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奇冤袁崇焕之死
历史趣谈崇祯皇帝为何冤杀边关第一守将袁崇焕?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崇祯皇帝为何冤杀边关第一守将袁崇焕?
导语:说起袁崇焕,在历史上他是一个真正的民族英雄。
在宁远,面对努尔哈赤率领浩浩荡荡的六万大军,而袁崇焕手下只有一万多守军,采取了灵活机动
说起袁崇焕,在历史上他是一个真正的民族英雄。
在宁远,面对努尔哈赤率领浩浩荡荡的六万大军,而袁崇焕手下只有一万多守军,采取了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努尔哈赤亲临前线,一连打了三天,依然处于下风,后金军大量死亡,努尔哈赤遗憾离开宁远,不幸去世。
皇太极继位后,决定一雪先父宁远兵败的耻辱,皇太极亲自率领后金精兵,在宁锦苦战数日,战斗一直持续到第二天,虽然两败俱伤,但毕竟后金军血肉之躯难敌杨强洋炮,损失更为惨重。
只是,令人扼腕叹息的是,历史上袁崇焕这样的民族英雄,为保护大明最后一道防线,血战沙场,最终却因为崇祯皇帝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京师之中谣言四起,崇祯皇帝又不明是非,便直接将袁崇焕拒于京师门外,最终袁崇焕到了紫禁城平台,被逮捕,下锦衣卫狱,含冤而死,时年46岁。
当时北京的老百姓不明真相,受到奸臣阉党宣传的蒙蔽,都相信袁崇焕通敌卖国的说法而恨之入骨,于是,出现了历史上最为悲惨的一幕:“见桀崇焕,时百姓将银一钱买肉一块,如手指大,啖之。
食时必骂一声,须臾,崇焕肉悉卖尽。
”“皮骨已尽,心肺之间叫声不绝,半日乃止,再开膛出五脏,截寸而沽。
百姓买得,和烧酒生吞,血流齿颊。
”面对千古奇冤,袁崇焕致死莫白,成为历史的一大悲剧。
一直要到袁崇焕死后150多年,乾隆皇帝为他平反,千古奇冤得到昭雪。
在《清高宗实录》中,乾隆四十七年十二月初四留下了这样的记载:“昨披阅《明史》,袁崇焕督师,虽与我朝为难,但尚能忠于所
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趣谈:袁崇焕之死 崇祯帝为什么将袁崇焕活剐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袁崇焕之死崇祯帝为什么将袁崇焕活剐
导语:明朝著名将臣袁崇焕,千古以来,功罪难定。
即使是清朝乾隆皇帝已经下令将袁崇焕的冤屈洗净,却仍然无法消除人们心中的疑惑以及偏执。
那么,
明朝著名将臣袁崇焕,千古以来,功罪难定。
即使是清朝乾隆皇帝已经下令将袁崇焕的冤屈洗净,却仍然无法消除人们心中的疑惑以及偏执。
那么,袁崇焕真的是汉奸吗?我们应该这样给予袁崇焕一个公平公正的评价呢?
袁崇焕不论是军事才能还是政治素养,都算是很好的。
在袁崇焕刚刚进入官场时,为官清廉,为百姓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并且也得到了皇帝以及很多的朝廷重臣的重视,官阶不断的上升。
在这些外力的帮助之下,袁崇焕的官场之路也是顺风顺水。
在崇祯皇帝上位之前,就已经由一个七品官员成为了正二品的兵部右侍郎,最终更是成为了兵部尚书。
崇祯皇帝上位之后,十分赏识袁崇焕的军事以及政治才能,令袁崇焕担任督师一职,负责管理宁远边境以及收复被清军占领的辽境。
袁崇焕为了感激崇祯皇帝的赏识,也许下了承诺,要五年之内收复辽境。
这一个承诺在努尔哈赤在位的时候是很有可能实现的,因为袁崇焕充分了解了努尔哈赤带兵打仗的方法,克敌制胜,取得了很多场胜利。
但是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上位,最终使用反间计调拨了崇祯皇帝与袁崇焕之间的关系,还给袁崇焕扣上了一个叛国的罪名,使得崇祯皇帝十分的愤怒,明朝百姓也相信袁崇焕叛国,对袁崇焕恨之入骨。
在袁崇焕下令处死袁崇焕时,明朝百姓为了泄愤,皆分食袁崇焕的肉,悲惨之至。
崇祯为什么杀袁崇焕
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趣谈:袁崇焕之死 处死凌迟3543刀民族千古之痛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袁崇焕之死处死凌迟3543刀民族千古之痛导语:袁崇焕(1584年1630年),字元素,生于广东东莞石碣,祖籍广西梧州(籍贯争议)。
明朝末年蓟辽督师。
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中进士,后通过自荐袁崇焕(1584年—1630年),字元素,生于广东东莞石碣,祖籍广西梧州(籍贯争议)。
明朝末年蓟辽督师。
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中进士,后通过自荐的方式在辽东边关任职,得到孙承宗的器重镇守宁远。
在抗击清军(后金)的战争中先后取得宁远大捷、宁锦大捷,但因为不得魏忠贤欢心辞官回乡。
明思宗朱由检即位后袁崇焕得以重新启用,于崇祯二年(1629年)击退皇太极,解了京都之围后,魏忠贤余党以“擅杀岛帅”、“与清廷议和”、“市米资敌”等罪名弹劾袁崇焕,皇太极又趁机实施反间计,袁崇焕最终被朱由检以通敌叛国罪处以凌迟。
从感情上讲,在我心目中,袁崇焕是最值得宣扬的战神,以其文官出身,却韬略激荡而胸藏十万甲兵。
北宋范仲淹也曾以文官领军征讨西夏,强悍的西夏军竟不能挡,自视甚高的西夏王元昊称其胸藏十万甲兵、韬略过人,视其为心腹大患。
但范仲淹却以其孤傲而备遭排挤,不久即被贬官流放,虽身怀大志却不得伸,不过登楼临水一叹,终其半生只能是泛舟湖上、终老山林。
