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回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的回声—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论文关键词:纳西族民歌社会记忆
论文摘要:在早期的纳西社会中,民歌多以无意识的状态记录和传承本民族或族群的文化和历史。唐宋以后,很多民歌被纳西族东巴教所提炼、吸收,上升为精英记忆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随着东巴教的兴盛,纳西民歌的内容和形式也不断受到东巴教的影响,形成相互吸收、借鉴的双向互动关系。在某种程度上,民歌具有沟通草根记忆与精英记忆的桥梁作用。现代社会文化背景下,纳西民歌的内容与形式更加多样化,纳西人正在用自己的视角和形式,不断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社会记忆。
“社会记忆”是指所有在一个社会中借各种媒体保存、流传的“记忆”。该记忆是一种集体社会行为,每一种社会群体皆有其独特的集体记忆,它是一个特定社会群体成员共享往事的过程和结果。但由于“一些特别的心理倾向,或心灵的社会历史结构的影响,人们对于过去的记忆常常是选择性的、扭曲的或是错误的”。由于记忆的选择性和不同社会阶层的不同心理倾
向,一个社会的“社会记忆”通常被分为三大层次:(1)由掌握政治权利的政治主体所控制的政治记忆;(2)由把握社会前沿主流文化方向的精英控制的精英记忆;
(3)存在于社会主体,即普通民众中的草根记忆。社会记忆既可以通过文本的形式,也可以通过非文本的形式得以保存。
民歌即民间歌曲,是指广大人民群众在生活、劳动中自己创作、自己表演、自己欣赏、自己传播的歌曲口。它是我国流传面最广、受众最多的一个音乐品种,尽管它在历史上一直受到统治阶级的排斥和压制,但由于民歌大多反映的是人民的乡土生活和情感经历,在各民族中它依然有着顽强的生命力,是我国民间音乐的宝贵财富之一。民歌的歌词生动记录了不同民族、不同历史时期人民的生产、生活面貌。历史悠久的纳西族民歌,深深植根于纳西人的日常生活,除了娱乐、审美的功能外,它甚至贯穿了纳西人从出生到死亡的各个人生阶段,出现在纳西族众多的人生仪式和宗教仪式上。那么,在某种程度上,纳西民歌是否具有沟通草根记忆与精英记忆的桥梁作用?现代社会文化背景下的纳西民歌,其草根记忆的属性是否仍然存在?我们能否认为纳西民歌就是纳西人“历史的回声”呢?
纳西族民歌及其演变
在早期纳西族社会中,民歌多以无意识的状态记录和传承着本民族或族群的文化和历史。唐宋以后,很多民歌被纳西族东巴教所提炼、吸收,上升为精英记忆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随着东巴教的兴盛,纳西民歌的内容和形式也不断受到东巴教的影响,形成相互吸收、借鉴的双向互动关系。20世纪5o年代以后,受到社会变迁的影响,纳西族民歌也产生了很大变化。无论在民歌的题材还是曲调等方面,都形成了一个比较明显的分水岭。也正是在这一时期,纳西人孕育出了大批以时代为主题,兼容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音乐风格的“新纳西民歌”。因此,笔者在下文中,将产生于2o世纪5o年代以前的纳西民歌统称为“传统纳西民歌”,而创作于2o世纪5o年代之后的称为“新纳西民歌”。
传统纳西族民歌由于其产生、发展的地理环境、语音方言、生活习惯、宗教信仰和经济发展程度等众多因素之间都存在差异,从而使得东、西两地的民歌曲调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风格和特点。一般以玉龙雪山为界,将传统纳西族民歌分为东部民歌和西部民歌两大部分(纳西族音乐文化人和文光先生提供资料)。东部民歌曲调热情高亢,歌唱性较强,由于居住海拔相
