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老舍《茶馆》中的悲剧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老舍《茶馆》中的悲剧意识
摘要:悲剧意识是一种艺术观念,也是一种人生境界。源于对现实性悲剧的体验和感知。主要表现为冲突和悲剧下的情感效果。《茶馆》代表了老舍话剧创作的最高成就,蕴含着浓厚的悲剧意识。全剧以以小人物王利发、常四爷、秦仲义的个人命运和国家的命运交织。演绎出一场历史悲剧。全剧以“茶馆悲剧”、“人物悲剧”延伸到“社会悲剧”。
《茶馆》是一部悲剧,是老舍戏剧的顶峰之作,是中国当代话剧艺术中的经典,以旧北京城中一个大茶馆,,裕泰茶馆的兴哀为背景,通过对茶馆及各类人物变迁的描写,反映了从清末、民初到抗战胜利后三个不同时代的近50年的社会面貌,揭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动荡、黑暗和罪恶。演绎了中国五十年的历史。全剧以“茶馆悲剧”、“人物悲剧”延伸到“社会悲剧”。主要表现为时代性与现实性的统一。然而以小人物以小人物王利发、常四爷、秦仲义的个人命运的悲剧性质。茶馆里的人,茶馆的变迁。社会的现实变化。一、茶馆悲剧: 茶馆,在中国极为常见,但却是一个很特殊的地方,茶馆几乎浓缩了整个社会的各种形态,并随着社会的变革而同步演出了一幕幕的人间话剧。《茶馆》以旧北京城中一个大茶馆,,裕泰茶馆背景,一幅巨大的时代画卷,年代之长,经历的历史事件之多,出场人物之繁杂,涉及的社会面广泛而复杂。
清末时,裕泰茶馆生意兴隆,三教九流,各色人物云集于此。谈国事被抓进监狱的常四爷,卖女儿给太监。在此相面骗钱。主张实业救国的秦仲义和庞太监的对话。这表明了当时政治的黑暗。
军阀混战时期,茶馆生意艰难,尽管王利发苦心改良,却也只能惨淡经营。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特务和美国兵在北京横行。剧中所有正直的人都陷于一种不可自拔的困境中。这时的裕泰茶馆更加破败,只有“莫谈国事”的纸条写得更
多,字也写得更大。其中,几个主要人物都已老态龙钟并且有了子孙;老的地痞流氓不见了,代替他们是他们的下一代。这些小辈干起坏事来,比他们的父辈更加无耻。这个时候,黑暗势力更加猖獗,百姓生活更加困苦。出名的评书艺人一次挣不上三个杂合面饼子钱,常四爷的生活更加艰苦,秦仲义的工厂被人霸占。已失去生活的信心的王利发,让儿子、儿媳、孙女都跟着康妈妈到西山去逃命。
这一切的一切都在茶馆中发生。茶馆成为了一个见证。茶馆本身是一个休闲的地方,带给人身心的愉悦和欢乐。现实中却成为了一个污浊不堪的场所。不得不说这是场馆本身的悲哀,也是社会的悲哀。
二、人物悲剧:
全剧以以小人物王利发、常四爷、秦仲义的个人命运和国家的命运交织。演绎出一场历史悲剧。在老舍对这些小人物的悲剧性格与悲剧命运的表现中 ,有“含泪的笑”、同情的关注、悲怆的泪和愤懑的控诉。
1、王利发--------在-希望中苦苦挣扎,踽踽前行。
王利发是一个悲剧人物。一个在希望中苦苦挣扎,拥有幻想的是市民。裕泰茶馆的掌柜,也是贯穿全剧的人物。他从父亲手里继承了裕泰茶馆,怀抱希望。希望茶馆生意兴隆。也继承了他的处世哲学,即多说好话,多作揖。如:“在街面上混饭吃,人缘儿顶要紧。我按着我父亲遗留下来的老办法,多说好话,多请安,讨人人的喜欢,就不会出大岔子~” 圆滑世故下折射出人性的扭曲。
他胆小、自私,如在茶馆门口挂着“莫谈国事”。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态度。如对难民、李三等人:“别耽误工夫~”“咱们的事,有功夫再研究~”他对难民强硬、冷漠,对李三虽同情,却有限度。对大兵、警察、特务:“您圣
