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观因素对科学研究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观因素对科学研究的影响

这是修睦老师的一条留言:

据本人对本文的研究表明:现象不一定反映本质,观察者的态度方法立场都有可能影响研究的结果。不知正确否?

如果在后面加一句“就此论述写一篇XX字数的议论文”就可以做语文考试的最后一道题了,呵呵。

我们说科学研究是客观的,确实的,不应该受到个人偏好的影响。但是,科学研究毕竟是人做的,人的倾向难免会贯穿到研究中去,在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上留下主观的印记。这跟弄虚作假还不是一回事,合格的研究者会尽力避免这种倾向性,而规范的科学论文也能够避免这种倾向的误导。

在食品健康方面的研究中,这种研究者的主观倾向影响结论客观性的例子并不少见。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前几天讨论过的软饮料对健康影响的研究。《美国公共健康杂志》的那篇综述对88项研究成果进行了汇总分析。作者把所有的研究分为工业界赞助的和非工业界赞助的两组,对两组的结果进行比较,发现结果具有明显差异:工业界赞助的研究显示的不良影响明显要比非工业界赞助的研究结果弱。我们经常看到某某公司研究发现了什么神奇的成分,从而宣称自己的产品具有什么神奇的功能。不能说这样的研究都是弄虚作假,但是由于利益相关性,研究的独立性受到了影响。如果在美国,这样的结果并不能用来进行宣传,更不允许标示在产品包装上。企业要做的事情,是向主管部门申请这项功能的认证。而主管部门会组织独立专家对提交的数据进行审查,并且汇总其它研究机构发表的类似研究,再做出决定。这里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独立”,独立专家必须签字画押申明与任何机构没有利益关系。像有些保健品厂家自己找一堆“专家”开鉴定会的结果是没有用的。被邀请的独立专家并非签字了事,专家们不敢拿自己的信誉开玩笑。如果事后被人发现与某机构有利益相关,不管他在审查中有没有保持中立,他的信誉也就基本完结,将来在圈子里很难生存下去了。独立专家不仅要审查提交的研究,尤其还要审查别的研究机构发表的不同结论。不管提交的研究数据多么严密,如果申请认证者不能用确切的证据反驳其他机构提出的不同意见,该项申请也无法得到批准。FDA曾经收到过一份大豆蛋白防治乳腺癌的认证申请,申请者是美国最重要的“民族产业”之一。他们提供了非常多的研究结果,有自己赞助的也有第三方的,来支持这项功能认证。但是,后来有别的研究机构提出了质疑,他们无法回应,最后在主管部门作最后决定之前撤销了申请。

老辛对于科学的解释,非常通俗准确——用靠得住的方式接近事情的本来面目。是否接近了事情的本来面目我们很难知道,但是接近的方式是否靠得住却是我们能够控制的。科学研究的成果必须用科学论文的方式发表。科学论文是非常八股的文章,没有天马行空也不需要华丽优美。记得有位“人文学者”批判科学论文枯燥干涩,很被人嘲笑了一番。科学论文的目的是为了告诉同行,自己对于所研究的问题有深入的了解(即人们已经知道了什么),自己想要解决什么未知的问题,如何做的,用了什么材料,得到了什么数据,根据这些数据作出了很麽样的结论,很多论文还会讨论什么样的问题没有弄清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其中用什么材料和实验如何进行非常繁琐,要求详细到哪怕是水经过什么样的处理达到什么纯度,或者食盐是什么牌子从哪家公司购买。总之一句话,要是别人拿到一篇论文,无法完完全全重做一遍,那么这篇论文就不合格。在此基础上,论文的结论是否“正确”,倒是另一回事。一篇论文被投到一个学术刊物,通常会被转给该领域的同行进行审查。许多教授都会收到这样的邀请,有时候太忙,就让学生们来审,也算是对学生的一种训练。我第一次帮老板审稿的时候,从问题本身到实验设计,到数据处理,到结果讨论写了很长的意见。按照我的意见,那篇论文基本上要做大手术。老板看了,说你写的那一堆是我们自己做的时候考虑的,对别

人的文章就不要有太多要求了。只要他的论文有一点新的东西可以给大家参考,实验的设计可靠,对数据的分析合理,结论没有出格的地方就可以放过。所以说,科学实验中的弄虚作假在发表论文的时候是很难被审稿的同行发现的。只有等到别人重复不了同样的实验,问题才会被发现。很多时候,别人重复不了也不见得去追究,只是忽略那些论文,或者进一步,不再信任该作者或者机构发表的东西。很让人惭愧的是,我们国家发表的不少论文就受到这样的待遇。

有些问题比较复杂,影响因素太多。控制不同的影响因素,可以得到不同的结论。实验本身可能是严格可重复的,论文写出来也没有歧义,但是很容易被公众误读。比如有这样一项研究,三块地生产大豆,两块按照有机方式生产,一块按照常规方式生产。一年大旱,有机生产的那两块地产量比常规生产的要高。这样的一项实验在论文里会写得很明白,结果也很合理。首先生产的是大豆,这种作物对于肥料的要求不是很高,所以常规生产在施肥上的优势被稀释了;其次大豆也不容易遭受病虫害,所以常规生产防虫防病上的优势也被拉平了;而有机生产方式据说有助于保持水分(这个跟土质有很大关系),在大旱的年份其作用正好被放大了。这样,这项实验的结果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有机方式生产大豆的产量更高”。这个结论本身也没有问题,但是在被传播的时候,很可能把“这种情况下”忽略掉,从而得出“有机大豆产量比常规大豆高”,甚至进一步,被误读成“有机农业比常规农业产量更高”。类似的研究,也可以设计常规农业使用抗病抗虫的金银改良品种,而有机生产使用常规品种,在水土状况良好的土地上进行,在有病虫侵袭的情况下,无疑就会得出常规生产产量大大优于有机生产的结论。这种复杂体系的比较,研究者的主观倾向就非常重要。尽管研究的结论有严格的适用条件,但是在向公众传播的时候,往往就会走样。绿音儿说“没有时间空间和物种作为讨论背景,空谈毫无用处”,是非常有道理的。

尽管研究者的主观倾向可能影响到研究的结论,但是严谨的科学论文会让这种影响被同行知晓从而避免误导。有许多缺乏科学素养的媒体或者“人文学者”,经常自作聪明地选择符合自己信念的研究结果,并自作主张地加以扩展放大,其结果就是误导公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