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第四章第1节 心脏生理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每分输出量/心输出量:
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的血量,=搏出量×HR
安静时N:4.5~6.0L 平均5.0L
(4)心指数:以每m2体表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 =每分输出量/体表面积 安静状态下N:3.0~3.5L/(min.m2) 心指数随年龄增长而下降 意义:可用于个体间心功能的比较
5.心脏做功量:
时相
压力
房室瓣 半月瓣心室容积 室内压 血流方向
等容收缩期 房<室<主A
关
关
开 开
不变
↓↓ ↓ 不变 ↑↑ ↑ ↑
↑↑
↑ ↓ ↓↓ ↓ ↓ ↓
/
多
快速射血期 房<主A <室 关 减慢射血期 房<室<主A 关
室 → 主A 室 → 主A
动量 惯性
等容舒张期 房<室<主A 快速充盈期 室<房<主A 减慢充盈期 室<房<主A 心房收缩期 室<房<主A
3、心音(heart sound)
1、定义:心肌收缩、瓣膜启闭、血液流速改变形
成涡流、血液撞击心室壁和大动脉壁
2、组成:每个心动周期中有4个心音 第一心音:心室收缩;房室瓣关闭 第二心音:心室舒张;动脉瓣关闭 第三心音:部分健康儿童和青年人
第四心音:心房音(异常剧烈收缩)
第一心音 特征
频率
振幅 时程
(二)心率
一定范围内,HR增快,心输出量增加
但HR过快 > 160~180次/分钟
过慢< 40次/分钟
心输出量 减少
阶梯现象:HR增快引起心肌收缩能力增强
机制: (1)心率过快→心动周期缩短→舒张期缩短显 著→心室充盈不全→搏出量↓→心输出量↓
(2)心率过慢,而心肌伸展性有限→心室充盈
有限→心输出量↓
心脏节律性的搏动推动血液在心血管系统
中按一定方向循环往复地流动。血液循环
是英国哈维根据大量的实验、观察和逻辑
推理于1628年提出的科学概念。然而限于
当时的条件,他并不完全了解血液是如何
由动脉流向静脉的。1661年意大利马尔庇
基在显微镜下发现了动、静脉之间的毛细
血管,从而完全证明了哈维的正确推断。
人类血液循环是封闭式的,由体循环和肺循环两条 途径构成的双循环。 体循环: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分支---毛细血管(物质交换)----各级静脉---腔静脉----右心房
肺循环:右心室----肺动脉----肺毛细血管
(气体交换)----肺静脉----左心房
心脏射血功能
心脏结构:
一、过程
1.心动周期: 心脏每收缩和舒张一次所经历的时间 包括收缩期和舒张期 (1)心动周期与心率成反比 心率 = 75次/min = 1.25次/s 心动周期 = 1/心率 = 0.8s
(2)时间分配
(3)心脏跳动特征:
①两侧心房或心室呈同步收缩 ②心房收缩在前,心室收缩在后 ③心舒期长于心缩期(保证充盈) ④心率加快,心动周期缩短时,以心舒期缩短 更为显著
2.射血过程和原理(左室) (1)心室收缩与射血
等容收缩期: 快速射血期 减慢射血期
(2)心室舒张与充盈
等容舒张期 快速充盈期 减慢充盈期 心房收缩期
1期——瞬时K+外流
2期——K+外流和Ca2+内流处于平衡
3期——K+外流
4期——离子恢复( Na+- K+泵和Na+-Ca2+ 交换)
自律细胞的生物电特点
1. 窦房结细胞0期去极化机制
Ca2+内向电流
2. 窦房结细胞4期自动除极机制
(1) K+外流进行性衰减 (2) Na+内流进行性增强 (3) Ca2+内流
4、影响传导性的因素
(1)结构因素:
细胞直径大,横截面积大,电阻小,兴奋
传导快
(2)生理因素:
0期去极化速度和幅度 邻近未兴奋部位膜的兴奋性
膜反应曲线
膜电位≥RP(-90mV),0 期去极化速度最大
膜电位减小,0期去极化速 度随之显著下降。
反映钠通道性状
邻近部位膜的兴奋性高 膜电位和阈电位间差距小
关 开 开 开
关 关 关 关
/ 房→室 房→室 房→室
少 少 抽吸
提示:
