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岔病害分析及整治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提速道岔是提高铁路运输的基础,如何搞好工务线路设备的维修养护工作,为铁路运输安全畅通夯实基础是职责所在,也对确保铁路运输的安全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为满足提速需要,消除因道岔限速因素,改善列车过岔的平稳性,牢固树立安全意识、忧患意识。全面加强设备整修,全面提高设备运行质量,为安全生产提供强有力的基础保证,提高综合经济效益,针对提速道岔的病害,结合现有提速道岔尖轨、辙岔维修养护,道岔和是线路的薄弱环节,随着列车提速和重载列车的开行,列车通过道岔时的晃车现象比较普遍,对道岔病害的产生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养护维修办法由于现场铺设位置不当、前后方向不良、维修拨道时忽视道岔前后线路的整体关系,造成前后线路衔接不良。列车通过道岔时,发生车体摇晃,而摇晃又加大了对道岔破坏,促使道岔方向进一步变化。
(14)支距扣板与轨底边缘离缝。
(15)护轨调整片上串过高。
(16)钢轨波磨。
2
2
道岔在组装铺设时遗留的主要病害包括铁路电气化改造后,电化柱的埋设使得联动道岔两中交点偏移,造成渡线方向不良尖轨、基本轨及护轮轨部位出现的钢轨硬弯;混凝土岔枕间隔位置不正确及一侧偏移;两节拼装铺设时接头未方正等。
随着列车提速和重载列车的开行,线路周期性与随机性变化叠加引起的线路晃车现象日益突出,特别是在道岔处更为明显,控制线路晃车发生已成为日常养护维修工作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我们通过日常检查、保养、维修,对道岔病害的产生和整治,提出了针对性的养护维修办法。道岔是一机车车辆从一条线路转向另一条线路的轨道连接设备,道岔是复杂的连接设备,过岔速度直接影响列车的通过速度,道岔是三大薄弱环节之一。
其他病害及浅滩方法同混凝土枕道岔。
1.
1
病害1:心轨离缝。
①原因分析:基本轨外侧轨撑离缝、顶铁不密、扣件松动造成轨距扩大。
②整治措施:在电务配合下进行调整。
病害2:心轨滑床板、轨撑折断。
①原因分析:心轨处道床不密实,暗坑吊板严重,扣件松动,列车通过时造成折断。
②整治措施:回填道砟,复紧扣件,用冲击式捣镐捣固密实。
1.混凝土枕道岔
1.1 共性问题
1.1.1道岔与前后线路衔接不良,线路方向和高低超限
(1)原因分析:一是渡线道岔线路的设计线间距与实际线间距有误差,道岔发生纵向位移,造成铺设后线路方向不良;二是道岔大修及道岔换填施工过程中,岔区前后及道岔夹直线未换填或挖砟换填深度、宽度、长度不符合要求,捣固不实,造成道岔不均匀沉降,岔区出现高低偏差;三是大机捣固安排线路多,道岔少,未提前测量标注起道量,造成岔区与前后线路不平顺;四是大机作业前未提前测量岔后线路拨量,大机自动拨道,造成线岔结合部方向不良;五是线路缺砟,曲股线路捣固不实,道岔侧向过车冲击大,形成岔区水平或方向偏差。
(3)整治标准:岔区方向顺直,与线路中心位置最大横向偏差控制在±2mm以内,最大垂向偏差控制在±3mm以内。
1.1.2轨距超限
(1)原因分析:一是道岔预铺过程中,道岔轨距调整块号码安设不对;二是岔枕横纵向发生位移,造成轨距挡板不能按标准设置;三是轨距挡板、大垫板螺栓锈蚀磨耗,造成挡板及螺孔扩大离缝;四是扣件松动,在动载冲击下,轨距发生变化;五是顶铁不密靠,动态扩大。
