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环境状况公报.doc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宁波市环境状况公报
2011年
宁波市环境保护局
一、综述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是宁波市实施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全面推进之年。

在宁波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在全市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各级各部门坚持把保护生态环境、推动节能减排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切实加强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突出抓好节能减排工作、环境污染治理和环保基础建设,不断加大环境执法力度。

2011年,全市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量分别为7.19万吨和1.45万吨,比上年削减3.52%和3.12%;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为15.50万吨和27.80万吨,比上年削减3.83%和1.56%;顺利完成了2011年度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考核任务。

全市总体环境质量在全国113个环保重点城市中处于中等水平。

饮用水水源地水质总体良好,地表水环境质量恶化趋势基本得到遏制,局部有所改善,城市声环境质量基本保持平稳,辐射环境质量保持安全水平,生态环境质量较好。

由于煤炭消费总量居高不下、污染物排放总量大以及机动车保有量快速增长等原因,我市仍存在大气环境质量下降、由细颗粒物污染引起的灰霾天数增多,酸雨污染形势依然严峻、平原河网水体功能达标率较低、部分饮用水源地存在水华风险,近岸海域富营养化等问题,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任务仍十分繁重。

二、水环境
(一)基本状况
1、饮用水源
饮用水源水质良好,全市乡镇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97.1%,除个别水库外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各项指标年均值均符合Ⅲ类水要求,且大部分指标符合Ⅰ类水质标准。

市本级5个饮用水水源地所有挥发性、半挥发性有机污染物以及农药类等80项特定项目指标均为未检出。

湖库型饮用水源地水体营养程度多数处于中营养状态,浮游植物生态结构均衡,藻类多样性状况良好,水质处于相对安全状态。

2、地表水
2011年地表水水质优良率和功能达标率总体较低,全市80个市控以上监测站位水质优良率为35%,功能区达标率为47.5%,优良率比2010年降低1.3个百分点,功
能达标率与2010年持平。

全市80个市控地表水监测站位水质类别百分比统计
全市水质优良及功能达标的水域主要分布在甬江水系各支流源头,包括姚江和奉化境内的剡江、县江、东江,以及宁海、象山境内的多数入海溪流,平原河网水质优良率和功能达标率普遍较低。