与袁崇焕的坚忍不拔、隐忍伸志相比,范仲淹的过于孤傲、不和与世,导致其报国之志只能是空谈。
须知明朝军队外出作战,向来是太监担任监军随行,基本上讲就是天天在一帮阉党的裤裆下面钻来钻去,凡事都要唯太监马首,要“早请示、晚汇报”,否则动辄就是上纲上线扣帽子杀头贬官,而崇祯皇帝尤其多疑,喜好刚愎自用,满朝的文武大臣不是杀就是贬,没有一个能顺眼的人,基本上换了几波人,以致人人自危、无人敢言。
崇祯一生中只相信的就是身边的一帮内待太监,如果没有坚忍不拔的意志和决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趣谈:明朝抗清大将袁崇焕:遭奸臣陷害最终含冤而死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明朝抗清大将袁崇焕:遭奸臣陷害最终含冤而死
导语:广东东莞县人(一说广西藤县人)生于万历十二年(1584)35岁中进士,官授福建邵武知县。
袁崇焕为官清廉闲暇,潜心研读兵事,常与人评论兵法战
广东东莞县人(一说广西藤县人)生于万历十二年(1584)35岁中进士,官授福建邵武知县。
袁崇焕为官清廉闲暇,潜心研读兵事,常与人评论兵法战例,一些辽东校卒退伍日归县,亲自拜访虚心讨教辽东山川地理,风士人情,敌我态势,对辽东战事了如指掌。
以守为战巩固辽东
万历登基,国势頽败上下糜烂,朝中官员结党营私,党争不断,居长白山建州女真渐强,攻明进犯辽东,明军战败,万历四十七年在萨尔浒以少胜多,歼明杨镐征讨大军,辽军失陷,后金还有进犯辽西,京师之势,明廷为应付辽事粮饷,在袁崇焕就任知县前一年向全国紧急加征五百二十万白银的“辽饷”相当于全国总赋税三分之一以上,百姓又遭横征暴之苦。
偶然机会袁崇焕任兵部六品主事,于是専研历任主辽大臣战守方略:他以为辽东经略熊廷弼的,“以守为战,坚守渐逼”积极防御的战略,抑自后金进犯,使辽东转危为安。
退守山海关且战且守
然而朝中多异见,后任者不习兵事,遂使后金进逼辽西,明军退守山海关。
袁崇焕只身前往山海关巡视,自命请缨镇守边关他力主必守宁辽(河北兴城)一山海关屏障,锦州后方,将镇守关外的战略发展成为“用辽人守辽土,且战且守,且筑且屯”以辽土养辽战的战略经过三年,残破的关内外四百里土地上,构成了以锦州、宁州为重点的关外防线,
生活常识分享。
论抗金英雄袁崇焕之死
论袁崇焕之死“袁崇焕(1584年-1630年),字元素,汉族广府人,生于广东东莞石碣,祖籍广西梧州。
于万历四十七年中进士,在抗击清军(后金)的战争中先后取得宁远大捷、宁锦大捷,但因为不得魏忠贤欢心辞官回乡。
明思宗朱由检即位后袁崇焕得以重新启用,于崇祯二年(1629年)击退皇太极,解了京都之围后,魏忠贤余党以“擅杀岛帅”、“与清廷议和”、“市米资敌”等罪名弹劾袁崇焕,皇太极又趁机实施反间计,袁崇焕最终被皇帝朱由检以通敌叛国罪处以磔刑……”这是百度百科中对袁崇焕的生平概括,这段话的大部分内容是正确的,但是最后关于袁崇焕死去的原因描述却是有些不妥。
至于哪里不妥,我们从魏忠贤余党弹劾袁崇焕的三个罪名着手:首先,“擅杀岛帅”中的“岛帅”在这里指的是明末驻毛岛总兵毛文龙。
袁崇焕生性放荡不羁,任何人都不放在眼里,可毛文龙却处处与他对着干,激怒了袁崇焕,于是被他用尚方宝剑直接斩于军营之中。
杀人偿命是从古至今雷打不动的至理,若是在平时,袁督师必死无疑,但在当时崇祯皇帝所知道的名将也只有他了,抵抗后金的重任必须交给他,再加上当时努尔哈赤、皇太极经常来边关骚扰,所以靠这一点崇祯皇帝是不可能杀死袁崇焕的;然后,“与清廷议和”也是不太可能成立的,因为袁督师完全没有理由为后金卖命,直白的说就是后金没钱贿赂袁崇焕。
后金军队为什么要来攻打明朝?就是因为他们没有生产力,只能靠抢明朝的东西过活,在那时,后金除了牛羊,什么都缺,哪里还有东西贿赂袁崇焕?按照袁督师的性子,是很难做出这种没报酬还为人家卖命的事的;最后,“市米资敌”更是子虚乌有的罪名,我们先解释一下“市米资敌”的意思,“市”指交易,“资”指帮助了敌人,意思就是“卖军粮给敌人帮助敌人攻打明朝”这完全是扯淡,在当时,私卖军粮绝对是要杀头的,袁督师杀个人崇祯可能还能忍受,但要是卖了军粮,崇祯就绝对不会放过袁崇焕,这一点袁崇焕是明白的,就算他再不可一世也不敢惹怒了顶头上司。
所以阉党余孽的这个罪名所指的米其实是内地百姓自家田里中出的米,并不是政府下发的军粮,但为了击败袁崇焕,阉党余孽自然是不择手段将这条“罪状”用作了弹劾他的理由。
千古奇冤袁崇焕之死
千古奇冤袁崇焕之死袁崇焕作为抗清名将,是一位争议较大的人物,被处死后明朝百姓争相抢食其肉。
下面店铺整理了千古奇冤袁崇焕之死,希望对你有所帮助!袁崇焕之死简介面对后金兵的屡屡入侵,袁崇焕临危受命赴辽东抗敌,自古文弱书生带兵出征并不罕见,但“雏凤初鸣”、谋勇兼备的袁崇焕居然数次击败咄咄逼人的常胜、后金杰出领袖努尔哈赤,一改明军屡战屡败之颓势,也算奇人奇事。
宁远一战,袁崇焕率军以弱胜强,大败八旗劲旅并击伤努尔哈赤,因功官授巡抚一职。
随后袁崇焕率得胜之师在宁远、锦州和努尔哈赤、皇太极父子的八旗精兵浴血苦战,明军取得了史上有名的“宁锦大捷”。
这一战,让清军好久恢复不了战力,据说努尔哈赤也因此仗的惨败被气得旧伤复发、急火攻心而亡。
宁锦大捷后,明清之间的战略态势互换,八旗劲旅的马蹄很难再踏入关内一步,士气大振的明军转守为攻,形势一片大好。
有明一代,荒诞无能的皇帝不少,被冤杀的忠臣良将更是“多如恒河沙数”。
明朝的17个皇帝中,有30多年不上朝、不见朝臣的嘉靖帝;有沉溺于于木匠活不能自拔而不理朝政明熹宗;有天天在“豹房”淫乐荒废政事明武宗;有作了蒙古瓦剌军俘虏的明英宗;有疑似因宫廷阴谋被红丸毒死的明光宗。
被冤杀的忠臣良将更是多不胜数;明朝以杀功臣始,以杀功臣终,一批批忠臣良将给大明带来希望,刻薄寡恩的大明却给一批批忠臣带来绝望!明初朱元璋大杀功臣不说,明后期的于谦、熊延弼、袁崇焕等人的悲剧更是让人扼腕长叹。