病害3:可动心辙叉轨顶面刨切坑洼不平,心轨与翼轨相对高度不符合要求,心轨拱腰、离缝。
整治措施:打磨轨面及工作边顶面圆弧,打磨心轨前部或在翼轨轨底垫片,调整心轨及翼轨相对高度。
1
病害1:心轨、翼轨磨耗低塌。
①原因分析:辙叉心轨及翼轨受列车冲击磨耗。
②整治措施:一是加强心轨及翼轨的肥边打磨,预防心轨、翼轨掉块;二是对心轨和翼轨进行打磨,消除轨面不平顺。
摘
铁路第六次提速后,工务的线路、道岔设备变化很大,给养护维修带来许多困难。道岔是一个联动的整体,它涉及着机务,工务、电务部门,在一个部门出现失误,轻则影响行车速度,重则中断行车,将会给运输带来直接损失。近年来随着提速道岔的不断上道应用,其日常养护和维修便成为工务段维修组织体系中一项基础性的工作。提速道岔是提高铁路运输的基础,如何搞好工务线路设备的维修养护工作,为铁路运输安全畅通夯实基础是职责所在,也对确保铁路运输的安全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⑥加装经发行的绝缘轨距杆。
(3)整治标准:轨距误差控制在±1mm。
1.1.3轨向不良(包括钢轨不均匀侧磨)
(1)原因分析:一是轨距变化不均匀;二是与区间无缝线路锁定轨温差超标,钢轨发生纵向位移,限位铁(限位器)扭曲或顶死;三是铝热焊头支嘴形成硬弯;四是局部一侧水平或暗坑吊板,造成两股钢轨受力不均匀;五是钢轨交替不均匀侧磨。
(2)整治方案:
①在道岔预铺时,严格按照道岔设计图铺设岔枕和安装联结零件,并严格进行预铺检查验收。
②在日常养护维修作业中,加强轨枕间距及横向位移的检查,按照铺设标准对轨枕进行方正,调整轨距块。
③及时更换和补充失效、锈蚀和缺少的轨距挡板。
④加强车工电联合检查,全面改正道岔转辙部分轨距。
⑤加强扣件养护工作,及时复紧连接零件和更换立螺栓,减少旷动间隙。
病害2:护轨扭曲变形。
①原因分析:一是护轨不均匀磨耗;二是整治时不规范地加插垫片造成护轮轨变形。
②整治措施:一是更换严重磨耗和变形护轨;二是调整护轮轨垫片,保持直线段顺直。
病害3:道岔构造病害
①原因分析:道岔转辙部位轨面不平顺、叉心有害空间、心轨端部与翼轨的相对高差等。
②整治措施:加强轨面修理。
病害4:固定辙叉位置偏斜。
(2)整治方案:
①道岔大修前,采用全站仪对道岔位置进行精确定位,对既有线间距进行测量,对线间距不符合要求的线路进行全面拨改,确保道岔平纵断面位置精确。
②按照标准对岔区及岔区夹直线进行换砟,配合道岔大机捣固,采用冲击式捣镐对道岔曲股线路及道岔连接杆、绝缘接头处所进行起道捣固,消除岔区暗坑和一侧水平。
③道岔区及前后各不少于100-150m线路为一作业单元,道岔大机捣固前精确计算道岔起拨道量,每隔5m将直拨道量于线路上,以便大机进行精确拨道。对纵向发生位移的道岔要拨移到位。
1.1.5直尖轨拱腰变形
(1)原因分析:一是道岔锁定轨温过高或过低,基本轨发生纵向位移;二是对岔区没有完全锁定,造成钢轨伸缩量大;三是尖轨顶铁顶碰尖轨轨底,或滑床板摩擦阻力过大。
(2)整治措施:
①规范无缝道岔管理工作,按照跨区间无缝线路管理标准,对不符合标准的无缝道岔进行应力调整,恢复尖轨与基本轨设计位置,调整限位铁。
整治措施:对AT-1/12道岔尖基轨轨距调整块磨耗问题,采用加装标准铁片等进行调整,之后加轨距杆锁定。
c)道岔间隔铁磨耗引起线路方向不良。
整治措施:加装槽型垫片,整治间隔铁磨耗,消除间隔铁处所的轨向偏差。
d)曲尖轨、直基本轨磨耗严重。