石油类、总磷、氨氮等指标浓度过高是造成平原河网水质普遍超标的主要原因。

全市各水系平均综合污染指数比较
(1)甬江水系
甬江水系由甬江干流和姚江、奉化江两条一级支流以及奉化江上游剡江、县江、东江、鄞江四条二级支流组成。

甬江水系水质总体为轻度污染。

优良断面比例55%,无劣Ⅴ类重污染断面,功能达标断面比例75%。

主要污染项目为石油类、总磷和溶解氧。

(2)市区内河
市区内河主要监测月湖、西郊河、北斗河、南塘河、大河、梅墟大河、甬新河、庄桥河、江北大河和慈江等10条内河。

市区内河水质为中度污染,以Ⅳ~Ⅴ类水质为主,主要污染项目为石油类、氨氮和生化需氧量。

(3)鄞州河网
鄞州河网以奉化江为界分鄞西河网与鄞东河网。

鄞州河网水质为中度污染,水质优良率和功能达标断面比例均为25%,劣Ⅴ类重度污染断面比例25%。

主要污染项目为化学需氧量、总磷和石油类。

(4)镇海河网
镇海河网主要位于中大河水系和蟹浦大河。

镇海河网以Ⅳ类水质为主,属轻度污染,水质优良率20%,功能达标率80%。

主要污染项目为化学需氧量、总磷和氨氮。

(5)北仑河网
北仑河网主要由毗邻小港的小浃江、流经新碶的岩河与泰河及途经柴桥的芦江组成。

北仑河网水质为轻度污染,功能达标率与水质优良率均为33.3%。

主要污染项目为化学需氧量、总磷和氨氮。

(6)余姚河网
余姚河网主要是指姚西北平原河网(不包括姚江)。

余姚河网以Ⅳ类水质为主,属轻度污染,水质优良率和功能达标率均为20%。

主要污染项目为化学需氧量、总磷、石油类。

(7)慈溪河网
慈溪河网纵横交叉,网状水系特点明显,水体流动甚微,自净能力较差。

慈溪河网以劣Ⅴ类水质为主,属重度污染,无优良断面,功能达标率为10%。

主要污染项目为石油类、总磷、氨氮。

(8)奉化内河
奉化内河主要包括甬江水系奉化江上游的剡江、县江、东江三条支流。

奉化内河以Ⅰ~Ⅲ类水质为主,属轻度污染,水质优良率和功能达标率均为71.4%,无劣Ⅴ类重度污染断面。

主要污染项目为总磷、化学需氧量、氨氮。

(9)宁海内河
宁海河流大部分为山溪性河流,源近流短,自净能力较强。

宁海内河以Ⅰ~Ⅲ类水质为主,水质良好,水质优良率为87.5%,功能达标率为62.5%。

(10)象山内河
象山河流更具入海溪流的特点,主要水系为大塘港和南大河。

象山内河水质属中度污染,水质优良率和功能达标率均为60%。

主要污染项目为石油类、总磷和氨氮。

3、废水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
2011年全市废水排放总量为5.56亿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1.98亿吨,占全市污水排放量的35.6%。

全市废水主要污染物中化学需氧量排放7.19万吨,其中工业排放1.99万吨;氨氮排放1.45万吨,其中工业排放1031吨,工业排放石油类79吨。

(二)措施与行动
1、继续推进环保基础设施建设。

以总量减排重点工程为抓手,加快全市污水处理厂和配套管网建设,设计能力16万吨/日的江南污水处理厂建成投运,并完成主干管网的建设;南区污水处理厂二期、鄞西污水处理厂完成主体工程建设;鄞州滨海污水处理厂、象山西周污水处理厂建成投运,宁海长街和西店、象山石浦、奉化莼湖等中心镇污水处理厂建设有序推进。

到2011年底,全市已建成各类集中式污水处理厂31座,其中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厂16座,全市污水处理总能力达148.5万吨/日,污水实际处理量3.98亿吨,其中生活污水处理量3.19亿吨。

2、切实加强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

完善核查、联合执法等工作制度,多次开展全市饮用水源保护专项执法工作,完成镇海、慈溪、奉化、宁海等地饮用水源地农家乐休闲旅游项目环境整治,关停一批饮用水源区污染企业,余姚市实施了环四明湖集污工程、陆埠水库生态湿地等项目建设。

探索建立饮用水源地水质安全的长效监管机制,全市102个水源地全部建成合格、规范饮用水源保护区,覆盖面达100%,合格率达100%。

3、开展电镀、印染行业专项治理。

根据环保部和省环保厅的统一部署,制定出台《宁波市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规划》。

余姚、奉化、宁海、鄞州、镇海、杭州湾新区等电镀行业集中区域按照项目原址整治年内完成、异地搬迁明年见效的治理目标,关停一批擅自扩大产能和排放不达标企业,加大手工线等落后产能的淘汰力度和现有达标企业的整改提升进度,杭州湾新区和宁海电镀城等重点治理项目取得显著成效。

继续深入开展印染行业环境整治及规范发展工作,全市印染行业大力推广中水回用技术,严控单位产品用水量,基本完成污染提标整治和生产工艺提升工作。

4、持续开展河道环境整治。

2011完成城区内河整治河道35条,河道沟通工程1个,区域水体修复工程1个,整治河道长度30公里,水域面积约59万平方米,城区河道蓄水量和排涝能力不断提高,沿河排污口和河道底泥大量减少,内河水质明显
改善,基本消除河水黑臭现象。