其中袁崇焕的悲催遭遇,更是让听者“挥泪顿作倾盆雨”的万古奇冤。
“江山也要伟人扶”,这是人所共知的道理。
可在“家国不分”的封建“人治”时代,皇帝一人的好恶决定着朝臣的命运。
大多数君王远贤臣、亲佞臣;恶君子,亲小人。
小人钻营有术,常可博得帝王亲睐。
而作为“国之柱石”的忠良们却忠勇有余、媚上乏术,不光受白眼、排斥,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
袁崇焕,广东东莞人,也有史籍记载说他是广西藤县人。
万历进士,颇有胆识谋略,喜谈兵。
来揭秘吧从他早年所写的一些诗句中可见此人的文韬武略和不凡抱负:策杖只因图雪耻,横戈原不为封侯。
千古奇冤:袁崇焕之死
千古奇冤:袁崇焕之死袁崇焕在刑场上惨遭酷刑,被大卸八块。
袁崇焕墓地壮怀激烈屡建奇功袁崇焕(1584—1630),字之素,号自如,祖藉广东东莞,后迁至广西藤县。
明朝万历三十四年(1606),参加乡试,成为举人,而自此以后,屡次参加会试,皆名落孙山。
直到万历四十七年(1619)才如愿以偿,成为进士而进入仕途,被任命为福建邵武知县。
为人慷慨且富胆略的袁崇焕,喜爱谈兵。
除处理本县政务外,很注意边塞军务。
其时,东北后金势力日见崛起壮大,不时入犯,以致战火连年不断。
身居南国的袁崇焕,无时无刻不在关心着辽东战事的发展与演变。
他“日呼一老兵习辽事者,与之谈兵”,经常“论塞上事,晓其扼塞情形”。
因此,“以边才自许”,一心想亲赴战争前线,为拯救国家的危难贡献自己的满腔热血。
天启二年(1622)正月,袁崇焕至京朝觐接受吏部考察。
由监察御史侯恂推荐,被破格提升为兵部职方主事,从而为其提供了一块发挥聪明才智的天地,他如鱼得水,任意腾跃。
不久,后金八旗兵向辽西挺进,攻克明朝重镇广宁,明军溃退。
他趁机暗中“单骑出阅关内外”,对如何抵御后金的进攻,了然于胸,发出“予我军马钱谷,我一人足守此”的铿锵誓言,表现出他的自信和胆略。
明朝廷的大臣也称赞袁崇焕的军事才华,便超擢为佥事,监山海关外诸军,并“发帑金二十万”以便招募。
袁崇焕慨然赴任,招募士卒,安置失业流民,身体力行,不畏荆棘虎豹,深得将士信赖。
经略王在晋“议修重城八里镇”,袁崇焕根据当时的军事形势,“以为非策”。
因人微言轻,不被重视。
待大学士孙承宗行边赴辽时,支持袁崇焕,“驳重城议”。
在讨论守卫要塞时,袁崇焕主守宁远,王在晋等提出异议,主守觉华。
孙承宗再次支持袁崇焕,命其与满桂率五千人驻守宁远,修筑城池,并定规制,一年而后,“遂为关外重镇。
”加上袁崇焕勤于职守,“誓与城存亡;又善抚,将士乐为尽力。
由是商旅辐辏,流移骈集,远近望为乐土”。
袁崇焕以功进兵备副使,再升山东右参政。
天启五年(1625)夏,袁崇焕奉孙承宗之命,遣将分别据守锦州、松山、杏山、右屯及大小凌河,缮城廓,备战守,防线东移,收复失地二百余里,这既是袁崇焕独当一面的军事生涯的开始,又是他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发挥的用武之地。
袁崇焕之死
袁崇焕之死“袁崇焕(1584年6月6日-1630年9月22日),字元素(《明史本传》),一说字自如(《黄尊素说略》),广东东莞人,祖籍广西梧州。
于万历十二年(1584年)四月二十八日出生于广东东莞石碣镇水南乡,年十四随祖袁世祥,父袁子鹏迁至广西藤县(一说出生于广西布政使司梧州府藤县北门街)。
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中进士。
明末著名军事家、文学家、抗清(后金)名将、民族英雄。
先后取得了宁远之战、宁锦之战、广渠门之战等胜利。
己巳之变,后金实施反间计,最后被崇祯帝以通敌谋叛等罪名磔杀。
《剑桥中国明代史》称:‘他(崇祯)相信了谣言,于1630年9月22日在北京杀了他最有才能的将领袁崇焕。
’”——据百度百科袁崇焕曾在行刑前,念出了自己的遗言: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
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
……他还有狱中诗作传世:入狱北阙勤王日,南冠就絷时。
果然尊狱吏,悔不早舆尸。
执法人难恕,招犹我自知。
但留清白在,粉骨亦何辞。
……袁崇焕之死非但是明代一起最大冤案,是袁崇焕的个人悲剧,更还由此导致大明江山亡国之惨的悲剧。
所以还可以说是那个曾想励精图治、重整大明昔日雄风的亡国之君——崇祯帝也即是朱由检同志的最大悲剧!有网作对袁崇焕之死的论述虽因了情绪化宣泄而有失之偏颇,但却一定意义上可以起到镜鉴作用。
是以择录如下:“悲剧是喜剧的另一面。
两股政治势力相争的最终结局必然是一方的悲剧而另一方的喜剧。
如果袁崇焕之死是大明王朝的悲剧的话,那么他的敌对一方大清的庆功宴上皇太极最兴奋而又不愿提起的事情,应该是这个曾令他最为头疼的对手终于死在了他的反间计下。
中国历史上不缺少的就是这种悲喜剧。
”“只是袁崇焕之死远远不能以一个悲剧来概括那么简单。
有人将袁崇焕列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冤案,那是因为他相比起岳飞以及大家很熟知的六月飞雪的窦娥来说,显得更冤。
岳飞之冤不但宋高宗与秦桧知道,时人与世人都知道。
所以宋高宗只能在风波亭秘密杀死岳飞父子。
崇祯为何要将名将袁崇焕凌迟处死?被冤杀的袁崇焕
[键入文字]崇祯为何要将名将袁崇焕凌迟处死?被冤杀的袁崇焕崇祯三年,镇守边关的辽东巡抚袁崇焕被以“谋叛”大罪论死。
“八月,遂磔崇焕于市,兄弟妻子流三千里,籍其家。
崇焕无子,家亦无余赀,天下冤之。
”(《明史列传147》)这是继南宋赵构冤杀岳飞之后历史上最令人扼腕叹息的一起令亲者痛,仇者快的自毁长城冤狱,其回响会伴随中华历史,即使千年也依旧余音袅袅,让人悲愤痛惜。