整治措施:在直尖轨接头区安装防磨护轨,加强对曲尖轨作用边的涂油,延缓侧磨。
关键词:道岔;病害;整治
引 言
在铁路线路设备中 道岔是铁路轨道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道岔本身构造复杂 强度较低、零件多、受冲击大、容易变形、磨耗造成列车晃车病害,是制约列车行车速度和行驶平稳的重要原因。我国铁路提速以来,道岔以其通过速度高、保养工作量少及维修周期相应延长等诸多优点而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随着速度的提高 ,道岔亦出现了许多病害。
编号:审定成绩: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专科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道岔病害分析及整治
姓名:******学号:********
专业:***********
学校指导教师姓名:***职称:
论文提交日期:(小四号楷体加黑)论文答辩日期:(小四号楷体加黑)
专科毕业论文
轨道线路道岔病害分析及整治
Track line piling disease analysis and rectification
②加强岔区锁定,岔区连接零件必须齐全、完好、有效,对道岔曲股及岔后150m线路加强锁定。
③对变形的尖轨进行直轨处理。
1.1.6尖、基本轨离缝
(1)原因分析:一是尖轨拱腰变形;二是转辙部分暗坑吊板;三是曲股轨距过大;四是顶铁磨耗;五是电务转辙设备调整不到位。
(2)整治方案:
①认真落实病害六整治措施要求,解决好尖轨拱腰问题。
(2)整治措施:
①对道床板结的道岔及前后平直线进行清筛换砟,恢复道床弹性。
②对接头焊缝进行仿型打磨,消除接头焊道轨面不平顺,消除或减缓附加冲击力。
③进行尖轨、可动心轨的轨面修理,消除或减缓附加冲击力。
④加强道岔转辙及可动心轨部分的捣固工作,消除暗坑吊板。
(3)整治标准:以整个道岔群为整治单元,20m弦测量高低控制在2mm以内。
1.
1.2.1木岔枕道岔病害:
a)道岔内连接轨过短,形成低接头,高大腰,过车时暗吊严重。
整治措施:更换短轨,与前后钢轨进行冻焊接(锰钢辙叉冻结,绝缘接头胶结,其他焊接)。
b)道岔内配轨多,接头多。
整治措施:更换道岔内短轨为长轨,取消道岔内一对接头。
c)冻结接头失效、压溃、掉块。
1.2.2
对严重低调、压溃接头进行切除,重新换轨,对病害轻微的接头进行打磨、倒棱,重新冻结。
①原因分析:一是安装和更换辙叉时就形成辙叉位置偏斜;二是轨距挡板离缝或叉心垫板螺孔磨耗旷动,造成辙叉方向偏斜。
②整治措施:调整轨距挡板号码、安装螺孔防磨套管,整治辙叉偏斜。
2
2
我国铁路提速以来,道岔以其通过速度高、保养工作量少及维修周期相应延长等诸多优点而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随着速度的提高,道岔亦出现了许多病害。通过对管内道岔出现的典型病害种类进行总结,并对其形成的机理进行初步分析,提出了提速道岔典型病害的处理对策,旨在指导现场提速道岔的养护维修工作。
④精确测量计算岔前、后曲线拨量,大机捣固作业前补足道砟,作业后及时恢复安装道岔地锚拉杆。对过车较多的侧向道岔,转折部位加密地锚桩,严格控制道岔方向变化。
⑤日常拨道作业时,有定位观测桩首先测量线路横向位移量,利用测量结果确定拨道方向和拨道量;无定位观测桩的,首先要从线路前后两个方向来确定拨道方向,然后根据方向偏差,确定各部位拨道量并合理确定回弹量。
