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小说中商人的形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清小说中商人的形象

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我觉得很有必要把商人这个职业给定义一下,也有必要把明清之前商人在我们中国的地位介绍一下。商人,据说是最早的由来是因为古代的商朝人很会做生意,所以后人就把那些靠贩卖商品从中取利的人都称为商人。中国自古以来都是以小农经济为主体,在这种情况下自然就是以农业为主题。而历代统治者(元代除外)也推行的是重农抑商政策,把商业称为末业,甚至把从事商业的人称为“乱民”,对他们进行了种种限制,不仅仅是征收高额的税率,而且限制商人和他的子孙参加科举,不得为官。因而,正因为如此,古人不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是不会去经商的,即便是经商,赚钱后也是采取买房置地,过上了地主般的生活。古代的文学作品中对商人一般的避而不谈,一些文人墨客宁可花大量的笔墨去描写风尘女子,也不愿意和商人沾上丝毫关系。我们之所以说司马迁是伟大的,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司马迁以自己独到的眼光在《史记》中首创《食货志》。

那么,在明清这个社会经济发展异常迅速,商业和手工业极度发达,甚至一度被后人认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商人又是处于什么地位呢?明清时期,白话通俗小说异军突起,中国古代四大名著全部诞生于这一时期。更为可贵的是,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些描写社会生活的小说,如《红楼梦》,《金瓶梅》,《三言两拍》等,都是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并且,商人也成为这些名著中的一个重要角色。那么,商人在这些名著中的形象如何呢?小说是社会生活的写照,我们完全可以从作者的笔墨中窥视那一时期人们对待商人的态度。

上文说过,自古以来,商人在文学作品中都是以不佳的形象出现的,即使在明清时期,这一观念在很大程度上还是没有改变,明清小说中还是有不少商人是以丑恶的嘴脸出现在一部部名著中,突出代表就是《水浒传》和《金瓶梅》共同撰写的西门庆这一人物。西门庆平时被人呼为大官人,他的实际身份是什么,《水浒传》没有进行详细的描写,到是在〈金瓶梅〉一书中做了叙述。他名为位居五品的官员,实际上则是一个打着官府旗号,专门进行不法贩卖了大商人,如他勾结地方官吏贩卖食盐(中国古代禁止私人卖盐),获取暴利,又专门和权贵勾结,花钱买的官职,平日强抢民女,勾人妻子,过着腐化,淫乱的生活,他的形象代表着中国古代绝大多数文学作品中商人的形象。此外,类似于西门庆这样以丑恶嘴脸出现在文学作品中的还有明代冯梦龙所著的《三言两拍》,其中有一篇很经典的小说<<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书中刻画了孙富这样一个奸商形象,他得知李甲正在为生计和杜十娘的身份烦恼时,立刻唆使李甲将杜十娘卖给她,最终导致了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投河自尽。这是一个典型了依靠钱财诱拐民女的行为。突出了商人趁人之危,不择手段的丑恶形象。

但是,明清时期是一个社会相对稳定,经济繁荣的时期,商人所起的作用比前朝要突出的多,并且,由于当时的文人处于对八股取士的不满和对腐败的社会的憎恨,反而对作为新兴代表的商人寄予了一定的期望,认为他们是“社会前进的动力”。这种现象到了清代中后期更是普遍,突出代表有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和李汝珍写的《镜花缘》。《儒林外史》全书没有一个中心人物,是由许多不同个性的人物构成的一本描写社会生活的书,其中商贾形象占有一定比例,而其间大部分是扬州盐典商人的形象。作者通过对商人本质特征和艺术形象的典型塑造,揭示了他们在扬州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作用,这一现象,打破了传统的商人的卑微形象。并且,树种的商人形象,无论是作为大商人的杜少卿,虞育德,还是卖火纸筒的王太,开茶馆的盖宽都是以正面形象出现的,一改商人在文学作品中惟利是图,贪得无厌的形象,甚至吴敬梓对他们寄予了很大的希望,说他们是新的社会力量。

而真正能够一改传统观念,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对商人进行高度赞美的还数李汝珍的《镜花缘》,需要指出的是,李汝珍是清朝乾隆,嘉庆年间人,这一时期,中国的经济是进一步发展,可是在繁荣经济的背后隐藏的是无尽的危机:吏治腐败,土地兼并严重,尤其是清政府进一步用八股取士来束缚人民的思想。正因为如此,李汝珍在书中对八股取士进行了

大胆的批判,甚至通过林之洋之口说到“我要是说的不对,来生罚我做老秀才”,足见作者对科举制度的不满,书中的三个主人公林之洋,唐敖,多九公三个人都是因为种种原因,对科举制度不满,却走上了经商之路,似乎在作者看来,经商远比科举要明智。通过作者的描写,他们三个的勇敢,乐观的形象跃然纸上,三个人勇于冒险,远洋各个国家,这种富于开拓的精神相对于当时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无疑是个批判。

《儒林外史》和《镜花缘》这两本书,真可以说是在本质上改变了商人的一贯文学形象。虽然《三言两拍》和《聊斋志异》中也有过正面形象的商人出现,可是能够象这两本书那样从根本上赞美商人的则是凤毛麟角。但是,无论是哪种情况,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都有两种特点:第一,商人在著作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并且有很多是以主角的身份出现,一改以往作品中的“文不谈商贾”的现象。这主要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人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更加紧密了,明朝财政收入的很大成分来自税收,清朝就更不用谈了,自南宋以后,商业的发展程度直接关系到国家的财政收入。第二,商人在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大大改观,尤其是在明朝中叶后的作品中。这主要是封建制度日趋腐朽,在对封建制度的失望与不满的同时,人们对商贾,这群与封建官吏联系不大的群体寄予了好感,事实上也许相对于一般官吏的敲诈和掠夺,商人的行为可能还算好或者说是更带有欺骗性和伪装性。因此,在很多文学作品中是以正面人物出现。这是一种时代的产物,因为文学作品往往是时代的反映。

明清是一个经济高度发展的时期,一些人们固有的观念也发生了大变革,文学作品中商人形象的变化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因本人知识和资料的有限,不能进行深入的探究,遂止笔于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