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课堂结尾艺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述课堂结尾艺术

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朱砂小学贺培生课堂结尾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是教学步骤中的最后一步,对于强化教学目的,全面完成教学任务非常重要。心理学家告诉我们,由于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的影响,一堂课的开头部分和结尾部分给学生留下的印象深刻因此,我们不仅要求课文开讲产生“课伊始,趣已生”的效果,而且要求课堂结尾达到“课虽尽,意犹存”的境界。有经验的教师十分重视课堂结尾教学艺术,因为好的课终安排可起到画龙点睛、巩固知识、唤起思维、激发求知、发展想象等作用。正如袁微子先生说的,“成功的课尾教学,不仅能体现教师的技巧,而且学生会主题更明、意味犹存、情趣还生……”所以,课堂的结尾须周全考虑,匠心设计。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结尾方法。

(一)自然式结尾

教师讲完课说一句“我们今天的课就讲到这儿”或“同学们,这一节课的内容就讲完了。”这种是最常见的但又是最平庸的一种方法。它宜在一定的条件下适用:一是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全部完成,顺利达到了教学目的,这是就不必再多费口舌;二是学生近日学习任务较重,急欲通过休息来缓解大脑的紧张状况,此时再多说一些,容易刺激学生逆反心理的滋生,引起学生的反感,其教学效果定然不会很好

(二)总结式结尾

这也是最常用的一种结尾方法。一节课或一篇课文教学终了时,教师运用准确精炼的语言,对课文内容、文章中心、乃至写作特色等作提纲挈领的总结和归纳,意在让学生由博返约、纲举目张,在学习的结束阶段再次强化教学要点,从中找出规律,上升到新的认识,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总结可以抓住课文学习的某一方面,也可以从结构、语言、选材、立意、表达等各个不同角度进行归纳,但一定要紧扣教学要点和学习重点,要简明扼要,切忌拖泥带水、泛泛而谈。

如教学《一个苹果》一文,在教完全文后可设计这样一段结束语:“这篇课文情真而意切。这种情是高尚的兄弟之情,是纯洁的兄弟之爱。这种情不是凭空而发的,而是寄寓在一件平凡事情的具体记叙之中,作者感情的波涛,随着事情的发生、发展,奔涌起伏,激荡不已·读来亲切感人。要做到寄情于事,情随事现,就必须精心选择材料。战士们之间,可记叙的事情很多,作者精选了最能表现战士们兄弟般情谊的事来写,这样,不仅战士们平凡而伟大的形象具体生动,跃然纸上,而且作者思想感情的容量和深度皆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这样的结尾,抓住教学重点和课文写作特色进行高度概括,钩点提要,加深了学生的印象,起到了强化和深化的作用。

(三)点睛式结尾

一些课文形象生动,内容具体,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如果只有周身画龙,没有结尾点睛,学生往往停在表面的感性认识上,不能

形成理性的升华。所以,教学中在画龙的基础上,以精炼含蓄的语言,结尾点睛,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精髓和作者的意图,从而达到悟理陶情的目的。例如《挑山工》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在挑山工登山的形象中蕴含了深刻的哲理,给读者以深刻的启迪。因此,教学结尾时必须由表及里,升华主题,让学生获得理性认识:泰山巍峨,道路险峻,挑山工负重登山,步步踩实,一个劲向前走,常常超越了东张西望的游人,这是他们认准目标,坚持不懈的结果,充分体现了不断登攀、永远进取的精神。我们青少年学生是建设四化的后备军,任重而道远,不同样需要这种精神吗?同学们,让我们像挑山工一样,在前进的道路上不断登攀,永远进取吧!

这样的结尾,收到点睛应题、悟理明旨、激情扬志的效果。

(四)欣赏式结尾

这种方法一般运用于抒情散文的教学。它就是指教师在课文教学完后,借助于录音、幻灯、录像、投影等电教手段,让学生进行课文听读欣赏,它既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又培养了你赏能力。如《桂林山水》的课堂结尾可这样安排:播放课文朗读录音时,配一段富于地方色彩的广西民歌,同时用幻灯打出柱林山水的风景图片。学生听着抑扬顿挫的朗读、美妙动听的音乐,看着旖旎秀丽的画面,会被甲天下的桂林山水陶醉,与误文作者一道从内心发出赞叹:桂林山水妙啊!祖国山河美啊

(五)迁移式结尾

这种方法有两种情况:一在课堂教学结束时,抓住一堂课或一篇课文的教学重点、难点,设计一些精彩的练习题,通过学生的动脑、动口、动手,在完成练习中巩固所学内容,培养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迁移。二是抓住同一题材、同一体裁、同一作家的作品之间的联系,教完某一课时,就要为过渡到下面

的课作好铺垫迁移,既可以造成学生心理上的准备,也可以给学

生有关知识的准备,使新课教学省时省力,效果更为显著。

例如,《老牛》一文深情地赞美了老黄牛一生尽干重活,积劳成疾,却没有一丝怨意的特点,课终时可以引导学生对比思考: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能不能找到具有同老牛特点相似的人呢?学生经过思索,举出实例作了肯定的回答后教者就可以因势利导,实

行迁移——以后我们将学习峻青的《老水牛爷爷》一文,老水牛爷爷就是像牛一样脾气的人,大家有时间不妨先看看,与《老牛》作一番人与牛的对比,从中领悟到共同的精神实质。

这样,以旧带新,自然迁移,于不知不觉中激发了学生深入求知的积极性。

(六)激疑式结尾

激疑式结尾就是教师为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在教学结束时,根据课文内容设置一些探究性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分析,畅所欲言,各抒已见这样结尾,能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吸收变为主动探求,达到促进学生思维的目的。

例如教完《草地夜行》后,可对学生设疑:“课文结尾写‘我鼓起勇气,迈开大步,向着部队前进的方向走去,现在,请大家想一想,小红军后来是怎样追赶上大部队的?”再如《凡卡》一文的结尾,可这样设疑:凡卡的信交出去以后,他的生活会怎么样呢?问题提出后,犹如一石激起千重浪,学生的思维相当活跃,探求的兴趣非常浓厚,纷纷要求发表意见,课堂再次出现了高潮。这样结尾,能培养学生强烈探索、创造思考的精神

(七)对比式结尾

有比较才有鉴别。对比式结尾,就是在一篇课文教学的结束阶段,有所侧重地把课文与以前学过的一篇或几篇课文进行对照比较,从内容、思想、结构、表达、语言等方面进行分析,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从而把握住特点,总结出规律,加深理解课文。

如教学《海滨小城》,最后一步可指导学生把它与《瀑布》进行比较,启发学生思考:两篇课文相比,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

在观察方法上又有什么特点?通过比较,学生很快明确了:这两篇课文都是写景的文章,都能抓住事物的特征,运用相应的方法叙写。但它们又各有特点:《瀑布》按照声→色→形、由远到近的顺序来观察瀑布的,主要用了观察时加上丰富的联想的观察方法;而《海滨小城》是按照由远及近、由里到外的顺序观察的,主要运用了细致观察和抓住特点观察的观察方法这样一比较,学生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