②整治岔区连接零件病害,消灭转辙部分的暗坑吊板。
③及时消灭曲股大轨距,保证曲股圆顺,在曲股轨距准确情况下,对顶铁加插片,保证尖轨、基本轨密贴。
④调整拉杆及顶铁,消灭尖轨、基本轨离缝。
1.1.7钢轨歪斜
(1)原因分析:轨下垫片位置不正或铁垫板下垫普通垫片。
(2)整治措施:道岔内取消垫片作业,改为冲击捣固镐捣固。
2
(1)道床翻浆冒泥。
(2)岔枕爬行、偏斜。
(3)钢枕空吊、锈蚀。
(4)混凝土岔枕螺栓剪断及尼龙套管滑牙失效。
(5)尖轨爬行。
(6)尖轨侧弯。
(7)曲尖轨侧磨严重。
(8)尖轨与基本轨不密贴。
(9)转辙部轨距扩大。
(10)滑床板及槽型护轨垫板开焊。
(11)销钉申出及弹片上串。
(12)配件锈蚀严重。
(13)接头多种病害(低接头、错口、鞍形磨耗、轨端掉块、打塌、坍碴)。
为满足提速需要,消除因道岔限速因素,改善列车过岔的平稳性,牢固树立安全意识、忧患意识。全面加强设备整修,全面提高设备运行质量,为安全生产提供强有力的基础保证,提高综合经济效益,针对提速道岔的病害,结合现有提速道岔尖轨、辙岔维修养护,道岔和是线路的薄弱环节,随着列车提速和重载列车的开行,列车通过道岔时的晃车现象比较普遍,对道岔病害的产生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养护维修办法。由于现场铺设位置不当、前后方向不良、维修拨道时忽视道岔前后线路的整体关系,造成前后线路衔接不良。列车通过道岔时,发生车体摇晃,而摇晃又加大了对道岔破坏,促使道岔方向进一步变化。
(2)整治方案:
①对线间距不符合要求的线路进行全面拨改,确保道岔平纵断面位置精确
(3)整治标准:用20m弦测量,连续轨向偏差控制在±1mm以内,单个轨向偏差控制在2mm以内。消灭接头、辙叉、尖轨、钢轨作用边肥边和轨顶内铡不圆顺。
1.1.4高低超限
(1)原因分析:一是道床污染板结、排水不良,造成线路暗坑吊板和翻浆;二是接头、焊道凸凹不平;三是可动心轨部分与翼轨间存在高低不平顺;四是道岔转辙部分及可动心轨、电务转辙机等无法实施正常捣固,道床不密实;五是尖轨及心轨变截面处轨面出现坑洼;六是钢轨母材垂直方向轨面原始不平达0.8-1mm。
a)岔枕道钉(含螺纹道钉)浮离旷动,形成吊板,轨距不易保持。
原因:一是道钉浮离;二是日常改道作业时未加木楔,造成螺孔扩大;三是岔枕腐朽。
整治措施:
①加装木楔复紧道钉。
②更换失效岔枕、磨耗的轨距挡板与垫板。
③加强对螺纹道钉等连接零件的复紧工作。
③改正轨距作业后,及时加装轨距拉杆。
b)转辙部分基本轨轨撑、轨距调整块磨耗引起转辙部分轨距不良。
(14)支距扣板与轨底边缘离缝。
(15)护轨调整片上串过高。
(16)钢轨波磨。
2
2
道岔在组装铺设时遗留的主要病害包括铁路电气化改造后,电化柱的埋设使得联动道岔两中交点偏移,造成渡线方向不良尖轨、基本轨及护轮轨部位出现的钢轨硬弯;混凝土岔枕间隔位置不正确及一侧偏移;两节拼装铺设时接头未方正等。
随着列车提速和重载列车的开行,线路周期性与随机性变化叠加引起的线路晃车现象日益突出,特别是在道岔处更为明显,控制线路晃车发生已成为日常养护维修工作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我们通过日常检查、保养、维修,对道岔病害的产生和整治,提出了针对性的养护维修办法。道岔是一机车车辆从一条线路转向另一条线路的轨道连接设备,道岔是复杂的连接设备,过岔速度直接影响列车的通过速度,道岔是三大薄弱环节之一。
其他病害及浅滩方法同混凝土枕道岔。
1.
