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120131014
课程英文名称:Principles of urban planning
课程总学时:32 讲课:24 实践:0 讨论:8
适用专业:建筑学
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年10月
一、大纲使用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
1.课程地位:
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是建筑学大三学生的必修课,是继建筑学基础课程及相关专业理论课后开设的专业理论课程,具有涉及面广、综合性强的突出特点。通过系统知识与理论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初步掌握城市规划理论及方法,培养学生树立全面正确的城市规划观念,为城市总体规划、城市设计与人居环境规划以及城市规划设计的实际操作奠定科学的理论基础。是建筑设计人才培养过程中重要的一步。
2.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学习城市规划的背景知识与基本内容,熟悉城市规划学科所包含的相关知识体系;从认识城市发展的历史与现状入手,掌握城市规划的基本概念、内容与方法;培养观察问题、解决问题、调查分析、初步设计、文字处理与语言表达等能力;训练学生树立区域观、生态观、文化观和环境观;同时培养学生运用城市规划的基本理论包括城市发展及城市规划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城市规划编制、实施等有关的专业理论,规划设计的原则和方法去进行城市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城市研究的能力,扩展建筑学学生知识面,为建筑市场培养全面的设计人才。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
课程需要掌握的知识要点:
1、认识城市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了解城市规划学科、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2、初步掌握城市规划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方法;了解国内外城市规划理论思想及最新发展动态;
3、熟悉城市性质与人口规模的分析与确定;理解我国城市规划体系构成及其内在关系;
4、掌握城市规划工作步骤及编制程序;城市用地适用性分析评定的方法;
5、掌握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的概念、主要内容以及成果形式。
6、掌握不同用途用地规划的基本原理及其在总体规划布局中的相互关系;
7、重点掌握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手法,学会进行居住小区规划设计;
8、培养学生树立全面正确的城市观念:了解城市社会生活空间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哲理观念;树立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观念;
9、掌握城市设计的概念、原理与相关理论,学会局部地段城市设计的基本方法;学会运用城市设计思维对当前城市空间、城市风貌、建筑设计等存在的问题进行批判。
(三)实施说明
1.教学条件
(1) 采用指定教材、辅助教材及参考书目作为教学辅导资料。
(2) 学生课下自学可利用系资料室、校图书馆、网络资源。
2.教学手段
(1) 理论讲授课采用“多媒体+板书”进行教学。
(2) 讨论教学课采用“教师总结+分组讨论+自由讨论”方式进行教学。
3.教学方法
(1) 对于建筑学专业的学生而言,《城市规划原理》课程的学习应注重理论知识学习框架的梳理。针对建筑学专业学生的特点以及专业需要,有针对性地学习课本中的重点内容,学习内容应注重精而非广。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有针对性、有选取的讲解书中内容,并强调书中哪些知识点是建筑学学生应重点掌握的重点内容。
(2) 由于本课程章节较多,理论知识要点繁多,因此,在理论授课中应注重对某一阶段学习内容的总结与复习,以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内容。在授课中采用阶段测试、阶段总结、讨论等教学环节解决如上问题。
(四)对先修课的要求
先修课程:建筑概论、建筑设计基础、建筑设计等;
后续课程主要有:城市设计概论、居住区规划设计、场地设计、村镇规划设计等。
(五)对习题课、实践环节的要求
本课程设“两次课堂习题讨论 + 一次随堂测验”环节,其目的是巩固当前单元学习内容,梳理当前所学知识要点脉络,检测学生对知识点掌握的情况。
课堂习题测试为开卷考试形式,测验中,学生可根据情况查找相关参考书籍,但要求测试中禁止交头接耳、互相借阅、大声喧哗等现象发生。
(六)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方式
本课程为考试课,采用“期末闭卷考试”形式进行考核。
2.考核目标
(1) 通过课堂提问与小测验,检测学生对本阶段学习内容掌握情况,辅以讨论、讲解等环节,巩固本阶段所学知识要点。
(2) 通过期末闭卷考试,检测学生本学期《城市规划原理》课程知识要点的掌握情况,期末考试成绩将作为学生本学期本门课程最终成绩得分的主要参考标准。
(3) 成绩构成
课程成绩=考试成绩(70%)+平时成绩(考勤及课上表现)(30%)
注:a. 考试成绩为“期末闭卷考试”的卷面成绩。
b. 考勤得分根据学生课堂出勤情况而定。
c. 学生课上表现得分根据学生课上听课状况、发言情况,以及与老师和其他学生专业互动的积极性而定。
(七)参考书目
1、主要教材
(1)吴志强.《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年9月
2、辅助教材
(1)李德华.《城市规划原理(第三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年6月;
(2)谭纵波.《城市规划》.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11月;
(3)夏南凯,田宝江.《控制性详细规划》.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
(4)徐循初.《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年3月;
(5)朱家瑾.《居住区规划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年5月;
(6)王建国.《城市设计(第三版)》.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1月;
3、主要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