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城市规划.ppt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居住用地布局
• 按照“环境优先、人口疏散、交通导向、居职相 对均衡”的原则依托公交干线和快速轨道交通 在自然环境良好的区域相对集中布置居住用地 建立居住、就业、服务相对平衡的空间结构体 系引导主城区人口向外围疏散形成分布合理、 配套完善的居住用地空间格局。 • 主城区内鼓励高层、低密度、高绿地率的住宅 建设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严格控制零星建房。 继续推进后湖、南湖、古田、东湖、沌口等大型 居住区建设新建四新、白沙、十升等大型居住 新区完善站北、关山、青山等居住区的环境和 配套设施建设。
信息网络
• 依托武汉作为全国通信枢纽的优势全面建设 “数字武汉”提升信息服务水平和区域辐射能 力强化通讯信息中心的地位。到2020年社会 信息化各项指标达到现代国际城市的先进水平。 提高信息化水平建设政府和社会数据中心、数 字认证中心统一城市呼救中心和城市应急信息 平台形成区域性的网络交换和信息集散中心。
• 社会发展目标是:坚持以人为本、积极扩大就业、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问题,加 快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 提高人口素质和人民生活质量,推进资源节约型、环 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维护社 会公平和社会稳定,构建和谐武汉。
• 。各新城组群是武汉城镇化的重点发展区承接 主城区疏解的人口和功能带动区域一体化发展。 按照设施共享、分级配套、服务便捷的原则建 设一体化的基础设施体系。主城区的滨江核心地 段聚集大型区域性的公共服务职能形成城市主 中心在主城区适当的重要地段和各新城组群建 设城市副中心和组群中心对主中心起支撑和疏 解作用。在各城市组团建设组团中心形成三级 公共服务中心体系。
城市规划原理作业
武汉市城市规划
李旦 风景园林三班 112402086
城市性质
武汉市城市性质
⒈湖北省省会 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⒊我国中部地区 的中心城市 ⒋全国重要的 工业基Baidu Nhomakorabea、 科教基地 ⒌交通、通信枢纽
城市发展目标
• 城市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完善 城市功能,发挥中心城市作用,将武汉建设成为经济 是实力雄厚、科学教育发达、产业结构优化、服务体系先 进、社会就业充分、空间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完善、生态 环境良好的现代化城市成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 略支点城市,进而为建设国际性城市奠定基础。 经济 发展目标是:坚持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并举、增 强交通、流通优势、开拓国际、国内市场、坚持走新 型工业化和创新型发展道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调 整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形成以高新技 术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产业发 展格局。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原则
•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原则是抢救珍贵文物古迹 及历史建筑保护历史文化遗存继承优秀历史 传统发扬城市文化特色。注重系统保护与重点 保护相结合协调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城市建设 发展、自然景观的保护利用以及城市景观特色创 造的关系重点保护有重要影响和地位的革命史 迹、文物古迹及周围环境传统风貌较完整、历 史特征明显的历史地段及历史文化街区体现城 市历史文化风貌和自然山水特色的城市风貌保护 区独特、优美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城市形态。建 设既具有深远的历史文化渊源和地方特色又反 映鲜明时代特征的历史文化名城
居住发展目标
• 努力塑造多元化的居住社区建立完善的住宅 供给体系满足不同层次的住房需求。提高居住 区各项公共服务设施和公共绿化配置水平建设 交通方便、环境优美、生活舒适、配套齐全的新 型社区全面提升武汉市人居环境和住宅建设水 平创造宜居城市。 89到2020年都市发展 区居住用地总面积达到252平方公里人均居住 用地面积达到28.7平方米人均住宅建筑面积提 高到35平方米达到小康社会居住标准。
北部新城组群 西部新城组群 东部新城组群
西南新城组群 南部新城组群
东南新城组群
武汉市主城区布局基本原则