A.心室容积在减慢射血期末达到最小 B.室内压和主A压在快速射血期达到最高 C.推动血液从房→室→主A的主要动力:压力梯度 压力梯度产生的原因:心室肌的收缩和舒张引起 室内压的变化,从而导致心室与心房,心室与主A之 间产生压力差 D.左右心室的泵血过程基本相同,但左心室的压力变 化幅度大的多 E.心室在泵血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心房可使心室进一 步充盈,但不起主要作用
超常期(SNP):复极化-80mv ---> -90mv
钠通道完全复活,膜电位小于RP,阈下刺激可产生AP
3、影响兴奋性的因素 √静息电位或最大复极电位水平
√阈电位的水平
√ 引起0期去极化的离子通道状态
( Na+ 、 Ca2+ )
4、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与心肌收缩关系
(三)传导性: 心肌细胞之间传导兴奋的能力
传导速度快
(四)收缩性
原理:同骨骼肌
特点:
1、不发生强直收缩
2、同步收缩
3、绞拧作用
4、肌质网不发达,依赖细胞外液的Ca2+
①复极过程复杂
②持续时间长 ③升降支不对称
2、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构成
除极过程(0期):膜去极化,动作电位上升支 复极过程 1期—快速复极初期 2期—平台期(主要特征) 3期—快速复极末期 静息期(4期) 膜电位稳定于静息电位水平
3、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形成机制
动作电位形成机制
0期——Na+内流
第四章
心脏生理
心肌生物电
血液循环
跨膜电位—工作细胞、自律细胞 心肌特性
心泵功能—过程、机制、评价、影响因素 心音和心电图 内 容 血压 血管生理 动脉血压及其影响因素 静脉血压及其影响因素
微循环—血流通路及其各自特点、功能 组织液的生成和回流
心血管活动调节—神经、体液、自身调节 器官循环—冠脉循环
血液循环
第二心音
高
低 短 半月瓣关闭 标志心室舒张的开始 反映半月瓣功能
低
高 长 房室瓣关闭 标志心室收缩的开始 反映房室瓣功能
机制
意义
二、心脏泵血功能评定
(1)每搏输出量/搏出量:
一侧心室每收缩一次 所搏出的血量 安静时:60~80ml 平均70ml
(2)射血分数:搏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量的 百分比。
意义:对搏出量进行精细调节,平衡心室射血量
和回心血量-------出入平衡
前负荷主要取决于心室舒张末期充盈量
心 室 舒 张 末 期 充 盈 量
=
静 脉 回 心 血 量
+
射 血 后 心 室 剩 余 血 量
心室充盈时间:正比
静脉回流速度:正比 心包内压:反比 心室顺应性:正比
2.后负荷:指动脉血压
主动脉压越高,等容收缩期越长,射血时间推迟并 缩短,心肌缩短程度和速度降低,射血速度减慢, 搏出量减少 后负荷增大,搏出量减小
1、衡量传导性高低的标准:兴奋的传播速度
2、传导途径:
3、传导特点:
(1)各部位传导的速度不同,其中浦肯野纤维最 快,结区最慢。 (2)心房、心室传导快,有利于其同步收缩舒张 (3)房-室延搁:房-室交界传导速度慢,延搁时间 长,保证了房室的不同步收缩,有利于心室充分舒 张充盈(易发生房室传导阻滞)
机制:
心肌后负荷↑(动脉血压↑)→等容收缩期延长,射
血期缩短,射血速度慢→搏出量
3.心肌收缩能力 心肌的变力状态
指心肌不依赖于外部负荷而改变其收缩功能的内在特性
影响因素:兴奋-收缩耦联各环节 ① 活化的横桥数目
② ATP酶的活性
图4-15 张力-速度曲线 a:乙酰胆碱 b:正常 c:去甲肾上腺素
4. 窦房结细胞动作电位的特征
(1) 0期除极由Ca2+内流形成 (2) 4期膜电位不稳定,自动除极 (3) 4期自动除极达阈电位时,激活膜上Ca2+通 道,Ca2+内流,引起0期除极 (4) 没有明显的复极化1期和2期
三、心电图
1.定义
每一心动周期中,心脏兴奋的产生、传播和恢 复过程中的生物电变化,将引导电极置于肢体或躯 体一定部位记录到的心电变化的波形
