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桌有多长》教学重点难点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桌有多长》教学重点难点解析
教学目标:
1.再次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
3.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和线的长度(限整厘米),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教学难点:
能正确地用直尺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激趣揭题】
1、观看视频
师:有三位同学在课前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测量了课桌的长度,我们一起来看看(播放三段视频)
问:为什么同一张桌子,测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学生回答。
小结:看来测量的标准不同,所得的结果也就不同了。
现在我们需要一种标准的、同意的测量工具——尺子。
二)合作交流,认识厘米
1.说一说
(1)请同桌两人先商量一下用什么工具量,然后共同量一量你自己的课桌有多长。
(2)学生汇报。(学生可能会说:6枝铅笔长、3个文具盒长、4长……)
(3)讨论:大家的桌子都是一样的,为什么你们说的数却不同?要使量得的结果一样,怎么办?
师:看来测量的标准不同,所得的结果也就不同了。统一测量的工具非常重要,那你知道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一般用什么工具测量物体的长短呢?
我们需要一种标准的、统一的测量工具——尺子。
2、认识尺子
课前小研究(一):观察尺子,你都看到了什么?
介绍刻度、刻度线、厘米。
师:厘米是一种常用的长度单位,用它来测量物体的长度,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厘米(板书:认识厘米)
二、【组织活动,探究新知】
1、认识1厘米。
小研究(二)说一说,尺子上从刻度0到刻度1是多长?你还能从尺子上找到这样长的一段吗?你有什么发现?
和同桌交流,汇报:尺子上从刻度0到刻度1是1厘米。
找尺子上其他的1厘米,谈发现
总结:相邻的两个数字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2、感知1厘米。
师:找到这么多1厘米,你能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吗?(学生试着比划)
师:老师课前给大家发给你们那根短短的小棒就是1厘米,拿出来,用你的大拇指和食指轻轻夹住小棒,然后用另外一只手轻轻地把小棒抽出来,注意两个手指保持不动,看看中间的间隙有多长,这段间隙的长度就是1厘米,记住1厘米有多长。(学生操作)
师: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想起来了吗?
生比划,师验证,同桌再互相验证。
3、找生活中的1厘米。
师:在我们的身上或许多物体的长度、宽度或厚度大约是1厘米,你能找到这样的物体吗?
(学生找,汇报)
4、在尺子上找其他的长度。
师:刚刚大家知道从0刻度到1刻度的长度是1厘米,那么从0刻度到刻度2的长度是多少?(生回答:2厘米)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你还能在尺子上找到2厘米吗?说一说你是怎么找的?
师:你能找到3厘米吗?能快速找到5厘米吗?
师:你们找得这么快的窍门是什么?
总结:方法1:两个数字是几个大格就是几厘米。
方法2:用后面的数减去前面的数,得几就是几厘米。
三、【自学探究,寻找方法】
师:尺子还有一个作用——用来测量物体的长度,怎么测量呢?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播放视频)
师:学会了吗?小熊迫不及待的开始测量了,同学们你们通过自学,一起判断小熊的方法对不对?
学生独立判断,小组交流,汇报交流结果。
四、【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学生快速说答案。
2、测量小棒的长度
师:想不想自己动手试着测量一下物体的长度?先估手中小棒的长度?再测量。
3、拓展:断尺测量小棒。
师:周老师也想测量你手中的小棒。
师拿出尺子,故意发出惊叹:糟糕,尺子断了,看来这个尺子是用不成了,扔了吧,。
生:不用扔,可以用。
师:怎么用?
让学生教老师,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总结:谢谢你们,你们太能干了,竟然变废为宝,只要另选一个起点就可以了。
师:如果以厘米为单位去量从家到学校的距离,去量特别远的距离,你们觉得方便吗?因此,我们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如果测量比较长的距离用厘米作单位,就很不方便了,
今后我们还要学习比厘米更大的长度单位。
板书设计:
课桌有多长
(认识厘米)
起点、刻度、刻度线、长度单位:厘米 cm
1厘米=1cm
重点难点解析
1、注重指导学生操作。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通过自己的努力,主动地获取知识。
建立1厘米的实际长度的表象是本节课的重点,对二年级学生来说,这一环节的操作指导必须细致、严密、到位才能正确建立起1厘米的长度观念。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在尺子上找1厘米,再试着比划一厘米,然后用拇指和食指把1厘米的小棒夹住,再把小棒轻轻地抽出来,仔细观察拇指食指之间的缝隙大约是1厘米,再举起来自己看一看,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再次比划,老师验证、同桌验证,调整用手势表示1厘米。这样指导学生的操作,有条理,动作到位,学生在操作中感知、领悟,顺利建立起1厘米的长度观念,形成了技能。就是这样在往复用手势比量中来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2、放手让学生探索,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凡是学生能自己探索出来的决不包办代替,凡是心学生能独立发
现的决不暗示。上课伊始,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动脑获得桌子的结论,这过程中我绝不作半点代替。在建立了1厘米的长度观念后接着进入认识几厘米这一环节,我放手让学生尝试在尺子上长出2厘米、3厘米长度,并说出道理,这一环节的学习,主要是考虑到学生能独立解决,因此教学时并没有作出任何暗示,而是让学生独立去找,学生在找的过程中发现两个数字之间有几个1厘米的,长度就是几厘米,这当中学生始终是知识的发现者。
总之,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把时间和空间放手交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观察、操作、独立思考、讨论、交流去获得数学知识,使学生得到主动发展。这节课的教学给我一个很大的启发:只要教师敢于放开呵护的双手,就会发现,孩子也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创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