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象《庄子注》浅析

郭象《庄子注》浅析
郭象《庄子注》浅析

郭象《庄子注》浅析

中国哲学魏霏霏 2011021201 摘要:《庄子》注本自古及今不胜枚举,魏晋郭象的《庄子注》亦表达了自己对《庄子》的独特看法。通过注庄他按“崇有—独化—足性逍遥—名教自然的合一”的脉络,融会儒道解决了其所面临的时代困境,建构起造物无主、崇有独化、名教即自然的哲学思想体系。

关键词:郭象《庄子注》崇有独化内圣外王名教即自然

道家经典《庄子》,自古注本繁多。魏晋郭象、向秀注,郭庆藩《庄子集释》,刘文典《庄子补正》,王叔岷《庄子校诠》,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等等都为世人所熟知。然正如陆德明所说:“唯子玄所注,特会庄生之旨,故为世所贵。”(《经典释文》)虽陆德明未见后世之注本,但此评说亦可表明郭注有独特可取之处。

依托经典进行哲学思考自古就是中国哲学的显著特点,“六经注我,我注六经”亦是早已有之的诠释传统。诠释经典可以说是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忠于原文、文本的阐述,另一方面是自己的加于文本的理论创造。两者看似是矛盾对立的,然中国哲学家更多的是注重两者的结合。只是六经注我更多是在发挥自己的思想,而我注六经则忠于原文的意味更浓。《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二十二中就说:“曾见郭象注《庄子》,识者云:却是庄子注郭象。”郭象注庄是为了发挥他自己的思想,从而建构起自己的哲学体系。那郭象是如何通过注庄来建立其“造物无主”的崇有独化的思想体系呢?

郭象在《庄子注?序》中这样写到:

通天地之统,序万物之性,达死生之变,而明内圣外王之道,上知造物无物,下知有物之自造也。

这便是郭象在具体注释《庄子》之前,对其所作的整体性理解,开篇直指内圣外王、造物无主、崇有独化问题,道出了他注庄的主旨。郭象以反对“无中生有说”为起点,而提出“崇有说”,进而由“崇有说”推至“独化论”,并由“独化论”导出“足性逍遥说”并以之为中间环节,最后由“足性逍遥说”得出“宏内游外”,即“名教与自然合一说”,以此为其哲学的最后归宿。

一、有无问题之崇有说

首先,关于本体论有无问题,郭象推崇崇有。郭象认为“无”就是什么都没有,所以“无”不能生“有”,而“有”也不能生他物。“有”是自生,无为而自生,没有

生者。而“《庄子》中多处强调无的超越性、根源性,万物出于无有,有不能以有为有,必出于无有。”①郭象想要建立崇有独化的思想,这就与《庄子》的观点相违背,于是只能借助寄言出意的方法来构建他的理论,不执着于具体文字,从整体按其想要表达的思想来注《庄子》。例如,在《齐物论》中说:“夫吹万不动,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这里庄子并没肯定造物主的意思,但郭象注则说“然则生生者谁哉?块然而自生耳”直接肯定的说造物无主,物自生。很明显,这实是借注庄来阐发自己的观点见解。在《庚桑楚》篇中,郭象亦把“天门者,无有也,万物出乎无有,有不能以有为有,必出乎无有”一句按自己万物不是无产生而是自生自有的理解来注解。又如郭象在注《在宥》“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时注:窈冥昏默,皆了无也。夫庄子之所以屡称无者何哉?明生物者无物,而物自生耳。自生耳非为生也,又何有为于己生乎!(《庄子注》)

此处用寄言方式借庄子言有无之言,而出其无无贵有之意。例子众多在此不再多列举。

二、从崇有说到独化论

在崇有的基础上,郭象发展了他的独化论。何为独化?郭象在注《齐物论》时说:“若责其所待,而寻其所由,则寻责无极,卒至于无待,而独化之理明矣。”意思是事物产生、变化,既与外界力量无关,也没有内在的根源可寻,如果要寻找事物产生的根源,则上推至无穷无尽也是无所结果,这样就得出事物是自生、自化的独化之理。郭象认为没有所谓的造物主,天下万物都是自生自化没有缘由根据的。他强调事物的“自得”,认为世界万物具有各足其性的本能,强调一切事物都“独化而足”,它们的产生完全是纯粹偶然的,忽然之中变化的,即“堀然自我而独化”。所以他说:“凡得之者,外不资于道,内不由于己,掘然自得而独化也”,“万物虽聚而共成乎天,而皆历然莫不独见矣。”郭象的独化否定所谓真宰、造物主,指出无不能生有和物各自造,强调事物存在的原因应该从事物本身中探求,而不能到它的外面去寻找所谓根据,相比之前的“贵无论”、“外资”说不可不说是认识论的一个进步。

三、足性逍遥说:“宏内游外”

郭象从独化论导出足性逍遥说 :“宏内游外”。应指出,郭象的“自性”与庄之理解不同。《秋水》中有“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之说,天在这就是指天性。可见庄子认为无为,任其发展生存才是马的本性。郭象注此说“人之生也,可不服牛乘马乎?服牛乘马,可不穿落之乎?牛马不辞穿落者,天命之固当也。

①汤一介,《郭象与魏晋玄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三版,第255页.

