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教案-元朝的建立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1 最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节元朝的建立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本节学习重点:

1、蒙古族居住地区和统一的领导人;

2、蒙古汗国建立的时间、地点、建立者;

3、元朝建立的时间、都城、建立者;

4、元灭南宋和统一全国的时间;

5、文天祥抗元;

6、元朝大一统促进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表现(特别是回族形成的时间和加强对边疆的管辖);

7、元朝的中央和地方制度(特别是行省制度);

8、元朝灭亡的时间。

一、蒙古的兴起

1、居住地区:

2、蒙古统一:①背景:

②领导人:

③结果:

3、蒙古汗国建立:①时间:

②地点:

③建立者:

4、成吉思汗的对外战争:①时间:

②地区:A、

B、

C、

二、忽必烈建立元朝和统一全国

1、元朝建立:①背景:年灭,后来招降,征服

②时间:

③建立者:

④都城:

⑤影响:

2、统一全国:①1276年

②1279年

3、、抗元

三、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1、元朝的疆域:①特点:

②统治范围:

2、元朝大一统促进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①民族迁徙:A、汉族人民:

B、边疆各族:

③回族形成:、A、原因:

B、时间:

④加强对边疆的管辖:A、西藏:

B、台湾:

四、元朝的制度

1、目的:

2、中央:①中书省:A 、

B 、

②枢密院:

③宣政院:

3、地方:行省制度:①目的:

②名称:

③官员:

④影响:

五、元朝的灭亡

1、元末农民起义军的名称:

2、元朝灭亡的时间:

基础网络

年,他在斡难河源召开大会,被推为大汗,尊称成吉思汗。蒙古汗国建立。

阿拉伯人与汉、蒙、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通婚,

(台湾)的管辖。

①政治腐败、徭役沉重和经济掠夺,阶级矛盾空前尖锐。 ②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最终导致农民大起义。 1351年,刘福通领导三千余人起义。义军头包红巾,称为红巾军。各地纷纷响①刘福通转战数年,遭元军镇压而失败。 ②朱元障在抗元中强大。1368年攻占大都,灭亡元朝。 重点、难点、考点

1、如何评价元的统一和文天祥抗元

元朝的大统一:

①结束分裂局面,奠定长期统一的政治局面;

②促进了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和边疆的开发;

③为科技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④加强了中外文化交流和中西交通的发展。

⑤促进了蒙古族的汉化及向封建社会转化

另一方面,当时蒙古社会的生产方式,远较汉族生产方式落后。蒙古贵族在统一的征服战争中,表现出的掠夺性和残酷性,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很大的损失。这必然激起被征服地区人民的强烈反抗。文天祥抗元,反抗元军的掠夺和屠杀,保卫当地人民的生命财产,无疑这种反抗战争是正义的。文天祥被俘后,不怕威胁利诱,坚贞不屈,从容赴死,表现了崇高的气节。其高尚的气节,已成为中华民族性格的象征。

历史问题是复杂的,对历史问题的分析不能采用肯定一面、否定一面的简单方法,而应进行多侧面、多角度的分析。

2、元朝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表现

(1)汉族人民大量到边疆,开发了边疆经济

(2)黄河流域的契丹、女真人,与汉族融合,元朝时被视为“汉人”

(3)形成新的民族——回族

(4)元朝时,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行政区,设澎湖设巡检司,管辖琉球

3、元朝民族融合的原因、形式、特点

(1)元朝时期为什么会出现民族融合的高潮?

唐朝以来数百年间的战乱、迁徒、杂居,使民族融合成为历史发展的主流;元朝实现国家的统一有利于各族人民这一步交往与融合。

(2)元朝民族融合有何显著特点?

形式多样。如:各民族间生产方式、技术的融合:契丹和女真人的汉化;新的民族回族的诞生

(3)元朝促进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特点有哪些?

前提条件:空前辽阔的疆域便利了各族人民的交流:基本内容:民族融合形式多样,高潮迭起。重要手段: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理。

(4)同汉、唐相比,元朝对边疆地区管辖有何新的突破:

中央政府首次对西藏、台湾、澎湖、云南等边疆地区实:行有效管理。

思考题:

1、简述耶律阿保机、元昊、完颜阿骨打和成吉思汗的主要活动

2、简述元朝统一全国的过程。试分析元朝统一的原因和意义。

3、怎样看待元朝的统一和文天祥抗元?

4、元朝统一促进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表现有哪四个方面?主要体现为哪两个主题?

5、元朝健全统治机构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比较唐朝、西夏和元朝中书省的区别,并分析行省制度的历史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