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怀疑与学问》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 诵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2)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大意。

(3) 理解本文运用分论点层层深入论证中心论点的写法。

(4) 学习本文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的语言。

2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抓住关键语句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能力。

(2) 理解论证的层次和过渡句的作用。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怀疑与学问的关系及求学中要善于“疑”的道理。

认识“怀疑” 、“思
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
(1) 诵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大意。

(2) 理解论证的层次和过渡句的作用。

(3) 理解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运用。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阅读、概括,逐步提高学生阅读议论文的能力。

教学方法: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古人云:“学贵有疑” 、“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

我国当代有一位著名的史学家叫顾颉刚,他幼年读的书多,知识面广,并且读书时就不肯盲从前人之说,敢于提出疑问。

有一次,他看见一个饭碗,上面画着许多小孩,有的放纸鸢,有的舞龙灯,有的点爆竹,题为《百子图》。

他知道文王有100 个儿子,以为这一幅图画的是文王的家庭,就想考证一下文王的儿子。

他从常见的书中只得到武王、周公等几个人。

他很奇怪,为什么这样一个名人, 儿子竟如此难考证。

后来才知道文王百子说是从《诗经》中来,只是一种谀颂之词,并非实事。

这就是做学问。

我们在学习中要心存疑问,勇于提问,不耻下问,随时反问,善于提问,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

今天,就让我们来一起学习顾先生的一篇著名的议论文——《怀疑与学问》。

二学生朗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1 给加点字注音:
程颐.(yí)虚妄.(wàng )步骤.(zhòu)大儒.(r ú)譬.如(pì)辨.别(bi àn)懒惰.(duò)腐草为萤.(yíng)2 解释词语:
辨伪去妄:辨别真假是非,丢弃荒谬不合理的东西。

停滞:因为受到阻碍,不能顺利的运动或发展。

不折不扣:不打折扣。

墨守:形容因循守旧,不求进取。

虚妄:没有事实根据的。

大儒:旧时指学问渊博的著名学者。

流俗:流行的俗见。

三学生默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 学生先读课文,独立思考并写出各段段意,然后四人为
小组讨论并选代表发表意见,其他同学补充,最后由教师指导并修改。

2 划分段落,归纳部分大意。

师生交流:
第一部分:(第1~2 段)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研究学问必须有怀疑精神。

第二部分:(第3~5 段)论证第一个分论点: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第三部分:(第6 段)论证第二个分论点: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四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布置阅读思考题:
1 投影出示思考题:思考题一:文章的论点是什么?总论点是如何提出来的? 思考题二:分论点是什么?分论点的提出有什么特点?分论点与总论点之间有何联系思考题三:试找出本文的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2 学生分组阅读课文,合作探究。

3 师生共同讨论并归纳:
(1)中心论点:研究学问必须有怀疑精神。

(2)分论点:
①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②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两个分论点之间应是递进关系。

可从文章概括两个分论点的一句话运用的关联词看出来。

这句话是“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采用的是表示递进关系的关联词语:“不仅⋯⋯也⋯⋯”。

教师点拨:文章开头提出中心论点之后,第3 自然段至第5 自然段先从消极方面进行论证,第6 自然段再从积极方面进行论证。

第6 自然段首句是承上启下的递进复句,精当地概括了前后两个分论点:“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 而前一方面的论述,又分为两层来论证中心论点:第3、4 自然段先说对传说要有怀疑精神,既然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这种证据有时又不
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而这种传说又不一定可靠,所以对于传说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即怀疑;第5 自然段扩展开来,又提出“不论对于⋯⋯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 的观点。

这样,本文议论的内容从对于传说的怀疑,进而扩大到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意义,进而转到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作用,层层深入论证,对怀疑精神在做学问过程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做了
全面而精当的阐述。

(3)试找出本文的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请各小组派代表在黑板上板书,评出归纳准确、简洁的学生,增加学生自学的兴趣。

4 请编写本文的阅读提纲,同组互评,选出优秀的提纲。

五练习:
1 教师提问:课文开头两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不能删去?学生讨论后回答。

教师明确:引导学生学习引用名言作为全文开头的写法。

开头两段用了引用名言的写法。

所引的两句古代名言,在全文中起了提出中心论点、充当论据的作用,并使开头显得新鲜活泼,所
以不能删去。

2 教师提问:第
3 段在文章中起到哪些作用?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

教师明确:这段在文章中起到三个
作用:
(1)引出下文,使文章上下紧紧相联。

这段讲了做学问的一个必不可少的依据是“靠别人的传说”,自然就要出现一个问题——如何对待这“传说”,而下文紧接着就谈论这个问题。

(2)形成层进,使文章论说深入一步,进了一层。

这段讲学问的基础是什么,下面进一步讲如何对待这个基础,内容深入了。

(3)铺石垫基,使文章的说服力更加增强。

做学问应该如何对待传说这个关系到全篇中众议题的问题,本段虽未加以论说,而“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这点已在本段得到说明,这就为后文论述做学问应该如何对待传说垫下了基石,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六小结: 本文论述了研究学问必须有怀疑精神的中心论点,强调了怀
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倡学者应有怀疑精神,不 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文中所说的治学要有怀疑精神,与遇事不动 脑,一味倚赖别人, 满天问的做法是有本质区别的。