苟当乎天命,则虽寄人之事,而本在乎天也。”很明显郭象把牛马等被人服乘、穿牛鼻看成是牛马本性的要求,虽然是人为完成的但并不影响是其自性的反应,这样他就可以按自己的思想需要来解释规定人性物性了。物各无待而自化,顺己性而发挥,就是足性,互为有功,就能逍遥。宏内游外是郭象认为的圣人应做到的“足性逍遥”,即一面处理好国家政事,一面又能在心理上似在山野般逍遥悠闲。应该日理万机所以说其是自性的满足,正因满足了自性才得逍遥如在山林般悠闲。所以他有“圣人虽终日见形,而神气无变;俯仰万机,而淡然自若”,“虽在庙堂之上,然其心无异于山林之中”的感慨。这样“有为”“无为”也就在各安其性的前提下统一了,这也就可以理解郭象为何如此解释自性了。郭象还认为,物各有性,而“性各有分”。一切贵贱高下等级,都是“天理自然”,“天性所受”,人们如果“各安其天性”,则名教的秩序就自然安定了。因此,名教与自然两者是不矛盾的。这也就由之而导出他的终极归宿了。

四、时代问题之解决:内圣外王

郭象一生经历了西晋王朝从建立到走向灭亡的全过程。风云变化的政治社会情况,让这个时代的知识分子彷徨失望。所以才有了阮籍、嵇康的那种“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庄学思想,并且由此而煽起了一股虚无放诞之风。郭象面对这一切,选择了融合儒道,他既要批判名教的弊端,又要纠正社会上过于空玄的风气,以此来重建社会整体的和谐。所以他的内圣外王的思想也是解决时代困境的选择,是时代的产物。他的整个玄学体系,虽然从批判本末有无的问题开始,着眼于宇宙天地的本体问题,但是其落脚点却是在于“明内圣外王之道”。

庄子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他推崇有能超越外在和自我身心限制的理想人格的人。在《大宗师》记载的孔子派子贡吊唁子桑户的故事中以及《逍遥游》就可看出,庄子认为游外者为理想人格,而在注《大宗师》这个故事时,郭象认为内外无异,不为物累之人即为圣人,可见郭象眼中的圣人是可以“即世间而出世间”、“宏内游外”的圣王,此即他提到的内圣外王之道。事实上,谈到内圣外王之道也就牵扯到魏晋玄学中的一直备受关注的名教自然的问题。“名教”是指封建的等级名份和道德规范,“自然”是指所谓人的本初状态或自然本性,同时也指天地万物的自然状态。郭象反对阮籍嵇康的“越名教而任自然”,认为名教与自然是互相符合的而非对立不容的,表面看来借助于外力的名教规范,其实存在于自身的自然本体之中。在此基础上他提出“名教即自然”的观点。在调和名教与自然的问题上,郭象无疑是魏晋玄学之中最为成功的。

从思想流派的角度讲,这一问题又体现为儒、道两家的融合。名教是儒家一直推崇的,而道家则追求自然无为,所以提“自然即名教"也可以说是调和儒道的关系。融合儒道并不是把一家包含于一家中,而是把道家的个体性与儒家的社会性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介于二者之间,既不完全出于道家,也不完全同于儒家的新的思想体系。内圣外王向来是儒家学者的追求,而郭象“内圣外王”的提出即是在庄子思想的基础上融合儒家的结果。他的内圣外王既有道家的游外追求自我个性,追求逍遥自在的人格理想,又有儒家关心社会国家的胸怀。

五、研究现状与问题

作为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之一,郭象历来是学者们关注的重点。汤用彤先生的《魏晋玄学论稿》开启了研究郭象注庄的热潮,后不凡学者前辈关注于此并做了很深入的研究,像汤一介、许抗生、王晓毅、余敦康等等。“鸟瞰20世纪中国哲学史研究看,关于郭象研究的论文达六十余篇,有关研究专著和准专著近二十余部。”①郭象《庄子注》的著作权问题,独化问题,玄冥问题,关于郭象注《庄》的方法论以及认识论方面的问题,名教即自然的问题都已涉及到,郭象研究的确深入了很多,但依然存在着问题。现有有关郭象《庄子注》这一问题的研究有这么几个方面:“其一,未能真正地将郭象的《庄子注》作为一部注释的作品来加以研究,导致对许多重要材料的误读,从而无法真正地把握郭象思想的整体脉络;其二,与前一问题相关,对于郭象《庄子注》的注释特点以及此书基本性质缺乏精准的把握。”②这些问题都很值得后人深思,以期获得更大的突破。

①康中乾,《有无之辩——魏晋玄学本体思想再解读》,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版,第235页.

②杨立华,《郭象<庄子注>研究》,中国哲学史,2010年第3期,第26页.

参考文献:

[1]卢贤中.《庄子》的注本与版本[J].文献,1996,(4).

[2] 刘笑敢.经典诠释中的两种定向及代表作──王弼《老子注》与郭象《庄子注》[J].中国思想史研究通讯第三辑.

[3] 汤一介.《郭象与魏晋玄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4] 康中乾.《有无之辩——魏晋玄学本体思想再解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5] 臧要科.《三玄与诠释——诠释学视域下的魏晋玄学研究》[M].河南:河南大学出版社,2009.

[6] 王叔岷.《庄学管窥》[M].北京:中华书局,2007.

[7] 杨立华.郭象《庄子注》研究[J].中国哲学史, 2010(3).

[8] 钱穆.《庄老通辨》[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社,2002.

[9]《庄子研究》[C].高等院校社会科学学报论丛,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6.

