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40讲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讲义 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一轮复习
第40讲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一、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战国①国家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
②公元前375年,秦献公以五家为“伍”的办法编排户口秦朝实行分类登记制度,除一般百姓的户籍外,还有宗室籍、宦籍、市籍等汉朝①丞相主管全国户籍工作,各级地方政府也均有专门人员主管户籍。
②户是政府征派赋役的单位,百姓编户入籍后,成了封建国家的“编户齐民”。
③政府定期进行人口调查,东汉末年,户籍散乱隋唐①隋命州县官“大索貌阅”,重新核定户籍。
②唐承隋制,户籍三年一造宋朝户籍分主户与客户。
主户指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客户指没有土地的佃户元朝①户口类型比较复杂,按职业划分,统称为“诸色户计”。
②一旦定籍,世代相袭,不得变动明朝①继承了元朝以职业定户籍的做法,户籍分民籍、军籍、匠籍等。
②明朝户籍册称“黄册”,以里甲制为基础,每里一册,详列各户人口、田土、房屋清朝①普通户籍基本沿袭明制,户籍管理相对松弛。
②清前期赋役实行固定丁银、摊丁入亩后,户籍的作用大为削弱。
③乾隆年间,户籍永停编审,政府只是按照一定的组织制度登记人口数量1.基层组织秦汉时期乡里制度乡三老、啬夫、游徼里里正亭亭长负责传递政令和维护治安唐朝以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城内设坊,郊外设村,设里正、坊正、村正明朝里甲制:十户为一甲,一百一十户为一里,设甲首、里长(1)特点:注重建立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机制。
(2)演变时期内容秦汉建立什伍组织,互相监督唐朝实行邻保制度,相互监督北宋王安石实施保甲制明朝王守仁推行十家牌法清朝清初实行里甲制,后来推行保甲制1.举措形式内容储量赈灾汉朝建立常平仓制度,积谷备仓,调节粮价隋唐时期,政府既重视官方储备,也大力提倡民间积储优抚弱势群体秦汉时期,皇帝会赐给高龄老人鸠杖,以示尊重唐朝开始,政府设收容贫老、孤儿和乞讨流浪人员的专门机构明初朝廷令各地有司优抚高年平民宗族救助北宋范仲淹在族内创设义田,赈济族人,影响深远宗族通过设立义田、义学、义宅、义冢等族产,在衣食、住行、婚娶、蒙养、丧葬等方面资助族中贫困者慈善明清时期,出现了善堂、善会等慈善机构组织(1)救济主要由政府实施,宗族、慈善组织的作用逐渐增大。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2023-2024学年高二同步精品课件
探究: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主要功能及其特点?
户籍制度萌芽于商朝,据殷商墟卜辞中记载商朝已经有了 征派民力共耕公田的籍田之制。战国时期,商鞅将户籍制 度发展为“什伍连坐”法。两汉时期,口赋和算赋(人头 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一项主要来源,兵役与徭役则是国 家要求每个丁男承担的重负,为此,两汉政权一直实行编 户齐民制度。编户齐民制度的形成与完善,使大量的人丁 民户时时处在封建国家政权的直接控制之下。唐安史之乱 后,土地兼并风行,政府的财政收入与徭役来源日枯竭, 为了解决危机,唐政府改革征税制度,不以户籍及其登记 内容而以土地和财产的多寡为征税依据。明洪武年间,政 府进行了全国范围的土地清丈和地籍整理运动,编制鱼鳞 图册,地籍与户籍彼此独立。万历年间,张居正推行一条 鞭法,使身丁税与户籍相分离。从此,地籍便成为统治者 征收赋税的主要依据,而户籍的作用则退居其次了。清政 府下令彻底废除人丁编审,户籍管理制度正式退出历史舞 台。
1.战国时期户籍制度——“为户籍相伍”
国家开始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公元前375年秦献公“为户籍 相伍”,以五家为“伍”的办法编排户口。
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 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 削。——《商君书》
2.秦朝时期户籍制度——分类登记制度
户籍实行分类登记制度、除一般百姓的户籍外,还有宗亲贵族的宗 室籍、官吏的宦籍、商贾的市籍等。
三、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1.社会救济
原因: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自然灾害频发,人民生活缺少保障, 需要国家和社会提供必要的、及时的救助。
作用:社会救济为民众提供了一定的生活保障,以保证人口繁衍和 正常生产活动的进行,有利于维护统治。
实施者
地位
举措
汉朝 常平仓制度
政府政府救济的主重体点在于救灾,隋核唐 心既(在重义于视仓官、保方社储仓证备)粮,也食大供力提应倡民间积储
《中 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 会治理》 说课稿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这一课题属于历史学科的范畴,它是对中国古代社会管理体系的深入探究。
本课题所涉及的内容在教材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补充和完善,也是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和发展演变的关键环节。
教材中对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起源、发展、特点以及与社会治理的关系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但相对较为简略。
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进行适当的拓展和补充,以帮助学生更全面、深入地理解这一重要的历史现象。
二、学情分析本次授课的对象是_____年级的学生。