明。”“你多给美言几句,我感恩不尽~”“老总们,实在对不起,还没开张,要不然,诸位住在这儿,一定欢迎~”没有人性的自主性,一味地顺从。
同时,王利发又精明、干练,善于经营、不断改良。’语言上的改良。“西直门的泰德,……全先后脚的关了门,只有咱们裕泰还开着,……”(王淑芬)“大茶馆全关了,就是你有心路,能随机应变的改良~”(常四爷),王淑芬、常四爷的话则侧面表现出王利发善于经营,不断改良,是茶馆业中的佼佼者。但他也胆小怕事,虽对现实抱有不满,却表达得很含蓄。如他和唐铁嘴的对话:“这年月还值得感谢~”;与报童的对话:“有不打仗的新闻没有,”一直处在夹缝中生存和经营。煞费苦心。匍匐前行。
在黑暗的旧中国,尽管王利发善于应酬,善于经营,不断改良,却无法抵御各种反动势力的欺压。他对此也抱有强烈的不满,但表达得十分含蓄。就是这样一个精于处世的小商人,最终仍然没能逃脱破产的命运。王利发无可奈何地走到了人生尽头,才明白,自己几十年的小心谨慎、苦撑苦熬,全是徒劳,迎着死的诱惑,他发出了从来没敢说出口的质问:“人总得活着吧,我变尽了方法,不过是为了活下去~施压,该贿赂的,我就递包袱。我可没做过缺德的事,为什么就不叫我活着呢,王利发的悲剧,是旧中国广大市民生活命运的真实写照。 2、常四爷:-------旗人的痛苦反思
常四爷有着自己的骄傲。性格中正直善良,乐于助人。敢作敢为,对抓过他的特务依然强硬,对正在发愁的王利发则雪中送炭。
常四爷是旗人,在满清时吃皇粮。但是他对腐败的清王朝不满,仍然坚守不移的爱国情操。对洋人更加痛恨。末年他还吃得起钱粮、坐得起茶馆的时候,就从心里瞧不起“吃洋教”的马五爷在人前颐气指使的派头。他因一句“大清国要完”被抓起来,出狱后参加义和团,以后又凭力气靠卖菜为生。他自食其力,乐于助人。如“我卖菜呢~自食其力,不含糊~”
“听说你明天开张,也许用得着,特意给你送来了~”他爱国、敢作敢为。如“什么时候洋人敢再动兵,我姓常的还准备跟他们打打呢~……”“我爱大清国。”
他正直、倔强。如“要是洋人给饭吃呢,”“盼着你们快快升官发财~”“该亡~我是旗人,可是我得说句公道话~”就是这样一个人,最后也穷困潦倒,绝望地喊出“我爱咱们的中国呀,可是谁爱我呢,”
常四爷的形象,代表了不甘受奴役的中国人,反映出旧中国人民的反抗情绪。
常四爷,一个多么希望依靠奋斗来换取国家和个人好前途的中国人,他的悲剧不是来自胆怯、懒惰,而是来自其特定的身份和个性下落伍了的观念。属于旧时代也属于满族传统的人生观,叫他总以为凭着一身正气和不服输的精神,就可以在铺天盖地的社会黑暗间闯开一条生路,这样天真的愿望根本没法实现,邪恶社会永远张着毫不留情地吞食着贫寒的个体的市民小人物,即使你再豪横再不肯屈服也罢。
常四爷的失败,除了社会的责任之外,也因为他的人生哲学已然不合时宜。个性与时代的背离。就这一点说来,他与终于跌进厄运的王利发是殊途同归。
3、秦仲义希望幻灭后以生命为代价做出无力的控诉
秦仲义作为一个家道殷实的资本家,主张实业救国的维新派。戊戌变法失败之后国势衰微、哀鸿遍野,他凭着一颗殷切的报国之心,毅然变卖祖业,创建工厂,走上实业救国的人生之路。他倾尽了40年的心血,办起了不小的企业,总觉得自己的这些成就是可以“富国裕民”的。所以,他把一切人都不放在眼里,来到茶馆,有一种居高临下、咄咄逼人的气势。
他财大气粗、自命不凡,对穷苦人民很少有同情,他考虑着多赚钱,想搞实业救国。对王利发摆出主子的态度;对常四爷给贫困的乡妇买了两碗烂肉面,表示不屑一顾,不以为然,他一口咬定,国家能否得到挽救,“并不在于有人给穷人一碗面吃没有”。他对清王朝的统治存在着阶级本能上的对立,在与庞太监的对话中,软中有硬、绵里藏针,表现出了新兴阶级的一种挑战和锐气,从而真正的揭示了资产阶级的本质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