古书的注释

本章的重点和难点 1、了解《十三经注疏》 2、掌握古书注释的 常见术语:曰、为、谓之 谓犹之言 之为言读曰(读为) 读若(读如) 一、古注的重要性 1、古注是读懂古书的重要途径 2、古注是注释古书重要依据 3、古注能教我们注古书的方法 4、古注中包含着许多语言学理论 二、古注的发展概况 1、注释的萌芽期——先秦 先秦的注释是非系统性的,且多在古籍正文中。 《孟子离娄上》:”诗曰:?天之方蹶,无然泄泄。…泄泄,犹沓沓也。事君无义,进退无礼,言则非先王之道者,犹沓沓也。“ 2、注释的兴盛期——两汉 (1)两汉注释兴盛的原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两汉注释的特点:主要限于给儒家经典著作做注。 (3)两汉时期注释古书的重要书籍 《毛诗诂训传》《古文尚书注》 《毛诗笺》、《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春秋公羊解诂》 《战国策注》、《吕氏春秋注》、《淮南子注》《楚辞章句》 3、注释的发展——魏晋至隋唐 (1)魏晋至隋唐注释的特点:注释范围扩大到非儒家经典著作。唐代开始既注原文,也注前人之注。 (2)本期注释古书的重要书籍 《老子注》《庄子注》《春秋外传》《国语注》《五经正义》(《易》《书》《诗》《礼》《左》《周礼疏》、《仪礼疏》《春秋公羊传疏》《春秋谷梁传疏》《论语疏》、《孝经疏》、《尔雅疏》《孟子疏》《经典释文》《荀子注》管子注》《史记正义》《史记索隐》(《史记》三家注)《史记集解》《汉书集注》《文选注》 4、注释的中落——宋、元、明 (1)本期注释的特点:常借注释来发挥自己的政治、哲学等思想观点。 (2)本期注释古书的重要书籍 《四书集注》(《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 《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 5、古籍整理和古注的高峰期——清朝 (1)原因: 统治者大搞文字狱,文人不敢涉及现实而把精力转向古籍。 (2)清人古注成就体现:注书范围广,注书质量高。 范围广:前人没人整理和注释的古籍,清人作了注解,前人注解过的古籍清人重新作注。质量高:注释详尽可靠,解决了古书中许多疑难问题。 三、古注的内容

也谈《庄子序》的真伪问题

也谈《庄子序》的真伪问题 ——兼论郭象“独化论”在当时缺乏回应的原因 韩国良 摘要:《庄子序》强调的是“内圣外王”也即为“王”的资格问题,而《庄子注》则强调的是万物的性分问题。“内圣外王”所以与《庄子注》相矛盾,并不在于“内圣”的提法不正确,而在于它与《庄子注》的侧重点以及主体精神不一致。“内圣外王”带有以道匡君,甚至以道自任的意思,而“各有性分”则更多地强调的是各守其分、欲不出位。二者在思想上差别如此之大,说它们同出一人之手显然是不可思议的。郭象的“独化论”所以在当时缺乏回应,最根本的原因也正在于此。 关键词:郭象;独化论;《庄子序》;《庄子注》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关于《庄子序》是否为郭象所作,目前学术界尚有争议,争议的焦点就集中在《庄子序》的思想能否代表《庄子注》的思想上。因此对这一问题的讨论,涉及的并不只是《庄子序》的真伪问题,它还关系到如何看待郭象《庄子注》的哲学成就问题。笔者认为,《庄子序》非郭象所作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前人所以长期未能就此达成共识,主要是因为主伪论者与主真论者一样,对郭象《庄子注》的哲学体系的认识同样存在着偏失。《庄子序》认为《庄子》一书的中心主旨乃在阐述“内圣外王”之道,但《庄子注》则认为《庄子》一书重在发明万物“各有性分”之理,说明凡圣所禀异气,天生而成,非由人为,万物的职分也即社会地位都是先天确定的。这也就是说前者强调的是君王的“内圣”也即作为一个君王必须具备的道德修养问题,后者强调的是社会分工也即社会等级制度的合理性问题;前者侧重于以道匡君,后者侧重于各守其分。二者在思想上存在如此明显的矛盾,说它们同出一人之手,显然是不可思议的。 一、关于《庄子序》真伪之争的历史回顾 我们这里所说的《庄子序》是指三十三卷本郭象《庄子注》前的一篇序文,一共399字,旧题“河南郭象郭子玄撰”。这篇序文究竟在何时编入《庄子注》不得而知,但早在北宋就已受到质疑。《宋会要辑稿》第五十五册《崇儒四·勘书》载,北宋真宗时欲重刻郭象《庄子注》,命国子监直讲孙奭与龙图阁待制杜镐等同校刻板:“镐等以《庄子序》非郭象之文,因册(删)去之。真宗当出序文谓宰臣曰:‘观其文理可尚,但传写讹舛耳。’乃命翰林学士李宗谔、杨亿,龙图阁直学士陈彭年等,别加雠校,冠于篇首。” 从现有文献看,对这一记载最早予以回应的是王叔岷,他在1948年完稿的《郭象庄子注校记》中指出:“宋人有谓此序非郭象之文,未足据信。”其中的理由就是他认为此序准确地反映了《庄子注》的思想:“序中‘上知造物无物,下知有物之自造’二语,实为全书(指《庄子注)纲领。”[1]也就是说王叔岷对这则材料并未作过多分析,他的重点乃放在《庄子注》与《庄子序》的思想是否一致上。 王叔岷先生之后,对这则材料再予关注的是王利器,他在《哲学研究》1978年第9期发表题为《<庄子序>的真伪问题》的文章评价这则材料说:“当时对于这篇三百九十九字的《庄子序》是很慎重考虑的,所以才命李宗谔、杨亿他们专为此事而‘别加雠校’。这样的处理,在当时刻书事业中,是绝无仅有的,这就反映了这篇序文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同时,他们认为这篇序文‘非郭象之文’,意见是一致的。只不过郭象原序早已失传,而这篇所谓郭象序,也还‘文理可尚’,因而宋真宗赵恒才自以为是的采取了自欺欺人的手法,并滥用他那最高统治者的权力,命令他的学士们‘别加雠校,冠于篇首’。”[2]显然他的观点与王叔岷先生是正好相反的。然而遗憾的是他在这里并没有举出内证,也就是说并没有列出《庄子注》与《庄子序》二者在思想上不相合的地方。仅凭这一孤证就认定《庄子序》是伪托,这在论证力上显然是有些单薄的。正因如此,所以此文发表以后,曾