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但对于中国古代户籍制度这样相对较为复杂和抽象的内容,可能还存在理解上的困难。
在学习态度方面,学生对于历史学科普遍具有一定的兴趣,但在主动探究和深入思考方面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培养。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能够了解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发展历程,包括各个朝代的主要特点和变化。
掌握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之间的相互关系,理解户籍制度在维护社会稳定、保障税收、加强人口管理等方面的作用。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归纳总结的能力,以及运用历史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史料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运用图表、地图等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户籍制度的演变和地域差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认识到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引导学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认识到合理的社会管理制度对于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性。
课件4: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3特点: a.社会救济的主体是政府,民间组织处于辅助地位。 b.政府救济的重点在救灾,核心在于保障粮食供应,同时还会疏 导和安置流民,鼓励民间富户救济灾民。 c.社会力量的救济活动侧重于日常生活中的赈济。 4.意义:社会救济为民众提供了一定的生活保障,以保证人口繁 衍和正常生产活动的进行。 有利于维护统治。
谢
谢
大家
更多精彩内容请登录:
拓展提升——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特点及演变的原因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发展
生产力的发展,人身依附关系的 不断松弛 政府的改革,如土地制度与赋税制 度的变化
地域性:政府将人口 控制在特定地域范围 中,限制其流动。
等级性:有特权户种、 民籍户种和贱籍户种 等类别。
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特点
世袭性:不同等级、职 业间的流动受到制约, 户籍是世袭的。如军户、 匠户和杂户就具有非常 突出的世袭性。
b.尊老养老: 秦汉:鸠杖 唐-明清:政府设立收容贫老,孤儿和乞讨流浪人员的专门机构。 唐养病坊,宋福田院,元众济院,明清养济院
c.宗族救济: 北宋范仲淹在族内创设义田,赈济族人; 宗族通过设立义田、义学、义宅、义冢等族产,资助族中贫困者。
d慈善组织: 慈善组织开始 兴起,出现了 善堂、善会等 慈善机构。
3.确立:秦朝实行分类登记制度:除一般百姓的户籍外,宗室籍、 宦籍、市籍等。 汉朝丞相主管全国户籍工作,各级地方政府也均有专门人员主管 户籍。东汉末年,户籍散乱。
4冲击:东汉末年,战事频繁,人口流动加剧,豪强地主与国家 争夺人口,户籍散乱。 5成熟:隋朝:大索貌阅。唐承隋制,管理更严,户籍三年一造。
是国家对老百姓进行经济上和人身上控制的重要途
径。
历代 户籍 制度 演变
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课件--高二上学期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7)
东汉末年户籍散乱原因:战事频繁,中央集权削弱, 人口流动加剧,豪强地主与国家争夺人口。
唐朝户籍管理更严,三年一造。
东晋前期黄籍和白籍的区别。
区别:①是否承担赋役。②黄籍是南方土著居民,白籍是北 方南渡侨民。
白籍流民不用交税,减少了中央的税收,削弱了中央集权基 础,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匠户、站户,统称为“诸色户计”,一旦定籍,世代相袭, 不得变动。
户籍制度在明清时期逐渐松解的原因。 政治上,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经济上,商品经济空前繁荣,赋税制度变化,人身控制不断放松。
二、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
秦汉到明清,县是最基层的行政机构,下设直接管理民众 的基层组织。秦汉时期,县下设乡和里。乡设三老,掌管教化; 设啬夫,掌狱讼、赋税;设游徼,掌捕盗。里设里正。乡里之 外有亭,设亭长,负责传递政令和维护治安。唐朝以百户为里, 五里设乡,城内设坊。明朝实行里甲制。
古代社会救济的渠道:政府、宗族势力、慈善组织
中国古代的社会保障主要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在 封建社会后期,宗族及社会公益性组织的作用越来越大。
建国初期开展扶贫工作的特点 政府主导 ; 法律保障 ; 手 段和方式多样 ; 政府救助和民间互助相结合,扶贫开发与农村 经济体制改革相结合 。
新时期中国农村基层治理改革的特点。 从民间自发到政府主导;从局部试点到全国推广;立法保障;
体现特点:设专门机构、关注社会弱势群体、政府重视
优抚制度对象:老弱贫苦等弱势群体
鸠杖长约2米左右
秦汉时期,皇帝有时会赐给高龄 老人手杖---鸠杖,以示尊重。鸠杖 体现了秦汉政府对老人的优抚制度, 体现了对弱势群体的尊敬与赡养, 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传统,体现了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具有社会教化 职能。
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课件高中历史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样的意义?
