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城镇体系规划文本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落实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实现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进程,加强城镇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协调,促进全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特编制《河南省城镇体系规划(2001-2020年)》(以下简称本规划)。

第二条本规划是宏观调控和引导全省城镇化进程和城镇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全省城镇化与城镇发展的基本战略方针和政策。

全省各市域、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及各级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应以本规划为指导。

第三条本规划宏观调控我省城镇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完善省域城镇体系布局,促进和加快城镇化进程;实施区域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共建共享,防止重复建设,降低区域开发成本,提高城市和区域的整体竞争力;控制对区域发展不利的开发活动,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保障可持续发展。

第四条本规划下列涉及区域协调发展、资源利用、环境保护、风景名胜资源管理、自然与人文遗产保护、公众利益和公共安全等方面的内容为强制性内容,必须严格遵守。

(一)省域内必须控制开发的区域。

包括:自然保护区、退耕还林(草)地区、大型湖泊、水源保护区、分滞洪地区,以及其它生态敏感区。

(二)省域内的区域性重大基础设施的布局。

包括:高速公路、干线公路、铁路、机场、区域性电厂和高压输电网、天然气门站、天然气(煤制气)主干管、区域性防洪、滞洪骨干工程、水利枢纽工程、区域引水工程等。

(三)涉及相邻城市的重大基础设施布局。

包括:城市取水口、城市污水排放口、城市垃圾处理场等。

第五条全省各类重大项目的选址,都必须以本规划为依据,符合本规划确定的布局和原则。

第六条本规划的主要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及实施细则》、《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河南省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暂行规定》、《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国发[2002]13号)、《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

第七条本规划适用于河南省全部行政区域范围。

第八条本规划期限为2001-2020年,其中近期为2001-2010年,远期为2011-2020年。

第二章城镇发展总体战略
第九条全省城镇发展战略指导思想是:
1、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立足中原,承东启西,连南接北。

从有利于建立统一、开放、有序的市场体系出发,在城镇产业的选择、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广泛开展区域协作,促进具有中原特色的市场体系建设。

充分发挥城镇的中心作用,组织城镇发展区,培育城镇发展轴,使生产要素向城镇集聚,推动城镇化进程。

2、结合经济社会发展, 产业带动,双向推进,三头并举。

立足产业发展,解决省域城镇发展的矛盾和问题,建立空间组织有序、职能分工明确、规模结构适宜、城乡协调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协调的省域城镇体系。

走“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双向推进相结合的城镇化发展道路。

在农村地区,加快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及市场建设步伐,培育发展小城镇,加快乡村城镇化进程。

在相对发达的地区,发展大中城市,构建核心城市群,加快城乡一体化和城市现代化进程,扩大城市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3、完善省域城镇体系结构,强化中心,沿轴发展。

合理确定城镇发展方向和规模,培育壮大中原城市群及区域中心城市,强化优势地区和重点城镇的发展。

依托主干交通线,构架经济发展和城镇建设轴线。

4、坚持区域共同发展,优势互补,区域协调。

开展区域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及环境建设等方面的协调,充分利用各区及各城镇的优势条件,优势互补。

针对地区差异,在各城镇发展区之间、城镇之间开展广泛的分工协作,统一安排城镇布局、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

在各发展区内部以及城镇之间,在城镇用地形态及扩展方向、社会服务设施建设等方面进行协调,避免各自为政,相互干扰及重复建设。

搞好与周边省份的协调,与周边省份要在江河流域规划、基础设施利用、自然资源共同开发及社会经济协作等方面进行协调,共同发展和进步。

5、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科技创新,发展教育。

在城镇及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中要贯彻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注重城镇建设、人口增长、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和谐,推进全省人地关系矛盾的解决和城乡共同进步。

培育建设科技力量,鼓励和引导新技术产品和新技术设施的应用,大力建设城镇科技教育设施,给科技创新和科技人才的成长提供优越的环境和便利的条件。

在普及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全面提高人口素质。

第十条全省城镇发展战略方针是:大型中心城市、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三头并举;提升郑州区域中心地位,构建中原城市群,壮大地区中心城市力量,积极发展、择优扶持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提高城镇建设质量,加快城镇化进程。