郭象庄子注

郭象莊子注選文 郭象莊子注 夫小大雖殊,而放於自得之場,則物任其性,事稱其能,各當其分,逍遙一也,豈容勝負於其間哉!《逍遙遊第一、篇名》 ……夫質小者所資不恃大,則質大者所用不得小矣。故理有至分,物有定極,各足稱事,其濟一也。若乃失乎忘生之主,而營生於至當之外,事不任力,動不稱情,則雖垂天之翼,不能無窮﹔決起之飛,不能無困矣。《逍遙遊》 天地者,萬物之總名也。天地以萬物為體,而萬物必以自然為正。自然者,不為而自然者也。故大鵬之能高,斥鷃之能下,樁木之能長,朝菌之能短,凡此皆自然之所能,非為之所能也。不為而自能,所以為正也。《逍遙遊》 夫能令天下治,不治天下者也。故堯以不治治之,非治之而治者也。今許由方明既治則無所待之,而治實由堯,故有「子治」之言,宜忘言以尋其所況。而或者遂云治之而治者堯也,不治而堯得以治者許由也,斯失之遠矣。夫治之由乎不治,為之出乎無為也,取於堯而足,豈借之許由哉!若謂拱默乎山林之中,而後得稱無為者,此莊老之談所以見棄於當塗,【當塗】者自必於有為之域而不反者,斯之由也。《逍遙遊》 ……夫神人即今所謂聖人也。夫聖人雖在廟堂之上,然其心無異於山林之中,世豈識之哉!徒見其戴黃屋,佩玉璽,便謂足以纓紱其心矣﹔見其歷山川,同民事,便謂足以憔悴其神矣。豈知至至者之不虧哉!今言王德之人,而寄之此山,將明世所無由識,故乃託之於絕垠之外,而推之於視聽之表耳。處子者,不以外傷內。…… 夫體神居靈而窮理極妙者,雖靜默閒堂之裡,而玄同四海之表,故乘兩儀而御六棄,同人群而驅萬物。茍無物而不順,則浮雲斯乘矣﹔無形而不載,則飛龍斯御矣。遺身而自得,雖淡然而不待,坐忘行忘,忘而為之,故行若曳枯木,止若聚死灰,事以云其神凝也。其神凝,則不凝者自得矣。世皆齊其所見而斷之,豈嘗信此哉!《逍遙遊》 夫堯之無用天下為,亦猶越人之無所用章甫耳。然遺天下者,固天下之所宗。天下雖宗堯,而堯未嘗有天下也,故窅然喪之,而嘗遊心於絕冥之境,雖寄坐萬物之上,而未始不逍遙也。四子者,蓋寄言以明堯之不一於堯耳。夫堯實冥矣,其跡則堯也。自跡觀冥,內外異域,未足怪也。世徒見堯之為堯,豈識其冥哉!《逍遙遊》 此天賴也。夫天賴者,豈復別有一物哉!即眾竅比竹之屬接乎有聲之類,會而共成一天耳。無既無矣,則不能生有﹔有之未生,又不能為生。然則生生者誰哉?塊然而自

中华思想术语翻译选读

中华思想术语翻译选读 逍遥 Carefree 人的心灵的一种自由、无待的状态。最初由庄子提出并以之名篇。庄子认为,人的心灵可以超越于形体无法逃避、无可奈何的境遇之上,消除对于物的依赖,进而达到心灵的自由、无碍。西晋郭象重新解释了“逍遥”之义,认为有待之物能够安于各自的性分即达到了“逍遥”。 The term refers to a state of mind totally free from all constraints. It was first proposed by Zhuangzi in one of his most well-known essays. According to him, people’s mind can go beyond predicament in a way that their bodies cannot, so mentally they can be independent of material concerns and free of all worries. Guo Xiang of the Western Jin Dynasty had a new definition of the term. By acting in accordance with its own nature, everything can be free of troubles and worries. 引例: 茫然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庄子》) 安闲无待地神游于尘世之外,逍遥自在于自然无为的境地。 People should seek carefree enjoyment beyond the constrains of the human world. ( zhuangzi ) 夫小大虽殊,而放于自得之场,则物任其性,事称其能,各当其分,逍遥一也。(郭象《庄子注》) 事物虽然有大小的不同,但若安放于自得的范围内,则每一事物都按照其本性发展,功用与其本性相合,担当各自的职分,则它们所达到的逍遥是一样的。 Things, big and small, are different from each other. But when they are placed where they should be, each of them will develop as its nature dictates, shoulder their proper responsibilities, and ultimately achieve the same degree of freedom. ( Guo Xiang: Annotations on Zhuangzi)

