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的乡村建设运动及其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梁漱溟的乡村建设运动及其启示
摘要: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饱受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蹂躏,许多仁人志士纷纷探求救国之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广大农村发动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而以梁漱溟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却主张用“文化求政治”“伦理本位”“职业分途”等一套乡村建设理论来关注农村,进而解决中国的发展问题。作为改良运动的乡村建设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它在文化建设、中国农村发展问题上的见解直到今天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梁漱溟;乡村建设运动;启示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7-0069-02
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爆发了,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然而,直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整个中华大地仍然饱受战乱,面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封建军阀的混战,一大批有识之士和革命力量纷纷探讨救国之路,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振兴中华,使国家走向富强民主之路。从当时的实践结果来看,毛泽东的农村革命,以农村包围城市无疑是正确的,他推翻了旧政权,建立起了一个崭新的中国。而和毛泽东同一时期的梁漱溟在乡村建设运动上失败了,他的乡村建设运动是怎样的?有着怎样的根本错误?时至今日,我们重新认识这一理论,又能带给我们怎样新的启发?
一、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
早在民国十一年梁漱溟就已萌发了走乡村建设救国这一道路,而这一时期,正是军阀混战,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社会矛盾激化,民不聊生的艰难时期,再加上后来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帝国主义国家向中国转嫁农产品,使得中国农村经济雪上加霜,农民难以为继,严重地动摇着国民政府的统治。要谋求中国的出路,探索民族复兴的前途,梁漱溟认为,就必须要解决农村与农民的问题。但是,民主政治和暴力革命都不适合中国,“我们政治上第一个不通的路——欧洲近代民主政治的路,我们政治上第二个不通的路——俄国共产党发明的路。我们经济上第一个不通的路——欧洲近代资本主义的路,我们经济上第二个不通的路——俄国共产党要走的路。”
梁漱溟提出“伦理本位”、“职业分途”八个字。“伦理本位”是针对西方人“个人本位”而言的。西方人讲自由、平等、权利,个人权利放在第一位,借此分庭对抗。但中国注重的是义务,其“伦理本位”体现在诸方面,在社会方面,家庭成员要互相遵守规定的礼俗;在经济方面,家庭各成员要相互帮助,彼此承担或重或轻的义务关系;在政治方面,要遵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伦理关系。而所谓“职业分途”,就是社会分工。于是他发动了乡村建设运动,走改良主义路线。
二、梁漱溟乡村建设的主要内容
梁漱溟认为正是因为中国文化严重失调从而导致国贫民弱,要想
解决中国的出路问题,就要从文化入手。积极创造乡村新文化,以文化求政治上的出路。
1.发展乡村合作社,积极开展教育
梁漱溟在农村创办乡学、村学,用教育的方法来改造农民,还农民一个崭新的面貌。梁漱溟认为,乡村问题的解决,不仅需要乡村人自身的努力,还需要联合有知识、有眼光的人。因此一方面,他积极创办乡农学校,另一方面他又鼓动知识分子下乡。梁认为,知识分子下乡有三大好处,一是为乡村扩增“耳目”,知识分子可以为乡村带来新的气息,新的知识;二是增添“喉舌”,农村人没有文化,而知识分子有思想有文化,易发现问题,容易引起社会关注;三是添“头脑”,知识分子是文化的传播者,可以为乡村带来新技术。
梁漱溟认为,中国社会有两大缺陷,那就是缺乏“团体生活”和“科学技术”。因此必须创办乡农学校,乡农学校就是最合理的合作社,合作社不仅是一个教育机构,更是乡村基层政权组织形式。在这个组织中,成员是广大的农民,教育是面向所有人的。
通过对农民不断地教育,启发农民的智慧,使民众开始“自救”,形成更加“理性”的思维,从而形成一种主动精神和民主意识,“散漫的农民,经知识分子领导,逐渐联合起来为经济上的自卫与自立;同时从农业引发了工业,完成大社会的自给自足,建立社会化的新
经济构造”。这也就是梁漱溟为中国的发展构想的线路。
梁漱溟无疑是想通过知识分子与农民的联合,在共同的组织——合作社中发展好乡村文化,促进农村、农业、农民的发展。最终促进工业的发展,使国家摆脱贫困。然而实现国家的繁荣,梁认为,不仅仅需要合作社,还需要合作组织与科学技术的相互推进。
2.引进科学技术,改善农民生活环境
梁漱溟主张对农村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因地制宜,他认为,中国的短处就是不注重科学技术的研究,而西方长期以来精心研究科学方法,科学技术,产生了优秀文化,锻造出了自己的文明。因此,他主张乡村生活的科学化,这样才能与外面的世界更好地交流。在山东邹平,他积极成立农业试验场,引进国外新品种,试验推广各种农作物与技术。另外,梁还积极改善乡村卫生条件,建立卫生所,教农村妇女基本的医护知识。除此之外,他还召集农民同乡村教员一起对抗天灾人祸。他要求乡村学校对农民进行军事训练,以抵御土匪的威胁。乡农学校教员还带领农民共同战胜黄河水患等自然灾害。通过一点一滴地开展工作,积极实践,梁漱溟的乡村建设运动逐渐得到大家的拥护和支持。
三、对梁漱溟乡村建设运动的评析
梁漱溟的乡村建设运动最终还是失败了,一方面是因为没有与农民的意愿取得一致。也就是说,乡村建设运动并没有解决农民的最需,因而没有得到农民们的普遍支持。另一方面是因为,梁没有认清当时的国情,“促成中国农村破产的主要因素便是帝国主义和封
建残余势力之统治……要挽救中国农村之崩溃,并建立农村改造的必要前提,必定先要铲除这两种因素。”
乡村建设运动的本质是一种改良运动,这些知识分子希望在不触动现存社会秩序的前提下,运用和平的手段,以达到民族自救,民族复兴的目的。
与梁漱溟处在同一时期的毛泽东,曾与梁就中国的出路问题各抒己见,但最终谁也没说服谁。毛泽东认为,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农民革命,革命的一个主要任务是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就没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历史证明,这个判断是正确的。毛泽东基于对湖南广大农村地区作了考察,写下《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的基础上判断: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是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毛泽东曾说,“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
由此看来,对于那个时代的中国,基于毛泽东的暴力革命的土地改革运动,才是解决现实问题的法宝,而梁漱溟的改良路线无疑是错误的。针对梁的改良路线,20世纪30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许多报纸杂志,新中国成立后的1953年,梁漱溟又遭到了学术上的批评,他们认为,乡村建设=改良主义=反革命。时至今日,改革开放已有三十多年,重新审视梁漱溟的这一理论,却又能给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