者黄册与鱼鳞而已。 基础,每里一册,详列
户籍摊与丁税入收亩逐后渐,分国离家,征户黄系为发籍册焉主以,而赋的户鱼户役作为鳞系不用主册焉而以。必大田田一再为以削各(户弱户3)籍。人黄口为册、依和田鱼据土鳞、,图房册屋。
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经缚一维进,一互步相为削弱,互农为民补充和。手工业 鱼者鳞图从册而:可保以证田自赋由征出发 卖劳动用力”—,清促人进王庆了云商品经济发展。
说一说
你知道现当今政府是如何掌握人口情况的吗?
户口簿
身份证
人口普查
那么,古代中国政府又是如何掌握人口情况的呢?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六单元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课标要求:
了解中国古代以赋役征发为首要目的的户籍制度,以及有代表性 的基层管理组织;知道中国古代王朝在社会救济和优抚方面采取的重
5.隋朝——“大索貌阅”
大索貌阅:是隋朝推行的一项用以整顿户籍和赋役的措施。所 谓“大索”就是清点户口,并登记姓名、出生年月和相貌;所 谓“貌阅”就是将百姓与户籍上描述的外貌一一核对。“大索 貌阅”的实行既增加了国家赋税收入,也打击了豪强地主;同 时有利于增加国家的劳动力,减轻了民众的赋税负担。
效果:新增丁男万,新附人口164万,大大增加财政收入。
——《商君书》
材料3:(赵)高有大罪,秦王令蒙毅治之,毅不敢阿法,当高罪死,除其宦
籍。——《史记·蒙恬列传》
户籍的主要功能:征收赋税及征派兵役;限制人口流动;维护社会 治安;控制职业,固定身份;维护等级特权。
(2)阶段 时期 措施
具体内容
汉朝 编户齐民
管理:丞相主管全国户籍工作,地方政府有专人主管地方户籍 单位:户是政府征派赋役的单位 维护:政府定期进行人口普查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课件(共49张PPT)
(九)明朝
祁门县江寿户帖
材料 洪武三年,太祖籍天下户口, 置户帖户籍,具书名、岁、居地。 籍上户部,贴给之民。
—— 《明史•食货志》
户部洪武三年十一月二十六日钦奉圣旨 “说与户部官知道,如今天下太平了也,止 是户口不明白俚,教中书省置下天下户口的 勘合文簿户帖。你每(们)户部家出榜,去 教那有司官将他所管的应有百姓,都教入官 附名字写着他家人口多少,写得真着,与那 百姓一个户帖…”
举措 常平仓制度
材料 寿昌遂白令边郡皆筑仓,谷贱时则增其贾而籴, 以利农,谷贵时减贾而粜,名曰常平仓。
――《汉书·食货志上》
(二)社会救济
实施者
地位
举措
汉朝 常平仓制度
政府
主体
隋唐 既重视官方储备,也大力提倡 民间积储(义仓、社仓)
宗族
辅助,宋朝兴起
慈善组织
“天下第一仓”
材料 隋文帝于开皇三年“以仓库尚虚,卫州置黎阳仓,洛州置 河阳仓,陕州置常平仓,华州置广通仓,转相委输,漕关东之粟以给
材料 (元朝)将其全部人户,以职业、民族、宗教的不同,而划分为多达数十 种“户计”……民户户计数量最多,占全国总户数的80%左右,是元朝诸色户计中 最基本的户计,是元朝赋役的主要承担者。
——高树林《元朝民户研究》
元至元年 间湖州路 户籍文书, 登载了322 叶900户的 人口事产 营生信
元湖州路户籍文书第二 册叶三“吴万三”户
的原作因用:则中退央居集其次权了制。度清的政不府断下令强彻化底;废统除治人者丁编的审改,革户;籍农管民理制的度反正抗式斗退争出;历史商舞品台经。 济的发展;土地兼并和租佃关系的演变;财政危—机—;《重中农国抑户商籍制思度想的的历影史响考。》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演变的原因。
评价中国古代户籍制度
评价中国古代户籍制度
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是一种历史悠久、影响深远的社会管理制度,其特点和评价因时代和地域的不同而有差异。
以下是一些对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评价:
正面评价:
1.社会稳定和治理:古代户籍制度有助于社会的稳定和治理。
通
过对人口的准确登记,政府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人口的结构、分布等信息,有利于实施有效的管理和治理。
2.军事用途:户籍制度在战争时期具有重要作用。
政府可以根据
户籍调动人力资源,征召士兵,形成强大的军队,从而增强国
家的安全性。
3.财政收入:户籍制度有助于财政管理。
通过纳税和徭役等方式,
政府能够收取相应的财政收入,用于社会建设和公共事务。
负面评价:
1.社会等级和歧视:古代户籍制度往往与社会等级和身份紧密相
连,导致了社会的分化和歧视。
高等级人士享有更多的权利和
福利,而低等级人士则受到限制和排挤。
2.地方差异和不公:户籍制度存在地方差异,不同地区的户籍标
准和待遇可能存在不公平。