向秀 郭象,字子玄,河南洛阳人。西晋玄学家。少有才理,好《老》、《

向秀郭象,字子玄,河南洛阳人。西晋玄学家。少有才理,好《老》、《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郭象。郭象。字子玄。河南洛阳人。西晋玄学家。 少有才理。好《老》。《庄》。能清言。常闲居。辟司徒掾。稍迁黄门侍郎。东海王司马越引为太傅主簿。甚见亲委。任职专权。为时论所轻。尝以向秀《庄子注》为己注。述而广之。一说窃注之事。恐未必信。力倡“独化论”。主张名教即自然。为当时玄学大师。西晋末年的《庄子注》中第一次精炼提出这种思想的“ 双遣” 。“ 三翻”的典型表述。从而形成以“ 双遣” 。 “ 三翻” 为特征的重玄理论。后为佛学理论所吸收。同时也为道教义理所摄取。

中文名,郭象。别名,子玄。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洛阳。出生日期,252年。逝世日期,312年。职业,玄学家。官员。信仰,老庄学说。主要成就,清谈玄妙。代表作品,《庄子注》。官职,黄门侍郎。太傅主簿。观点,独化。玄冥。物各有性。 人物生平。郭象。字子玄。洛阳人。西晋玄学家。 以文论自娱。后辟司徒掾。稍至黄门侍郎。东海王越引为太傅主簿。甚见亲委。遂任职当权。熏灼内外。由是素论去之。永嘉末病卒。著碑论十二篇。先是。注《庄子》者数十家。莫能究其旨统。向秀于旧注外而为解义。妙演奇致。大畅玄风。惟《秋水》。《至乐》二篇未竟而秀卒。秀子幼。其义零落。然颇有别本迁流。象为人行薄。以秀义不传于世。遂窃以为己注。乃自注《秋水》。《至乐》二篇。又易《马蹄》一篇。其余众篇或点定文句而已。其后秀义别本出。 故今有向。郭二《庄》。其义一也。

综合概述据《晋书·郭象传》记载。他“少有才理。好老庄。能清言”《世说新语·文学篇》说他“才甚丰赡”。曾与善辩名士裴遐辩论。在社会上很有声望。“时人咸以为王弼之亚”。当时一些清谈名士都很推崇他。如太尉王衍常说:“听象语。如悬河泻水。注而不竭。”郭象早年不受州郡召。闲居在家。“以文论自娱”。后应召任司徒椽。迁黄门侍郎。又为东海王司马越所招揽。任命为太傅主簿。深得赏识和重用。 “任职当权。熏灼内外”。遭到了一些清谈名士的鄙视和非议。郭象解《庄》有明确的诠释进路:“庄子推平于天下。故每寄言以出意”①。这是说。庄子学说的内容本质上是“内圣外王之道”④。而解《庄》的方法则应当是“要其会归而遗其所寄” ③。即超越表达手段以把握精神实质。这可以说是王弼“得意忘言”说的发挥与应用。 主要成就。《郭象与魏晋玄学》向。郭哲学是道家发展阶段。

古书注解

古书注解 讲授内容: ⑴古代重要典籍注释情况 ⑵古注内容 ⑶古注术语 ⑷古人旧注选读 一,古代重要典籍注释情况 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㈠《左传》 晋.杜预《春秋经传集解》 唐.陆德明《左传音义》

唐.孔颖达《左传正义》 ㈡《公羊传》 汉.何休《公羊传解诂》 唐.陆德明《公羊传音义》 徐彦《公羊传疏》 ㈢《谷梁传》 晋.范甯(níng)《谷梁传集解》 唐.杨士勋《谷梁传疏》 陆德明《谷梁传音义》 ㈣《诗经》 西汉.毛亨《毛诗故训传》 东汉.郑玄《毛诗笺》 唐.陆德明《毛诗音义》 唐.孔颖达《毛诗正义》 以上注释见《十三经注疏》

南宋.朱熹《诗集传》 ㈤《论语》 三国魏.何晏《论语集解》 唐.陆德明《论语音义》 宋.邢昺《论语疏》 以上注释见《十三经注疏》六朝.皇侃《论语义疏》 南宋.朱熹《论语集注》 ㈥《孟子》 汉.赵岐《孟子章句》 宋.孙奭shì《孟子疏》 以上注释见《十三经注释》宋.朱熹《孟子集注》 清.焦循《孟子正义》。 ㈦《庄子》

晋.郭象《庄子注》 清.郭庆藩《庄子集解》 ㈧《昭明文选》 唐.五臣注 唐.李善《文选注》 ㈨前四史 刘宋.裴骃《史记集解》 唐.司马贞《史记索隐》 唐.张守节《史记正义》 以上合称“史记三家注”唐.颜师古《汉书注》 唐.李贤《后汉书注》 南朝.裴松之《三国志注》

㈩《楚辞》《国语》《吕氏春秋》《淮南子》《战国策》 汉.王逸《楚辞章句》 三国.韦昭《国语解》 汉.高诱《吕氏春秋注》《淮南子注》《战国策注》 (十一)《五经正义》 唐孔颖达著,包括《尚书正义》《毛诗正义》《春秋左氏传述义》《周易正义》《礼记正义》 (十二)四书集注 南宋朱熹著,全称“四书章句集注”包括《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