1
病害1:心轨离缝。
①原因分析:基本轨外侧轨撑离缝、顶铁不密、扣件松动造成轨距扩大。
②整治措施:在电务配合下进行调整。
病害2:心轨滑床板、轨撑折断。
①原因分析:心轨处道床不密实,暗坑吊板严重,扣件松动,列车通过时造成折断。
②整治措施:回填道砟,复紧扣件,用冲击式捣镐捣固密实。
1.混凝土枕道岔
1.1 共性问题
1.1.1道岔与前后线路衔接不良,线路方向和高低超限
(1)原因分析:一是渡线道岔线路的设计线间距与实际线间距有误差,道岔发生纵向位移,造成铺设后线路方向不良;二是道岔大修及道岔换填施工过程中,岔区前后及道岔夹直线未换填或挖砟换填深度、宽度、长度不符合要求,捣固不实,造成道岔不均匀沉降,岔区出现高低偏差;三是大机捣固安排线路多,道岔少,未提前测量标注起道量,造成岔区与前后线路不平顺;四是大机作业前未提前测量岔后线路拨量,大机自动拨道,造成线岔结合部方向不良;五是线路缺砟,曲股线路捣固不实,道岔侧向过车冲击大,形成岔区水平或方向偏差。
(3)整治标准:岔区方向顺直,与线路中心位置最大横向偏差控制在±2mm以内,最大垂向偏差控制在±3mm以内。
1.1.2轨距超限
(1)原因分析:一是道岔预铺过程中,道岔轨距调整块号码安设不对;二是岔枕横纵向发生位移,造成轨距挡板不能按标准设置;三是轨距挡板、大垫板螺栓锈蚀磨耗,造成挡板及螺孔扩大离缝;四是扣件松动,在动载冲击下,轨距发生变化;五是顶铁不密靠,动态扩大。
病害3:可动心辙叉轨顶面刨切坑洼不平,心轨与翼轨相对高度不符合要求,心轨拱腰、离缝。
整治措施:打磨轨面及工作边顶面圆弧,打磨心轨前部或在翼轨轨底垫片,调整心轨及翼轨相对高度。
1
病害1:心轨、翼轨磨耗低塌。
①原因分析:辙叉心轨及翼轨受列车冲击磨耗。
②整治措施:一是加强心轨及翼轨的肥边打磨,预防心轨、翼轨掉块;二是对心轨和翼轨进行打磨,消除轨面不平顺。
摘
铁路第六次提速后,工务的线路、道岔设备变化很大,给养护维修带来许多困难。道岔是一个联动的整体,它涉及着机务,工务、电务部门,在一个部门出现失误,轻则影响行车速度,重则中断行车,将会给运输带来直接损失。近年来随着提速道岔的不断上道应用,其日常养护和维修便成为工务段维修组织体系中一项基础性的工作。提速道岔是提高铁路运输的基础,如何搞好工务线路设备的维修养护工作,为铁路运输安全畅通夯实基础是职责所在,也对确保铁路运输的安全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⑥加装经发行的绝缘轨距杆。
(3)整治标准:轨距误差控制在±1mm。
1.1.3轨向不良(包括钢轨不均匀侧磨)
(1)原因分析:一是轨距变化不均匀;二是与区间无缝线路锁定轨温差超标,钢轨发生纵向位移,限位铁(限位器)扭曲或顶死;三是铝热焊头支嘴形成硬弯;四是局部一侧水平或暗坑吊板,造成两股钢轨受力不均匀;五是钢轨交替不均匀侧磨。
(2)整治方案:
①在道岔预铺时,严格按照道岔设计图铺设岔枕和安装联结零件,并严格进行预铺检查验收。
②在日常养护维修作业中,加强轨枕间距及横向位移的检查,按照铺设标准对轨枕进行方正,调整轨距块。
③及时更换和补充失效、锈蚀和缺少的轨距挡板。
④加强车工电联合检查,全面改正道岔转辙部分轨距。
⑤加强扣件养护工作,及时复紧连接零件和更换立螺栓,减少旷动间隙。
病害2:护轨扭曲变形。
①原因分析:一是护轨不均匀磨耗;二是整治时不规范地加插垫片造成护轮轨变形。
②整治措施:一是更换严重磨耗和变形护轨;二是调整护轮轨垫片,保持直线段顺直。
病害3:道岔构造病害