这可能导致人们在选择迁移地点时
受到限制,影响了社会的流动性。
3.限制个人权利:古代户籍制度限制了个人的自由和权利。
一旦
被纳入户籍,个人的职业、迁徙等方面的选择可能受到制约,
影响了个体的自主性。
总体来说,古代户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社会的管理和稳定,但也存在一些不公平和歧视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社会已逐渐趋向更加平等和包容,许多国家也改革了户籍制度,以适应社会的多样性和个体权利的尊重。
课件1: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三、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1.原因: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每逢自然灾害发生时,人民生活缺少 保障,这就需要国家和社会提供必要的、及时的救助。 2.作用:社会救济为民众提供一定的生活保障,以保证人口繁衍和正 常生产活动的进行,有利于维护统治。 3.主体:历代社会救济的主体是掌握大量资源的政府,民间组织 处于辅助地位。
5.唐朝 表现:唐承隋制,管理更严,户籍三年一造。 6.宋朝 (1)内容:宋朝户籍分主户与客户。主户指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 户,客户指没有土地的佃户。 (2)结果:到1072年,客户所占比例下降,为国家承担赋役的主户人口 所占比例相应上升。
7.元朝 (1)分类:按职业可以分为军户、民户、匠户、站户等,统称为“诸色 户计”。 (2)内容:一旦定籍,世代相袭,不得变动。 8.明朝 (1)内容:继承了元朝以职业定户籍的做法,户籍分民籍、军籍、匠籍 等。 (2)表现:户籍册称“黄册”。以里甲制为基础,每里一册,详列各户人 口、 田土、房屋。
4.如果说郡县制之下的社会稳定性在于权力的集中以及基层社会中 的宗族伦理治理方式,那么周天子治域下的分封制内在的稳定性在 于( ) A.财富大小 B.血缘亲疏 C.等级秩序 D.权力高
答案 C 解析 分封制与财富无关,故A项错误;强调血缘亲疏的是宗法制,故B 项错误;分封制通过层层分封,建立起严格的等级制度,有利于维护统 治,故C项正确;古代的政治体制都体现权力高低,故D项错误。
汉承秦制而有所变革,户籍制度更为完善、更为严格。当时的户口 登记,县、里、爵、名、年庚,依次登录,前面还缀有现任身份。不 过,在西汉初,除男子要登录年龄外,其他人恐怕是只书县名数即可。 随着口赋、算赋的征收,所有成员均需登录年庚。后来,由于赀算的 征收,对家庭资产的登录也成为户籍登录的一项内容。至武帝时代, 汉代户籍制度臻于成熟。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在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主要功能有三个方面。
首先,户籍制度作为一种人口管理制度,用于记录人口的基本信息,包括人口数量、性别、年龄、出生地、籍贯等信息,以便政府统计和管理人口。
其次,户籍制度是一种身份认证制度,通过户籍簿的记载,可以确定每个人的身份,以便政府、社会和个人在各种事务中确认和使用。
第三,户籍制度作为土地管理制度的一部分,用于确定每个家庭的土地属性和使用权,以实现土地的合理分配和管理。
在中国古代,户籍制度在实施中出现了一些特点。
首先,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以家庭为基本单位,每个家庭都有一个户籍。
每户之间有明确的区分,不同家庭所在的地方可能有不同的政府管辖。
其次,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对人口进行了分类,分为籍贯户籍和非籍贯户籍。
籍贯户籍是指一个人出生地所在地的户籍,称之为本籍,非籍贯户籍是指一个人外地的户籍。
这种人口分类对于政府来说,便于统计和管理人口的迁移情况。
此外,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在法律和社会福利方面也有重要影响。
在户籍制度下,家庭成员有明确的法律地位和权利义务,也能享受到一定的社会福利待遇。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相互依存。
古代中国政府通过户籍制度进行统计,了解人口的数量和分布,以便调整社会资源的配置和布局。
政府可以通过人口普查来掌握人口情况,采取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比如安排人口迁移、建设城市、分配土地、确定税收等。
另外,户籍制度也方便政府对人口进行管理,比如人口迁移时需要办理户口迁移手续,政府可以通过户籍记录来核实人口的迁移情况。
