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化进程中农村文化的发展路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11月第31卷第11期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eilongjiang College of Education Nov.2012Vol.31No.11

doi :10.3969/j.issn.1001-7836.2012.11.075

收稿日期:2012-09-20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苏南地区都市型村庄的社会管理研究”(09SJD810002)的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叶雷(1975-),女,江苏常州人,讲师,硕士,从事公民社会成长及其文化研究。

都市化进程中农村文化的发展路径初探

(常州工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江苏常州213022)

摘要:随着我国都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文化体系在其物质、精神、制度、行为等多个层面都受到了来自都市

化的强烈冲击。与强势的都市文化相比,农村文化逐渐被边缘化。通过对农村文化静态特质与发展动态的分析,期望农村文化经历建设性发展步骤,最终能够与都市文化互融共荣,和谐发展。

关键词:都市化;农村文化;都市文化中图分类号:F2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2)11-0199-05

钱穆先生认为人类的文化从源头来看,不外乎三种类型:农耕文化、游牧文化和商业文化,中国文化显然就是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作为有几千年历史的农业大国,

中国随处可觅农耕文化的踪迹。在中国都市化大行其道的发展阶段,农村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正走在一条边缘化的道路上。

一、都市化下的农村文化特质

都市化,指的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都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都市人口转化、农村社区向都市社区转化。世界各国的经验表明,在现代化进程中,都市化始终与之相伴。在我国,都市化给农村文化带来的巨大冲击,是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的:高速发展的都市化导致都市基础设施、能源配备失灵,不得不扩大城区范围以使居民的需求获得满足。政府的征地政策让无数农民失去土地,另外政府给予的经济补贴与“农转非”等待遇也对耕地转让的现象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就意味着失去土地的农民将不可避免地流向都市,置身于都市的文化环境下,他们欲求尽快融入都市文化之中。为适应在都市务工的需要,

他们不得不对其生活方式、价值观念进行大幅度的调整。但却由于制度性障碍和认同障碍,他们自身角色转换出现困难。缺乏归属感的都市无法给予他们所需要的情感寄托,他们不得不最后从都市又回到农村,以自身作为媒介将都市文化传播回农村,回乡的农民因此成为推动农村文化转型的先头部队。

对照芝加哥大学的人类学家罗伯特·雷德菲尔德与米尔顿·辛格所提出的“文化既有一个大的传统,又存在着若

干小传统”[1]

的观点,这种通过非正式性途径传播,对所有人开放、渐进改变农民日常生活行为之文化特质的现象更倾向属于小传统的范畴。而这种变化所面对的是传统农村文化封闭性和群体性的静态特质。

(一)封闭性

就农村所在地理位置来看,一般分布在边隅之地。在这里,没有足够便利的向外流通条件,生产方式也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向商品经济转化速度较为缓慢,农业人口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这些都从方方面面影响着农村文化的形成,

造成了农村文化的一个特性———封闭性。在这里不得不补充说明的是,农村文化的封闭性并非指农村的地理封闭,即没有迁移的状况,而是指农村文化在迁移中依旧维持下来,

并未在移动中经历突变或完全流失;也并非指农村人口无法走出大山、进入都市,而指的是他们在都市中所学到的东西与农村文化大致无关,

也不能用他们所学到的知识突破农村文化的封闭性,改变农村发展的命运。

农村文化的封闭性对农村文化在都市化进程下发展方向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农村文化的封闭性无法提供农村文化发展所需的正常条件,

可能导致农村文化发展受阻。一方面,农村生活的基本要素—

——农业劳作并未给农村人口留下多少享受精神生活的闲暇,人们只能服从农业劳作的安排而无法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安排文化生活;另一方面,农业劳作的低收入也无法为发展良好文化生活提供物质保障。根据马斯诺的需求层次理论来看,生存需要作为低层次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时,高层次的需求无法得到发展。

其次,农村文化的封闭性导致农村经验的可传承,文化

991—

创新变得没有必要。农村社会中的封闭性造成了一代代人与环境的高度磨合,大多数在农村生活中所遇见的文化必定能从比他年长的人那里得到解决的方法,且是省事的方法,因为这方法必定经过几代、几十代的千锤百炼。换句话说,农村人口所过的生活都是对前人的简单重复,其封闭性导致无从遇见新问题,也导致文化创新变得没有必要。

最后,农村文化的封闭性给予农村文化良好的发展氛围,促使农村文化健康发展。农村文化的封闭性使得农村文化获得一种不受主流话语绝对控制的自由,农村文化在高速都市化所带来的浮躁与虚夸的风气下依旧保持着一片净土,农民依旧保留着踏实肯干、勤劳务实的作风,这给予了农村文化的未来发展一个良好的氛围,也能确保农村文化的发展道路健康长久。