袁崇焕坐的是叛逆罪,所谓“磔”即是分尸,比之岳飞遭遇更惨。
赵构杀岳飞,虽为求苟安,毕竟是其私心作祟。
而崇祯杀袁崇焕,则是地地道道的自毁长城,“自崇焕死,边事益无人,明亡征决矣。
”观崇祯其人的作为,并非如历史上以往的亡国之君那么昏庸荒淫,也没有坐视国事日非而不顾及,“即位之初,沈机独断,刈除奸逆,天下想望治平。
”一度被朝野誉为“明主”,面对危难时局,一心励精图治,“不迩声色,忧劝惕励,殚心治理。
”既然崇祯是一个勤于政事的勤勉皇帝,为何会作出此等不智之举呢?这和崇祯的性格和心理有关。
明朝的朱家皇帝,皆有近乎病态偏执性格,莫不多疑刻薄,刚愎自用,凡事以自我为中心。
按现代心理学,所谓偏执症状是指带有妄想性的信念,通常是被迫害性的。
至于偏执性人格指对于事实上或想象出来的羞辱,常有过分的敏感和自我牵连,故常有为此给予反击等想法。
此种偏执性性格,人格相对完整,很少出现精神衰退现象。
主要症状是妄想,但这种妄想具有高度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归纳起来有两个特点:一是这类妄想渗透到妄想者人格的整个结构及特征中,二是妄想发展按部就班、逐渐进展、层次井然、前后协调、条理清楚,从而是自成体系。
偏执症状从明前朝太祖的多疑刻薄,成祖的狠毒无情,宪宗的滥用私人,武宗的狂妄自大,神宗的偏激逆反中都可以找得到影子。
崇祯即位之际,国家早已积重难返,1。
中国古代十大含冤而死的名将
中国古代十大含冤而死的名将第一名:袁崇焕袁崇焕(1584年6月6日-1630年9月22日),字元素,(见《明史本传》),也说字自如(见《黄尊素说略》),汉族。
万历十二年(1584年)四月二十八日出生于广西布政使司梧州府藤县北门街。
(另一种说法:袁崇焕出生于广东东莞)。
定远城守将,大明辽东道督师,宁远之战击毙后金首领努尔哈赤,坐镇辽东十数年,胡马不敢过此久矣,可以说是处于危势的明王朝延喘的最后一根支柱,不出意外,后金已无力对中原构成大的危协,可恨崇祯不明,误信皇太极离间之计,自坏长城,从此,大明朝之亡指日可待。
死法:凌迟,一刀一刀割肉,直到……唉罪名:通敌第二名:岳飞岳飞(1103-1142)字鹏举,精忠报国之人,著名军事家、民族英雄、抗金名将,南宋中兴四将(岳飞、韩世忠、张俊、刘光世)之一。
汉族。
河北西路相州汤阴县永和乡孝悌里(今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菜园镇程岗村)人。
死法:勒死,一代名将不能死于沙场却得如此下场,令人心寒不已,恨不能生啖秦桧肉,活剥赵构皮以泄吾恨。
罪名:莫须有,有可能有的意思,怎么个说法呢?本来是想给他定通敌的,可这说出来连定罪的人自个也不信,只好搞了个莫须有的罪名。
第三名:彭越彭越(?-前196年),汉族,昌邑人(今山东巨野县人),字仲,楚汉战争时汉军著名将领,西汉开国功臣,拜魏相国,又被封为梁王。
后因被告发谋反,为刘邦所杀。
彭越与韩信、英布并列为汉初三大名将,位在英布之上,曾率偏师在楚汉相争于荥阳之时抄敌粮道,迫使楚兵主力回师,复败复起,拖住楚军主力,使得汉军主力及淮阴候部能够并力前行,终于将楚军压至彭城一带,方有以后垓下事,功劳甚著,封赵王(淮阴候为楚王,英布为淮南王),后刘邦疑惧之,发配往蜀地,路中碰到吕后,以为碰到知音,向吕后诉苦,吕后仍带他到刘邦处,劝刘邦杀之,以绝后患。
死法:剁成肉泥,据说至今长江一带还有一种叫“蟛”的小虾,便是当初英布吃了用彭越的肉做成的所谓“肉羹”时吐出来的,彭越的冤魂附在其上形成。
千古奇冤袁崇焕之死
千古奇冤袁崇焕之死千古奇冤—袁崇焕之死(2007-01-02 18:39:19)转载▼这几天在寝室闲着无聊,看了看pplive上的《百家讲坛》阎崇年老师讲的袁崇焕之死,突然觉得应该写点什么,心中对袁大将军充满了无限的崇敬与悼念之情,我知道自己的笔可能无法详尽准确的描述出袁大将军忠君爱国却含冤屈死悲惨结局,同样作为对抗女真族的英雄,袁崇焕的名声没有岳飞那么大,却比岳飞更倒霉。
如果说岳飞是死在高宗和秦桧的卑鄙心态下,那么袁崇焕简直是死在崇祯的疯子逻辑中。
岳飞还有杭州的岳庙可以供人祭祀,而袁崇焕非但尸骨无存,连在北京广渠门外的荒冢也是朝不保夕,只希望大家能了解一下这段历史,感受一下这段旷世之悲剧,千古之奇冤。
大家能感受到袁崇焕的崇高与悲壮,我的目的就达到了。
袁崇焕(1584—1630)字元素,明广东东莞人。
有胆略,好谈兵。
万历中进士,初授福建邵武知县,于天启二年即天命七年(1622年),千里迢迢,到达北京,他在北京的日子,无心升官发财,只念社稷安危。
他在北京的居所里,食不甘味,夜不安寝,要到塞外,了解边情,袁崇焕就是在明朝关外局势空前严重的态势下。
在失陷广宁的第四天,御史侯恂慧眼识人,不泥成规,题请破格擢用袁崇焕,具疏奏言:见在朝觐邵武县知县袁崇焕,英风伟略,不妨破格留用。
天启帝采纳侯恂等的建议,授袁崇焕为兵部职方司主事,旋升为山东按察司佥事、山海监军。
在任辽事期间制定了一系列的战略方针,他提出守为正着,战为奇着,和为旁着,援为险着,用辽人守辽土,且守且战,且筑且屯。
屯种所入,可渐减海运。
大要坚壁清野以为体,乘间击瑕以为用;战虽不足,守则有余;守既有余,战无不足。
顾勇猛图敌,敌必仇;奋迅立功,众必忌。
任劳则必召怨,蒙罪始可有功;怨不深则劳不著,罪不大则功不成。
于天启六年获宁远、宁锦大捷,重创敌军之锐气,同时努尔哈赤在宁远中弹伤,不久便死去。
打破了金军战无不胜的神化。
由于明朝以魏忠贤的宦官专权,在取得如此大的功绩的袁崇焕并没有得到任何的封赏,说是宁远、宁锦大捷是那些副将、宦官之功,数百人官员士兵都得到了封赏,连魏忠贤还不会走路养子都封了侯。
人有失言,马有失蹄,袁崇焕说了一句什么话,让他挨皇帝数千刀?