城市内河生态调水1.3亿方,提高河网水位,加速水体流动,改善了市区河道水环境质量。

5、深入推进畜禽养殖污染治理。

不断强化执法监管手段,持续巩固100头以上规模畜禽养殖场污染物治理成果。

加快推进生态畜牧业发展,集中整治猪存栏50头以上、牛存栏5头以上规模畜禽场221家,投入资金1427.9万元,实施畜禽养殖场排泄物治理工程,建设厌氧池容积17340立方米,沉淀池、氧化塘等30301立方米;建设沼液贮存池3139立方米,铺设沼液输送主管道20700米和田间管网总长度42150米,沼液喷滴管灌溉系统3345亩,沼液配套利用农田果园13240亩,鱼塘195亩,进一步减少畜禽养殖污染对饮用水源、农村河道和村庄生态环境的影响。

6、重视水质监测监控能力建设。

投入400万元建成白溪、横山、亭下、皎口水库水质自动监测站,持续提高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安全预警能力。

开展河流交接断面水质自动站建设工程,象山、宁海、奉化交界断面水质自动监测站建设项目完成前期准备工作。

三、海洋环境
(一)基本状况
全市近岸海域共划分8个环境功能区,其中一类环境功能区1个;二类环境功能区3个;四类环境功能区4个。

2011年宁波近岸海域除大目洋二类海域为四类水质外,其余7个功能区海水均为劣四类水质,不能满足近岸海域水环境功能要求。

主要超标指标为无机氮和无机磷,其中无机氮指标除大目洋外都超过四类海水标准。

宁波近岸海域水质均属营养型,富营养化程度总体呈加重趋势。

其中杭州湾南岸二类区营养程度最高,主要污染因子为无机氮和化学需氧量;象山港由于港湾内外海水交换缓慢与港湾西半部与西沪港的海产网箱养殖与陆源排污的叠加影响,无机磷浓度与“十一五”相比有较大幅度升高。

(二)措施与行动
1、加强涉海工程建设项目监管。

制定了《宁波市2011年海洋(涉海)工程建设项目海洋环境监视监管工作方案》,对23个海洋工程建设项目进行重点监管。

2、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

2011年10月26日宁波市人民政府第112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宁波市渔山列岛国家级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管理办法》,于2012年1月1日起施行。

推进韭山列岛海洋生态自然保护区规范化建设工程,2011年4月韭
山列岛省级自然保护区成功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加强渔山列岛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管护工作,完成保护区管理房、管理船建造,基本完成渔山列岛视频监视系统扩建项目。

3、开展海洋环境专项执法行动。

组织开展了3次海洋倾废专项检查,登检废弃物倾倒船只20余艘次,立案查处违法倾倒案件1起,推进了海洋倾废的执法管理。

继续执行伏季休渔制度,应休渔船4681艘全部按时回港休渔,无一例违规。

4、启动海洋牧场建设工程。

2011年象山港海洋牧场一期工程投入建设资金1390万元,在白石山北侧海域投放台面框架型鱼礁和圆角六边形鱼礁1015个,鱼礁单体13550立方米,完成400个人工鱼礁单体投放,建成围栏式牧场设施2个,移植大型海藻10公顷、增殖放流岱衢族大黄鱼等各类鱼苗190万尾,底播增殖经济贝类2000万粒。

继续开展增殖放流工作,象山港、韭山列岛等海域共放流日本对虾苗种16900万尾,大黄鱼200万尾、姚江放流白鲢1200万尾,草鱼和花鲢800万尾。

四、大气环境
(一)基本状况
1、环境空气质量
全市共建成大气自动监测站25个,各县(市)区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全部采用大气自动监测系统开展环境空气质量日报、预报工作,并将空气质量日报、预报数据通过媒体及时向社会公布。

2011年我市空气优良率在全国120个环保重点城市中排名
第93,在其中华东35个城市中列第28位。

三项常规监测因子SO
2、NO
2
和PM
10
年均浓
度均未超过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首要污染物为可吸入颗粒物PM
10
,浓度变化
呈V型,1月、12月均值浓度为全年最高,7月份最低。

