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西医诊断与治疗PPT幻灯片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
3、食(湿)滞胃脘--胃排空障碍 临床上,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常见的上腹部饱胀,
食后加重,疼痛,早饱,厌食,舌苔厚腻,中医多归 属于于饮食的停滞和湿浊的阻滞,其形成的原因,多 由于饮食的不节,饥饱失调,或因暴饮暴食,反复伤 胃,食阻胃肠难化,阻滞气机,升降失常,或有脾胃 素弱的基础,不能正常的运化,难以使纳入的食物得 到很好的消化、吸收和排空,这不仅易导致饮食的停 滞,也易酿生湿浊之邪,蕴结于中焦脾胃,使气机的 升降失常,痞结不开,表现为痞满之证,这也是诱发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主要因素和病机的关键。
11
⑹ 胆道运动功能障碍 胆囊排空及再充盈 延缓。
⑺ 胃感觉功能异常 大约50%的FD病人存 在胃敏感性增高。
⑻ 心理障碍 FD患者较健康人更易具有 焦虑、压抑和疑病等心理障碍。
⑼ HP感染 50%的FD病人HP阳性。 ⑽ 迷走神经张力低下 迷走神经张力低下, 导致近端胃容受性舒张障碍和胃窦收缩减弱。
2
功能性消化不良根据临床主症不同 而分别称谓“痞满”、“胃痛”等。 ① 上腹部痞满,早饱、餐后胀满为主症 者,应属于中医“痞满”的范畴; ② 临床表现以上腹部疼痛或胸骨后疼痛 为主症者,应属于中医“胃痛”的范畴。 中医“痞满”病相当于FD运动障碍型; 中医“胃脘痛”病相当于西医FD溃疡 型。
3
一、中医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病机理的认识
浅谈功能性消化不良的 中西医诊断与治疗
1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一 种常见病、多发病;是临床上一个很常见的症侯群, 以上腹部不适、隐痛、厌食、恶心、呕吐、早饱、 嗳气、胀满、反胃、烧心等消化不良症状为特征。 一般认为,FD的患病率高达20%~40%,年发病率 在1%以上,占消化门诊的30-40%左右。西方对消化 不良的流行病学调查证实人群发病率约为19%~78%。 1999年世界胃肠大会确定了罗马Ⅱ标准以及现在提出 的罗马Ⅲ标准。新标准将功能性消化不良分为3型: 运动障碍型、溃疡样型、不定型。将有反流症状的 患者从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断中剔除,归为胃、食管 反流病。
12
三、诊断、鉴别诊断 1、诊断标准(罗马Ⅲ)
10
⑶ 食物分布异常 最近研究发现FD病人胃中间横带明显增宽,造成胃 内食物过多、过快地进入远端胃,导致胃内食物分 布异常。
⑷ 十二指肠、胃反流 FD病人存在幽门关闭不全,会使大颗粒物质排入十 二指肠损害幽门的过筛作用,并增加了十二指肠内 容物反流的机会。
⑸ 胃电异常 FD病人常表现胃电节律紊乱,包括胃动过速、胃动 过缓和胃电无节律。并表现为餐后胃电功率不升高, 餐后胃窦动力指数下降。
9
二、西医病因及发病机制
⑴ 排空延缓 研究表明30%~80%的病人有胃排空延缓。
⑵ 消化间期和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化期动力异常 消化间期动力异常,表现为消化间期移行性复合运动 (Migrating Motor Complex,MMC)Ⅲ期出现次数减少或缺如, 最近研究还发现化间期移行性复合运动(MMC)Ⅱ期胃窦动 力指数降低,远端胃窦正向蠕动收缩减少,逆向蠕动收缩增 加,胃窦幽门十二指肠协调收缩百分率降低,同时孤立性幽 门收缩波(IPPW)增加和单纯十二指肠收缩增加,表明FD患者 胃排空下降而阻力增加,可能是胃排空延缓的重要原因;消 化期动力异常,25%~56%的FD病人有餐后胃动力低下,存在 胃窦幽门十二指肠协调收缩下降,孤立性幽门收缩波(IPPW) 增加等压力异常。
6
2、脾胃虚弱--消化吸收功能低下,胃肠 运动迟缓
中医所说的脾胃居于中焦,主运化和四 肢肌肉,主要包括消化和运动系统,消化功 能的紊乱归根到底是脾胃的功能失常,分而 言之,脾主升清,脾气能够上升,则营养物 质才能输布全身;胃主降浊,胃气得降,则 消化的糟粕方能排出体外。一旦脾胃虚弱, 气机升降发生错乱,则必然会出现消化能力 的减退和运动功能的紊乱。
7
导致脾胃虚弱的原因较多,如先天禀赋不足,体 质性的消化功能薄弱;或因劳倦过度,损伤脾胃; 或因大病久病,延及脾胃,或因饮食不节,损伤脾 胃,导致脾胃的虚弱,运化失常,饮食不能消化, 升降失司,浊气滞留胃脘,中焦痞塞不畅而发生胃 痞,出现上腹部胀满、隐痛、食欲减退等症状。又 脾胃虚弱一般又分为脾胃气(阳)虚和胃阴不足, 两者除出现消化不良和运动障碍的症状外,前者多 伴有不思饮食,疲劳乏力,少气懒言,或畏寒怕冷 等功能低下的表现,后者常合并有饥而不欲食,烧 心,口干不欲饮,手足心热,舌光红无苔等内热的 证候。
5
两者的病理特点均是肝失疏泄,气机 阻滞,横逆犯胃,中焦气滞,胃失和降, 出现上腹部疼痛、痞满、嗳气等症。曾有 调查显示,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常有神经 质、性格内向、易于焦虑等个性特点,在 性格缺陷的基础上,不良的社会心理因素 如急、慢性威胁性生活事件可作为诱因导 致消化不良症状和抑郁、焦虑情绪。心理 因素和消化不良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形 成恶性循环。中医多归纳为肝和脾胃之间 功能的失调。
4
1、肝气郁结--胃肠节律功能的紊乱、精神 的焦虑和紧张
中医所说的肝包括了消化、精神神经等多 个系统,认为肝具有疏泄的功能,肝能够正常 的疏泄,则能保障情志的舒畅,气血的流动和 消化的健旺。当因情志抑郁,心情不畅,则可 导致肝气的郁滞,肝气郁滞的结果,一是出现 精神的焦虑,紧张易怒,二是克犯脾胃,导致 胃肠消化和运动功能的失常;亦有因脾胃久病 累及于肝(如消化不良影响患者的睡眠,引起 精神的紧张和不畅)。
功能性消化不良属祖国医学“痞满”、“胃痛”、 等证的范畴。近年来临床研究报道较多。辨证论治是 中医的一大特色,目前认为FD应从肝脾胃论治,脾虚 是发病的基础,肝郁是发病的条件,胃气不降是引发 诸症的原因,因此,治宜健脾、疏肝、降胃为基本法 则,辨证分型以气滞型为主,虚寒型次之;常用方如 半夏泻心汤、四磨汤、枳实消痞丸、香砂六君子汤等, 多种经验方亦应用于临床。目前考虑其作用与促进胃 肠运动功能、调节激素分泌、辅助克服心理障碍、提 高身体整体素质有关,临床观察统计治疗本病有效率 达93%以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