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杨鸿年童声合唱的教学特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杨鸿年童声合唱的教学特色
悦耳动听的合唱可以引导孩子们走进丰富多彩的音乐世界,一个人在婴幼儿时就能够表现出对音乐的感知力,周围的声音、母亲的哼唱、儿童节目中各种儿童歌曲无不对儿童产生一定的影响。
随着我国合唱事业的繁荣发展,童声合唱作为音乐启蒙教育的一个门类逐渐受到社会各方的重视,中小学以及社会教育机构普遍成立少年合唱团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这说明随着启蒙教育的普及,人们愈发认识到合唱带给儿童的乐趣和意义。
杨鸿年的童声合唱团,通过多种合唱训练技法培养儿童的视唱练耳能力、歌唱能力、音乐赏析能力等。
重要的是,合唱是一种团体性活动,儿童在这样一个团体中得到的不仅仅是音乐技能的训练。
团体活动能够培养儿童的合作意识、服务意识以及团队协作能力。
在合唱训练中,儿童通过聆听他人的声音来及时调整自己的声音,这是对儿童合作意识的间接培养。
著名指挥家孟大鹏也曾说过,合唱能够让孩子学会倾听、学会安静、学会合作。
童声合唱团的成立对音乐教育的普及、促进少年儿童身心全面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
杨鸿年教授便是这一领域的杰出引路人。
其独具一格的表演艺术以及他在童声合唱训练方面的全新教育理念,对儿童全面发展发挥了独特作用。
本文分析了杨鸿年合唱教学的思想与实践在培养与发展儿童的学习力、创作力以及完成儿童人格的塑造、心灵的滋养、全面的成长、整体
精神的不断提升等方面所富有的鲜明特色。
可以说,杨鸿年正是借助童声合唱这一特殊音乐载体,在其清晰的教学思想指导下,满足了儿童作为人的全面成长的各层次需要,促进了儿童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一、教学过程——循序渐进
杨鸿年是“天籁之音”的缔造者,他一生致力于童声合唱教学,成果颇丰,对儿童心理学的知识也有一定的了解。
杨鸿年运用积极向上的曲目,循序善诱的教学方法,对学员进行分层次、分特点的教学。
他将学生分为启蒙班、视唱班、预备队(演出队)三个部分。
启蒙班的儿童年龄在五至六周岁,视唱班的儿童年龄在六至九周岁,预备队(演出队)的儿童多在视唱班中考试选拔而成,年龄跨度在六至十六岁之间。
这样一个分层次、梯队性的班级建设为的就是针对儿童不同年龄阶段给予不同的合唱教育。
“在培训阶段,孩子们受着良好的节奏、音准、视唱、听力的训练,经过一段时间,便可掌握以五线谱用固定唱名法视唱的能力,这为他们演唱各种难度、风格的作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训练成绩优良的孩子,经过晋入演出预备队,逐渐升级到演出队,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个合唱团不啻是一所独特的音乐学校。
”(1) 合唱训练的意义在于团体中能够体现儿童个人的价值,又能够培养其团体的合作意识,有针对性、实用性地满足儿童基本的情感需要。
使儿童在合唱训练中完成基本的其自身存在意
识的训练,让儿童感觉自身存在的意义,形成一种积极的、稳定的满足情感需要,使儿童在合唱训练中既快乐又有自我存在意识的发展,获得健康积极心理状态。
杨鸿年通过儿童合唱这种训练,让儿童在合唱中与人沟通、交流、倾诉,营造和谐环境。
杨鸿年在儿童合唱训练中善于针对儿童特点进行合作式教学探索,彼此眼光的交流,声音的交流,甚至动作的交流,都使得儿童们在歌唱中加深了彼此的感情与理解,彼此产生强烈的信任感、依赖感、温暖感,以此满足了儿童的安全需要,让他们在无拘无束中去发挥自己对音乐的理解与阐释。
如合唱曲目《圆舞曲》《你能听得到吗》《美妙的笑声》《回声》《致音乐》等曲目,让学生获得莫大的审美体验,情感得以交流,孩子们在手脚互动中,在身体与精神层次的互动中,完成音乐的训练以及最后的歌唱。
合唱的训练过程是循序渐进的,并非短短几个月可成。
当下众多中小学校以及社会音乐教育机构运用几个月时间训练学生高难度的合唱作品,只有比赛前才会突击训练,而比赛过后便不再坚持合唱排练。
表面上看这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丰富了儿童的业余文化生活,实则对学生个体音乐素养的养成益处不大,有完成任务之嫌。
杨鸿年童声合唱团摒弃这样一种做法,杨鸿年讲求的是“欲速则不达”,要选择适合儿童演唱的童声合唱作品。
学习不可一蹴而就,更没有速成之说。
要想培养一支优秀的童声合唱团队,就要为儿童合
