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 树德为先 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人为本树德为先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摘要】多年来,我校坚持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引领学校德育工作,坚定不移地以“德育兴校”战略推进素质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创新德育工作方式,以“三生教育”为重点,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为了更好地将学校德育建设形成体系,指导学校德育建设,笔者不揣浅陋,做如下构想:①搞好“三生”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的主体认知和行为过程;②以德育活动为主体,注重体验感悟;③以学科教学为主阵地,重视课堂渗透;④以班集体教育为主渠道,注重自我完善。

【关键词】校园文化建设德育素质教育创新工作构想

2011年12月8日,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经验交流会在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在给会议中强调,要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自觉融入到中小学教育之中。

刘延东指出,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对于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引导学生树立远大志向和社会主义荣辱观,培育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加强素质教育,坚持思想道德建设与身心健康发展相统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要注重开发德育资源,在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班主任工作、学校管理等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体现育人要求。要适应时代发展的新要求和学生学习生活的新特点,不断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方式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进步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努力形成长期稳定、充满活力的中小学思想道德的工作格局和生动局面。

刘延东强调,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领导,加强队伍建设,完善保障机制,加强科研评估,努力把中小学德育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多年来,我校坚持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引领学校德育工作,坚定不移地以“德育兴校”战略推进素质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创新德育工作方式,以“三生教育”为重点,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让学生在人文化的教育环境中陶冶高尚的情操,逐步提高人文素养和道德修养,形成科学的世界观、高尚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在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上取得了一些成绩。

为了更好地将学校德育建设形成体系,指导学校德育建设,笔者不揣浅陋,做如下构想。

1.搞好“三生”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的主体认知和行为过程

“生命教育”就是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既要重视科学教育,又要重视人文教育,让学生在一次次生命活动中把握世界和生命的意义,提升生命质量,解放精神,培养生命意识,从而取得人生的成功和享受人生的快乐。它是一种关注个人生命状态,丰富生命历程,激发生命潜力,促进生命成长,提高生命质量的教育。

“生命教育”有三层含义:一是教育的实施过程中不仅要体现生命的整体性,而且还要体现人的主体性;二是遵循人发展的规律,满足社会需求和帮助生命成长实施教育;三是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引导人热爱人生,珍爱生命,构建健全的人格,充分开发人的生命潜能,培养人生智慧,为提高生命质量和终身幸福奠定基础。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健康地发展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教育。

“生存教育”是帮助学生学习生存知识,掌握生存技能,保护生存环境,强化生存意志,把握生存规律,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树立正确生存观念的教育。这一教育旨在通过对学生进行生存意识、生存环境、生存能力的教育,培养学生从小适应今后社会发展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的三唯观。形势发展和现实的需要,要求我们必须把生存教育当作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和内容来抓。生存教育要使学生学会在“独自”情况下生存,学会在压力下生存,学会在紧急状况下生存,学会在集体中生存,学会在逆境中生存。

“生活教育”是中国现代杰出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核心。其内涵为:“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具体包括三方面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生活教育是帮助学生了解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实践生活过程,获得生活体验,树立正确生活观念,确立正确的生活目标,养成良好生活习惯,追求个人、家庭、团体、民族和人类幸福生活的教育。简而言之,生活教育就是帮助学生获得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确立生活目标、实践生活过程、获得生活体验、树立正确生活观念、追求幸福生活的教育。

生存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享受生活;之所以要享受生活,就是要点缀自己的生命。

2.以德育活动为主体,注重体验感悟

“教会学生做人”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我们要以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为指导,根据青少年的身心特点,以德育实践为主体,将德育工作寓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之中,让学生在活动和实践中体验感悟,从而提高道德素质和人文素养。

在德育的实践与探索中,构建六大系列教育活动:

2.1 节日、纪念日主题教育活动。如:在教师节、重阳节组织学生征文比赛,清明节祭扫烈士墓,五四青年节、国庆节、元旦节组织文艺演出等等。

2.2 礼仪常规教育活动。从认知和行为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让学生在活动中增强文明意识。定期在全校开展“争创文明校园、文明班级、文明寝室、文明餐桌,争做文明学生和合格小公民”的教育活动,要求学生“把饭吃好、把书读好、把操做好、把歌唱好”,从学习和生活的细节做起,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3 体育艺术教育活动。坚持每年举办一届校园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丰富校园生活,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个性,陶冶学生情操。

2.4 科技教育活动。组织校园科技创新比赛、航模比赛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

2.5 社会实践教育活动。如组织学生到敬老院进行慰问演出,到德育基地举行团队活动,让学生走出校园,填补了“双休日”教育的空白,又使青少年在实践中得到锻炼成长。

2.6 主题教育活动。新生进校以后,聘请部队官兵对学生进行短期军训,对学生实行准军事化管理,通过参观军营、队列训练、生活指导等形式,帮助学生确立规范意识,增强纪律观念,磨练坚韧意志,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

3.以学科教学为主阵地,重视课堂渗透

3.1 学科教学——努力挖掘德育资源。

学科教学中蕴藏着丰富的德育资源,重视德育资源的挖掘和体现。在人文学科教学中,把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教育放在首要地位,同时有意识地发掘家乡悠久的人文传统和丰厚的文化积淀,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学校的美好情感,从而更深刻地了解人生、认识社会、感受现实,增长生存、发展和成功的生命智慧。在自然科学学科教学中,教师在传授科学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根据学生特点,发挥学科优势,让学生在探索中获得真知,在实践中品味成功,在思索中激活思维,注重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良好习惯,端正学习态度,指导学习方法,为他们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使学生在提高科学素养的同时获得人文素养、道德素养的提升。

3.2 课程设置——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

为了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最大限度地发挥课程的德育功能,注重加强德育课程建设,变单一的德育课堂向多元化发展。一是把传统班会课改为活动课,引进辩论会、演讲竞赛、研讨会、知识竞赛、“实话实说”、座谈会等形式,一课一主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心理需求,通过充满知识性、教育性、趣味性的活动,叩击学生心灵,激励其奋发向上;二是开设人文阅读鉴赏课,引领学生博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