酶活性明显下降。高脂诱导的高血糖和高胰岛素血症,可致动物骨骼肌中IR数量下降50%,受体自身磷酸化活性受损,骨骼肌葡萄糖转运明显减弱 J。IR酪氨酸激酶活性下降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1)浆细胞膜糖蛋白1(PC一1)过度表达。PC-1与IR a亚基的特异性区域结合而抑制受体活性。胰岛素抵抗患者成纤维细胞、骨骼肌和脂肪组织PC.1表达均见增高。过度表达PC.1的细胞,其IR酪氨酸磷酸化活性受抑制。PC一1单克隆抗体可阻断这一作用。 (2)血中脂联蛋白(adiponectin)水平降低。许多研究提示,血浆脂联蛋白水平与胰岛素敏感性和骨骼肌组织IR酪氨酸磷酸化作用呈正相关,与体脂含量呈负相关。人类和动物在糖尿病状态下,血浆脂联蛋白浓

氧化应激诱导胰岛素抵抗的分子机制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氧化应激诱导胰岛素抵抗的分子机制 作者:李兰芳, 黎健 作者单位:卫生部老年医学重点实验室,卫生部北京医院老年医学研究所,100730 刊名: 中国糖尿病杂志 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DIABETES 年,卷(期):2008,16(11) 被引用次数:7次 参考文献(13条) 1.Song F;Jia W;Yao Y Oxidative stress,antioxidant status and DNA damage in patients with impaired glucose regulation and newly diagnosed type 2 diabetes 2007 2.Kaneto H;Katakami N;Kawamori D Involvement of oxidative stress in the pathogenesis of diabetes[外文期刊] 2007(3) 3.Nicholas Houstis;Evan D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have a causal role in multiple forms of insulin resistance[外文期刊] 2006 4.Meigs JB;Larson MG;Fox CS Association of oxidative stress,insulin resistance,and diabetes risk phenotypes:the Framingham offspring study 2007 5.Keyse SM Protein phosphatases and the regulation of 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signalling[外文期刊] 2000(2) 6.Erol A Insulin resistance is an evolutionarily conserved physiological mechanism at the cellular level for protection against increased oxidative stress[外文期刊] 2007(8) 7.Delarue J;Magnan C Free fatty acids and insulin resistance[外文期刊] 2007(2) 8.Yuan M;Lee J;Konstantopoulos N Salicylate inhibition of IKKβ (IB kinase) reverses insulin resistance in Zucker (fa/fa) ratS 2000(z1) 9.Yamauchi T;Kamon J;Waki H The fat-derived hormone adiponectin reverses insulin resistance associated with both lipoatrophy and obesity[外文期刊] 2001 10.Kaneto H;Nakatani Y;Kawamori D Involvement of oxidative stress and the JNK pathway in glucose toxicity 2004 11.Chen XL;Xia ZF;Wei D Amelioration of insulin resistance after scald by c-Jun N-terminal kinase inhibitor in rat[期刊论文]-Zhonghua Zhengxing Shaoshang Waike Zazhi 2006(6) 12.Chi TC;Chen WP;Chi TL Phosphatidylinositol-3-kinase is involved in the antihyperglycemic effect induced by resveratrol in streptozotocin-induced diabetic rats[外文期刊] 2007 13.Wilson C;Vereshchagina N;Reynolds B Extracellular and subcellular regulation of the PI3K/Akt cassette:new mechanisms for controlling insulin and growth factor signalling[外文期刊] 2007 本文读者也读过(1条) 1.王方.孟雁.WANG Fang.MENG Yan氧化应激与2型糖尿病[期刊论文]-基础医学与临床2008,28(8) 引证文献(8条) 1.王德峰.孙力.李焰.陈兴起.刘红.王友明强化胰岛素治疗减轻2型糖尿病大鼠氧化应激[期刊论文]-基础医学与临床 2011(3)