国学 郭象庄子注选文

国学郭象庄子注选文 郭象庄子注选文 夫小大虽殊,而放于自得之场,则物任其性,事称其能,各当其分,逍遥一也,岂容胜负于其间哉!《逍遥游第一、篇名》 ……夫质小者所资不恃大,则质大者所用不得小矣。故理有至分,物有定极,各足称事,其济一也。若乃失乎忘生之主,而营生于至当之外,事不任力,动不称情,则虽垂天之翼,不能无穷﹔决起之飞,不能无困矣。《逍遥游》天地者,万物之总名也。天地以万物为体,而万物必以自然为正。自然者,不为而自然者也。故大鹏之能高,斥鷃之能下,桩木之能长,朝菌之能短,凡此皆自然之所能,非为之所能也。不为而自能,所以为正也。《逍遥游》夫能令天下治,不治天下者也。故尧以不治治之,非治之而治者也。今许由方明既治则无所待之,而治实由尧,故有「子治」之言,宜忘言以寻其所况。而或者遂云治之而治者尧也,不治而尧得以治者许由也,斯失之远矣。夫治之由乎不治,为之出乎无为也,取于尧而足,岂借之许由哉!若谓拱默乎山林之中,而

后得称无为者,此庄老之谈所以见弃于当涂,【当涂】者自必于有为之域而不反者,斯之由也。《逍遥游》 ……夫神人即今所谓圣人也。夫圣人虽在庙堂之上,然其心无异于山林之中,世岂识之哉!徒见其戴黄屋,佩玉玺,便谓足以缨绂其心矣﹔见其历山川,同民事,便谓足以憔悴其神矣。岂知至至者之不亏哉!今言王德之人,而寄之此山,将明世所无由识,故乃托之于绝垠之外,而推之于视听之表耳。处子者,不以外伤内。…… 夫体神居灵而穷理极妙者,虽静默闲堂之里,而玄同四海之表,故乘两仪而御六弃,同人群而驱万物。茍无物而不顺,则浮云斯乘矣﹔无形而不载,则飞龙斯御矣。遗身而自得,虽淡然而不待,坐忘行忘,忘而为之,故行若曳枯木,止若聚死灰,事以云其神凝也。其神凝,则不凝者自得矣。世皆齐其所见而断之,岂尝信此哉!《逍遥游》 夫尧之无用天下为,亦犹越人之无所用章甫耳。然遗天下者,固天下之所宗。天下虽宗尧,而尧未尝有天下也,故窅然丧之,而尝游心于绝冥之境,虽寄坐万物之上,而未始不逍遥也。四子者,盖寄言以明尧之不一于尧耳。夫尧实冥矣,

《郭象与魏晋玄学》读后感

姓名:黄珣 学号:201030870204 槛外人眼里的魏晋玄学 ——读《郭象与魏晋玄学》有感“去看那些看不见的事物,去听那些听不到的声音,把灵魂呈现给不存在的东西吧。” 这是1947年,刚刚考入北大哲学系的汤一介先生在《月亮的颂歌》中所许的诺言,彼时,19岁的翩翩青年的心中早已埋下了要成为一名哲学家的种子。如果可以选择,我更想认识这时候的汤先生。 有关研究魏晋玄学的著作中,我选择了阅读汤一介先生的《郭象与魏晋玄学》,所读的版本已经是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第三版(2009年),据1983年由湖北人民出版社的出版已26年。如书中后记所言,这本书是“‘改革开放’较早出版的一本学术专著。” 汤一介先生,出生于书香世家,祖父汤霖,是清光绪十六年(1891年)进士;父亲汤用彤,是久负盛名的国学大师,其著作是研究魏晋玄学与佛学不可不读的经典著作。1949年前,汤一介学习哲学,除了家学的影响之外,更多的是想去寻找真理、探讨人生的意义;1949年,他的思想里有了一种错觉,他认为真理并不是太遥远,他完全接受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同年11月参加了中国共产党。文革时期,在那距离我们并不算遥远,却又让我们这些未曾经历过的人觉得那般神秘不知所措的年代,汤先生在他的“不惑之年”迷惑了十年,像他所言,他批斗了一些人,一些人也批斗了他。1978年完全平反完的他,才开始潜心学术。 《郭象与魏晋玄学》是一部成功的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的著作,作为特定时期的作品,可以理解为何书中开篇多次提及马克思主义,又为何多次引用马恩著作的话语。如绪论伊始: “当前中国哲学史的研究有一个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对中国哲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原因作出科学分析的重要课题。”(P1) 其实,我并非是对类似马克思主义的教义反感。相反,我自己的身份还是一位“光荣”的共产党员,是的,像在如今中国大学校园里,加入共产党就如同认

