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文学批评的基础——从新批评派的文本细读理论谈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细读:文学批评的基础——从新批评派的文本"细读"理论谈起
作者:宋华伟
作者单位:山东司法警官职业学院
刊名:
时代文学
英文刊名:SHIDAI WENXUE
年,卷(期):2009,""(19)
被引用次数:0次
1.I·A·Richards Practical Criticism 2001
2.瑞恰兹.杨自伍文学批评原理 1992
3.瑞恰兹.曹葆华科学与诗 2003
4.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 1997
1.期刊论文王敏.WANG Min解构主义文学批评与新批评之关系研究-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26(7)
新批评对解构批评家保罗·德·曼的修辞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新批评关于文学语言本体地位及其含混性的研究、文本"细读法"的理论和实践,构成德·曼修辞理论不可或缺的理论来源;然而,德·曼否定新批评所主张的文学语言的交流作用,尤其反对"有机整体"的文本观,强调语言修辞性所带来的文学意义的不确定性,主张依据读者阅读过程中文本文字间游戏式的互动来阐释意义,打破了新批评对整体化的追求,形成独特的解构主义文学批评.
2.学位论文李文吉新批评与语文教学2007
“新批评”是在20世纪盛行于西方最重要和影响最大的文学批评理论之一,它注重文本语义分析的特色对当时文坛与教坛产生了深远影响。“新批评”这一特色对提高语文教学的素质有很大的意义,尤其是“新批评”所提出并运用于文学批评的文本语义细读,为语文教学提供了一种颇具操作性的具体有效的方法,对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有实际作用。
论文主要是以综观的角度来理解“新批评”,在梳理其形成、发展、历史、中心人物的同时,挖掘其理论核心部分:文学本质观、本体论、诗无个性论、构架一肌质论、有机论与谬见论。由于“新批评”对文学尤其是诗歌有精确细腻的看法,所以假借“新批评”人物布鲁克斯的“精制的瓮”来比喻之。本章的目的是对“新批评”的理论有比较全面的认识。
论文在借助众多学者研究成果和分析的基础上,从微观角度对“新批评”理论进行有系统的分析,对这理论发展起重大作用的具体批评方法——文本语义细读作深入的探讨,并对其所产生的批评术语或概念——语境、朦胧、张力、悖论、反讽等作详细的剖析,重点在阐明“新批评”人物对这些批评术语的提出以及对其特质形成所扮演的角色与贡献。文本语义细读对“新批评”的理论和批评术语起了非常重要的发酵性作用,故以“瓮中的酵素”来比喻之。本章的目的是通过对对“新批评”理论术语的剖析,强化这些术语在实践时的准确性。
论文从宏观的角度来评论“新批评”。重点在两个层面:一是提出对新批评的批评及看法;二是探讨新批评在语文教学的意义和关注新批评在教学中所能提供的启示和借鉴。由于是以较大的视野来观察新批评,因此必须“跳出精致的瓮”。本章的目的在分析“新批评”的局限性,从而更深入的了解“新批评”的价值。
论文以内聚焦和外聚焦来对新批评作许多点的透视,从而由点构成对新批评多层面的认识和由点组成新批评论理运用于语文教学的主线。
3.学位论文张红霞文本细读·概念校释·理论阐发——比较诗学视野下的《文赋》研究2007
陆机《文赋》是我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篇系统的文学创作论。陆机承易学的家学渊源,博览通观,深得中国传统文化“变”之精髓,御“气”为场,以赋体写就千古名篇,《文赋》至今仍有着极强的理论生命力。本文通过字词训诂,解读这些深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理论术语、命题的涵义,对《文赋》理论命题和范畴进行了解读阐释,探寻陆机在“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的解难中,所潜含的中国传统创作的理论模式,以及模式背后的“法象天地”、“明于变化”的传统文化思想,最后对宇文所安先生的《文赋》误读做了解读。本文共分六部分,对《文赋》进行了阐释:
第一部分:系统地梳理《文赋》的研究脉络,在学习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力图更好地寻找自己的研究方向,并确定自己以训诂和互文语境为基础来阐释的研究路径。
第二部分:从哲学之气到文学之气的嬗变中,分析“气”元型生成的文化心理,并从陆机的家学实证分析《文赋》写作潜含的“气”场,对《文赋》的文本进行略览,重点对文中潜含的物、意、文创作论模式进行了解读,并创建了创作论模式图,对文中最精华的“变”的思想进行了阐释。
第三部分:找出核心字词,以图表的形式对文中重要的术语出现频率作微观定量分析,厘定《文赋》中的几个核心的理论概念,并结合文本对意、言、辞、心等理论概念进行了训诂和阐释,对摹心和摹仿进行了比较和阐释。
第四部分:对“伫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坟”结合上下文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和解读,从览物感心、中区意识、阅读典籍和颐养情志等方面对文中蕴含的养气思想进行了阐释。
第五部分:对“精骛八极、心游万仞”的神思论进行阐释,在哲学层面对神思的心理机制“精”和“心”探寻原意,阐释了神思中的心境、空间意识、言辞等问题,并对文中所使用的“水”的隐喻进行了深层解读。
第六部分:对宇文所安先生《文赋》的研究模式进行解读,并对其“唱高调”和文中隐喻的误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4.学位论文孔苏颜李长之文学批评观研究2009
李长之是中国现代文论史上一位重要的批评家,但他在学术界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同他在现代文学批评史上的成就是极不相称的。本文在文本细读与理论把握的基础上,系统勾勒了李长之文学批评中的“人格”理念、批评精神、“感情的型”及其传记批评。李长之提倡“人格的文学”,他对“人格”范畴的理解经历了一个由重视个体人格到挖掘文化人格的演进历程。在批评实践中,李长之主张“感情的批评主义”,提倡独立的批评精神,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好文艺的标准即“感情的型”。李长之倾其一生心血致力于文学批评,但他始终以“文化建设”为艺术旨归,传记批评是李长之文化理想诗性建构的选择与策略。在吸收西方古典与浪漫思想的基础上,李长之将之整合成“两种精神”:古典精神与浪漫精神,并以此来统领中国的精神谱系,而孔子与屈原是这两种精神的形象化体现。理论的光芒终究是遮掩不住的。李长之独立的批评精神、热烈深长的文化情怀以及“感情的批评主义”方法对重建当下批评文坛有重要借鉴意义。
在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李长之是一位著述甚丰、独具特色的理论批评家,是继梁实秋之后自称以批评为专业的少数职业批评家之一。他既有大量的文学批评实践垫底,又有文学批评理论的文章和作家作品论。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他在学术界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李长之以传记批评奠定了他在文坛的重要地位。究其原因是背后有一整套的文学观念、批评观念以及文化观念作为支撑,并且他的文学观、批评观和文化观是密切关联的。本文在具体文本细读与把握文学批评理论的基础上,系统勾勒了李长之文学批评中的“人格”理念、批评观及其传记批评实践,从而揭示了李长之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批评界的显赫地位以及他的批评理论对当代文学批评的启示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