促排卵的方法

促排卵的方法 什么是促排卵 众所周知,正常女性每个月都会排出一个卵子,但是有些女性在卵巢、下丘脑、卵巢轴运转上出现非正常现象,身体就难以排卵,影响正常受孕。医生会针对这类女性,通过科学的方法帮助子宫产出成熟的卵子。对于排卵非常困难的女性来说,必须配合医生通过药物治疗来改善。对于一般的女性来说,通过食疗就可以起到促进排卵的效果。 如何促排卵 药物治疗 1.氯菧酚胺(CC) 很多医生都会推荐给患者使用这类药,因为这种药含有抗雌激素,该激素可以与女性体内的内源性雌激素斗争,刺激卵巢产卵,同时产生卵巢甾体激素。这种药效果明显,使用简单,安全可行,适合大多数女性使用,但在摄入量上有限制,每天不能超过0.25g,该药物具体使用方法应遵医嘱。 2.hMG-hCC 倘若使用了CC治疗却没有什么效果,或者是患有低促性腺激素血症,就需要采用这个方法进行治疗了。 3.三苯氧胺 同样适合于CC治疗不明显的患者,该药同样含有抗雌激素,而且即使食用少量,效果也很明显,与CC有着同等的功效。 4.脉冲式GnRHa疗法 针对的是低促性腺激素血症患者,使用该药物后,可以提高受孕几率。 5.hMG-地塞米松 同样适合于CC无效者,同时还适合高雄激素血症者。有研究表明,89.6%的女性使用该药物后,妊娠率提高了七成,排卵率提高了八成。 医生会根据患者自身情况,选择相应的排卵方案。千万不要盲目使用药物,配合医生的指示,严格控制好用药时间,用药剂量,方可取得理想效果。此外盲目用药还会引起副作用,造成卵巢衰退,闭经,月经周期紊乱等等。 食物治疗 通过饮食上的调理,同样可以起到排卵的效果:减少脂肪的摄入,少吃些碳水化合物,

全面解读胰岛素抵抗

胰岛素抵抗 胰岛素抵抗是指各种原因使胰岛素促进葡萄糖摄取和利用的效率下降,机体代偿性的分泌过多胰岛素产生高胰岛素血症,以维持血糖的稳定。胰岛素抵抗易导致代谢综合征和2型糖尿病。50年代Yallow等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技术测定血浆胰岛素浓度,发现血浆胰岛素水平较低的病人胰岛素敏感性较高,而血浆胰岛素较高的人对胰岛素不敏感,由此提出了胰岛素抵抗的概念。 英文名称insulin resistance 就诊科室内分泌科 多发群体高血压、高血脂家族史人群 常见病因与遗传、肥胖、长期高血糖、某些药物等有关 病因 1.遗传性因素 胰岛素的结构异常、体内存在胰岛素抗体、胰岛素受体或胰岛素受体后的基因突变(如Glut4基因突变、葡萄糖激酶基因突变和胰岛素受体底物基因突变等)。 2.肥胖 肥胖是导致胰岛素抵抗最主要的原因,尤其是中心性肥胖。肥胖主要与长期运动量不足和饮食能量摄人过多有关,2型糖尿病患者诊断时80%伴有肥胖。 3.疾病 长期高血糖、高游离脂肪酸血症、某些药物如糖皮质激素、某些微量元素缺乏如铬和钒缺乏、妊娠和体内胰岛素拮抗激素增多等。 4.肿瘤坏死因子a(TNF-a)增多 TNF-a活性增强可以促进脂肪分解引起血浆游离脂肪酸水平增高,从而导致胰岛素抵抗和高胰岛素血症。 5.其他 瘦素抵抗和脂联素水平的降低或活性减弱,骨骼肌细胞内甘油三酯含量增多,B细胞内胆固醇积聚过多造成其功能减退。近年来尚发现脂肪细胞分泌的抵抗素可降低胰岛素刺激后的葡萄糖摄取,中和抵抗素后组织摄取葡萄糖回升。形式