人有失言,马有失蹄,袁崇焕说了一句什么话,让他挨皇帝数千刀?袁崇焕之死可以说的上是千古奇冤。
他作为明朝首屈一指的守关名将,他专心打造的关宁防线屡屡让一心进犯的后金军吃到苦头,就连后金的杰出英雄努尔哈赤也被他的大炮轰了,如此功勋卓绝的名将怎么就让年轻的崇祯皇帝给剐了呢?当时袁崇焕所获罪行主要有三条:“擅杀岛帅”(未经皇帝允许,擅自斩杀守岛总兵毛文龙);“与清廷议和”(袁崇焕未经皇帝许可,私下同金军议和);“市米资敌”(拿自己的钱买军粮资助敌人,说白了就叫叛国通敌)。
上述罪状前两条非议不大,毕竟袁崇焕有过这样的事,最有争议的是第三条“叛国通敌”!袁崇焕有吗?还真不好说,不过从袁崇焕的表现来看,似乎有反叛的种种迹象。
我们不妨看看事件的大致经过。
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又没了活法儿的后金军在皇太极的带领下,再次铤而走险到大明抢劫。
正是吃一堑长一智,聪明的皇太极没有再犯以前的错误,没有硬闯关宁防线,也没有与袁崇焕死磕。
中国这么大,通往关内的道路不只山海关一处,后金军发挥了不怕长途奔徙的精神,硬是绕过山海关,远走蒙古,兜了好大一个圈子,跑到了北京外围。
着急的崇祯皇帝忙令袁崇焕率领关宁铁骑阻击,而袁崇焕却是只追不击,任由皇太极和后金军烧杀抢掠,一路杀到北京城下,赶到北京城的袁崇焕向崇祯上书,要求带兵入城。
在明朝边关大将领兵到北京外围已犯皇帝大忌,现在在外有金军围攻的情况下,不舍命阻击,却竟要带兵进京城,这是什么意思?这不是明摆着要里呼外应,叛国通敌吗?很多人这样认为,当然崇祯皇帝也是这样想的,再加上皇太极趁机设施反间计,说袁崇焕早就给我们窜通好了,要反你崇祯!袁崇焕真是跳到黄河也洗不清了,最终崇祯皇帝以袁崇焕叛国通敌,处以凌迟。
看似袁崇焕的死有些冤,不过即便没有上述事件和上述几条罪状,袁崇焕也迟早难逃被崇祯处死的下场,因为他的命运在他与崇祯皇帝开玩笑的那句戏言时就已注定。
1627年,天启皇帝朱由校年纪轻轻就一命呜呼了,朱由校又膝下无子,按照明朝的先例,兄终弟及,年仅十七的朱由检继位皇帝,即明思宗,年号崇祯。
史上死法最惨的三个大人物 哪一个最让你同情
史上死法最惨的三个大人物哪一个最让你同情
本文导读:下面,我们来看看历史上三个死得有些冤枉、有些悲惨的大人物。
网络配图
1、袁崇焕:被凌迟处死,百姓分食
袁崇焕,明朝末年蓟辽督师。
他年轻的时候被孙承宗器重,负责镇守宁远,后来在抗击后金(清军)的战争中,取得了宁远大捷、宁锦大捷,扬名天下。
崇祯三年八月,魏忠贤余党弹劾袁崇焕,而此时皇太极又趁机施反间计,袁崇焕最终被崇祯皇帝以通敌叛国罪处以凌迟。
行刑那天,袁崇焕被五花大绑押上刑场,刽子手割一块肉,下面的老百姓就抢着付钱,拿到肉就生吃,片刻之间袁崇焕只剩下一片血水。
网络配图
2、韩信:被谋杀、死在一口大钟里
韩信,西汉的开国功臣、军事天才,汉初三大名将之一。
在楚汉战争中,韩信表现出了杰出的军事才能,后来刘邦封韩信为齐王,走上了人生巅峰。
可惜好景不长,有人告发他谋反,被贬为淮阴侯。
之后吕后和萧何合谋,把韩信骗入长乐宫,吕后用口袋把韩信装起来吊在大钟内,命人用竹刀将其刺死,并夷其三族。
当然,这一切真正的幕后黑手其实是刘邦。
网络配图
3、岳飞:以“莫须有”的罪名,含冤而死
岳飞,南宋抗金名将,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首。
岳飞治军,赏罚分明,纪律严整,而且他非常体恤士兵,在岳飞的以身作则下,岳家军的战斗力非常强悍,金人流传着“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可是,就是这么一位爱国的将领,却被宋高宗、秦桧以
“莫须有”的罪名谋杀,带着壮志未酬的悲愤含冤而死。
有人说岳飞是“愚忠”,如果带着军队杀回临安,或许就不会落得如此下场,收复北方也很有可能。
不过,历史又哪来那么多“如果”呢?。
课前十分钟 袁崇焕之死
之二
•
致命原因
• 己巳之变
• 崇祯二年(1629年)十月,发生“己巳之变”,皇太极率数十万清兵绕道蒙古,以避 开劲敌袁崇焕的防区。10月27日突破大安口,至11月初连陷遵化、三屯营,巡抚王元 雅、总兵朱彦国自尽。京师震动而戒严,同时诏令太极只追不击、纵敌深入。皇太极抢到哪里就跟到哪里,五天 一仗没打。经他的实际经验证明,这个战略是有效的,但他忘了一件事,这 次被攻的不是宁远,而是北京,是明朝的国都。如果这种战略要是得到崇祯 的认可就结了,但要命的是袁崇焕并未及时禀明作战意图,你让崇祯如何在 城中心平气和看着你不战不守的跟皇太极兜圈子?