唱学习的每一步打好基础,先学习好视唱练耳的基本功,然后在视唱中逐渐融入合唱的内容,循序渐进,逐渐让学生自然而然演绎多声部的合唱作品,这一切都是水到渠成。
童声合唱的意义不在于让学生掌握一首首合唱作品的演绎方式,更重要的是通过合唱这一载体,儿童在团体中理解和演绎这些经典的音乐,在彼此的合作中相互信赖、相互理解。
杨鸿年的童声合唱团不仅追求声音的相融,更追求小伙伴彼此心灵的相融与依靠,在潜移默化的合唱训练与合唱表达中,获得儿童成长期必要的安全感,从而在自足与愉快中获得音乐的审美教育。
二、教学目标特色——自我实现
人的全部潜能的发展,是自我实现的重要内容。
一个人需要什么就应该发展什么。
在合理满足了一个人对于爱与尊重的需要后,就出现了自我实现的需要。
自我实现——成为你所希望成为的人,自我发挥与完成的欲望潜力的倾向。
即还可以变得像人本来的模样,忠于自己本性。
这是人的需要层次理论中最高的阶段,也是最高的需要。
杨鸿年的童声合唱教育应该说在细腻的充满人文关怀的教学体系中,实践了这一教育观念。
中国交响乐团附属少年及女子合唱团自1983 年创建,已走过整整三十年。
杨鸿年说“:办合唱团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培养孩子们,给大家提供一片音乐的净土,让他们有一颗纯洁的心,完成一个完整的人的塑造。
”在美
好的音乐中,儿童的心灵建构得以实现,他们自己也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人的价值感得以实现。
儿童合唱教学中,自我实现的需要,有一种顽强地表现自己的渴望,它的精髓在于激励儿童的主动性、创造性。
鼓励儿童在音乐的进一步理解与阐释中,完成由想象到创造的过程。
杨鸿年认为教育人才、培养人的正确方法就是将他们教育成为具有创造性的人。
音乐可以在培养人的想象力、创造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而且这种实现的途径是自然而然,具有超越性的特点。
这和其他儿童教育方式拉开距离。
儿童合唱教育是一种艺术治疗和成长的教育,是潜移默化的,是长期的,是具有针对性的音乐能力的训练与教育。
因为儿童合唱能让心灵的深蕴自由地裸露,使儿童在训练与歌唱中受到鼓励、培养、循环、训练和教育,一个富有审美能力、有想象力、有创造力的创造性音乐新人就这样被熏陶、被陶冶、被教养出来了。
杨鸿年训练曲目《自由飞翔》《自由》,便让人在自由遐想的空间中得以自我认知,体会自由的情感体验。
杨鸿年的儿童合唱教学,其核心点在于认真对待儿童的需要,并突出尊重、关心儿童。
在这之中,实际上则是暗藏了人本主义哲学的意蕴。
每一次演出的盛大成功,不仅让孩子们感受到音乐自身带给他们的自我实现的超越性感受,还有现实社会,他们在文化艺术的交流传播中感受到自我价值的超越性实现。
这时候的自我存在感超越了生理存在的层次,
进入精神层次、心灵层次的自我确定与认同。
杨鸿年通过儿童合唱教学这种艺术教育模式,从儿童需要出发,尊重儿童的需要,关爱儿童的需要,通过系统的艺术思想观念的实践与科学的技术训练,最终以水到渠成的状态,完成了让儿童在合唱音乐中自我价值的实现的目标,净化了儿童的心灵,也引导出了有着高尚灵魂的人的可能。
音乐教育中对于儿童合唱音乐教育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加强儿童的合唱培养,一直是音乐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
杨鸿年曾说“:不管教也好学也好,公开表演也好课堂授课也好,我比较注意把每一个音符赋予它以灵魂。
赋予灵魂就必须动脑子,每天都要琢磨。
”(2) 童声合唱教育者要怀有一颗虔诚之心,教育不能只强调技术,音乐是培养学生良好性情的一种手段,但凡对音乐有一定追求的人,都会将音乐当成一种信仰。
怀着一颗崇敬的心面对自己的信仰,在信仰的支撑下进行自己的音乐教育教学。
这方面,杨鸿年是很好的践行者。
在我国的音乐教育界,合唱已经得到了普及并成为音乐启蒙教育的首选方法,而杨鸿年先生作为音乐教育界的著名教育家,在50 多年的音乐教育生涯中为音乐教育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故而,向杨鸿年学习其在合唱教学教育方面的理念,并落实到真正的儿童音乐教育的实践应用之中,是十分必要的,也是迫切的,因为他为我们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三、教学理念特色——爱与奉献
杨鸿年把满腔热情投注到合唱事业中。
合唱依其自身特色感染儿童、教育儿童,潜移默化地进行儿童心灵建构,满足他们更高层次的需要。
爱的需要是归属需要。
爱与被爱两个方面,给予爱与接受爱。