同时,政府还可以通过户籍制度约束和管理人口,确保社会秩序的稳定和治安的良好。
然而,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弊端。
首先,户籍制度对人口流动的限制较大,不利于人们的自由迁移和流动。
比如,非籍贯户籍人口往往会受到各种限制,比如在求职、就业、子女入学等方面存在不平等待遇。
这种制度限制了人们的自由选择权和发展机会。
其次,户籍制度在其中一种程度上也加剧了社会不平等的现象。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课件 第6单元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的占有情况,便可依据黄册征收赋役,故C项正确;土地兼并的根源是封建土
地私有制,黄册制度没有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排除A项;题干材料与租佃关
系无关,排除B项;黄册制度不能促进人口增长,排除D项。
一
二
二 中国古代的社会救济
【材料一】 在对各种天灾人祸的处理过程中,社会救济毋庸置疑地成为解 决政府和民众之间问题的纽带,这也是历代进行社会救济的主要背景和因 素。……宋朝的社会救济思想主要体现在政府、社会精英以及广大社会 民众三个方面。危机出现,正是统治者发挥“仁政”思想的最佳时机。…… 宋朝建立了较为完备的仓储备荒体系,制定了较为完善的赈灾救荒法规,创 立了功能较为齐备的济贫恤穷设施等。
一
二
【素养阐释】 材料表明明朝初期流民问题严重,经济遭到重大破坏。为了加强对全国人 口的管理,明朝实行黄册制度,对明朝的社会统治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应 该根据材料从背景、目的、影响等多个角度进行合理的解释。考查历史 解释的素养。
一
二
[核心归纳]
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特征
1.地域性。因为人口与赋役之间密不可分,所以封建统治者千方百计地将
一
二
[核心归纳]
中国传统社会福利体系的特征
1.以低级福利为救助实态,呈现出制度保障的局限性。传统的慈善救济不
仅在救助水平上呈现出低级性,而且还具有选择性和区别对待的特征。
2.以传统文化为思想基础,呈现出制度文化的民本性。中国具有悠久的历
史文化传统,传统文化不仅博大精深,而且以仁义、民本为特征。
3.以问题解决为救助形式,呈现出制度结构的剩余性。剩余性的社会福利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六单元
历史
重点研习
一 明朝户籍制度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和社会治理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和社会治理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和社会治理在不同的时期和朝代有所不同,但总体上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 户籍制度:中国古代使用的户籍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当时的户籍主要用于统计人口和征税。
随着时间的推移,户籍制度逐渐发展完善,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管理制度。
汉代开始,户籍制度逐渐与土地制度相结合,形成了以家族为单位的户籍制度。
每个家族有一本族谱,记载家族成员的姓名、出生、婚姻等信息。
此后,户籍制度在历代统治者的改革中不断调整和变动。
2. 领导管理:古代中国的社会治理主要由领导和地方领导共同进行。
领导设立各级行政机构,负责管理国家事务和制定法律法规。
地方领导设立县、乡等行政单位,负责地方事务的管理。
领导通过征收赋税、颁布、管理土地、组织军队等手段来维护社会秩序和国家统一。
3. 社会阶级制度:古代中国的社会阶级制度主要包括士农工商四大阶级。
士阶是统治阶级,代表了统治者和知识分子,拥有特权和特殊地位。
农民是最广大的劳动者,占据了绝大部分的人口。
工商阶级是繁荣商贸、手工业的主要群体。
不同阶级之间的地位和权益有着不同的衔接和限制。
4. 社会秩序维护:古代中国的社会秩序主要依靠社会道德和法律法规来维护。
儒家思想对古代中国社会的治理起到了重要的影响,强调仁爱、孝道、礼仪等价值观念,以培养公民的品德和道德修养。
同时,古代中国也出现了一系列法律和刑法,用于规范人们的行为,维护社会秩序。
在某些时期,还存在着宗法制度,即以家族为单位进行社会控制的制度。
