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德育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学德育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

摘要:当前中学德育教育存在着德育内容抽象空洞、德育方式枯燥单一、德育定位缺乏实质性教育等问题,文章试分析三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即:德育目标应注意基础性和层次性;优化德育的形式,注重德育方法的多样性、个性化和有效化;拓宽途径,建立开放性德育模式。

关键词:德育教育德育政治化简单化德育目标基础性层次性德育方法

多样性个性化和有效化德育效益

德育教育不仅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基本成分,而且是推动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措施。要真正实现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教育落到实处。笔者结合当前中学教学实践,谈谈德育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相应对策。

一、存在的问题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繁荣尤其是物质文明繁荣的同时,有的中学生的确出现了信念危机、价值偏失、道德淡漠等问题,这些问题有着客观的、外部情境方面的原因。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些现象的存在也反映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失误。传统的德育教育方式已明显落后于社会变革中学生的德育要求。随着世界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网络普及、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多元化价值观随之而入。学校德育教育已到了非反思不可的程度。

(一)德育内容:抽象空洞、陈旧不变

在中学教学中,德育教育经常用政治思想教育来代替。“德育政治化”缩小了德育的视野,影响德育其它部分的教育,其结果一方面不利于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政治教育依靠于心理教育、思想、道德等教育,是建立在这些教育基础上的,一个没有良好心理素质和道德情感及正确世界观的人很难有正确的政治观、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另一方面,假如单一强调政治教育,势必影响德育其它部分教育的开展,影响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从而使得德育教育的目标只停留在“社会主义接班人与建设者”这一宏观层面上,而不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接受能力将之具体化与层次化。在此指导下,德育内容与课程教材存在严重的政治功利主义倾向。这使一些中学生在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之间常感失落和迷茫。

中学生尤其是初中高年级和高中低年级的学生,处于第二个自我中心阶段,其思想极易受社会影响,而社会又是纷繁复杂的,这必然使中学生的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因此,在这一时期的德育教育关键是教给学生判断是非的能力,而不是教给学生空洞、抽象的内容。

我们不但在小学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共产主义,在大学还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共产主义,而恰恰忽略了日常行为教育,忽略了作为一个普通人如何面对他人、面对社会的教育,忘记了高尚品德的形成,必须从基础抓起,思想政治工作也必须以最基本的养成教育为基础,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甚至流于形式。长期的“高空作业”,导致我们偏重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而学生作为一个人的本身的人文和人格修养的营建却显得声弱力薄。最起码的生活道德规范和文明行为习惯的匮乏,使我们的部分学生不懂得做人的基本道理。我们的教育更像是圣人教育,而不是“成人”教育,对于大多数受教育者而言,他面前悬挂的是一个令人望而生畏的、可望而不可及的理想目标,缺乏必要的具体行为指导,这样,就使受教育者对德育目标产生距离感,甚至造成双重人格。

(二)德育方式:简单灌输、途径单一

在道德教育方法上一直主要采用灌输法,即把一些具体的相对固定的道德原则和美德灌输给学生,并通过练习、榜样、惩罚、考试等方式巩固和强化灌输法的内容,这虽然对提高学生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有一定的作用,但由于方法简单、生硬,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而影响教学效果。德育教学方法不同于其他的地方就在于它必须保持教学过程和学生修身过程的相统一。德育教学不仅是学生的认知过程,更重要的是接受和内化的过程,这就要求在德育过程中不可以真理自居,而应平等参与学生讲座与交流,然后通过启发和入情入理的商讨、讲解,引导学生接受并形成正确的立场和观点。德育课作为一门育人课程,如离开了学生的主动学习、思考和接受是毫无效果的。

德育教育简单化的灌输,缺乏针对性的说教,没有给孩子们留下主动思考、讨论、选择与行为的空间。这种简单的、单向的、缺乏学生积极能动参与的灌输式教育,在社会日益开放、价值观念日趋多元化的今天,必然导致德育缺乏实效性。

目前,在有的学校,德育教育在方式上是一阵风,正如人们所说:“雷锋叔叔没户口,三月里来四月走”,缺乏由外到内的渐进方式。德育教育要求学生学会一种理念,用理念来指导自己的行动,而不应该采取搞运动的方式。只讲形式,这样做只能是雁过无毛,根本收不到实效。

(三)德育定位:缺乏实质性教育

长期以来,在教育思想上,一些教育行政部门及其领导未能真正确立全面素质教育观,在考核、评价制度上,以学生学习成绩衡量教师、学校教育质量,以分数评价学生发展好坏,考试成绩“一分值千金”,而品德行为则“无分、无价值”,品德再好,差一分仍上不了学。在这种导向下,德育在定位上只是教师教、学生考试。教师只是把德育简单地当作一门学科来教学,在教学效果上只是追求分数,不是教给学生道德的理念。学生也只是采取简单的记诵方式,把提高分数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这样德育教育就成为一种摆设,根本没有发挥其应有的教化功能。

二、相应对策

(一)德育目标应注意基础性和层次性

对学校德育的内容进行修改和调整,使其具有层次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首先需要对学校德育内容进行了分类和分层,使之形成清楚的逻辑关系。一方面是对不同层次的个体采用不同的教育主题,在中小学阶段,主要进行道德教育,而且重在丰富学生的道德体验和行为练习,引导学生进行道德选择。大学阶段则主要是通过大学开设各种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课程,帮助学生站在一个新的高度去把握他们所提倡的价值观;另一方面,即使同一教育主题,人的发展的不同阶段,其内容与形式是相互连接又相互区别的,如爱国主义,小学讲故事,中学讲历史,大学讲理论,这样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既符合教育对象的熟悉规律,也符合教育发展的规律。其次,加强道德规范的教育。学校德育内容存在不同层次,主要包括:道德理想教育,道德原则教育,道德规则教育。这三个层次的教育,对学生的道德行为具有不同的规范功能,道德理想教育主要起激励作用,道德原则教育主要起指导作用,道德规则教育主要起约束作用。学校德育当然要提倡高尚的道德风尚,高举理想主义旗帜,但同时,也要像《公民道德实施纲要》中所提倡的,“把先进性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鼓励一切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思想道德”,要把高标准和低起点结合起来,体现层次性和可操作性,要理论联系实际,让德育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与人际交往。引导学生养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和文明的生活方式,你可以不做—个伟大的圣人,也不必成为英雄,但你起码是一个有正义感和同情心的普通人,必须遵守起码的道德规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