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与日本的情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台湾与日本的情结

在2008年上映的台湾电影海角七号,引发了一阵热议,如何看待这个曾被扣于“媚日倾向”的影片,不仅是台湾民众的内务,也是大陆群众思考的事情。在台湾统治长达半个世纪的日本如何影响台湾社会化,李登辉为什么自称自己是日本人,如果仅从主流层面解释这个问题,不免显得不够严谨,同时更是浅层次的理解,得不到实质的内容。

首先要了解台湾的亲日分子主要是台湾土生土长的居民,1949国民党率大约100万左右的官员和士兵来到有600多万土著居民的台湾,蒋经国下台后,台湾控制权落到民进党手中,从此蓝绿阵营口舌之战就没有停休过,而亲日分子主要来自于民进党。1985中日签订马关条约,把台湾割让给日本,在半个世纪的前四十几年,日本企图通过高压政策使台湾人民屈服,但是在这段期间日本并不像其他帝国主义采取猎夺资源,将殖民地变成原料输出国,它采取同质化策略,即某种程度上把被占地当成本国领土看待,所以台湾更显得是被合并,从1936年年底日本实施“皇民化”运动,终于1945年日本战败。最后八年的历史记忆,成功地取代了之前四十几年中,台湾人民对日本殖民者的负面历史记忆。最后八年的历史记忆成功地取代了之前四十几年(台湾人民对日本殖民者的负面历史记忆)。皇民化运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台湾民众的思想,实证有以下几点

第一,台湾人在日本殖民统治时期接受日语教育,对于日语有亲切感,这也使得台湾人有倾向于日本的迹象。根据日本总督府文教局的统计,1932年台湾的日语普及程度仅约23%,到了1937年达38%,1938年到达50%,1942年更达到59% 第二,台湾人的对日情感始于日本的“皇民化”运动,而今日台湾人的对日情感,则是由于成长中受到父母的影响,才建立起今日台湾人的对日情感。

如果将台湾部分人的亲日完全归功于皇民化运动,则带有一定的片面之解,必须从深的层次看待这个情。下面是从台湾光复后,更深层次解释这个问题

台湾人民对国民党的失望

1945年日本战败,台湾自然回到祖国的怀抱,饱受日本人殖民统治的台湾人,对于打败日本的祖国,充满憧憬的欢欣之情。战后的台湾一直到1947年期间,“去殖民化”与“祖国化”是当时台湾最大的时代意义,反日以及对过去日本殖民文化和对历史的反省与批评成为主要的潮流。但接收的国民党政府仍沿袭了日本总督对台湾的殖民手段以及态度。相较于蒋氏政权在对于战败的日本人,采取了“以德报怨”的宽大态度,但是对于深受日本人迫害的台湾人,接收的国民党政府却充满深深地对台湾人的不信任,更采取与日本人相同的手段治理台湾。许多受到国民党政府的迫害的反日知识分子被扣上背后受到日本与共产党煽动的帽子,很快台湾人对于接收的国民党政府从期待转变成失望,相较于日本的异族高压统治,自然对于国民党的统治更充满挫折与伤心,所以当时在台湾流行这种说法“狗走猪来”,蒋介石为了确保国民党政权,在学校教育以及政治思想宣传上,政府与学校大力宣传蒋介石在对日战争中的功绩,试图抹去台湾本土人民对日本统治的记忆,这样外省来的人被视为抗日英雄,而本省人则是被贴上日本共犯的标签,台湾人士因此心理上的幻灭,逐渐由对日的憎恶变成与日站在一起日本共犯重新建构中的台湾对日观念

为了实现反攻大陆,蒋介石不只在战后对日本采取宽大的态度,蒋介石政权在政治上也与日本建立起无比亲密的“外交关系,这种广大人民群众对日的恶与政府当局对日的好的背景下,渐渐默许了日本,作为回报,日本对台在政治上和经济上其余很多帮助,尤其在经济上更为突出,从1952年到2008年,日本对台湾的直接投资项目占外国对台

湾直接投资项目的27.53%,位居第一;累积直接投资总额为157.74亿美元,占外国直接投资总额的16.2%,给台湾带来的财富增加,经济上的影响是深远的,日本在上个世纪留下文化至今也在台湾延续,日本现在并不是统治台湾的殖民者、也并不是只会侵略中国的帝国主义,而是能够与台湾有经济互利,带动台湾经济成长的重要投资力量。而这种重新的认识,才是推进今日台湾人对日认识的主要动力。

本土居民对台湾的影响

日本与台湾这种政治、经济上的关系,不只延续到了现今的日台关系上,也成为维持日台关系发展最强的推力。与此同时,解严后的台湾,本土作家的文学作品大量出现,过去老一辈本省人只能存在于夜晚的回忆,现在则能够藉由自传、回忆录的形式留在个人、家族或是历史的一页上。不只这类个人的文学作品相继问世,为了弥补过去空白的一段历史,政府的相关研究也展开如火如荼的调查。过去曾被刻意抹去的台湾本土历史成为历史教育研究的主流,其中当然也就包括了日本统治的殖民历史。蒋氏威权体制在台湾结束后,当台湾人开始能够填补过去流失的这一段空白记忆时,其实台湾人也开始反思过去日本殖民时代的统治历史,对台湾人的对日认识有何影响时,这也就成为文化上今日台湾人对日本认识的重新开始。

必须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广为流传的自传、回忆录的作者并不是训练有素的历史学家,因此对于生活在日本时代的记述也就不会在历史文献上做一番严格的考证,对于记述内容自然偏向生活经验的陈述而非严谨的历史考察。其内容自然有一种见树不见林的缺陷;或者是个人囿于缅怀过去年轻岁月的记忆,而非缅怀日本的统治经验;又或者为了解释个人的行为,在重建过去个人回忆时,同时美化个人的生活经验。因此如果光是以这些类似回忆录的内容加以批评台湾人亲日的倾向,自然有陷入一种充满主观立场的成见。

这点正好解释了海角七号在台湾引起轰动效应,,日本战败后撤走了几乎所有在台湾的日本人,虽说是半个世纪的殖民统治,但台湾有部分民众已经把自己融合为日本人,产生像电影中所述的情景,日本老师爱上台湾女孩,这从每个角度反映了日本对台湾感染。

文化的影响

当评论现今台湾人受日本大众文化的影响极深,这又是受日本“皇民化”影响的结果时,这其实忽略到大众文化的感染与政治文化的感染力是不同的。大众文化讲求的是求新求变,要能够符合年轻人的需求,更需要经济环境的配合。台湾的经济发展虽然在1990年代前就已经开始茁壮,但90年代以前的经济环境发展条件并未反映在消费能力上,使得之前台湾人的消费能力无法支撑自身大众文化的建立。而90年代后,当台湾的经济环境条件能反映在消费能力上时,这时日本的大众文化发展已经相当成熟,并且向海外输送。这不只使得日本的大众文化成为当时台湾年轻人注意的焦点,更重要的是台湾在建立起自身的大众文化时,有相当大的程度是以日本的发展为借镜,发展出台湾自身的大众文化。这种文化的传播,相当程度上与政治文化有所区隔,就如同台湾过去的“香港热”、现今的“韩国热”一般。

同样在“台湾民众对日本观感之研究”中的调查中,可以清楚发现在调查中所显示出来的是,台湾民众对日本感到亲近的年龄结构主要显现在40岁以下的族群,以教育背景而说,更主要是拥有大专学历的比例对日本感到亲近的比例愈高。而台湾30到40岁的年轻人的成长背景,正是处在1990年代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