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透镜及其应用》教材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透镜及其应用》教材分析
一、本章内容在知识体系中的地位
本章是在光现象的基础上、讲述透镜及透镜的实际应用.主要内容有:透镜的初步知识;生活中的透镜:放大镜、照相机、投影仪;眼睛和眼镜;显微镜和望远镜.编者把这些内容放在一起、具有理论联系实际的特点.这些内容都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体现了新的课程标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发展的理念.
二、本章课程目标
《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与《义务大纲》中的教学目标不同.它不仅有知识与技能目标;还有过程与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前者属于知识技能目标、后者统称为体验性要求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⑴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
⑵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⑶了解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①了解凸透镜的应用——放大镜、照相机、投影仪.
②了解人眼成像的原理、了解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
③了解显微镜和望远镜成像的道理及其应用.
2、体验性要求目标:
⑴经历:观察凸透镜的成像过程、能在观察的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
⑵反应:能在经历的基础上表达感受(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现象的主要特征).
⑶领悟:初步形成爱科学的态度、愿意探究的精神、与他人协作的意识、勇于创新的精神等.
三、对课程目标的理解
1、现《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与原《义务大纲》中的教学目标的比较:
现《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与原《义务大纲》中的教学目标相比、知识目标有所降低、但能力目标、意识目标提高了.
⑴原《物理大纲》中的教学目标与现《课程标准》课程目标:
①原《物理大纲》中本章的教学目标:
知道:什么是凸透镜的主光轴、光心、焦点和焦距
知道: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
凸透镜知道:利用凸透镜能产生平行光
知道:凸透镜成放大、缩小的实像和成虚像的条件、及这些
透镜像的特点、能根据所给的条件判断凸透镜的成像情况
知道:照相机、幻灯机和放大镜的原理
凹透镜知道:凹透镜的发散作用.
②现《课程标准》中本章的课程目标
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
了解:生活中的透镜放大镜、照相机、投影仪.
凸透镜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了解:眼睛和眼镜.
透镜了解: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了解:显微镜和望远镜.
凹透镜认识:凹透镜的发散作用.
⑵两种目标的比较分析:
与《物理大纲》相比、其中有三处不做要求、如:知道什么是凸透镜的主光轴、光心、焦点和焦距;知道利用凸透镜能产生平行光;能根据所给的条件判断凸透镜的成像情况.还有知道凸透镜成放大、缩小实像和虚像的条件、及这些像的特点、降为知道成像的规律.凸透镜成像的应用由原知道降为现在了解层次、而原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是指导性学生实验、现改为探究性的学生实验、能力方面比《义务大纲》中的要求高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也高了.明显的体现出"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这一教学理念.
新《课程标准》中、将科学探究列入内容标准、旨在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
2、本章教学的重点及难点:
⑴重点:透镜是照相机、投影仪等光学仪器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透镜对光的作用和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本章的中心内容、也是本章教学的重点.对于探究性活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也是本章教学重点、重点应解决如何探究、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归纳结论、评价等.
⑵难点:"平行光源"的解决是做好透镜对光的作用的关键、所以是教学中的难点.另外、帮助学生自己进行知识建构、如何写探究报告、也是教学中的难点.
3、对教材的灵活处理:
从教科书中的五节内容来看、有些内容属于《标准》要求的内容、有些内容不属于《标准》要求.对教科书的这些内容、我们老师可按教科书讲、也可自主选教材、尽情发挥.有些内容老师不必担心学生学不会怎么办、《标准》把这些知识内容作为载体、以达到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兴趣、愿意探究、敢于创新等能力的目的.老师不可能将庞大数量的信息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塞给学生.因此必须改变"只有讲过才算教过"的观念.许多内容可以精选、精讲、点到为止.更多的内容、如凸透镜成像的应用——显微镜、望远镜、照相机、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和其他补充材料(包括视听材料)、搜集各种形式的信息、除了教材介绍的内容外、老师还可以结合本地实际准备几个相关的小课题让学生去做、调查研究.例如、在学习凸透镜成像和照相机的原理后、可让学生调查商店中各种照相机的价格和功能、并分析它们的关系.
4、弄清课程目标之间的关系:
从课程目标的分层看、分为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教学要落实好这三种目标、必须弄清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只有弄清关系教师才能研究好每一节课、准备好每一节课、老师在备课中才能有针对性的备好提问、引导、组织性的问题. 基于这种要求、如何处理好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呢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应引导学生
的学习、经历的大过程如下:
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通过知识与技能的探索过程、掌握一定的物理知识与技能;在物理的知识与技能的探索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通过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时的相似过程、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从而不断的使学生掌握一些简单的研究方法;然后通过过程与方法的获得过程、使学生初步形成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教学循环.然后这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又促使学生进一步再去探索新的知识与技能、从而又开始了一个新的循环.因此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可以这样说:
知识与技能是实施探究过程获得方法的载体;过程与方法是形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营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探索知识与技能的动力.
显然在每一个循环中、过程与方法处于知识与技能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因此使学生经历过程、掌握方法是施教的关键.抓住了这一点就等于抓住了教学的最终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实现渠道.
四、本章教材有以下特点
1、教材选择的内容更贴近生活:
教科书贴近《标准》中的要求、它不仅贴近学生生活、还贴近科学研究.凡贴近生活的内容增加了、对原教材中的繁、难、旧的知识内容就进行删除或降低要求.例如、原教材中的幻灯机删除、换成了学生身边的学校常用的投影仪来代替、使学生看得见、容易观察、容易理解、进而理解电影院用的放映机、照相馆用的放大机的原理也就容易了;还增加了人的感官器官:眼睛和矫正用的眼镜、使学生对眼的卫生常识更容易理解和爱护;还增加了生物课上常用的显微镜、这样使学生使用起来易操作、易理解;还增加了外出旅游常用的望远镜、观察宇宙用的天文望远镜、开拓学生的视野.
尝试将物理知识和实际生活相结合、是《标准》提倡的学习方法之一.例如、从生活中的透镜——放大镜、照相机、投影仪到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然后联系到生活实际——眼睛和眼镜、又联系到社会科学——显微镜和望远镜.这种安排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理念.
2、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课程把过去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转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所有的知识内容基本上都是通过探究总结得出的、因此要引导好探究的过程、指导学生观察好现象、使他们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表象、以具体的生动的感性认识为基础掌握知识、而不是生硬地记忆结论、同时也注意了鼓励将信息技术渗透在物理教学中、在参与的过程中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3、学生动手动脑机会多:
教科书中差不多每节课都有"想想做做"、节后都有"动手动脑学物理".本章中共有"想想做做"三个、"动手动脑学物理"五个、"探究"一个.要尽量引导学生动手去做、培养学生的动手习惯和通过实验研究问题和思考问题的习惯.这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更有助于培养学生自己动手研究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终生对科学的探索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