(1)二氧化硫
2011年宁波市各区域SO
2
浓度年均值范围为0.017~0.032mg/m3,均符合二级国标。

全市平均为0.028 mg/m3,比较2010年普遍有所升高。

(2)二氧化氮
2011年宁波市各区域NO
2
浓度年均值范围为0.026~0.050 mg/m3,均符合二级国
标。

全市平均为0.040mg/m3,比较2010年,余姚、宁海、奉化NO
2
浓度有所升高。

(3)可吸入颗粒物
2011年宁波市各区域PM
浓度年均值范围为0.061~0.096 mg/m3,均符合二级
10
国标。

全市平均为0.083mg/m3,比较2010年普遍有所上升。

(4)空气污染指数
2011年宁波市各区域空气污染指数API统计结果表明(见下表),各县市空气优良率普遍高于宁波市区,其中象山县空气优良率最高,达96.9%。

2011年各县市区空气污染指数API天数与百分比统计结果
(5)灰霾
2011年灰霾天数为121天,占全年总天数的33.2%,细颗粒污染有逐步加重趋势。

2、酸雨状况
2011年全市酸雨pH年均值范围在4.43~4.84之间,pH年均值为4.58。

全市平均酸雨率为92.1%,比2010年有所下降,但全年酸雨概率仍在90%以上。

除宁波市中心城区和北仑区为重酸雨区外,其他都为中酸雨区。

比较2010年,各县(市/区)的降水酸性程度(pH年均值)都有所减轻,其中鄞州、余姚、慈溪与象山都由重酸雨区转为中酸雨区,其它区域酸雨强度等级不变。

酸雨污染程度略有降低。

3、有机气体(VOCs)
2011年中心城区VOCs的年均浓度为161µg/m3,各类VOCs浓度均没有超标,污染状况与国内外同类城市比较,基本处于同等污染水平。

检出的VOC中浓度最高为苯系物,其次是烷烃和环烷烃、含氧有机物、卤代烃,还有少量天然植物来源的萜烯等,浓度均较低。

由于受机动车尾气影响,交通干线两侧VOCs污染严重,机动车尾气排放已成为我市环境空气中VOCs污染的主要因素之一。

4、二噁英
2011年宁波市环境空气中二噁英平均浓度为253 fg TEQ/m3,整体处于可控范围内,与国内其他城市比较,远低于广州,与北京、上海处于同等污染水平。

环境空气中二噁英浓度呈现夏季低、冬季高的特点,其中冬季平均浓度是夏季平均浓度的2.6倍。

5、废气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
2011年全市二氧化硫排放量15.50万吨,其中工业排放15.26万吨;氮氧化物排放27.80万吨,其中工业排放25.26万吨;烟尘排放量3.23万吨,其中工业排放3.18万吨。

(二)措施与行动
1、稳步推进重点减排工程。

全市重点燃煤机组低氮燃烧技术改造和脱硝设施建设进度加快,国华电厂4#、5#、6#,北仑第三发电厂6#、7#,大唐乌沙山电厂3#、4#脱硝机组全面投用;宁波钢铁烧结机脱硫设施开工建设,镇海炼化催化裂解再生烟气脱硫工程完成前期工作;各类非电燃煤锅炉及工业窑炉污染物排放浓度提标改造工作有序开展,确保污染物排放严于国家标准限值。

2、开展中心城区无燃煤区建设。

按照三年三期在城区全面建成无燃煤区的总体目标,海曙、江东、江北、鄞州4区范围内计划淘汰改造154台燃煤锅炉。

2011年市区两级政府投入1140万元专项补助资金用于奖励企业开展改造整治工作,至2011年底,全市合计完成235台燃煤锅炉和工业炉窑的淘汰任务,差额完成年度任务,为三年治理任务完成和城区大气质量改善打下坚实基础。