大二下古代汉语

大二下古代汉语复习内容 一、简化繁(30分,根据语境把简体字化成相应的繁体字) 二、作品与作家搭配(10分,根据作品写出相应的作者) 1.宋代: 朱熹——《四书集注》(《四书章句集注》)、《诗集传》、《周易本义》、《楚辞集注》 邢昺bǐng——为《论语》、《孝经》、《尔雅》作疏 孙奭shì——为《孟子》作疏 2.清代“说文四大家”: 段玉载《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义证》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王筠《说文句读》、《说文释例》 3.魏晋南北朝: 何晏《论语集解》魏·王弼《周易注》、《老子注》杜预《春秋左氏经传集解》郭象《庄子注》郭璞《尔雅注》 魏晋南北朝三大注:裴松之《三国志注》、刘孝标《世说新语注》、郦道元《水经注》 4.唐代: 颜师古《汉书注》李善《文选注》陆德明《经典释义》(释难义、难音) 成玄英《庄子疏》孔颖达《五经正义》(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左传) 5. 高诱——《战国策注》、《吕氏春秋注》、《淮南子注》 何休——《春秋公羊传解诂》(注)、《楚辞章句》(注)、服虔《春秋左氏传注》 6.《十三经注疏》(个人觉得这是期末考试这道题的重点): (1)三经: 《周易》——韩康伯、魏·王弼注唐·孔颖达疏 《尚书》——伪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等正义 《诗经》——西汉·毛亨传唐·孔颖达等正义东汉·郑玄笺

(2)三礼: 《周礼》——东汉·郑玄注唐·贾公彥疏 《仪礼》——东汉·郑玄注唐·贾公彥疏 《礼记》——东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3)三传: 《春秋左传》——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春秋公羊传》——汉·何休注唐·徐彦疏 《春秋谷梁传》——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 (4)其他: 《论语》——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 《孝经》——唐玄宗(李隆基)注宋·邢昺疏 《尔雅》——晋·郭璞注宋·邢昺疏 《孟子》——汉·赵歧注宋·孙奭疏 三、注音(10分,破读、通假等) 例举(详情请看P1074): 牺尊(suō zūn)仆射(pǔ yè)齐衰(zī cūi)滑稽(gǔ jì) 四、名词解释(20分) 【声训、衍文、脱文(夺文)、如字、破读、讹文、叶音(读作“谐音”)、注、疏、笺、正义、反切、双声、叠韵、格律、《说文解字》、句读、破读、通假字、假借字、同源词、十三经、对仗、拗救】 1.声训:汉语训诂学术语,又称音训。是指通过语音分析词义,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解释词 义,推求词义的来源,以说明其命名的原由。就声音关系而言,声训可分为4种:同音、双声、叠韵和音转相近。 2.衍文:校勘学术语,因缮写、刻版、排版等错误而多出来的字或句子。 3.脱文:校勘学术语,简称“脱”,也叫“脱字”、“夺文”。用来指明古籍中脱落了文字的现 象。

郭象《庄子注》浅析

郭象《庄子注》浅析 中国哲学魏霏霏 2011021201 摘要:《庄子》注本自古及今不胜枚举,魏晋郭象的《庄子注》亦表达了自己对《庄子》的独特看法。通过注庄他按“崇有—独化—足性逍遥—名教自然的合一”的脉络,融会儒道解决了其所面临的时代困境,建构起造物无主、崇有独化、名教即自然的哲学思想体系。 关键词:郭象《庄子注》崇有独化内圣外王名教即自然 道家经典《庄子》,自古注本繁多。魏晋郭象、向秀注,郭庆藩《庄子集释》,刘文典《庄子补正》,王叔岷《庄子校诠》,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等等都为世人所熟知。然正如陆德明所说:“唯子玄所注,特会庄生之旨,故为世所贵。”(《经典释文》)虽陆德明未见后世之注本,但此评说亦可表明郭注有独特可取之处。 依托经典进行哲学思考自古就是中国哲学的显著特点,“六经注我,我注六经”亦是早已有之的诠释传统。诠释经典可以说是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忠于原文、文本的阐述,另一方面是自己的加于文本的理论创造。两者看似是矛盾对立的,然中国哲学家更多的是注重两者的结合。只是六经注我更多是在发挥自己的思想,而我注六经则忠于原文的意味更浓。《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二十二中就说:“曾见郭象注《庄子》,识者云:却是庄子注郭象。”郭象注庄是为了发挥他自己的思想,从而建构起自己的哲学体系。那郭象是如何通过注庄来建立其“造物无主”的崇有独化的思想体系呢? 郭象在《庄子注?序》中这样写到: 通天地之统,序万物之性,达死生之变,而明内圣外王之道,上知造物无物,下知有物之自造也。 这便是郭象在具体注释《庄子》之前,对其所作的整体性理解,开篇直指内圣外王、造物无主、崇有独化问题,道出了他注庄的主旨。郭象以反对“无中生有说”为起点,而提出“崇有说”,进而由“崇有说”推至“独化论”,并由“独化论”导出“足性逍遥说”并以之为中间环节,最后由“足性逍遥说”得出“宏内游外”,即“名教与自然合一说”,以此为其哲学的最后归宿。 一、有无问题之崇有说 首先,关于本体论有无问题,郭象推崇崇有。郭象认为“无”就是什么都没有,所以“无”不能生“有”,而“有”也不能生他物。“有”是自生,无为而自生,没有