根据胰岛素剂量反应曲线,可以看出,胰岛素抵抗有三种形式: 1.单纯曲线右移 表示胰岛素的效应器官对胰岛素敏感性减低,需要增加胰岛素的剂量才能达到最大反应。 2.单纯曲线高度降低 增加胰岛素的剂量也不能达到最大的反应高度,这提示靶器官对胰岛素的反应性降低。 3.同时伴有曲线右移及曲线最大高度的降低 表明胰岛素敏感性和反应性均降低。 检查 1.空腹胰岛素 空腹胰岛素是反映人群胰岛素抵抗的一个较好的指标。 2.正常血糖胰岛素钳夹技术 这是目前公认的检测胰岛素抵抗的方法,并被认为是评价其他检测胰岛素抵抗方法的金标准。 3.胰岛素抑制试验 是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但是结果不如钳夹法精确。 4.微小模型法 微小模型技术(MMT)是利用计算机模拟机体血糖与胰岛素动力代谢的关系,而同步计算出表示胰岛素抵抗程度的胰岛素敏感性指数(ISI)和不依赖胰岛素作用的葡萄糖自身代谢效能(SG)。 5.葡萄糖耐量试验同时测胰岛素释放曲线 此类方法的共同优点是与阻断葡萄糖一胰岛素反馈法比,没有干扰葡萄糖一胰岛素反馈的生理机制;与激发葡萄糖一胰岛素反馈法中的葡萄糖耐量试验,是更符合生理性的实验。 1998年7月WHO将胰岛素抵抗综合征定义为:①胰岛素抵抗;②糖耐量异常;③血压≥160/90mmHg;④甘油三酯≥1.7mmol/L,高密度脂蛋白L;⑤向心性肥胖;⑥体重指数BMI>30kg/m2;⑦腰臀比,男性>0.9,女性>0.85; ⑧高尿酸血症;⑨微量白蛋白尿。一个个体存在糖尿病或糖耐量减退及或胰岛素抵抗,并同时具有2项以上组合,可定义为胰岛素抵抗综合征。 治疗

糖尿病治疗口服药物及胰岛素治疗

2015 届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存档编号:__________ 江汉大学文理学院 College of Arts & Science of Jianghan University 毕业论文(设计) 论文(设计)题目浅谈糖尿病口服药物及胰岛素治疗 学部 专业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2015 年 5 月

浅谈糖尿病口服药物及胰岛素治疗 姓名,专业 学部,指导老师 摘要 糖尿病作为21世纪的主要疾病,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F)的2013年最新统计,全球患病在20-79岁成人中患病率为8.3%,人数已达3.82亿人,我国患病人数显著增高由4500万人上升9840万人,IDF估计,到2035年中国的患病人数将达1.43亿人,仍居全球首位,美国仅将达2970万人次,IDF在次提醒糖尿病是一个巨大且不断加剧的全球问题,成为继高血压,心脏病以后的第三大疾病,但是其中大多数的患者为Ⅱ型糖尿病,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针对治疗的口服药物越来越多,目前调节血糖的口服药物有:磺脲类、胰岛素促泌剂、双胍类、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类、噻唑烷二酮类,后来随着胰岛素的大量生产又给患者新的治疗希望,胰岛素在糖尿病的治疗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与地位,是目前最有效的药物之一。 关键词 糖尿病;口服降糖药及作用原理;胰岛素。