江东、海曙成为全市首批“禁燃区”建成区域,江北、鄞州、镇海、北仑和宁波国家高新区提前开展了二期“禁燃区”建设工作,余姚、慈溪等地的无燃煤区建设全面启动。

3、深入开展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和油气回收工作。

继续严格执行超标外地机动
车禁止转入制度,共审核通过外地车转入3253辆,严禁国Ⅲ标准以下车辆进入我市。

加快机动车排气监控网络建设进度,市六区4个检测站已完成设备安装和人员上岗培训,正式开展机动车排气检测,各县市机动车排气检测站建设积极推进。

继续开展油气回收治理工作,全市完成272座加油站,4座油库和129辆油罐车的改造工作,超过年初确定的完成200座加油站油气回收治理目标。

4、全面启动有机废气综合治理工作。

在化工、机械制造、家具制造、船舶修造、彩钢瓦生产、汽车修造等重点行业开展排放源调查及总量测定等基础工作,研究制定有机废气减排和削减技术方案,逐步开展有机废气排放重点企业专项检查和整改工作,督促企业限期整改有机废气污染治理设施,实现集中收集,达标排放。

5、开展机动车环保检验工作,全市共发放环保合格标志28000份,加快了超标机动车淘汰进度。

五、声环境
(一)基本状况
1、功能区噪声
2011年居民文教区昼间噪声宁波、慈溪、余姚、奉化四城市全部达标,夜间噪声四城市全部超标;混合区昼间噪声四城市全部达标,夜间噪声除宁波市区外其余三地均超标;工业集中区昼间噪声四城市全部达标,夜间噪声宁波市区、余姚超标;交通干线两侧昼间噪声四城市全部达标,夜间噪声全部超标。

2、区域环境噪声
2011年宁波市区、慈溪市、余姚市、奉化市、象山县和宁海县区域环境噪声均属良,分别为54.5分贝、54.4分贝、54.4分贝、55分贝、52.5分贝、54.3分贝。

与2010年比较,保持相对稳定.
3.交通噪声
2011年余姚市、宁海县道路交通噪声分别为68分贝、66.6分贝,声质量属好,宁波市区、慈溪市、奉化市、象山县分别为69.3分贝、69.5分贝、68.9分贝、68.9分贝,声质量属较好。

与2010年比较,保持相对稳定。

(二)措施与行动
1、加强噪声达标区管理。

主要加强酒吧等娱乐行业污染控制监管,重点查处夜间建筑施工噪声污染等违法行为,努力营造安静适宜的人居环境。

2、继续推进噪声达标区创建。

强化城市产业功能定位,结合工业园区建设,将噪声污染严重的化工、机械等企业陆续迁出市区,减少城区工业噪声污染。

继续推进噪声达标区创建,全市噪声达标区面积达到260.21平方公里。

3、开展噪声功能区划调整,中心城区设置声环境质量监测点位204个点位,总覆盖面积522.24km2,基本涵盖了宁波市区建成区范围。

六、固体废物
(一)基本状况
1、一般工业固废
2011年,全市工业企业共产生工业固体废物1421.86万吨,综合利用1280.34万吨,处置113.57万吨,贮存33.29万吨,排放130吨,处置利用率为97.71%。

固废种类主要是:粉煤灰、炉渣、冶炼废渣、脱硫石膏和废水处理污泥。

2、危险废物
2011年,工业危险废物产生量为22.76万吨,综合利用13.24万吨,处置9.43万吨,贮存量0.17万吨,无危险废物排放,处置利用率为99.30%。

产生量列前三位的是:废酸、化工废物、表面处理污泥,其中废酸、化工废物绝大部分为产生企业自行利用处置,自行利用、处置率分别为75.4%、86.3%,表面处理污泥全部为集中利用处置。

产生医疗废物8464吨,集中处置8464吨,处置率100%。

3、进口废物
全市有110家限制进口类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利用企业,全市共受理限制进口类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的进口申请8批,实际进口量共计239.706万吨,其中废塑料70.88万吨、废五金106.7万吨、不锈钢4360吨、废纸61.69万吨。

4、生活垃圾
中心城区清运量为90.74万吨,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生活垃圾处理节能减排工作效果明显,生活垃圾焚烧量54.54万吨。

