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克次体概述及主要致病性立克次体讲义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节肢动物作为传播媒介感染脊椎动物 宿主,其中啮齿类动物常成为寄生宿主和储 存宿主。
①
②
2.所致疾病
引起人兽共患病,多为自然疫源性疾病, 临床表现以发热、头痛、肌痛、皮疹、肝脾肿大 等为主要特征。
④ ③
立克次体的传播媒介 ①全沟硬蜱 ;②恙螨; ③人体虱; ④蚤
(诸欣平 苏川 人体寄生虫学第八版)
• 医学微生物学 (第9版)
所致疾病 流行性斑疹伤寒 地方性斑疹伤寒
恙虫病 人粒细胞无形体病 人单核细胞埃里希体病
• 医学微生物学 (第9版)
一、普氏立克次体(R.prowazekii)
(一)流行环节
传染源 --病人
传播媒介 --人虱
感染途径
虱粪—皮肤伤口 呼吸道吸入
人虱
人虱
人
人 流行性斑疹伤寒
(诸欣平 苏川 人体寄生虫学第八版)
希体病 腺热新立克次体(N.sennetsu) 腺热
传播媒介
人虱
鼠蚤、 鼠虱 蜱
蜱 蜱
蜱
螨 恙螨
储存宿主 人 啮齿类
啮齿类、犬 啮齿类 啮齿类、犬 啮齿类 鼠 啮齿类、恙螨
蜱 蜱 吸虫?
啮齿动物、鹿、 牛等
犬、鹿、啮齿 动物
鱼类?
• 医学微生物学 (第9版)
立克次体的共同特点
①为革兰阴性细菌; ②有细胞壁,但形态多样; ③专性细胞内寄生,以二分裂方式繁殖; ④以节肢动物作为传播媒介或储存宿主; ⑤多数是人兽共患病的病原体,在人类引起发热出疹性疾病; ⑥对四环素类抗生素敏感性高。
无形体科(anaplasmataceae)
• 无形体属:嗜吞噬细胞无形体(A.phagocytophilum) • 埃里希体属:查菲埃里希体(E.chaffeensis)伊文埃里希体(E.ewingii)
全孢菌科(holosporaceae)
• 医学微生物学 (第9版)
常见立克次体的分类、所致疾病和流行环节
立克次体穿入宿主细胞并生长繁殖,导致细胞肿胀、坏死,释放立克次体,引起第一次菌 血症。立克次体经血流扩散至全身组织器官的小血管内皮细胞,大量繁殖后再次入血,导致第 二次菌血症。 (4)脂多糖等毒性物质:由立克次体崩解释放,损害血管内皮细胞。
2. 临床特征
主要病理改变为血管内皮细胞增生,血管壁坏死,血栓形成,血管周围组织的广泛性病变。 主要临床表现为急性高热、剧烈头痛和肌痛、皮疹 。
4. 免疫性 细胞免疫 体液免疫 免疫病理
第二节
致病性立克次体 pathogenic rickettsia
• 医学微生物学 (第9版)
主要病原性立克次体的传播媒介和所致疾病
病原体名称 普氏立克次体 斑疹伤寒立克次体 恙虫病东方体 嗜吞噬细胞无形体 查菲埃里希体
传播媒介 人虱
鼠蚤、鼠虱 恙螨 蜱 蜱
• 医学微生物学 (第9版)
2. 培养特性
无性二分裂繁殖;需动物、鸡胚、组织细胞培养。
不同种类立克次体在宿主细胞内的位置不同。
种类 胞内分布
立克次体在宿主细胞内的位置
普氏立克次体
斑疹伤寒立克次体
分散细胞质内
分散细胞内外
恙虫病东方体 近胞核处成堆
• 医学微生物学 (第9版)
1. 流行环节
二、致病性和免疫性
立克次体概 述及主要致 病性立克次
体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主要致病性立克次体
• 医学微生物学 (第9版)
重点难点
掌握
1.立克次体的概念及共同特点; 2.主要病原性立克次体的传染源、传播媒介和致病性。
熟悉 立克次体的主要生物学性状。
了解 立克次体感染的病原学诊断及防治原则。
第一节
概述 introduction
• 医学微生物学 (第9版)
一、生物学特性
1. 形态与结构
球杆状,大小约(0.3~0.5)μm× (1.0~2.0)μm,有肽聚糖细胞壁, 革兰染色阴性,常用Giemsa染色法、 Gimenez染色法或Macchiavello染 色法
斑疹伤寒立克次体,扫描电镜,bar=1 μm (李凡 徐志凯 医学微生物学第八版)
属 立克次体属
群
斑 疹伤 寒群
斑 点 热 群
东方体属
无形体属
埃里希体属
新立克次体属
种
所致疾病
普氏立克次体(R.prowazekii) 流行性斑疹伤寒
斑疹伤寒立克次(R.typhi)
地方性斑疹伤寒
立氏立克次体(R.rickettsii) 落矶山斑点热
澳大利亚立克次(R.australis) 昆士兰蜱热
• 医学微生物学 (第9版)
一、立克次体的分类及主要致病性立克次体
立克次体目(rickettsiales) 立克次体科(rickettsiaceae)
• 立克次体属:普氏立克次体(R.prowazekii)、斑疹伤寒立克次体(R.typhi) • 东方体属:恙虫病东方体(O.tsutsugamushi)
• 医学微生物学 (第9版)
(三)微生物学诊断
1. 标本采集
急性期病人血液或病灶组织标本 血清学试验需采集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 分离培养
细胞培养 鸡胚接种 动物接种
需在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进行
二、致病性和免疫性
3. 致病机制
(1)入侵门户和到达部位:经皮肤、结膜或黏膜侵入人体后,通过淋巴管及血流播散 至全身。立克次体属主要侵犯小血管及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埃里希体属和无形体属主要 感染骨髓来源细胞。 (2)立克次体属的主要致病物质及其致病作用:①黏附素OmpA和OmpB与宿主细胞 表面受体的结合;②磷脂酶A的溶膜作用;③Ⅳ型分泌系统(T4SS)将立克次体的 DNA和蛋白质转运入宿主细胞浆。④立克次体进入胞浆大量繁殖,产生脂多糖等毒性 代谢产物,引起血管内皮细胞病变。 (3)免疫病理损伤
康诺尔立克次体(R.conorii) 地中海斑点热
西伯利亚立克次体(R.sibirica) 北亚蜱传斑点热
小珠立克次体(R.akari)
立克次体痘
恙虫病东方体 (O.tsutsugamushi)
恙虫病
嗜吞噬细胞无形体
人粒细胞无形体
(A.phagocytophilum)
病
查菲埃里希体(E.chaffeensis) 人 单 核 细 胞 埃 里
人虱
流行性斑疹伤寒的流行环节
• 医学微生物学 (第9版)
(二)致病性
1. 主要致病物质及其致病机制
(1)微荚膜黏液层: 黏附作用、抗吞噬作用; (2)OmpA和OmpB等表面蛋白: 与小血管细胞表面相应受体结合,激活信号通路,引起吞 噬细胞趋化及活化吞噬作用; (3)磷脂酶A:溶解宿主细胞膜或细胞内吞噬体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