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与翻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解与翻译

摘要:理解做为翻译的前提,是所有译者必须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理解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在翻译实践中往往有各种不同的因素会影响译者对原文的正确理解,从而造成译文中出现不同程度的错误。本文将从语法和背景文化两个层面出发,结合语言逻辑、词语释义等几个具体方面,用在翻译实践中遇到的实例来探讨理解与翻译。希望可以对翻译学习者们提供一点帮助和启发。

关键词:翻译;理解;语法;文化

一引言

对任何一个翻译学习者和翻译工作者来说,对源语(source language)正确透彻的理解是给出一份优秀译文(target language)的基础。理解是翻译的先决条件,理解正确了,才能不费力地用译语将意思表达出来;理解错了,表达的语言再优美也是枉然,反而会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翻译即理解”——翻译的翻译学观解释学的核心是理解,而理解是翻译的基础,“翻译即理解”(steiner,1998:1)。由此可见,理解乃是翻译的关键。

在翻译实践中很多同学常常遭遇的一种情况就是:看着源语,觉得自己知道文段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可一旦到了要写出译文,就有种茫然不知如何下笔的感觉。总停留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阶段。虽然我们现在已经接触到了很多翻译指导理论。但是,不管学者专家们的理论多么标新立异,从翻译现象上讲都没有离开诠释学范畴,即翻译本质上都是一种文本理解和解释活动。(张晓梅,2013 )

二语法和文化对理解的影响

对源语的理解不仅要求我们从语法的层面去分析句子结构、词语的含义,更要求我们对源语的背景文化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明白一些具有特殊文化含义的表达和用语。这样,才不至于使自己的译文词不达意或者闹笑话。著名的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Eupune Mide)说过,Translation consist in reproducing in the recepot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 language message,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second in terms of style(Nida,1969).可见,做翻译工作最重要的是理解原文的意思。

一.理解与逻辑

从学习翻译过程中的实际练习来看,在根据词典释义掌握单词意思后理解的难点在于对语法的理解。在翻译实践中,我们除了要从语法的角度去理解原文外,还要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对原文进行分析,以求准确地表现原文的意念。对于语法比较复杂的长难句,建议首先分析句子的各个成分,找出主、谓、宾、定、状、补,在通俗理解的基础上,再根据自己的逻辑来组织译文语言。下面用示例来讲解:

例1.It is an ill wind that blows nobody good.

原译:只有坏风才不会给任何人带来好处。

原句的句子结构比较特殊(it is….that…..)是一个强调句,理解起来有点困难。我们首先来做一个最通俗的理解:“对谁都没有好处的风才是坏风。”,也就是说大多数情况下,风对人都是既有好处又有坏处的。我们在引申理解一下,就会明白原句表达的意思其实是事物(此句中是“风”)都是具有两面性的(blows both good and bad)。所以,这句话我们可以翻译成:

世事皆利弊共存。

与这句话比较相似的还有①It is a wise man that never makes mistakes.②I t is a bad action that success cannnot justify.③It is a good horse that never stumbles.这三句话的结构同以上例一都很相似,应该按照相似的思路来理解。第一句话:从来不犯错误的只有聪明人。也就是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第二句话:直译为:没有胜利维护的战斗就不是好战斗,那么引申出来:只有胜利维护了的战斗(战斗胜利了)才是好战斗。这样译出来的感觉就十分霸气,表达除了说话者的自豪。也就是说不管我在这场战斗中是好是坏,只要我胜利了,这场战斗就是好的了。因此,可以翻译为简单的四个字:“胜者为王.”第三句话可以相对应地翻译为:“马有失蹄。”以上四句话的理解难点在于语法,在翻译的推敲过程中还应用了正反译法的逻辑原理。

例2. Nobody could be too folish today.

原译:今天谁也不会太笨。

这句话运用了双重否定,表达的肯定意思。要是直接翻译为“今天谁也不会太笨。”就大错特错了,应该根据逆向思维,翻译为:

今天,无论你怎样出洋相都不算过分。

只有正确理解了原文的意思,看到能够充分体现“信、达、雅”翻译原则的优秀译文时,才会觉得豁然开朗,有种拨云见月的通灵感。

二.理解与词语释义

词义选择一直是翻译中的一个棘手的问题,不管是在对原文的翻译过程中还是在组织译文的语言时,我们都需要对某个关键词语释义的选择斟酌再三,因为在中英文中我们都要面对一词多意和一意多词的现象。下面以具体的例子来探讨词语释义对理解的影响:例3.Automobiles and trunks would be powered by quickly replaceable electric batteries.

原译:汽车和卡车可以由能迅速替换的电池组做动力。

译文乍一看似乎没有什么问题,好像符合日常说话中的逻辑。可是细查字典释义,我们会发现,“汽车”和“卡车”是包含和被包含的从属关系,即“卡车”是“汽车”的一种。“汽车”是属概念,“卡车”是种概念。那么原文中automobile一词取“汽车”的释义应该不正确,因为犯了种属并列的逻辑错误。我们又知道automobile还有“轿车(朗文当代高级词典第四版释义为:a car)”的意思,“轿车”与“卡车”是对立概念,可以并列。所以,这句话中automobile一词两种不同释义的选择也会影响译者对原文的理解,正确的译文是:轿车和卡车可以由能迅速替换的电池组做动力。

英语中很多单词有多种意思,单词释义的选取也会造成对原文理解的误差。我们来看个例子shipment is to be effected bimonthly at 600 tons each since May, 2001. 我们知道bimonthly 有“一月两次的,两月一次的”这两种意思,所以我们不知道应该是从2001年的五月起每月发两次货还是两个月发一次货。而商业合同通常要求用词精准无歧义,所以,原句表达为:shipment is to be effected bimonthly at 600 tons within May, 2001.更好。

例4.At the behest of these companies, Europe is asking for rules at the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that would make it harder for government to keep public control of services, including drinking water--- a bald industry-protection measure that has no business in a trade agreement.

原译:在这些公司的请求下,欧洲正在要求世界贸易组织制定规则,来使政府更难以控制对包括饮用水在内的服务。

这是一个长句,本来在理解上就有一定的难度。译文看起来也通顺合理但是control 一词的翻译却欠妥。原文中control一词的词典释义是“控制”,但是根据我们的常识,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