1、构建中原城市群,强化中心城市功能。

建立城市群内部协调发展机制,引导城镇功能的合理定位,增强郑州市的区域影响力和经济凝聚力,带动全省发展。

2、大力发展区域中心城市。

强化区域中心城市的经济组织功能,适度扩大城市规模,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区域经济发展凝聚力,促进二、三产业集聚发展。

3、积极发展小城市和小城镇。

重点发展县城和县(市)域中心镇,促进县(市)域城镇体系建设,提高小城镇建设水平。

4、促进城镇体系网络发展。

完善城镇体系结构,有选择地培育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网络节点,培育高科技创新中心城市,使其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经济节点。

5、提高城市建设质量。

在加强城市硬环境建设的同时,充分重视软环境建设,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和发展能力。

以创建园林城市为突破口,大力改善城镇生态环境和景观面貌,带动基础设施建设,带动城市环境综合处理,带动城市管理上水平,促进城市现代化建设。

第十一条全省城镇发展的总体战略目标是:规划期末,城镇发展水平明显提高,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初步形成具有现代化气息和中原文化特色的城市风貌,建立起以中原城市群为核心,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职能分工明确,等级规模有序,空间结构合理,设施高效完善的城镇体系;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日益成熟,产业发达,城镇繁荣,生态环境良好,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并在全国城镇体系网络中占有重要地位。

第十二条2005年,全省总人口控制在9800万人以内,城镇驻镇人口约3000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30%左右;
2010年,全省总人口控制在10400万人以内,城镇驻镇人口3400-3900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35—38%;
2020年,全省总人口控制在11000万人以内,城镇驻镇人口为5500万人左右,城镇化水平达到50.0%左右。

2020年,100万人以上的特大城市达8个,20—100万人的大中城市达45个以上,10—20万人的城市达65个以上,建制镇总数达1400个左右。

第十三条全省城镇化的主要目标还包括:
1、区域基础设施:建立起快速高效的交通网络、方便快捷的通信网络、稳定可靠的电力供应网络、安全完善的水利工程网络等,使区域基础设施成为河南社会经济和城镇发展的有力支撑。

2、区域生态环境:强化水环境和绿化环境建设,逐步治理危害严重的污染源,建设众多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区、森林公园及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生态环境,使全省重要的山川、森林、湖泊得到有效保护,“三废”污染得以严格控制。

3、城市生活环境:道路、给水、排水、电力、通信、燃气、热力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达到全国先进水平,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服务设施配套完善,社区人居环境有较大改善,居住水平有较大提高。

4、城市风貌:城市建设与自然环境的有机结合,形成城郊绿化与城市绿化有机结合的大绿化系统。

城市公共空间形式丰富多彩,建筑风格和谐统一,时代特征鲜明,实现空间环境的艺术化、园林化。

城市设计与细部处理体现出民族性、
地方性和时代性,充分展示中原文化底蕴和现代化城市气息。

5、城市管理:建立科技化、法制化、信息化的城市管理体系,提高城市管理的科技含量,城市各组成部分高效运转,能有效引导城市建设合理有序地发展。

第十四条“十五”期间全省城镇建设重点:
1.把郑州市建成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

构建起体现郑州区位优势和河南厚重历史文化特色的现代化大都市框架,使其商贸城的地位更加巩固,增强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2.加快洛阳、开封、新乡、焦作、许昌等城市在内的中原城市群发展步伐。

科学规划各城市产业布局,加强城市间产业分工与合作,统筹规划各城市间高速公路、机场、信息网络等大型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使用。

3.把安阳、信阳、商丘、南阳、三门峡等周边城市分别建成带动豫北、豫南、豫东、豫西南区域经济发展的地区性中心城市。

着力优化产业结构,扩大城市规模,提高综合竞争力。

完善交通体系,顺畅周边通道,提高对周边地区的影响力。

4.把平顶山、漯河、濮阳、驻马店、周口、济源等中小城市发展成为各具特色的大中城市。

提高城市发展质量与水平,扩大规模,健全功能。

5.选择巩义市、项城市、永城市、邓州市、灵宝市、潢川县、固始县、新郑市、偃师市、新密市、长葛市、禹州市、林州市、沁阳市、登封市、镇平县、汝州市、临颍县、辉县市、新野县、西平县、长垣县、淮阳县、濮阳县、兰考县、鹤壁市淇滨区等26个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好、具有独特自然、人文资源和区位优势的县(市、区),作为城镇化重点县(市、区),给予政策和资金扶持,加快发展。