• 主城区本着历史延续性与战略前瞻性相结合的原 则,进行优化调整,实施城市功能和用地布局的 “两降三增三保”,即降低旧城建筑密度,降低 旧城人口密度;增加绿地及开放空间,增加各项 重大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增加停车场等交通设施 用地;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及周边环境风貌,保护 山体湖泊及周边生态环境,保留改造高就业无污 染的都市型工业用地。
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原则和目标
• 坚持生态保育、生态恢复和生态建设并重的原 则不断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增强城市可持续发 展能力。重点划定生态用地扩大城市绿地面积 充分利用山水园林条件形成多样化的园林绿 地系统加强整治现有各类污染源严格控制新 增污染源建成由低密度建没区、城市绿地、山 林、水面、风景区、农田等共同构成的生态框架。 至规划期末把武汉建设成为富有滨水城市特色 的山水园林生态城市。
• • • • • •
制在1030平方公里以内人均城镇建设用地面积 为104平方米到2010年市域城镇建设用地面 积控制在795平方公里以内。 到2020年主城区 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450平方公里以内人均建 设用地为89.6平方米。到2010年主城区城市建 设用地控制在390平方公里以内。
• “城中村”是主城区内重点改善区域加大改造 力度促进“城中村”向城市社区转变。对符合 用地要求、质量较好的住房宜采取保留、改建 的方式进行改造建设重点解决公共服务、基础 设施和城市景观等问题对质量稍差的住宅进行 翻新修缮改善环境提高居住舒适度对房屋 质量和生活环境质量差、服务设施严重短缺、存 在安全隐患、不能满足现代缄市生活要求的住区 进行拆迁改造。规划到2020年基本完成主城区 的“城中村”改造。
• 利用江河湖泊的自然格局和生态绿楔的隔离作用 依托重要交通干线在都市发展区构建轴向延 展、组团布局的城镇空间形成“以主城区为核、 多轴多心”的开放式空间结构。 主城区是都市发 展区的核心以调整优化为主重点培育和提升 城市服务功能集中发展金融商贸、行政管理、 科教文化、信息咨询、旅游休闲等服务业强化 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成为我国中部地区 的现代服务中心。依托区域性交通干道和轨道交 通组成的复合型交通走廊由主城区向外沿阳逻、 豹懈、纸坊、常福、汉水、盘龙等方向构筑六条 城市空间发展轴。整合新城和与之联动发展的新 城组团形成东部、东南、南部、西南、西部和 北部等六大新城组群。
金融服务 商业贸易
科教文化 高新技术 金融商务 行政中心
制造业 会展博览 文化旅游 生态居住
城市规模
• 严格控制人口自然增长加强对人口机械增长的 管理和引导。预测到2020年市域常住人口在 1180万人左右其中城镇人口在991.2万人左右 城镇化率约84到2010年市域常住人口 99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745.5万人左右城镇化 率约75。到2020年主城区常住人口为502万 人2010年为440万人。 严格控制城镇建设用地 规模加强土地集约化利用。到2020年市域城 镇建设用地面积控
都市发展区空间结构
• 为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对空间资源进行统一、高效管理 实现集约式发展在市域范围内界定都市发展区。都市发 展区是城市功能的主要集聚区和城市空间的重点拓展区 按照土地集约、产业集聚、人口集中的原则统筹布局城 市产业、居住、交通、生态、游憩等主要功能统一安排 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布局合理、结构有序的城镇化集中发 展区域。都市发展区以外坏高速公路附近的乡、镇行政边 界为基本界线东到阳逻、双柳、左岭、豹澥西至走马 岭、蔡甸城关镇、常福北抵天河、横店、三里南达纱 帽、金口、郑店和五里界总用地面积3261平方公里。规 划至2020年都市发展区城镇建设用地面积906平方公里 城镇人口880万人人均城镇建设用地面积103平方米。
• .结合产业布局在新城组群集中建设盘龙、汤逊 湖、豹澥、流芳、吴家山、金银湖等大型居住新 区和蔡甸、阳逻、常福等中型居住区。结合中小 型工业园就近配套布局一批小型居住区。都市 发展区外重点加强前川、邾城和中心镇的住区建 设提高宜居环境增加对农村人口的吸引力。 新建居住区应集中成片开发保障住宅合理间距、 增加公共绿地、预留充足的停车泊位并同步配 置教育、医疗、体育、文化、商业等公共设施。 适当利用武汉丰富的山水资源改善居住区环境。
• 城市建设目标是:加快城市建设现代化进程、提供 多元化、多层次的公共服务和现代化的交通与基础设施体 系、普遍提高人民居住水平、创造高质量的居住生活 环境,建设宜居城市,调整优化城市产业布局,建 设先进制造业基地。构筑“高增值、强辐射、广就业” 的现代服务体系,成为对资本和人才最具吸引力的创业 城市,保护“江、湖、山、田”的自然生态格局,构 成合理的生态框架,建成山青水秀、人与自然和谐、具 有滨江滨湖特色的生态城市,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彰 显城市文化内涵,建设高品质的文化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