目录 摘要 (1) 绪论 (4) ⒈糖尿病的定义及分类 (4) ⒈⒈糖尿病 (4) ⒈⒈⒈Ⅰ型糖尿病 (4) ⒈⒈⒉Ⅱ型糖尿病 (4) ⒉糖尿病口服降糖药 (4) ⒉⒈磺脲类 (5) ⒉⒈⒈临床代表药物 (5) ⒉⒈⒉作用机理 (5) ⒉⒈⒊磺脲类主要作用 (5) ⒉⒈⒋临床应用 (5) ⒉⒈⒌不良反应 (5) ⒉⒉双胍类 (6) ⒉⒉⒈作用机制 (6) ⒉⒉⒉临床应用 (6) ⒉⒉⒊不良反应 (6) ⒉⒉⒋合理应用 (6) ⒉⒊ α-糖苷酶抑制剂 (7) ⒉⒊⒈作用机理 (7) ⒉⒊⒉适用类型 (7) ⒉⒊⒊临床注意 (7) ⒉⒋胰岛素增敏剂(嗪唑烷二酮类) (7) ⒉⒋⒈代表药物 (7) ⒉⒋⒉作用机制 (7) ⒉⒋⒊适用类型 (7) ⒉⒋⒋药物副作用 (7) ⒉⒋⒌具体药物 (8) ⒉⒌胰岛素促泌剂 (8) ⒉⒌⒈代表药物 (8) ⒉⒌⒉作用机制 (8) ⒉⒌⒊注意事项 (8) ⒊注射降糖药 (9) ⒊⒈胰岛素 (9) ⒊⒈⒈胰岛素的结构 (9) ⒊⒈⒉胰岛素基因 (9) ⒊⒈⒊胰岛素受体 (9) ⒊⒈⒋胰岛素的分泌 (9) ⒊⒈⒌影响胰岛素释放因素 (10) ⒊⒈⒍胰岛素生理效应 (10) ⒊⒈⒎胰岛素的分类 (10) ⒊⒈⒏胰岛素治疗目的 (12)