文中所说的怀疑精神, 在第 4 节这样阐 述:“这一番事前的思索, 不随便轻信的态度, 便是怀疑的精神。

”可见, 文中所说的怀疑, 是建立在动脑筋思索的前提上的。

是真正求知,做学问的表现。

本文围绕着中心论点, 又分 设了两个分论点,分层次地进行论述,条理清楚, 中心明确。

这种论证结构和方法值得同学 们学习。

七 布置作业:
l 整理本文结构提纲,加深对课文理解。

2 继续朗读课文,试分析本文运用的论证方法。

附板书设计:
怀疑与学问
顾颉刚 中心论点:研究学问必须有怀疑精神。

证明
分论点:
①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②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第二课时
一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分析了文章的论点、论据和文章结构,这节课我们来探讨一下文章的论证 方法和语言特色。

二 学习新课:
1 明确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定义。

举例论证,是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道理论证,是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公认的定理 公式等来证明论点。

2 试举出课文中所用的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例子。

3 师生交流,教师适当点拨。

(1)课文中所用的举例论证: 第 4 自然段为了论证对于传说必须有怀疑精神这个观点, “腐草为萤”的例子并连续多次追问, 清楚地告诉人们做学问时怀疑的必
要性以及怎样以怀疑精神做学 问。

第 6 自然段为了论证怀疑是建设新学说、 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这个分论点, 举了清代 大学问家戴震幼年读书善疑多问的事例做论据,也很有说服力。

(2)课文中所用的道理论证:
第 5 自然段用关于“怀疑” 、“思索”、“辨别”的阐述和引用孟子的名言论证了“我们不 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
经过自己的怀疑” 。

第 6 自然段的说理是:“对于别人的话,不经过思索⋯⋯一切学问才会起 来。

”论证了
( 学生分组讨论五分钟 )
列举了古代“三皇、 五帝” 和
“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

教师强调:事实论据比较容易理解,道理论据却往往由于它与论证过程联系得十分紧密而不容易辨认。

因此,在分析道理论据时,我们要判断这个道理是否正确、合适,要将道理与有关事实联系起来,分析它们与论点之间的关系。

例如文中说:“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这既是论证的过程,又是道理论据。

联系文章的中心论点和文中所举戴震的事例,就会觉得作者的这个道理论据不但与论点紧紧相扣,而且是很有说服力的。

4 课文中除了运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外,还运用了其他的论证方法吗?学生思考后回答。

师生共同明确:本文还运用了4 处对比论证。

①第4 段“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从正反两方面说理,阐明“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之因。

②第5 段“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

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通过正反两方
面的结果,阐明“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的重要性。

③第6 段“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

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

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

在不断地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先从反面说理,后从正面说理,阐明为什么“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④第6 段“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先从正面概述事实,后据此事实从反面作一推理,阐明“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三再读课文,品味语言:
1 教师指出本文作为议论文,语言准确、精练。

请同学们划出相应的语句,朗读体会。

2 全班交流。

例:本文的语言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

如:“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

”这短短两句,几个字,把对传说“信”与“不信”,“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 的理由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以理服人,无可置疑。

又如:“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

”这是一个长句,70余字,对“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作了
准确的精辟的论述,蕴含着丰富的内容。

“一切学问家”中的“一切”包括古今中外的学问家,无一例外。

“不但⋯⋯,就是⋯⋯”准确地表达了作者的意思;“抱怀疑的态度”,“和书中的学说辩论”,“评判书中的学说”,“修正书中的学说”,具体、细致、深入、有序地说明学问家是如何才把“新学说”建“设”起来的;四个“常常”,多次重复词语,突出说明学问家是经常这样做的,表明这样做,这种精神,乃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这句是对上面论述的一个精当的总结,准确指出“这样”做是“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的必要条件,阐明了分论点“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更新”、针对“过去”的学说而言,“更善”,说明优于“过去”
的学说,“更新更善”,精当地说明了“新学说”的发展性,优越性。

这70 余字的长句,字字相宜,句句有用。

四拓展迁移:
以“我尝到了怀疑的甜头”为题,让同学说两三分钟话。

要求所举例子能证明观点。

五小结:
在我们学习了议论文后,就要学习实践写作简单的议论文,不断挖掘社会现象或问题的本质,提出我们新颖的见解,以培养自身的创新能力。

我们要学会从一个角度立论,注意立论要新颖,有独到之处,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把现象或问题的本质逐一剖析,从而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

六布置作业
1 整理笔记,查漏补缺。

2 “怀疑”是要有一定根据、一定的科学道理的“怀疑” 。

怀疑一切,打倒一切就会走向另一个极端。

请以《也谈怀疑》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条理清楚,论据充分。

附板书设计:
怀疑与学问
举例论证:a.譬如在国难⋯⋯消息。

b.听说古代有三皇、五帝。

c.听说“腐草为萤” 。

d.戴震善问的例子。

b.“在可疑⋯⋯学则须疑。

”(张载) c.“尽信书不如无书。

”(孟子)
道理论证:
a.“学者先要会疑” 。

(程颐)
顾颉刚
证明
中心论点:研
究学问必须有怀
疑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