个人意见
• 入狱之初袁崇焕从民族大义的角度出发, 写信召回率兵离开的祖大寿,令人不得不 钦佩。此时崇祯并未打算处死袁崇焕,真 正将他推向死亡的的,是温体仁、周延儒 与钱龙锡的权力斗争。幕后操纵,言官上 疏,骂声一片,只是为了一个政治目的。 而袁崇焕,便成了一个无辜的牺牲品。
• 袁钱密谈 • 崇祯三年(1630)八月,山东御史史范上 疏,弹劾钱龙锡收受袁崇焕贿赂几万两。 • 边帅勾结近臣
真正的祸根
• 五年平辽的诺言
• 袁崇焕任辽东巡抚时向崇祯表明大志,但他忘了崇祯是位务实较真、并急切想要看到 政绩的君主,支付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却没看到有寸土收回,崇祯当然不会开心。但这 并不是他被杀的原因,只是祸根之一。
• 巡抚杀总兵
• 据《明季北略》记载:“辽民苦虐于北,时欲窜归中朝,归路甚艰,百计疾 走,数日方抵关,文龙必掩杀之,以充虏报功,是其大恶。又骄恣,所上事 多浮举,索饷又过多,朝论多疑而厌之,以方握重兵,又居海岛中,莫能难 也。崇焕初斩文龙,上甚喜,嘉谕倍至。”
明朝抗击后金大将袁崇焕冤案阴谋
明朝抗击后金大将袁崇焕冤案阴谋袁崇焕(1584-1630),字元素,号自如,广西藤县人,是明末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在国家内忧外患、民族危难的时刻,他挺身而出,以一名文士身份请缨抗敌,督师辽东,肩负起保卫国家的重任,屡败强敌于边关,被誉为“辽东长城”。
最后,却因阉宦谗言,被生性多疑、刚愎自用的崇祯皇帝以“通敌叛国·罪,处以惨无人道的·磔刑”,酿成一桩千古奇冤。
袁崇焕死后,留下了诸多让世人难以明了的历史之谜与悬案,诸如他究竟死于何人之手?他的尸骸葬于何处?他是否有后代留下?他出生于哪里?400多年来,这些始终是一个难解之谜!对袁崇焕从出生到考中进士的36年时间里,史书的记载几乎是空白的,野史笔记也各执一说,莫衷一是。
至于他为官10年的历史与死后亲属去向,也语焉不详,说法不一。
本文根据实地考察所取得的资料,结合正史、野史、名人传记以及流传于袁崇焕故里藤县的民间传说,撰成此文,以飨读者。
袁崇焕父祖落籍广西藤县关于袁崇焕的籍贯,据多处史籍记载均系广西藤县,但清乾隆中叶以后又相继出现了《东莞县志》的·东莞人·说和《平南县志》的·平南人·说,从此“籍贯”之争纷纭不息。
袁崇焕的祖先居于广东东莞是不争的事实,然而他的父祖因何落籍藤县?其中又有什么奥秘?仰慕慕胜定居白马时间回溯到明万历十二年(公元1584年)。
从藤县县城溯江而上20多公里的浔江(又称藤江)南岸,有一个叫白马莲塘的村子(今藤县天平镇新马莲塘村),滨江新建的一幢三进青砖灰瓦大宅院格外的引人注目。
宅院左边不远处是一座九岭起伏连绵、郁郁葱葱的山丘,山丘脱出一条山脊向浔江延伸,将滚滚西来的浔江拦腰抱住,扭成一个静如平湖的大江湾,宅院便坐落在三面临江的一个小山包的左面,面水而筑,背水翼立。
只是门前宅后的大湾,阔如平湖,水流波澜不惊。
新宅虽不是很大,却错落有致。
从江边拾级而上至新宅大门,门口不宽,门墩是两个雕刻莲花的丹霞石墩,门框是条形青石。
历史趣谈:袁崇焕之死的罪名争议 三条罪名均属牵强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袁崇焕之死的罪名争议三条罪名均属牵强导语:冤案主角袁崇焕(1584~1630年),字元素,号自如,广东东莞人,明末著名军事家、抗清(后金)名将。
他曾多次以少敌多击败强敌,被皇太极称为15冤案主角袁崇焕(1584~1630年),字元素,号自如,广东东莞人,明末著名军事家、抗清(后金)名将。
他曾多次以少敌多击败强敌,被皇太极称为15年来从未有过的劲敌。
崇祯三年(1630年),崇祯帝被后金的反间计迷惑,以通敌谋叛罪将袁崇焕凌迟处死。
冤案特点袁崇焕一生在保卫明朝、抗击后金的战场上无一败绩,先后取得宁远大捷、宁锦大捷、广渠门大捷、左安门大捷等胜利,却因后金忌惮被施以反间计,加上本已因袁崇焕自恃尚方宝剑擅杀毛文龙而隐忍在心的崇祯帝也对其有所忌惮,最终被判凌迟,死于北京甘石桥。
起伏抗敌路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后金首领努尔哈赤起兵攻明,逼近山海关。
天启二年(1622年),明军广宁大败,13万大军全军覆没,40多座城池失守,明朝边关岌岌可危。
在国家危难之时,袁崇焕挺身而出,镇守辽东。
天启六年(1626年)正月,努尔哈赤率兵13万,攻打孤立无援的宁远,却被袁崇焕的1万守军打得大败而归。
努尔哈赤在战斗中被打伤,不久郁郁而死。
当袁崇焕在辽东带兵与后金大战时,明朝廷内部却被阉党魏忠贤控制,百官对其阿谀奉承,各地巡抚官员为其修建生祠。
宁锦之战告捷,朝廷论功行赏,廷臣纷纷赞许此战功劳为魏忠贤调度有方,魏忠贤的义子也因此封侯,而袁崇焕却只升一级。
当时,兵部尚书霍维华认为不公,上疏请求让荫。
魏忠贤拒绝其请求,并派其党羽以袁崇焕不救锦州为由弹劾他。
袁崇焕不得已请求辞职还乡。
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趣谈:颇具争议的将领袁崇焕真的是死于反间计吗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颇具争议的将领袁崇焕真的是死于反间计吗
导语:袁崇焕是明朝一位颇具争议的将领,即使是死后数百年,人们对于袁崇焕是忠是奸仍然议论纷纷。
袁崇焕本是明朝一位受到万人敬仰的军事家、政治