对西部要高,因此多以游牧生活为歌唱主题。西部民歌的曲调比较突出吟诵性或吟咏性,因此音调凄苦委婉,以中、低音区为主,歌唱主体多为田问劳动生活。在唐代以前的汉文史料中,尚无有关纳西民歌产生时间的明确记载。在东巴经典《创世纪》、《鲁般鲁饶》中,都有关于纳西族先祖丁巴什罗使用口弦和葫芦丝等民间乐器的记述。1991年,在大具虎跳峡至鸣音乡洪门口的金沙江沿岸一带发现的“金沙江崖画”中,发现有古人类的游猎生活场景以及原始宗教祭祀和乐舞的场景为表现内容的历史遗存。被列为全国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纳西民歌“热美磋”,用男声的低吟和女声“咩咩”(模仿羊叫)的原始多声部合唱形式,生动地反映了纳西族先民居无定所、以游猎为生的生活场面。据粗略估计,传统纳西民歌的早期雏形应在远古游猎时代就已存在。唐、宋两朝,是纳西民歌与东巴文化相互交流与借鉴的大融合时期,形成了东巴宗教歌曲与民间歌曲相互混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特殊共生形式。特别是唐武德元年(618年)初,东巴象形文字逐渐被创制和使用。其中不乏大量有关当时民间乐器、歌舞的文字,为我们回顾和探寻唐宋时期纳西族音乐历史提供了最为真实、生动的佐证。从一些东巴象形文字中,我们已经可以非常形象地看到纳
西古歌的一些音乐特点,甚至演唱技巧。例如:“唱”字,学者杨德望就曾专门撰文《金沙江大湾的旋律——纳西音乐的颤音色彩》探讨了东巴象形文字中对“唱”的造型体现与纳西音乐风格问的相互关系。纳西人在创制“唱”字时,用直线形象地表示歌唱时从口腔发出的气流,又用波浪线表示传统演唱技巧“若罗”,即大幅度的波音和颤音。《蛮书》记:“磨蛮,亦乌蛮种类也……男女皆披羊皮。俗好饮酒歌舞。”清代,是纳西族传统大调,纳西语称“本咨”,即纳西族民间叙事歌的汉语俗称的大发展时期。大调包括:欢乐调、苦情调、相会调和习俗调4大类。
新纳西民歌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o世纪5o年代以后到改革开放前,第二阶段是2o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至今。自1949年7月1日,丽江正式解放[4](p1q2)以来,纳西族出现了很多歌颂党的正确领导、期盼未来美好生活的新民歌,这些新民歌有的采用纳西族传统民歌调子演唱,有的是直接由“知青”教的其他歌曲。这些“知青歌”给纳西族人民带来了很多不同风格的音乐形式。其中最典型的就是至今仍然流传于广大纳西群众中的“阿哩哩”和“唠喂歌”,这些新民歌反映了纳西人民创建美好未来的信心和祝愿,旋律、曲调也完全突破了过去的哀伤
与哀怨,变得欢乐热烈、流畅动听。还有些民歌手中是“文学高手”,他(她)们运用纳西族文学修辞手法“增琚”,把党和国家的政策编成新词填入传统曲调中,使得一部分的传统曲调在新民歌中也得到了很好的继承和发展。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新纳西民歌出现了另—个蓬勃发展的时期。丽江旅游业的辉煌,不仅给纳西人民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带来了越来越多的信息和文化。音乐也是这样,随着多元文化在丽江的交汇与融合,纳西音乐也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众多当代纳西音乐人,运用现代音乐手段,创作出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新纳西民歌。
纳西族民歌中的社会记忆
语言和音乐是人类用声音作为媒介,来表达思想感情、沟通信息的两种不同的成系统的行为方式。没有一个民族的传统音乐不反映其语言的特点,也没有一个民族的传统音乐可以脱离它的语言而存在四。由歌词和曲调组成的民歌,可以说是语言同音乐的结合。纳西族民歌与纳西语也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传统纳西族民歌全是用纳西语演唱。传统纳西族民歌歌词一般以五言、七言居多,可谓“诗、歌一体”,其中需要使用大量古纳西语和古谚语。比如:“xiyuqnvmeni,wuyuqggeqmeherq”,意为“嫉妒他人者,自己难顺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