第一讲_胰岛素抵抗_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的重要因素

·继续教育园地·2型糖尿病系列讲座· 作者单位:100853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内分泌科 【编者按】 糖尿病已成为危害大众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2型糖尿病患病率近50年来增加迅速,估计我国患病人数已接近2千万。糖尿病及其所引起的并发症给社会及个人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以至危及生命。然而,在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许多国家中,至少1/4到半数的糖尿病患者未被诊断,在已诊断糖尿病患者中,仅约2/3的患者得到治疗,而就在这部分患者中,仅1/3得到了理想的控制,我国的现状则更令人担忧。所以,在各级医师中,不断加强对糖尿病发病机制的深入认识,了解治疗2型糖尿病的新观点、新方法是一个迫切的任务。鉴于此,本刊自本期起开辟2型糖尿病继续教育园地,分专题陆续刊出,约请我国著名糖尿病专家撰写,希望对有关医师能有所帮助,并祈请读者提出宝贵意见。 第一讲: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的重要因素 潘长玉 尹士男 在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骨胳肌、脂肪和肝脏的胰岛素抵抗,以及葡萄糖诱导的胰岛β细胞胰岛素分泌功能缺陷。在病程的早期,患者存在胰岛素抵抗和高胰岛素血症,但无高血糖症。随着病程的发展,患者的代偿机制逐渐衰退,最终发生2型糖尿病,进而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在一些代谢性及心血管疾病中也存在胰岛素抵抗状态,这些疾病统称为胰岛素抵抗综合征或代谢综合征。 一、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 2型糖尿病是由多种因素联合作用引起的,并非由单一的病理生理机制所致。目前一般认为,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缺陷是2型糖尿病发病的基础。显性糖尿病的发生既存在胰岛素抵抗,又存在胰岛素分泌缺陷。只要胰岛β细胞能够代偿胰岛素抵抗,血糖浓度仍可维持正常。但当机体不能代偿由胰岛素抵抗造成的血糖升高时,血糖水平持续高出正常范围,最终导致2型糖尿病的发生。因此,胰岛素抵抗是贯穿于2型糖尿病整个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因素。 1.什么是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抵抗可以被定义为组织对胰岛素的反应不敏感,这种异常以胰岛素受体后信号传导障碍为主。在临床上,可以通过葡萄糖钳夹试验检测胰岛素抵抗,也可以通过临床表现推测胰岛素抵抗的发生,例如,是否有糖尿病家族史,是否有中心性(腹型)肥胖体型,以及是否存在高血压,高血脂等异常表现。通过患者是否肥胖而判定胰岛素抵抗的存在是临床最常用的方法,然而,有证据表明正常体重的2型糖尿病患者同样存在胰岛素抵抗。 2.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缺陷在2型糖尿病发病中的作用:没有糖尿病的人,由于胰岛素可抑制肝脏葡萄糖输出,并促进外周组织摄取葡萄糖,因此血浆葡萄糖水平不超过正常范围。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岛素抵抗,导致对肝葡萄糖输出的抑制缺陷和刺激外周组织(肌)摄取葡萄糖的缺陷。尽管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浓度可高于正常,但肝脏产生的葡萄糖仍然过量。葡萄糖代谢障碍的程度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变异甚大,这种变异取决于胰岛素抵抗的程度。 Groop 等的研究证实了该观点。他们发现:伴有高血压和微量白蛋白尿症的糖尿病患者的葡萄糖代谢障碍最严重,胰岛素抵抗程度最高。而血压正常且无微量白蛋白尿症的患者,胰岛素抵抗程度甚微,这组病人的葡萄糖代谢水平与对照组相似。 Eriksson 等研究了4组人的葡萄糖代谢情况,这4组人分别是:(1)显性糖尿病患者;(2)病人的葡萄糖耐量正常的一级亲属;(3)葡萄糖耐量缺陷的一级亲属;(4)由配偶组成的对照组(无糖尿病家族史)。研究发现,即使葡萄糖耐量正常的糖尿病患者一级亲属也存在胰岛素刺激的葡萄糖代谢异常,并且这主要是由于非氧化性葡萄糖代谢(糖原合成)异常,而各组受试者的葡萄糖氧化无明显不同。Shulman 等在一项应用高葡萄糖血症—高胰岛素血症钳夹技术的研究中,测量了2型糖尿病患者和正常对照组糖原浓度从基础值的升高水平,证实了前者有明显的糖原合成缺陷,比后者低60%。 3.在2型糖尿病患者的发病过程中:胰岛素抵抗与β细胞功能缺陷,谁出现的更早? 以下介绍几项对有可能发展为2型糖尿病人群进行的研究。在芬兰的研究中,2型糖尿病患者的一级亲属根据葡萄糖耐量正常或低减(IGT )划分成两组,与预料一致的是2型糖尿病患者和IG T 人群存在胰岛素抵抗,但出乎预料的是正常葡萄糖耐量的人群同样存在葡萄糖代谢的异常。丹麦学者研究了2型糖尿病患者消瘦和年轻的一级亲属,再一次证实即使在这类人群中也存在骨胳肌的胰岛素抵抗。Groop 得出的结论是至少有50%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一级亲属在发展为2型糖尿病之前的30至40年就已发生胰岛素抵抗。Joslin 研究组的发现是存在胰岛素抵抗的个体在随后的25年中发展成为2型糖尿病有80%的可能性。 Jo slin 研究组有关2型糖尿病患者一级亲属胰岛素分泌的研究提示:葡萄糖耐量正常的人群在葡萄糖刺激下的胰岛素分泌正常。在Groop 的研究中发现有IG T 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一级亲属胰岛素分泌的第一时相出现异常,当发展为2型糖尿病患者后,胰岛素分泌的第二时相也出现异常。