①原因分析:道岔转辙部位轨面不平顺、叉心有害空间、心轨端部与翼轨的相对高差等。
②整治措施:加强轨面修理。
病害4:固定辙叉位置偏斜。
(2)整治方案:
①道岔大修前,采用全站仪对道岔位置进行精确定位,对既有线间距进行测量,对线间距不符合要求的线路进行全面拨改,确保道岔平纵断面位置精确。
②按照标准对岔区及岔区夹直线进行换砟,配合道岔大机捣固,采用冲击式捣镐对道岔曲股线路及道岔连接杆、绝缘接头处所进行起道捣固,消除岔区暗坑和一侧水平。
③道岔区及前后各不少于100-150m线路为一作业单元,道岔大机捣固前精确计算道岔起拨道量,每隔5m将直拨道量于线路上,以便大机进行精确拨道。对纵向发生位移的道岔要拨移到位。
1.1.5直尖轨拱腰变形
(1)原因分析:一是道岔锁定轨温过高或过低,基本轨发生纵向位移;二是对岔区没有完全锁定,造成钢轨伸缩量大;三是尖轨顶铁顶碰尖轨轨底,或滑床板摩擦阻力过大。
(2)整治措施:
①规范无缝道岔管理工作,按照跨区间无缝线路管理标准,对不符合标准的无缝道岔进行应力调整,恢复尖轨与基本轨设计位置,调整限位铁。
整治措施:对AT-1/12道岔尖基轨轨距调整块磨耗问题,采用加装标准铁片等进行调整,之后加轨距杆锁定。
c)道岔间隔铁磨耗引起线路方向不良。
整治措施:加装槽型垫片,整治间隔铁磨耗,消除间隔铁处所的轨向偏差。
d)曲尖轨、直基本轨磨耗严重。
整治措施:在直尖轨接头区安装防磨护轨,加强对曲尖轨作用边的涂油,延缓侧磨。
关键词:道岔;病害;整治
引 言
在铁路线路设备中 道岔是铁路轨道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道岔本身构造复杂 强度较低、零件多、受冲击大、容易变形、磨耗造成列车晃车病害,是制约列车行车速度和行驶平稳的重要原因。我国铁路提速以来,道岔以其通过速度高、保养工作量少及维修周期相应延长等诸多优点而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随着速度的提高 ,道岔亦出现了许多病害。
编号:审定成绩: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专科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道岔病害分析及整治
姓名:******学号:********
专业:***********
学校指导教师姓名:***职称:
论文提交日期:(小四号楷体加黑)论文答辩日期:(小四号楷体加黑)
专科毕业论文
轨道线路道岔病害分析及整治
Track line piling disease analysis and rectification
②加强岔区锁定,岔区连接零件必须齐全、完好、有效,对道岔曲股及岔后150m线路加强锁定。
③对变形的尖轨进行直轨处理。
1.1.6尖、基本轨离缝
(1)原因分析:一是尖轨拱腰变形;二是转辙部分暗坑吊板;三是曲股轨距过大;四是顶铁磨耗;五是电务转辙设备调整不到位。
(2)整治方案:
①认真落实病害六整治措施要求,解决好尖轨拱腰问题。
(2)整治措施:
①对道床板结的道岔及前后平直线进行清筛换砟,恢复道床弹性。
②对接头焊缝进行仿型打磨,消除接头焊道轨面不平顺,消除或减缓附加冲击力。
③进行尖轨、可动心轨的轨面修理,消除或减缓附加冲击力。
④加强道岔转辙及可动心轨部分的捣固工作,消除暗坑吊板。
(3)整治标准:以整个道岔群为整治单元,20m弦测量高低控制在2mm以内。
1.