总体来说,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和社会治理是以家族为基础、以领导和地方领导为主导的,通过统计人口、管理土地、征税、制定法律等手段维护社会秩序和国家统一。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PPT课件
三 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扶政策 ——社会治理的保障
施
药
局
慈
幼
局
安 济 院
“狗彘[zhì]食人食而不知检(制止) ,涂有饿莩[piǎo]而不知发(打开粮仓,赈 济百姓) ,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 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孟子·梁惠王上》
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
“黄籍” “白籍”
“土断”
“大索貌阅”,重新核定户籍。唐承隋制,管理更严,户籍三年一造。
户籍分为主户(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与客户(没有土地的佃户)
按职业定户籍,如军户、民户、匠户、站户等,统称“诸色户计”,一旦 定籍,世代相袭,不得变动。 以职业定户籍,分民籍、军籍、匠籍等。 以里甲制为基础,制造户籍册, 称“黄册” 黄册和鱼鳞图册互为补充
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史记·萧相国世家》
特点:①汉承秦制
②丞相主管全国户籍工作,各
级地方政府也均有专门人员主管户籍 ③百姓编户入籍后,便成了封
建国家的“编户齐民” ④政府定期进行人口调查。
影响:①它的实行标志着我国古代完整的
赋税制度正式形成; ②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提供稳定的兵源 ③强化了对人民的控制;
七、元朝: 诸色户计、户籍世袭
元朝的户口类型复杂,按照职业分为军户、民户、匠户、站户等, 统称为“诸色户计”,一旦定籍,世代相袭,不得变动。
民族 蒙古人 色目人
汉人 南人
户别
军户、站户、猎户、蒙古户
军户、畏吾儿户、答失蛮户、也里可温
医户、匠户、酒户、丝绵户、姜户、阴阳户、礼乐户、僧 户、道户、盐户、军户、站户、猎户、儒户、河西户、契 丹户、舶商户、淘金户、女真户……等
课件2: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二、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 1.基层组织 (1)从秦汉到明清,县是最基层行政机构,下设直接管理民众的基层 组织。 (2)秦汉时期,县下设乡和里。乡设三老、啬夫、游徼,里设里正。 后代沿袭这种乡里制度,稍有变化。
(3)唐朝以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城内设坊,郊外设村,设里正、 坊正、村正。 (4)明朝实行里甲制,十户为一甲,一百一十户为一里,设甲首、 里长。
2.社会治理 (1)秦汉:建立什伍组织,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相 互监督。 (2)唐朝:实行邻保制度,以四家为邻,五邻为保,互相监督。 (3)北宋:王安石实施保甲法。 (4)明朝:王守仁推行十家牌法。 (5)清朝:清初实行里甲制,后来推行保甲制。
探究三 古代基层社会治理的特点和作用 材料 在古代中国,县以下基层社会,由具有强烈自治色彩的家族、 宗族、乡族等组织系列在行政司法、经济活动、精神生活等方面, 成为国家末端政权的补充。费正清曾说:“政府统治的活动可以区 别为两类,一类是往下只到地方县一级的正规官僚机构的活动,另 一类是由各地缙绅之家进行领导和施加影响的非正规的网状系统的 活动”……“地方长官只有在与当地士绅头面人物的密切合作下, 才能做他的工作。” ——摘编自张研、牛贯杰《清史十五讲》
探究二 对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认识 材料一 中国传统户籍制度源远流长……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 采用“编户”和“定籍”进行人口控制。秦国确立严格的户籍管 理制度。西汉实行口赋、算赋等的征收……《唐律•户婚律》规定 “父母在,子孙别籍、异财者,徒三年”,元朝的户籍制度将居 民按职业划分为若干种户,各户具有不同特权。明代户分军民匠 三等……随着清代“摊丁入亩”的实行,人口统计遂与“保甲编 户”正式结合起来,保甲法从此为清查户口所倚重。
2.具体措施: ①仓储制度:如官仓(常平仓)、义仓 ②灾荒赈济:如疏导安置流民、赈谷、赈工 ③赋税蠲免 ④医药卫生 ⑤养济制度(抚恤鳏寡孤独废疾):如尊老养老(鸠杖)、养病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