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心肌细胞的分类 ★根据是否能自动产生自律性兴奋 自律细胞—窦房结P细胞,浦肯野细胞 工作细胞—心房、心室肌细胞
(一)工作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
1、心室肌细胞的RP和AP 静息电位:约-80~-90mv,机制类似骨骼肌细胞
产生机制:钾离子外流
动作电位:分0、1、2、3、4期 特点:
包括 A.收缩期储备(大):收缩↑
B.舒张期储备(有限):回流↑
五、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心输出量=搏出量×心率
(一)影响搏出量的因素
★前负荷
★后负荷
★心肌收缩能力
1.前负荷 (1)定义: (2)前负荷=心室舒张末期充盈血量 (3)作用:一定范围内,搏出量随前负荷
增大而增大
异长调节:通过改变心肌初长度引起心肌 收缩力改变的调节
(1)每搏功:心室收缩一次做的功 左室搏功=搏出量× 血流比重×(平均动脉压-左心房 平均压) (2)每分功:心室每分钟内收缩射血做的功 =每搏功×心率
6、心力储备
心力储备:心输出量随机体代谢需要而增加的 能力。 安静时:5L/min 运动时:25~30L/min
(1)心率储备 — 主 75次/min → 160~180 次/min (2)搏出量储备 70ml → 150ml
心肌机械特性:
收缩性
(一)自动节律性/自律性:
心肌能自动地、有节律地产生兴奋的能力 1、衡量自律性高低的标准:兴奋的频率
心脏各部分自律性高低不同:
窦房结 → 房室交界 → 浦肯野纤维
(100次/分)(50次/分)(25-30次/分)
(1)正常起搏点——窦房结 (2)潜在起搏点——房室结等传导系统 (3)窦性心律:心脏节律性活动以窦房 结为起搏点 (4)异位心律:以窦房结以外的部位为 起搏点的心脏活动 窦房结控制潜在起搏点的机制:①抢先占领 ②超速驱动压抑
2、自律性的形成机制:
自律细胞动作电位4期膜电位不稳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自动去极化
3. 影响自律性 的因素
4相去极化的速度 最大复极化电位 与阈电位水平
(二)兴奋性: 心肌受到刺激后产生兴奋的能力
1、衡量自律性高低的标准:阈值
2、心肌细胞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 绝对不应期(ARP)和有效不应期(ERP) 相对不应期(RRP) 超常期(SNP)
2.性质:心动周期中各细胞电活动的综合向量变化
而不代表心肌的机械收缩活动。
QRS波:心室去极化综合波
T波:心室复极化波
P波:两心房去极化波
ST段:心室各部分细 胞处于去极化状态
PR间期:房室传导时间
QT间期:从心室开始去极化到完全 复极化的时间
四、心脏生理特性
心肌电生理特性: 自律性、兴奋性、传导性
(4)心室功能曲线(Starling曲线)
特点(对比骨骼肌): 无明显降支 ①15mmHg以下,升支 异长自身调节 ②15~20mmHg,人体 心肌最适前负荷 趋平坦 ③20mmHg以上,平或 轻度下倾
机制:
A.一定范围内随着充盈压↑即 静脉回心血量↑ 初长 度↑前负荷↑ →心肌肌小节适当拉长→肌纤蛋白 位点暴露↑ →横桥与位点有效重叠并结合的数目 ↑ →心肌收缩的张力、速度、缩短长度↑ →心肌 收缩力↑ →搏出量 ↑ B.心肌伸展性小,具有强的抗过度延伸能力,超过 最适前负荷后,初长度不再随着室内压(前负荷) 的增大而增大,因此心肌收缩力不再改变。
心肌细胞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
绝对不应期(ARP):0期开始--->复极化至-55mv
钠通道全部失活,兴奋性完全消失!
局部反应期:复极化-55mv ---> -60mv
钠通道少量复活,强刺激可引起局部反应,但不产生 AP
相对不应期(RRP):复极化-60mv ---> -80mv
钠通道部分复活,阈上刺激可产生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