(二)措施与行动
1、大力促进循环经济试点工作。

列入国家和省循环经济发展重点项目累计投资22.28亿元,以宁海浙东海岸农业循环经济园区、市供销社可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系统、镇海炼化资源回收及宁海国华电厂资源综合利用等四大循环经济标志性工程建设进展顺利。

2、加大危险废物环境监管力度。

建成投运全市危险废物综合监管信息系统,建立了市六区及慈溪市医疗废物“无缝化”处置管理机制,确保医疗废物及时收集和无害化处理。

3、继续推进污泥无害化处置工作。

奉化、象山、鄞州、北仑等地污泥无害化处置设施建设工作全面推进,全市废水污泥无害化处置率持续保持100%。

4、开展铅酸蓄电池行业专项整治。

按照省政府统一部署,全面排查我市61家铅酸蓄电池企业,所有铅酸蓄电池生产企业一律实行停产整治,验收合格后准许生产。

到2011年底,全市除4家符合环保要求的企业恢复生产外,其他企业均采取关闭、停产整顿等措施,并将按照“淘汰一批、整治一批、提升一批”的工作原则,全面引导行业提升转型,建立长效监管机制。

5、推进第七类进口废物的“圈区”管理,对69家利用第七类进口废物的定点单位继续实现总量控制、定点资质核定管理,推进“圈内”管理原则。

七、辐射环境
(一)基本状况
2011年,宁波市辐射环境质量总体良好,电离、电磁辐射水平保持稳定,均未见明显变化。

1、放射源
全市175家企事业单位共存有各类密封放射源1136枚,比上年增加115枚。

其中一类源53枚、二类源98枚、三类源10枚、四类源704枚、五类源271枚。

另有非密封放射源生产或使用单位9家。

全市共有射线装置910台(套),其中二类射线装置169台(套),三类射线装置741台(套)。

所有放射源均处于严格监控之下,未对环境造成污染。

2、电离辐射
环境γ辐射剂量率为正常环境本底水平范围内。

地表水、饮用水、自来水及土壤中的铀-238、钍-232、镭-226、钾-40、锶-90、铯-137等微量核素水平处于天然
本底水平,未发现异常。

3、电磁辐射
环境电磁辐射水平总体情况较好。

广播电视发射系统、移动通讯基站周围的环境敏感点电磁辐射水平低于《电磁辐射防护规定》中的公众照射导出限值;输变电设施周围环境敏感点工频电场强度均低于《500kV超压输变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范》中的居民区工频电场评价标准和公众全天候辐射时的工频磁场限值。

(二)措施与行动
1、继续把好辐射安全关,全年审批移动基站、输变电项目共1078项。

2011年开展全市辐射安全检查工作,共检查企业160家次,全市无辐射事故发生。

2、严管辐射安全工作。

实施“放心放射源”和“放心熔炼企业”创建工作,建立辐射管理长效机制。

全市“放心熔炼企业”创建工作已完成市级验收,并确保做到辐射单位100%持证运营。

八、自然生态环境
(一)基本状况
2011年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生态环境状况指数为82.5,等级为优(EI≥80)。

宁波市区和各县(市)中,生态环境质量等级为优5个,分别是宁海县、象山县、奉化市、余姚市和宁波市区;宁海县生态环境质量最优,慈溪市等级为良。

(二)措施与行动
1、开展流域生态修复工作,25度以上的坡耕地逐步实施退耕还林,对森木植被覆盖度较低的山地采用封山育林为主、林木补植为辅的治理措施,全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1平方公里。

2、完成皎口水库富营养化防治工程、亭下水库水源涵养林一期工程、陆埠水库生态湿地工程等10个饮用水源保护项目,改善了水库库区生态环境,保障了饮用水源水质安全。

3、投资1.46亿元,完成清水河道建设228公里,增强水体自净能力,提高了河道调蓄能力,农村地区水环境面貌焕然一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