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古诗词鉴赏探究性学习初探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词鉴赏探究性学习初探

古诗词鉴赏是高考的一个重点,也是高中教学的一个重点。它培养的是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的是学生的审美能力,同时也是对学生的一种优秀文化的熏陶。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知识文化积累,因此,古诗词鉴赏教学,不能简单地流于对诗词的字面的理解,而是可以多角度地去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去开发学生的理解潜能,去深入地对诗词进行理解,从而实现提高学生鉴赏能力与审美能力的目标。古诗词鉴赏探究性学习可以较好地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我对此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一、对佳词妙句进行深层赏析。

在诗词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对诗词中的佳词妙句进行赏析,但较多地局限于对词句的表面理解或是抽象地讲解,学生可能并不能真正懂得词句的妙处。为此,可从两方面着手对词句进行深层赏析,使学生了解词句的妙处。

(一)运用替换法

替换法,就是将诗句中的佳词妙句加以更换或换位,并将替换后诗句与原诗句进行比较,让学生体味其中的不同,从而理解佳词妙句的妙处,达到鉴赏的目的。在诗词鉴赏中,如果运用替换法,将使学生更形象、更深刻地理解词句的妙处所在,以实现深层探究的目的。

如杜甫的《旅夜书怀》一诗中有诗句:“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句中“岂”“应”两字用得非常恰当合理,不可更换。但这两字妙在何处呢?让学生把这两字互换位置,进行替换:“名应文章著,官岂老病休。”然后比较替换前后的诗句,让学生体味内在感情区别在何处。学生在读了诗句后,迅速感觉到替换前的诗句更能表达作者的感情。为什么呢?“岂”是“哪里”之意,“应”是“认为是,是”之意,换前句意是“我的名气哪里是因为文章而显赫呢?官倒是因为年老多病而罢免了。”换后句意是“我的名气是因为文章而显赫,官哪里是因为年老多病而罢免呢?”虽然换后的诗句也体现了作者对自己受到朝廷排挤的不满之情,愤懑之情,但过于直露。古人认为诗歌“贵在含蓄”,显然,换前句意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对受朝廷排挤的不满之情,愤懑之情,作者说自己名气不是因为文章而显赫,官是因为年老多病而罢免,其实反其意而写,如此更显作者的内心不平之情,比换后句直露地表白自己的不满更含蓄,更沉重。

柳永《雨霖铃》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历来被称为千古佳句。为何此句在这首词中如此突出,被称为千古佳句呢?理由可以很多:修辞贴切,用了设问,发人深省,联想丰富,情景交融等等。但学生从这些抽象的讲解中能真正理解多少呢?但如果运用替换法,则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此句的深刻内涵及作者的一腔深情。如改成“今宵梦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显然,这一梦字大大破坏了词人所要抒发的离别痛苦之情。刚与心爱之人分别就做梦,能睡得如此香甜,那么别情何在?而“酒”,则是古代文人用来解忧的。曹操就曾写道:“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更有“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之语。以酒解愁,是借以麻醉神经,酒醒即愁醒,“借酒消愁愁更愁”,愁一经醒来,更是使人柔肠寸断,无以排遣,因此这一“酒”字非常精妙、非常妥帖地表达出了词人与心上人别离后的满怀愁绪,满怀相思之苦。或者将“杨柳岸晓风残月”改为“杨柳岸凄风冷月”以突出作者的离别伤感之情。但仔细体味,我们可以发现,其实此句根本无法替换。“凄风冷月”这一意象程度过重,想象过“度”,虽然是别离,但两情依依,双方并未发生情变,何来如此凄惨之景呢?“晓风残月”与“杨柳岸”组合,便构建出一种特别幽美的意境,衬“伤离别”浓淡相宜,恰到好处。如此替换之后,学生便理解了此句的内在感情,也懂得了为何此句被称为千古佳句。

运用替换法进行深层的探究性鉴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中佳词妙句的妙处,也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词句鉴赏能力。

(二)运用类比法

类比法,就是在赏析某首诗词中的佳句时,适时地引入相近的诗句进行比较,让学生在比较中体会词句的妙处。

如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有写愁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在赏析时,学生也能体会:此处用比喻,把抽象的愁比为形象的春水,写出了愁之多,之深,愁之绵延不绝。此时,我们可以引入贺铸在《青玉案》中写愁的名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我们把这两句写愁的名句进行一番比较,可以发现两者的共同点:都用了比喻,都写出了愁的多。也可以发现两者的不同之处:李煜用一个喻体,而贺铸则是用了一个博喻,连用三个喻体来写自己内心愁之多。如此比较之后,既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又使学生了解了写作技巧,同时也对词中这一名句的内涵理解地更深。

二、诗词意境的探究性学习。

诗词的鉴赏,贵在对诗词意境的把握上。能把握诗词的意境,意味着对诗词的深层理解。那么如何深入地探究诗词的意境呢?在此,可以把它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诗中有画”型,一类是“诗中无画”型。对不同类型的诗词鉴赏时,可以运用不同的方法。

(一)“诗中有画”型

这一类诗词多借景抒情或借事抒情,诗中或对景物进行描写,或对事情进行记叙,因此让学生用白话文描绘诗词中的画面,从而体味意境,把握作者隐含在内的感情就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如王维《山居秋暝》一诗:“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如何把握这首诗的意境呢?王维诗歌的最大特点就是“诗中有画”,因此,先让学生把《山居秋暝》一诗前六句所描绘的景色用白话把它写出来。转换写作的过程,其实就是对诗歌理解的过程,也是对诗歌意境把握的过程,因为遣词造句必须符合诗歌的意境。之后,让学生体会所描绘的景色有何特点,能给人以怎样的感受,也就是对这首诗所营造的意境的二度把握。转换之后,学生非常清楚地感受到,诗歌的整个的意境是非常的宁静和谐、清幽而又恬淡。

(二)“诗中无画”型

这一类诗词一般诗句间有较大的跳跃,不如前一种有着比较明显的对景物的描绘。这时就需要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与联想,填补诗词中的空白,并进而体味诗词的意境。

如陆游的《书愤》一诗:“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这首诗的诗句间有一定的跳跃性。诗人先写年少时抱负,然后是回忆25年前的胜利,接着情感紧急下转,自伤自哀,最后以诸葛亮自况。对这类诗,让学生把它转换成现代白话文,就要求学生在转换过程中加入自己的想象与联想,对诗句间的空白处进行补充。如想象年少时的陆游是如何的充满抱负,充满志向,然后在获得战事胜利后又是如何的踌躇满志,接着是时光流逝,年岁渐长,诗人却不得重用,报国无门,只能对着镜子哀叹,自况诸葛,内心是如何的忧愤,是如何的不平。之后,让学生再体味其间的意境,学生比较明确地可以感受到其中的作者的愤懑之情,报国无门的不平之情。

探究诗词的意境,运用转换为白话文的方法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意境,可以对诗歌的意境进行深层的探究,从而更好地来把握诗人的感情,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与联想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

三、课外拓展性探究学习。

课外拓展性探究学习,主要是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利用图书馆、网上资料等,对课堂教学中涉及的作家作品进行补充,比较全面地掌握一个作家,为将来的诗词鉴赏打下一个坚实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