郭象《庄子注》的哲学方法探析

郭象《庄子注》的哲学方法探析-哲学 郭象《庄子注》的哲学方法探析 罗彩 【摘要】郭象《庄子注》通过寄言出意、辩名析理、“迹” 与“所以迹” 的哲学方法来融合儒道思想,构建起独具特色的万物自生的本体论、性分冥极的人生论及内外相及的圣人论,以此解决当时社会有为与无为、社会体制与个人自由、名教与自然之间的矛盾。 关键词郭象;《庄子注》;哲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B23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7660(2014)04-0111-07 作者简介:罗彩,湖南宁乡人,(广州510275)中山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 历史上任何新哲学体系的建立都有其特别的方法。如果了解其方法,就好比有了解剖对象的锋利刀刃,能使我们进入到体系内部,深刻把握到它的内在意蕴与特点。生活在元康时期的郭象,经历了八王之乱及贵无、崇有两派的斗争,试图通过重新改造向秀的《庄子注》来解决当时社会的思想危机,调节有无、自然与名教之间的矛盾。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郭象在《庄子注》中运用了寄言出意、辩名析理、“迹” 与“所以迹”的哲学方法,构建起独具特色的万物自生的本体论、性分冥极的人生论和内外相及的圣人论。 一、寄言出意 “言意之辨” 作为魏晋玄学新的哲学方法,由汤用彤先生首先提出,目前已被学术界广泛接受。“言” 指外在言语,“意” 指内在思想。故“言意

之辨” 就是研究言语和思想之间的关系。“言”、“意”关系早在战国时期的《周易》中就有涉及。在《周易·系辞》里,“意” 指卦意,“象”指卦象,“言” 指卦爻辞。依《周易》所示,每一卦所蕴含的意义是通过该卦的卦象来显示,而每一卦的卦象又是借卦爻辞来表显的。比如:“乾卦” 代表刚健的意思,其以“天” 或“龙” 为象,而这一卦象又以“元、亨、利、贞”为言。针对“言”、“意”二者的关系,《周易·系辞上》论道:“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① 另外,《庄子·外物》篇也明确说:“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②之后,到汉魏期间,名家援用言意之辨的方法来识鉴人伦、品评人物,其中以刘邵《人物志》为典型。作为正始玄学创始人的王弼更是以言意之辨方法为基础,构建“得意忘言”的新言意观,以此重新注解经典,体悟本末体用,实现了由汉代宇宙论向魏晋本体论的划时代转化。王弼的《周易略例·明象》通过分析意、象、言的关系来建构玄学“得意忘言”的新言意观: 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然则,忘象者,乃得意者也。忘言者,乃得象也。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③这段话包含两层意思:其一,“言” 是理解“象”的工具,“象” 是理解“意” 的工具;其二,“言” 不是“象” 本身,“象” 不是“意”本身,我们只有“忘言”才能“得象”,“忘象”才能“得意”。这里就暗含着“言尽意” (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和“言不尽意” (得意忘象、得象忘言)两种倾向。因此,到西晋元康时期,玄学清谈的第二个高潮中,伴随着“贵无”与“崇有”论战,言意关系再次成为学术热点,出现了以“崇有派” 为背景的欧阳建的“言尽意论” 和以“贵无派” 为背景的“言不尽意论”①。

注解 古代汉语

古书注解 陈第《毛诗古音考·自序》:“盖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亦势所必至,故以今之音读古之作,不免乖刺而不入。” 一、阅读古代书面语言的主要障碍 (一)由时空因素造成的障碍 1.时 如:字体的变异;词语的生灭;词义的演变;语音的变化;语法、修辞习惯的不同。 2.空 如:一字多形;雅俗的分歧;外来语。 (二)由人为因素造成的障碍 如:讹、乱、衍、脱、避讳、通假、无断句。 (三)由汉字、汉语本身的矛盾造成的障碍 如:字与词的关系;词与语的关系;音与义的关系。 例1:《太平广记》卷250“狄仁杰”条:“秋官侍郎狄仁杰(嘲)秋官侍郎卢献曰:‘足下配马乃作驴。’献曰:‘中劈明公姓,乃成二犬。’杰曰:‘狄字犬旁火也。’献曰:‘犬边有火,乃是煮熟狗。’” 例2:《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二、训诂的方法(由未知求得已知的手段) 郭在贻《训诂学》:训诂的中心内容是释词,因此所谓训诂的方法,主要是释词的方法。……概括言之,约有如下数端:一曰据古训,二曰破假借,三曰辨字形,四曰考异文,五曰通语法,六曰审文例,七曰因声求义,八曰探求语源。(《郭在贻文集》第一卷,中华书局,2004年,第483页) 蒋绍愚《近代汉语研究概况》:“近代汉语词语考释的方法,从根本上说应该是和古代汉语词语考释的方法一致的。……近代汉语词语的考释工作,大致应从下列几个方面着手:(1)认字辨音;(2)参照前人的诠释;(3)排比归纳;(4)因声求义;(5)参证方言;(6)推求语源。”(《近代汉语研究概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238-250页) 例1:《敦煌变文集·燕子赋》:“雀儿剔秃,强夺人屋。……雀儿打硬,犹自落荒漫语。”《广韵·锡韵》:“诋,诋堗,狡猾,他历切。”《广韵·屋韵》:“堗,诋堗,狡猾,他谷切。”《广韵·铎韵》:“泺,泺谎,狂言,卢各切。” 例2:宋曹勋《北狩见闻录·靖康二年》:“臣以银二两博换饮食,卖人知是徽庙,即尽以炊饼藕菜之类上进,反银而去。” 《唐律疏议》》卷六“名例”:“依律:‘贸易官物,计其等准盗论,计所利以盗论。’”宋王元亮《释文》:“贸易,上音茂。贸易官物,谓以私物博换官物也。”据王元亮注反推,则知“博换”即“交换、贸易”之义。 三、古注的重要性 (一)旧注是读懂古书的重要途径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