2005年,各重点县(市、区)城区人口达到10-20万人,部分县(市)城区人口达到20万人以上。

6.以县城和各县域中心镇为重点,大力推进小城镇建设。

抓好全省已确定的117个重点镇的建设,集中发展一批辐射带动力强的中心镇。

引导乡镇企业、各类专业市场和面向农村的服务业向城镇集聚,为小城镇提供有力的产业支撑。

第三章城镇体系结构及空间组织
第十五条全省城镇空间发展采取点轴发展和梯度推进相结合的非均衡发展模式,以城镇发展分区和各主要城镇发展轴为基本框架,以点带线,以线促面,构建网络化的城镇体系空间发展格局,全面促进我省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

第十六条全省城镇体系空间组织方式为“集聚为主,突出重点,轴线扩展,分区实施”。

1、集聚为主:即规划期内全省城镇及非农产业的空间布局应集中发展,进一步扩大集聚效应,如构建中原城市群,普遍扩大各级中心城市规模等。

避免建设力量的过度分散,提高城市的区域影响力和经济带动作用。

2、突出重点:即城镇的发展和布局实行“非均衡”发展战略,重点发展基础较好、区域影响力较强的优势城镇和地区,如省会郑州、中原城市群及各区域中心城市,重点扶持,促进发展,提高其对全省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

3、轴线扩展:即全省城镇发展布局充分发挥交通网络优势,利用交通主干线,形成两级城镇发展轴线。


4、分区实施:把全省分为七个城镇发展区(见第八章),城镇建设布局以城镇发展分区为基础,确立各分区城镇空间布局、主要职能、规模控制目标,以及重点实施的建设内容,以各分区的健康协调发展共同推动全省城镇化进程。

第十七条全省城镇发展依托下列两级发展轴线,展开网络化的空间布局。

一级发展轴:即由东西向的陇海铁路、连霍高速公路、310国道复合而成的轴
线和由南北向的京广铁路、京珠高速公路、107国道复合而成的轴线。

二级发展轴:由“二纵三横”五条发展轴组成。

二纵:濮阳—潢川地方铁路
与106国道、京开(开封)高速复合线;207国道与焦枝铁路复合线。

三横:新月—新荷线、洛阳--漯阜线、312国道与宁西铁路复合线。

第十八条全省城镇空间发展重点是:
1、将中原城市群建设成为我国中西部重要的都市化地区。

以郑州为中心,以
洛阳、开封、焦作、新乡、许昌等城市为二级中心,突出中心城市地位,使大中
小各等级城市有序发展,产业结构相互协调,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2、将京广、陇海两条城镇发展轴建成河南省“十”字型城镇经济密集带。


分利用城镇经济带的集聚与扩散功能,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发挥各城镇优势,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

3、加强“二纵三横”五条二级发展轴沿线城镇的发展,使其成为我省城镇经济发展的次骨架,促进全省城镇体系向网络化发展。

4、加快宁西铁路沿线地区的城镇发展,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5、加强安阳、濮阳、三门峡、南阳、信阳、商丘、济源、灵宝、永城、邓州、兰考、固始、沈丘等省域边缘城镇建设,创造活跃的边界地区经济发展环境,加强与邻近省区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共同进步。

第十九条规划期内,全省新增设市城市26个,2010年前潢川、唐河、固始、镇平、淮阳、西平、沈丘、淇县、水冶、明港等10个城镇达到设市城市标准,其中潢川升格为地级市;2020年前太康、新野、武陟、长垣、鹿邑、临颖、汝南、方城、宜阳、温县、博爱、新蔡、西华、宝丰、回郭、云阳等16个城镇达到设市城市标准。

规划期末,设市城市总数达到64个。

2010年全省建制镇总数达到1000个左右,2020年达到1400个左右。

第二十条全省城镇体系规模结构分为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县城)和小城镇五个等级层次(见表3—1)。