胰岛素抵抗机制的新认识

胰岛素抵抗机制的新认识 【摘要】 肥胖导致的胰岛素抵抗(IR)是T2DM和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过去10年的研究结果显示,肥胖患者的许多内分泌、炎症和细胞内在信号通路发生了异常。这些因素中可能只有其中的一个起主要作用,但它们之间都是互相关联的,并且在胰岛素抵抗的病理生理过程中存在动态相互作用。了解这些体系的生物学行为将为我们提供关于预防和治疗IR及与其相关疾病的新信息。北京301医院内分泌科母义明 【关键词】胰岛素抵抗;炎症;肿瘤坏死因子;内质网应激 Current conception: mechanism of insulin resistance Zang Li, Mu Yi-ming. Department of Endocrinology, The General Hospital of PLA, Beijing 100853, China 【Abstract】Obesity-associated insulin resistance is a major risk factor for type 2 diabetes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the past decade, a large number of endocrine, inflammatory, and cell-intrinsic pathways have been shown to be dysregulated in obesity. Although it is possible that one of these factors plays a dominant role, many of these factors are interdependent, and it is likely that their dynamic interplay underlies the pathophysiology of insulin resistance. Understanding the biology of these systems will inform the search for interventions that specifically prevent or treat insulin resistance and its associated pathologies. 【Key words】IR; inflammatory; TNF a; ER 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 IR)是指外周组织(骨骼肌、脂肪和肝脏)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表现为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障碍。早期胰岛β细胞尚能代偿性地增加胰岛素分泌以弥补其效应不足,但久而久之,胰岛β细胞功能会逐渐衰竭,导致糖耐量异常和糖尿病的发生。IR可以与中心性肥胖、高血压、血脂紊乱等病症并存,共称为代谢综合征。肥胖是IR和代谢综合征发生发展的重要危险因素,脂肪组织增多和脂肪组织异位分布是导致IR 的重要原因。目前认为肥胖可以通过内分泌、炎症和细胞内在信号通路导致IR。 1 内分泌机制 目前大家已逐渐认识到脂肪组织不仅是能量储存器官,还是一个内分泌器官,它能够分泌多种具有不同功能的细胞因子,包括游离脂肪酸(FFA)和一系列能通过自分泌、内分泌和旁分泌的方式调节代谢的脂肪细胞因子。许多脂肪细胞因子与IR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其中瘦素(Leptin)和脂联素(Adiponectin)是能够改善IR的细胞因子,而IL-6、TNF a、抵抗素(Resistin)等是能够导致和加重IR的细胞因子。 1.1 FFA 研究者们早就发现肥胖个体的血清FFA含量普遍升高,这主要是由于脂肪细胞肥大后FFA分泌增多所致。之前大家曾认为脂肪细胞分泌的FFA的功能就是为身体其它组织提供能量,直到40年前,Randle[1]等首次提出:FFA可以作为内分泌因子调节靶组织代谢,他认为肥胖所致IR可以用循环中增加的FFA与葡萄糖在胰岛素敏感细胞中竞争氧化代谢来解释。但是随着对FFA与IR的研究不断深入,目前认为FFA导致IR的限速步骤是葡萄糖摄取而不是葡萄糖在细胞内的代谢[2]。最近研究者们发现FFA和它的一些代谢产物,包括酰基-辅酶A (acyl-CoAs)、神经酰胺等,可以作为信号分子激活蛋白激酶,例如蛋白激酶C(PKC)、c-Jun激酶(JNK)、IкB蛋白抑制因子b(IKKb)等。这些激酶通过增加胰岛素受体底物-1(IRS-1)的丝氨酸磷酸化来抑制胰岛素信号通路(图1A)。 1.2 脂肪细胞因子脂肪细胞也分泌许多具有代谢活性的蛋白质(图1B)。 1.2.1 瘦素瘦素基因1994年被成功克隆定位,又称为肥胖基因。瘦素是一种由脂肪细胞合成分泌的“脂肪调节激素”,主要由白色脂肪组织产生,进入血液循环后呈游离状态或与瘦素结合蛋白结合,最后通过多种组织和多种形式的瘦素受体作用于中枢和外周的多个位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