1.2.1木岔枕道岔病害:
a)道岔内连接轨过短,形成低接头,高大腰,过车时暗吊严重。
整治措施:更换短轨,与前后钢轨进行冻焊接(锰钢辙叉冻结,绝缘接头胶结,其他焊接)。
b)道岔内配轨多,接头多。
整治措施:更换道岔内短轨为长轨,取消道岔内一对接头。
c)冻结接头失效、压溃、掉块。
1.2.2
对严重低调、压溃接头进行切除,重新换轨,对病害轻微的接头进行打磨、倒棱,重新冻结。
①原因分析:一是安装和更换辙叉时就形成辙叉位置偏斜;二是轨距挡板离缝或叉心垫板螺孔磨耗旷动,造成辙叉方向偏斜。
②整治措施:调整轨距挡板号码、安装螺孔防磨套管,整治辙叉偏斜。
2
2
我国铁路提速以来,道岔以其通过速度高、保养工作量少及维修周期相应延长等诸多优点而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随着速度的提高,道岔亦出现了许多病害。通过对管内道岔出现的典型病害种类进行总结,并对其形成的机理进行初步分析,提出了提速道岔典型病害的处理对策,旨在指导现场提速道岔的养护维修工作。
④精确测量计算岔前、后曲线拨量,大机捣固作业前补足道砟,作业后及时恢复安装道岔地锚拉杆。对过车较多的侧向道岔,转折部位加密地锚桩,严格控制道岔方向变化。
⑤日常拨道作业时,有定位观测桩首先测量线路横向位移量,利用测量结果确定拨道方向和拨道量;无定位观测桩的,首先要从线路前后两个方向来确定拨道方向,然后根据方向偏差,确定各部位拨道量并合理确定回弹量。
②整治岔区连接零件病害,消灭转辙部分的暗坑吊板。
③及时消灭曲股大轨距,保证曲股圆顺,在曲股轨距准确情况下,对顶铁加插片,保证尖轨、基本轨密贴。
④调整拉杆及顶铁,消灭尖轨、基本轨离缝。
1.1.7钢轨歪斜
(1)原因分析:轨下垫片位置不正或铁垫板下垫普通垫片。
(2)整治措施:道岔内取消垫片作业,改为冲击捣固镐捣固。
2
(1)道床翻浆冒泥。
(2)岔枕爬行、偏斜。
(3)钢枕空吊、锈蚀。
(4)混凝土岔枕螺栓剪断及尼龙套管滑牙失效。
(5)尖轨爬行。
(6)尖轨侧弯。
(7)曲尖轨侧磨严重。
(8)尖轨与基本轨不密贴。
(9)转辙部轨距扩大。
(10)滑床板及槽型护轨垫板开焊。
(11)销钉申出及弹片上串。
(12)配件锈蚀严重。
(13)接头多种病害(低接头、错口、鞍形磨耗、轨端掉块、打塌、坍碴)。
为满足提速需要,消除因道岔限速因素,改善列车过岔的平稳性,牢固树立安全意识、忧患意识。全面加强设备整修,全面提高设备运行质量,为安全生产提供强有力的基础保证,提高综合经济效益,针对提速道岔的病害,结合现有提速道岔尖轨、辙岔维修养护,道岔和是线路的薄弱环节,随着列车提速和重载列车的开行,列车通过道岔时的晃车现象比较普遍,对道岔病害的产生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养护维修办法。由于现场铺设位置不当、前后方向不良、维修拨道时忽视道岔前后线路的整体关系,造成前后线路衔接不良。列车通过道岔时,发生车体摇晃,而摇晃又加大了对道岔破坏,促使道岔方向进一步变化。
(2)整治方案:
①对线间距不符合要求的线路进行全面拨改,确保道岔平纵断面位置精确
(3)整治标准:用20m弦测量,连续轨向偏差控制在±1mm以内,单个轨向偏差控制在2mm以内。消灭接头、辙叉、尖轨、钢轨作用边肥边和轨顶内铡不圆顺。
1.1.4高低超限
(1)原因分析:一是道床污染板结、排水不良,造成线路暗坑吊板和翻浆;二是接头、焊道凸凹不平;三是可动心轨部分与翼轨间存在高低不平顺;四是道岔转辙部分及可动心轨、电务转辙机等无法实施正常捣固,道床不密实;五是尖轨及心轨变截面处轨面出现坑洼;六是钢轨母材垂直方向轨面原始不平达0.8-1mm。
a)岔枕道钉(含螺纹道钉)浮离旷动,形成吊板,轨距不易保持。
原因:一是道钉浮离;二是日常改道作业时未加木楔,造成螺孔扩大;三是岔枕腐朽。
整治措施:
①加装木楔复紧道钉。
②更换失效岔枕、磨耗的轨距挡板与垫板。
③加强对螺纹道钉等连接零件的复紧工作。
③改正轨距作业后,及时加装轨距拉杆。
b)转辙部分基本轨轨撑、轨距调整块磨耗引起转辙部分轨距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