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at”的语义结构与汉语对应模式认知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eat”的语义结构与汉语对应模式认知研究-汉语言文学

“Beat”的语义结构与汉语对应模式认知研究

陈雯黄凤鸰

摘要:本文采用致使概念框架理论与个案分析的方法,借助丰富语料,聚焦考察动词“beat”的语义结构及其常规汉语对应模式。研究发现,“beat”有四种常规汉语对应模式:词化式、使成式、动结式、得字式,这些模式通过对应“beat”事件结构中原有致使概念框架获得,主要因源语和目的语中动词词化模式差异所致。

关键词:Beat 语义结构翻译模式致使概念框架

一、引言

从翻译角度来说,翻译可视为以现实体验为背景的认知主体将一种语言映射转述成另一种语言的认知活动,其中应兼顾多个要素,倡导和谐翻译理论(王寅,2005:15-16)。事实上,在翻译的道路上,尽管已有大量相关的文献及著作对各类翻译手法做了一系列的对比与研究,但却很少有对相关翻译技术做过详细论述的,凭借语感和经验的技巧并不能在翻译中起到绝对作用,在翻译实践道路上也缺乏理论基础。同时我们研究发现,对翻译实践的研究迄今多侧重于潜在的表面认知研究范畴,对它的内在翻译模式认知研究展开探讨的尚属不多。因此,本文试图从认知角度出发,采用致使概念框架理论,借助从英国国家语料库、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语料库和《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中获取的语料,采用个案分析的方法,着重分析现代英语动词“beat”的语义结构及其常规汉语对应模式,旨在为英—汉翻译实践和检验词语翻译系统化探索一条有效途径。

二、探讨词化模式与翻译模式

词化是指一个短语或由句法决定的其他语言单位在语言的发展演变中其自身变成一个稳固词项的过程(王灿龙,2005:225)。词化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Saussure(Lindstr?m 2001:55-60),但至今,研究者对其本质缺乏统一的认识(王文斌、周慈波,2004:412-419)。纵观古今,人们对词化本质有着不一样的见解:词化即语言演变过程(Briton,2002:177-199);词化即常规的构词过程(Bauer,1983:48-61;蔡基刚,2005:35-40)。Leech(1975:188)指出,所谓词化,就是指将某些语义成分“包合”(package)在一起,使之能在句法上当作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加以使用,如人们选择“philatelist”一词,而不是“a person who collects stamps”。Hopper Traugott(1993:223-224)认为,词化是这样一个过程:语言材料演变为词项或者通过吸收语言材料形成词项。

王寅提出了一种翻译的认知观,即翻译是一种认知活动,是以现实体验为背景的认知主体所参与的多重互动为认知基础的。译者在透彻理解源语言(含古代语言)语篇所表达出的各类意义的基础上,尽量将其在目标语言中映射转述出来,在译文中应着力勾画出作者所欲描写的现实世界和认知世界(王寅,2005:17-18)。汉语和英语在词化模式上的异同影响它们之间的翻译模式,一方面,两者共同的词化模式为对等翻译提供潜在的可能;另一方面,它们的词化模式个性特征使翻译中出现增删、调整、变通等技术处理,以求对等(罗思明,2008:38-39)。词化模式较为复杂,大致可分为“动作+路径”(jump,spin,hang)、“动作+方式”(fly,flutter)、“动作+结果”(hit,kill,thrash)等。其中每一种词化模式都需基于语义对等的基础上,方可成立。除了词化模式,非词化模式也是其他词常常采用的一种模式,即为分析式(许余龙,2002:127),

如动结式(打破,战胜),或动宾式(使……失败,给……打气)等。所以,在表达同一语义时,翻译模式易受英、汉语的词化模式差异的左右。

三、“Beat”的语义结构

《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七版)对“beat”的解释是,“sb.to defeat sb.in a game orcompetition”),其词化语义结构是:【X CAUSE Y TO (BECOME)LOSE IN】。它可由两个次事件构成:致使行为事件和结果状态事件(Hovav Levin,1998)。我们认为,这种描述比较抽象化,并不能具体反映出两个事件之间存在的必然联系。因此,我们必须对“beat”的语义结构加以补充与完整。致使行为事件即为致使结构,其语义结构可为双重语义结构,由致使行为事件和结果状态事件两个语义结构构成。其中,致使语义结构与结果事件语义结构两者相辅相成,致使语义结构蕴含结果事件语义结构,而结果事件语义结构又蕴含了致使语义结构。例如,在“Ben caused me to lose in competition.”(本使我在竞赛中失败。)这一句子中,结果状态事件显然是“我失败”,而成因的表达形式已缩略,因此并未明确指出“本”的哪一个具体行为“使我失败”。综上所述,我们可将致使归纳为:致使者(致事)作用于被致使者(使事),导致某一结果(金奉民,2011:44)。所以,构成致使结构必须包括三个必有成分:(1)致事:引发结果事件的事务(人、事件、物体、抽象事物等);(2)使事:结果事件的主事;(3)结果:结果行为或状态等。因此,我们认为,构成“beat”的语义结构存在因果联系,即两个次事件之间是因果关联。“beat”词化的事件结构是:“致使行为事件”+“失败结果状态事件”,大致如下图所示(箭头表因果事件关联):

四、“Beat”的常规汉语对应模式

“beat”的词化语义结构显示,“beat”的主要语义是“X导致Y失败”。在无语境条件下,“beat”翻译成汉语可以是语义同等空泛的“使……失败”“战胜(对手、敌手、敌人等)”“(在比赛、竞赛、赛跑中)击败,打败,压倒”等。但在具体语境中,由于英、汉语的词化差异,使得处于“beat”语义结构中“致使行为事件”的语义成分(导致/使失败之行为的状态、目的、方式、原因、结果)或在词化模式下与汉语对应词的语义结构成为其内在语义成分,或也可借用句法手段加以表达(如动结式:战胜;动宾式:致使……失败),从而使得“beat”的汉语译文呈现出多种模式,以下为举例分析。

(一)词化式

该模式中,汉语对应覆盖“beat”的全部语义“X导致Y失败”,采用“结果”词化模式,如“胜、赢”,达成两者在音节、形态、语义、句法上的多重一一对应:

(1)a.I want to beat you in swimming.

b.在游泳方面我想要胜你一筹。

(2)a.I beat him at the tennis.

b.我打网球赢了他。

(二)使成式

在该模式中,汉语对应成分为全面覆盖“beat”的“X导致Y失败”语义,采用使成式的分析模式:使……失败,使……胜利。语料库显示,“beat”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