袁崇焕是明朝一位颇具争议的将领,即使是死后数百年,人们对于袁崇焕是忠是奸仍然议论纷纷。
袁崇焕本是明朝一位受到万人敬仰的军事家、政治家,在为官为将的时间了,袁崇焕为了百姓国家付出了很多。
但是,就是在抵御皇太极进犯明朝边界时,皇太极抓住了明朝内部的不和,使用反间计,导致袁崇焕最终惨死。
一开始被崇祯皇帝任命为督师,抵御清军的进攻时,袁崇焕就曾向崇祯皇帝许下承诺,要在五年内收复辽境。
在努尔哈赤死之前,一切也进展得十分的顺利,袁崇焕代理明朝将士接连取得胜利,收复辽境指日可待。
但是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上位之后,一切就开始往袁崇焕意料之外发展。
皇太极一开始也是注重进攻宁远与宁锦这些重兵把守的地方,可是接连受到重创。
于是皇太极开始不断攻击一些平坦地区,将骑兵的威力发挥到最大,并让袁崇焕来回奔波,处于被动地位。
袁崇焕发现自己已经没有办法很好的掌控战局,收复辽境也变得遥遥无期,最终在百姓的愤怒之下提出了议和。
此外,袁崇焕为了议和,同时也是因为党派之争,使用尚方宝剑将朝廷重臣毛文龙杀了,这一举动彻彻底底的激怒的崇祯皇帝。
再加上皇太极安插在明朝当中的奸细煽风点火,让崇祯皇帝打心眼里认为袁崇焕是在卖国,同时也令明朝百姓都愤恨袁崇焕,最终袁崇焕被崇祯皇帝处死。
袁崇焕手下大将是谁
生活常识分享。
袁崇焕之死
袁崇焕之死袁崇焕明朝名将,原为一介书生,为万历四十七年进士。
万历四十五年努尔哈赤起兵攻明,逼近山海关。
天启二年,明军广宁大败,13万大军全军覆没,40多座城失守,明朝边关岌岌可危。
就在这一年,袁崇焕挺身而出,投笔从戎。
出镇山海关。
四年之后,努尔哈赤率兵十三万,攻打孤立无援的宁远,却被袁崇焕的一万守军打得大败而归。
努尔哈赤纵横天下数十年,第一次尝到了惨败的滋味,还在战斗中被打伤,不久郁郁死去。
这是明清的长期交战中,明军取得的首次胜利。
又过了一年,皇太极欲为其父报仇,“灭此朝食”,亲率两黄旗两白旗精兵,围攻宁远、锦州,攻城不下,野战不克,损兵折将,连夜溃逃。
袁崇焕从此威震辽东,令清兵闻名丧胆。
真英雄也!面对如此英雄,崇祯二年,皇太极采用了漢奸高鸿中的建议,率领大军,绕过袁崇焕驻防的辽东,直抵北京城下。
袁公知后,两昼夜急驰三百余里,以九千士兵与皇太极10多万大军对阵于广渠门外,亲披甲胄,临阵督战,战士无不以一当十,奋力杀敌,终于击退清兵,保住京师。
真乃一代名将!遍观历史,文人为将而立如此巨功者,无出其右。
但崇祯又是如何款待救了他的小命的袁大将军的?——立捕下狱!这是有征象的。
先前,当袁将军带领五千人马从宁远赶到京城时,提出我军人马疲惫,要在城内小憩时,竟被崇祯予以拒绝。
最后只得在无多少防御措施的野外与清军决战。
可见崇祯实在是个没良心的糊涂皇帝。
这个糊涂皇帝这时更糊涂了,在决战胜利第十日后,因听信了两个从清军兵营里逃出来的太监的话,认定袁公是个内奸,一意孤行,把袁崇焕当场抓了起来。
并在八个月后处以极刑——凌迟。
所谓凌迟就是千刀万剐,是一刀一刀从活生生的人身上剐,是极刑中的极刑。
更为可悲的是:由于京城老百姓都听信了官方的话,都认为袁公是个内奸。
于是,出现了历史上最为悲惨的一面:“遂于镇抚司绑发西市,寸寸脔割之。
割肉一块,京师百姓从刽子手争取生啖之。
刽子乱扑,百姓以钱争买其肉,顷刻立尽。
开腔出其肠胃,百姓群起抢之,得其一节者,和烧酒生啮,血流齿颊间,犹唾地骂不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千古奇冤袁崇焕之死
袁崇焕作为抗清名将,是一位争议较大的人物,被处死后明朝百姓争相抢食其肉。
下面整理了千古奇冤袁崇焕之死,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袁崇焕之死简介面对后金兵的屡屡入侵,袁崇焕临危受命赴辽东抗敌,自古文弱书生带兵出征并不罕见,但“雏凤初鸣”、谋勇兼备的袁崇焕居然数次击败咄咄逼人的常胜、后金杰出领袖努尔哈赤,一改明军屡战屡败之颓势,也算奇人奇事。
宁远一战,袁崇焕率军以弱胜强,大败八旗劲旅并击伤努尔哈赤,因功官授巡抚一职。
随后袁崇焕率得胜之师在宁远、锦州和努尔哈赤、皇太极父子的八旗精兵浴血苦战,明军取得了史上有名的“宁锦大捷”。
这一战,让清军好久恢复不了战力,据说努尔哈赤也因此仗的惨败被气得旧伤复发、急火攻心而亡。
宁锦大捷后,明清之间的战略态势互换,八旗劲旅的马蹄很难再踏入关内一步,士气大振的明军转守为攻,形势一片大好。
有明一代,荒诞无能的皇帝不少,被冤杀的忠臣良将更是“多如恒河沙数”。
明朝的17个皇帝中,有30多年不上朝、不见朝臣的嘉靖帝;有沉溺于于木匠活不能自拔而不理朝政明熹宗;有天天在“豹房”淫乐荒废政事明武宗;有作了蒙古瓦剌军俘虏的明英宗;有疑似因宫廷阴谋被红丸毒死的明光宗。
被冤杀的忠臣良将更是多不胜数;明朝以杀功臣始,以杀功臣终,一批批忠臣良将给大明带来希望,刻薄寡恩的大明却给一批批忠臣带来绝望!明初朱元璋大杀功臣不说,明后期的于谦、熊延弼、袁崇焕等人的悲剧更是让人扼腕长叹。
其中袁崇焕的悲催遭遇,更是让听者“挥泪顿作倾盆雨”的万古奇冤。
“江山也要伟人扶”,这是人所共知的道理。
可在“家国不分”的封建“人治”时代,皇帝一人的好恶决定着朝臣的命运。
大多数君王远贤臣、亲佞臣;恶君子,亲小人。
小人钻营有术,常可博得帝王亲睐。
而作为“国之柱石”的忠良们却忠勇有余、媚上乏术,不光受白眼、排斥,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