表3--1 全省城镇体系规模结构规划表(2001--2020)
第二十一条全省城镇分为全省中心城市、区域中心城市、区域次中心城市、一般城市、中心建制镇、一般建制镇六个职能等级(见表3—2)。

按照“优化调整,合理分工,完善功能,扩大影响”的指导思想,对城镇体系职能结构进行调整。

在现状基础上,各级城镇要重点强化各级城镇的工业职能和商贸服务职能,提高城镇经济发展能力。

表3--2 全省城镇体系职能等级结构规划表(2001--2020)
第二十二条全省主要城市的职能发展方向见表3-3。

表3--3 全省主要城市职能选择引导一览表
续表3-3 全省主要城市职能选择引导一览表
第四章主要城市空间扩展及控制
第二十三条郑州市空间扩展及控制:(1)市区总体布局采用“多中心组团式”布局,组团之间由铁路、河流等自然屏障和快速道路以及大面积的防护绿地、城市公共绿地等绿色空间分隔。

城市长远发展东西结合,以向东为主。

(2)市区各组团间通过城市快速道路系统相联系,围绕中心组团设置快速环路,沟通边缘组团。

(3)规划建设城市地铁或轻轨交通等快速交通体系,并解决好与中原城市群其它城市之间快速交通的衔接。

(4) 依托快速交通体系,各组团集中开发、滚动发展,保持
发展的连续性。

中心组团主要依托现在城区集中向北、向东发展,严格控制高强度开发,城区保留较多的公共开敞空间和公共绿地,高标准配套完善公共服务设施,近期重点建设大学城和东部新区。

第二十四条洛阳市空间扩展及控制:(1)以洛河及隋唐城遗址为分割带, 城区形成南北两个带状组团。

(2)将隋唐城遗址保护区规划为永久性的生态绿地,形成“以绿为轴”的生态环境框架,并有效保护文化遗址。

(3)城市用地近期向北适当发展,向外围疏散Ⅱ、Ⅲ类工业,减缓中心城区压力,加强对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远期有序地开发洛南地区,城市的远景发展可能以伊洛河以东的诸葛镇周围区域为主要扩展方向,应对该区域实施规划控制。

(4) 市区应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商贸、教育、文化、旅游和一类工业为主,二三类工业重点在吉利区等卫星城布局。

第二十五条开封市空间扩展及控制:(1)形成一个中心组团、三个边缘组团(即杏花营、边村和黄龙组团)、三个卫星城(即朱仙镇、陈留镇和杜良镇)的城市骨架。

•(2) 各组团相对独立布局,相互间保留一定的隔离空间。

避免新发展用地对老城区包围,加重古城保护负担。

(3)中心组团的空间扩展以向西为主,在突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基础上,调整优化老城区,适当完善东区,东区规模不宜扩大。

中心城与北部工业区间要保留足够的绿地。

(4)老城区发展以旅游、服务等第三产业为主,西区以发展高等教育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

第二十六条新乡市空间扩展及控制:(1) 城市的空局扩展方向主要是东、南两个方位。

形成“一城一区”的布局结构。

即中心城和北站工业区。

(2)从城市内外环境综合考虑城市结构和空间布局。

外部环境重点考虑内外交通系统的协调;城区之间应规划绿地隔离带。

充分利用自然水系和道路绿化防护体系,建立城郊一体、相互贯通的城市生态绿化体系,利用绿色林带将城区分成功能明确的组团式结构。

(3)市区南部用地的发展应注意与新乡县城及小冀镇建设的协调,特别是城市道路等基础设施方面的衔接。

第二十七条焦作市空间扩展及控制:(1)中心城依托老城向南发展,主要在丰收路西侧新沙河地区建设新城区。

(2)中心城形成为9个城市组团,即老城铁路北组
团、老城铁路南组团、丰收路组团、新沙河组团、东环路外小组团、中站组团、马村组团、待王组团、西站组团。

组团间的绿化用地要严格控制,避免连片发展,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沿线两侧应规划200-300m宽的绿化用地。