(二)群体性

从农村人口分布状况来看,呈现出一种“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特点,在《桃花源记》中,陶渊明就描述了“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这样一种状态,然而这种居住方式影响着文化发展,数千年的群体居住方式使群体性特征在中国农村文明中根深蒂固。

首先,农村文化的群体性形成的“礼俗社会”,制约着现代法治社会理念的介入。传统经验对生活问题的有效解决使人们行为主动服从于陈规,这也就形成了一种自动的秩序,数千年来的文化沉淀使每个人都必须服从于这个规矩,必须“合乎理”。而这种礼俗社会的力量是巨大的,法治社会的理念由于其文化底蕴不够而造成力量相差悬殊。试想,有人会因逃脱法网而觉得自豪,甚至寻求法律之间的漏洞。但绝少听说有人做了不道德的事情,到处宣扬,以之为荣。即便是无人所知,其内心也会受到煎熬。礼俗社会与法治社会力量之间的差别导致在都市化进程中,已不适应发展需要的礼俗社会由于其强大惯性力量使法治理念无法介入,而导致文化发展出现困境。

其次,农村文化的群体性使个人发展受限,自主意识缺乏,而影响文化的创新发展。传统乡村的各种事务,包括卫生、教育、水利、道路修筑、农耕农忙、文娱活动、祭祀庆典、诉讼调解、乡村规划等都是以宗室为龙头发展起来的,而这些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促使生活在农村文明之下的人们无法以自身的需求与价值取向作为个人发展的出发点,个体只有依附于群体才有存在发展的意义。个人行为必须做到“合群”,否则就会因受到排挤而在农村社会生活中举步维艰,这使个人无法发挥自身自治意识与创新能力,好比“戴着镣铐跳舞”,导致文化发展因缺乏创新性而受阻。

最后,农村文化的群体性为农村文化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为农村文化的推广创造了便利的条件。可以发现,传统意义上的农村文化,如民谣、神话、曲艺、技艺、舞蹈等很少出现单独表现的形式。其实就其源头而言,它们都是农村生产生活闲暇时刻大家一起聊以慰藉的方式。也只有以群体性作为依托,传统农村文化才得以广泛地传播和在代系之间传承,农村文化的群体性不止给之前的文化积累提供了良好的推广条件和传播氛围,其功能性作用也会给农村文化的发展与传播提供同样良好的条件。

农村文化的特质,并非只像前文分析的一样,仅存在着封闭性、群体性等客观的分析概念,究其根本,是一种作为行为实践的文化,是农村农民顺应社会背景和具体的生活处境构建出来的行为模式与关系模式,是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和转型的。因此,针对农村文化的研究既要把握其静态特征,更要把握其动态发展。在聚焦于其动态发展的过程中,必须注意那些导致文化概念、文化性质发生变化的要素。观照中国现实,都市化进程在农村文化的发展变化中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二、边缘化的农村文化及其表现

一般而言,文化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四个层面。本文尝试在这四个方面,对都市化对农村文化的影响进行分析,并认为都市化事实上造成了农村文化的边缘化。

(一)都市化对农村物质文化的影响

物质文化,是由物化的知识力量构成,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这种文化外显于形,如居处、服饰、交通工具、饮食等等。

都市化给农村物质文化带来最直观的破坏性影响就是对古村落建筑群的损毁。这种曾遍布于世界许多地区的农业社会文化遗产,在都市化浪潮的冲击下,正面临着传统中断和特征丧失的危险。其具体表现在:推倒重建古村落建筑与都市建筑界限逐渐模糊、村落房屋与都市房屋居住方式逐渐趋同,村落建筑群不能再反映出特定区域人们在传统生活中所必须的生活生产需求和文化习俗底蕴,村落建设和城郊建设趋于雷同等等。

都市化还带来了高密度的居住人口,使得农村原有的自然资源、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供应状况日趋紧张,产生了很多灾难性后果。很多农村地区的水、土壤、大气等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恢复,农村生态的脆弱性已经不是个案。特别是有些由污染所致的地方病、河流等流域性污染等,因为行政区划的城乡归属问题而长期得不到解决[2]。

当然,都市化过程中农民物质生活条件的普遍改善也是有目共睹的事实。越来越多的农民建造楼房,除了满足自住之外,更多的是用于出租或经商。自来水的普及使农村建房有了更多的选址方案,一定程度上方便了农村人口的生产生活。道路交通状况的改善也使得农产品可以更加顺利地进入市场,繁荣农村经济。

(二)都市化对农村精神文化的影响

精神文化,是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经过长期孕育而形成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宗教信仰等构成。在快速都市化的冲击下,农村社会的精神文化层面迅速发生嬗变,在都市和农村的连接中不断断裂。

首先是都市化对农村传统信任关系的冲击。良性的社会资本存量没有增加反倒降低,猜忌、怨恨、不合作的情况非

0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