袁崇焕,广东东莞人,也有史籍记载说他是广西藤县人。
万历进士,颇有胆识谋略,喜谈兵。
来揭秘吧从他早年所写的一些诗句中可见此人的文韬武略和不凡抱负:
策杖只因图雪耻,
横戈原不为封侯。
故园亲友如相问,
恨我边尘尚未收。
袁崇焕立下的奇功却成为别人加官进爵的捷径,三军浴血奋战的成果不过染红了别人头上的的“顶戴花翎”。
以魏忠贤为首的权阉在不断在昏聩的明熹宗面前攻击袁崇焕,袁遭熹宗冷遇和猜忌。
被削夺兵权、心灰意冷的袁崇焕甚至生出来遁入空门之意。
中国历史上,类似袁崇焕这样赤胆忠心的忠正良臣灿若晨星,但
是供他们施展“力挽狂澜、扶大厦于既倒”政治抱负的良好“生态环境”却极端缺乏,生杀予夺有时全凭皇上一句话。
李大钊说过:多读历史,能让你更爱这个国家。
我的感受却和他相反,随着读史的增多和深入,读出了中国历史更多荒诞、更多的苦涩、更多的质疑、更多的无奈。
好在不久后,明熹宗死了。
崇祯帝朱由检即位,刚上任的崇祯颇思振作;他诛杀魏忠贤,史载他也很勤政,重新起用袁崇焕为蓟辽总督。
获得施展抱负舞台的袁总督犹如“枯木逢春”,积极备战、训练士卒、严密监视后金军队的一举一动。
面对“八旗克星”袁崇焕,见无可乘之机,皇太极改变策略,绕过山海关从小路冒险攻明,神不知、鬼不觉、兵锋直达北京城下。
北京城内君臣百姓慌作一团,派人突围赴辽东召回袁崇焕。
袁崇焕闻命二话不说亲率九千骑兵顶风冒雪回京勤王。
袁的九千勇士在北京广渠门下和左安门一带两次击垮八旗军,被逼断退路不甘心坐以待毙的皇太极情急生智,想出了一条阴险毒辣的“反间计。
”
他故意把“袁崇焕勾引清兵入关,愿为清兵内应”的假消息透露给几个明朝俘虏,第二天他把几个明朝俘虏放了。
于是乎京城里到处流传着袁崇焕谋反的消息,疑窦丛生的崇祯帝以“议饷”的名义将袁崇焕召进城内,随即将他抓入锦衣卫大牢,袁总督转瞬之间由大明英雄变为阶下之囚而“百口莫辩”。
审讯达半年之久,期间崇祯也发现袁谋反的证据不足和他被诬陷种种疑点和蛛丝马迹。
急于洗脱自己责任的崇祯已顾不得许多了,袁
崇焕被“寸桀”于市,有记载说有很多“不明真相”的京城愚民恨袁叛逆,纷纷买袁的皮肉心肝吃以泄愤。
崇祯抛弃了自己曾“倚为长城”的大明柱石袁崇焕,貌似洗脱了自己,却葬送了大明。
一代忠臣,做梦也想不到自己会以这样一种“千刀万剐”的极残忍方式离开人世。
翻翻别的国家、别的民族的史书,这样残杀自己英雄的行为事例少之又少,中国历史的诡异无情之处可见一斑。
袁崇焕死后,可以想象他的那些曾和他并肩作战、对他无比崇敬佩服的战友们听到噩耗传来时的情景,“袁督临刑绝命诗,使我三军泪如雨。
”袁死后,大明军队在和八旗军的历次战争中再也未取得过胜利,和风起云涌的农民军作战也是胜少负多。
不知和袁崇焕冤死导致军心涣散有关系否?崇祯帝“自毁长城”,在李自成农民军和大清军队的夹击下,“落日余晖、西风摇落、干戈声闻”的大明王朝终于土崩瓦解、轰然倒下。
作为明末国家栋梁的袁崇焕,以一种惨绝人寰的方式被冤杀。
这种令“亲痛仇快”的惨剧在中国历史上并不鲜见。
在中国这样一个表面散发着脉脉温情的农业文明馨香的古老国度,一个主宰中国数千年不变儒家思想体系也该到寿终正寝的时候了。
袁崇焕们以生命的代价去维护和忠于的那个大明到底是“国家”还是“朱家”,这个概念恐怕他们至死也没弄明白。
迈向公民社会和法治政府的脚步在中国是如此的步履艰难、荆棘丛生;而公民社会和法治政府的理想得以实现、正是避免袁崇焕们的悲剧反复重演之“王
道”,以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去维护好人、惩罚坏人,而不是全凭人之好恶。
与其徒劳的仰望星空,不如低头务实的多望望脚下这片多灾多难的土地,正视和研究中国历史诡异“循环怪圈”之病根,一个社会文明与否的标准正是他对生命尊重的程度高低。
“一言九鼎”、“家天下”的封建“吃人制度”残余给社会造成的伤害,正是中国社会面临的严酷现实。
袁崇焕的悲剧命运,不光是他个人的悲剧,更是“封建吃人制度”的悲剧,更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悲剧!
关于袁崇焕的争议袁崇焕的事迹、评论几百年来一直争论不休,正如孟森在《明本兵梁廷栋请斩袁崇焕原疏附跋》中提及,明末时期历史记载十分混乱,即使是与其耳目相关的人,其恩怨纠葛也尤其复杂。
其中,主要争议的集中点是袁崇焕杀死毛文龙、是否背叛明朝政府等。
被称为明末清初五大学者之一的朱舜水参加过“反清复明”的活动,在他的著作《朱舜水集》里,将袁崇焕称为“卖国贼”,明末将领徐石麒也认为,袁崇焕表面上主战,而实际上是想主和,甚至以擒杀毛文龙的方式取信于清廷。
清朝学士张廷玉在撰写《明史》时认为袁崇焕杀毛文龙是“妄杀”,计六奇在《明季北略》里认为袁崇焕虽然死的冤,但是他列十二条罪状杀毛文龙,如同秦桧以十二道金牌杀岳飞一样。
清乾隆皇帝觉得袁崇焕的死值得怜悯,民国初年,梁启超在《袁崇焕传》中对袁崇焕大加赞赏,认为他是能影响国家安危、民族兴亡
的人。
1952年,北京市进行大规模的改造城市建设时,叶恭绰等联名上毛泽东,请求保护袁墓,毛泽东在回复中称袁崇焕为“明末爱国领袖”。
袁崇焕因为行事作风的问题,曾经让器重他的孙承宗大为震怒,擒杀毛文龙也是袁崇焕擅自主张。
他的同事王在晋认为袁崇焕虽然死于国法,但是他的功劳不可淹没,但同时,他也认为袁崇焕的死是自取灭亡。
《剑桥中国明代史》称:“他(崇祯皇帝)相信了谣言,于1630年9月22日在北京杀了他最有才能的将领袁崇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