第二十八条许昌市空间扩展及控制:(1)市区采用紧凑联片的多组团结构。

城区分为三个组团,•即铁东区、铁西区和新城区。

(2)由城市内外两圈绿化,以及四条纵贯市区的绿化带构成城市生态控制体系。

(3)市区和县城应统一建设,一体化发展,尽快将许昌县撤县设区。

(4)旧城改造要突出对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

第二十九条安阳市空间扩展及控制:(1)•市区以铁路及河流两侧绿地构成楔入城市内部的绿色开敞空间,将全市分为四个大区,即铁东区、铁西区、开发区、洹河北区。

(2)洹河北区的发展要适当控制规模(殷墟保护问题),铁西区工业发展要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加强废气、烟尘污染治理,强化生态环境建设。

(3) 建设用地近期适当向东扩展,•远期主要在京广铁路和高速公路之间向南发展。

(4)中心市区和近郊城镇之间要留下足够的绿地隔离空间。

(5)重视城市快速交通体系的规划建设。

(6)护城河以内的老城区要完善基础设施,保护好文物古迹和历史文化街区,重点发展旅游、商业及服务业。

第三十条鹤壁市空间扩展及控制:(1)旧城区和新城淇滨区相对独立,分工协作,近期集中力量发展新城,远期积极优化老城区工业结构,新老城区协调发展。

(2)发展大河涧、姬家山、石林、巨桥和高村五个卫星小城镇,拓展城市发展空间。

(3)庞村镇应纳入市区集中统一规划,建设和管理。

(4)淇滨区作为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行政区界应在北、东、南三个方向适当扩大范围。

(5)淇滨区发展应以淇河为城市的景观轴线和文化生态轴线,面向淇河发展。

第三十一条濮阳市空间扩展及控制:(1)市区由西部工业区、新市区、中原油田基地和老城区四个组团构成,组团间由农田、绿化防护带和沿河绿带相分隔,通过交通干道联系,协调发展。

(2)近期重点建设新市区,改造老城区,完善中原区;•远期形成南北一体、东西结合的开放式布局结构。

(3)老城区要注重历史文化的保护,突出历史文化名城特色。

(4)规划期内,将濮阳县撤县设区,将濮阳县城并入濮阳市区,统一规划建设。

第三十二条漯河市空间扩展及控制:(1)市区采用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组团式布局,以河流、铁路及隔离绿带形成四个相对独立的组团。

(2)用地扩展方面,近期沙北区适当完善,•铁东区以东侧高压走廊为界,远期向东、东北方向扩展。

(3)尽快将郾城县撤县设区,纳入市区统一规划、建设和管理。

(4)为充分发挥漯河城市的经济辐射作用,将漯河的行政辖区范围适当向南拓展。

第三十三条平顶山空间扩展及控制:(1)市区由老城区、西部新区和开发区及其南部相邻地区三部分组成,利用铁路、高压线走廊、天然河道的防护绿带将城市功能在空间上加以分隔,形成合理的城市功能分区。

(2)老城区重点完善功能,减少污染,优化环境;开发区重点发展煤化工、盐化工等技术含量高的新兴工业;西部新区发展文教、科研和高新技术产业。

(3)城市发展要充分考虑防洪和地质灾害问题,搞好西区与宝丰城区之间的建设协调。

(4)开发区南部新城区不宜向南过多发展,避免占用滞洪区。

第三十四条周口市空间扩展及控制:(1)市区由现周口市区和商水县城两个组团构成。

(2)现周口市区发展方向宜向东部扩展,商水县城宜向东、向北扩展。

(3)周商路为未来周口市的主要交通干道和景观轴。

第三十五条驻马店市空间扩展及控制:(1)城市发展近期在京广铁路以西以向西、向北发展为主。

中远期向铁东发展;控制保留铁东城市副中心用地,金桥开发区发展为相对独立组团。

(2)城区发展要充分重视高速公路出入口对城市用地扩展方向的影响。

(3)搞好与遂平县城的协调衔接。

第三十六条商丘市空间扩展及控制:(1)市区布局结构由三个片区构成。

(2)城市中心由一个主中心,三个副中心构成。

(3)未来城市建设用地向北站、•平台以及睢阳大道与南环路交接处发展。

(4) 完善老县城基础设施,保护睢阳区老城特色风貌,严格保护老城格局、历史街区和城墙、城湖。

第三十七条三门峡市空间扩展及控制:(1)市区由湖滨区和陕县县城共同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