缺乏爱,就会抑制成长和潜力的发展。
懂得爱,教会爱,创造爱,杨鸿年的儿童合唱教学贯穿这一思想。
他自己就是这一思想的践行者。
“杨老师站在合唱队前,脸上满是慈父般的微笑,这笑容来自心底涌动上的慈爱,既有亲和力又带着威严。
让孩子无法不爱他,又无法不听他。
”(3)儿童时期特别是学龄前儿童,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都怀有好奇心理,这一时期的儿童虽然在语言的表达上不及成人,但在创造力上会远远超过成人的认知。
因此,启蒙教育才显得尤为重要。
童声合唱对提升儿童审美力、想象力、创造力极其重要,儿童在彼此的交往中,有希望得到大家注意力的需求,更有渴望得到保护的想法,这些需求与想法都表现在儿童不经意的言谈举止中。
杨鸿年会在童声合唱训练中,引导学生认识到什么样的音乐是美的,引导学生在音乐中体会到彼此互相帮助的乐趣,更用他自己的行为诠释了“爱的奉献”这一教育理念。
杨鸿年对童声合唱无私的付出,感染了他的学生也感染了学生的父母。
杨鸿年奉行“艺术至上”的原则,在合唱教育中完成对儿童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并使他们在主体感受与促进互
动中,获得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进一步获得身心满足感。
与普通的学校教育相比,杨鸿年童声合唱将古板的教学方式化为“家庭式”的教学,将合唱团视为自己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合唱是一个集体合作的音乐项目,在美妙的歌声中,旋律中建立儿童间相互信赖感、依靠感,以及深入的相互理解。
再进一层次,就是由信任而达到的相互关心、关爱。
杨鸿年是个以“爱”的理念进行儿童合唱训练与教学的音乐教育家,他把这“爱”的思想与观念贯穿到从始至中的整体教学中,他以自己的教学行为示范“爱”,在教学中关爱学生的身体成长与精神成长,另外,在音乐中,让学生体会“爱”的真意与表达。
如杨鸿年儿童合唱曲目《爱之梦》《啊,老师,妈妈》《圣母颂》《孩子们,需要去哪里?》《伙伴的歌》等,都在爱的归属与尊重的教养中,让儿童得以情感满足,体现了其儿童合唱强化主体性、互动性的教学特点。
爱是相互的,交往也是相互的,尊重也是相互的,只有儿童在合唱训练中有意识地认识到这些要素,才会主动、互动地完成这种人的更高级别的需要。
杨鸿年儿童合唱教学有目的地培养了孩子们这种相互爱与被爱,尊重与被尊重的能力,正因此,满足了儿童们这种重要的社交需要与尊重需要。
杨鸿年儿童合唱团一贯以“爱”和“奉献”为宗旨,定期参加社会各界举办的慈善音乐会,为全国中小学音乐教师做示范演出。
如曲目《我们一起歌唱》《你能听得到吗?》
等鼓励孩子们感受生命的活力,在音乐中教养自己。
杨鸿年善于发掘孩子们的合唱主动性、主体性,让孩子们主动去和伙伴的声音相互融合,找到发现最美丽的声音,是杨鸿年教学中的显著特色。
正是在这种合唱教学中,孩子们找到了合作的美妙、爱的真意、尊重的表达。
应该说,不同曲目的不同表达都为孩子们的每一次相互的、主动的心灵的契合,找到了一条美好的通道。
音乐歌颂人们的生活,引导小学生走向光明的未来。
尊重的需要是人的自我价值实现的一个重要阶段。
被人接受,自我的高度的评价,自信,价值,能力,自尊与他人尊敬,都是儿童成长期的重要构成、自我确定的部分。
为宣传合唱艺术,向大众普及儿童音乐教育,同时实现我国青少年和其他国家与地区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与文化交流,杨鸿年儿童合唱团付出了大量的精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正是在合唱实践中,孩子们完成了教育与被教育过程,促进了儿童美好心灵的建构。
[基金项目:本论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音乐学习
对人全面发展影响的究”
(项目编号:13YJA760060)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张宁:《中央乐园少年及女子合唱团的艺术成就》,《人民音乐》1994 第6 期。
(2)赖嘉静:《合唱唱的是文化、哲学与信仰——访指挥家杨鸿年》,《中国文艺评论》2016 年第10 期。
(3)赵越胜:《天使之声——杨鸿年指挥艺术浅议》,《人民音乐》2018 年第4 期。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
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