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书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是知之始》书评

选择写这本书的书评,是有一定的渊源的。教学实习的过程中,我给七年级的孩子上语文课,有一篇课文是《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或许是对陶行知先生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印象太深,脱口而出就把叶圣陶说成了陶行知,就顺便给孩子们简单地介绍了一下陶先生:陶行知原名文濬,在大学期间他推崇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学说,故自己取名知行。1934年7月16日,他在《生活教育》上发表《行之行》一问,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公开宣布将自己的名字由“知行”变为“行知”。从他易名的过程,体现出他不断追求真理、实践真理的过程,折射出了其教育思想的变化。1陶行知毕生从事平民教育事业,提出“以教人者教己,在劳力上劳心”的口号,并且真正做到身体力行,同贫苦学生同劳动、同甘苦。在晓庄师范的茅屋礼堂两旁有一副对联:“和马牛羊鸡犬豕做朋友,对稻梁菽麦黍稷下功夫。”体现了陶行知面对工农大众的教育方针。陶行知成名以后,生活依然俭朴,他曾自撰了“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对联自勉。鉴于陶行知崇高的精神境界和创造性的工作业绩,毛泽东称赞他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宋庆龄尊称他为“万世师表”。

回来想了想,是不是应该去读一本陶行知先生的书才对得起我曾经的脱口而出呢?然而,不太爱读书的我并不太了解他的著作,于是从他的名字入手,选择了这本《行是知之始》。本来觉得大家的书肯定都是晦涩难懂的,但是在我看到目录的时候,突然觉得来了兴趣,决心好好读一读。

全书写了四个大方面的内容:实践与认识、修养与人生、社会与民众、家庭与生活。其实,每个部分都是由一篇又一篇的小文章组成,或是小故事,或是通俗易懂的文字说理,哪怕是说理都使用实实在在的例子来论证,有别于那些纯理论的让人想睡觉的文字。这篇书评里面呢我主要讲一讲实践与认识,修养与人生,稍微涉及一些生活与家庭里面能体现其教育思想的内容,不对社会与民众部分的内容做评价,因为自身对那一段时期的历史与社会背景并不是很了解,无法体会到陶先生行文中的感情。

比如说里面的第一篇文章:《行是知之始》,里面论证了: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1陶行知.行是知之始[M].古吴轩出版社.2016.1(第6页)

陶先生首先从孩子说起,他们总是烫了手才知道火是热的,冰了手才知道雪是冰的,吃过糖才知道糖是甜的,烫了手又冰了脸就更明白冷与热,吃过糖又尝了黄连就更明白苦与甜,时间长了,经历多了就能从具体的冷热苦甜懂得了抽象的冷热苦甜。这便是行是之知始,用通俗易懂的话语说得让每个人都懂。往深了讲,陶先生用《墨辩》里面的亲知、闻知、说知来论证。亲知是亲身得来的,就是从“行”中来的;闻知是从旁人那儿来的,或是由师友口传,或由书本传达,都可以归为这一类;说知是推想出来的知识。当然,陶先生也说了,并不否认闻知和说知,乃是承认亲知为一切知识之根本。闻知与说知必须安根与亲知里面方能发生效力。还列举了福尔摩斯里面的一个案子来论证三者的关系。

其实读完我也有一些自己的思考:行与知是不是可以互为始与成呢?只是看理解这对关系的主体从哪个点去看待。一方面,我们于具体的“行”中去获取真的“知”,由此,知便是行之始;但是从另一方面看,我们领悟了真“知”,践行于“行”之中,才能有真正的意义,便可以认为“知是行之始”。当然这只是我自己个人的想法,或许想法还不够成熟。

与此相关的,陶先生还专门用一篇文章讲了弗兰克林的故事。主要是讲弗兰克林幼时辍学后其父带他在街上观察木匠、石匠、砖匠、铜匠等多种多样的匠人工作,后来选择了在印刷厂做学徒,读了很多书有了自己的发展,自后盖成为了多才多艺的名人,从事科学研究始终只有九年牡丹石贡献于世界的有火炉、避雷针、以太光波学说、印磁铜板以及他的电的理论。据他自己说,他的实验得益于徒弟时代之工艺参观很多,这种为择业而举行之亲切之工艺参观却是他的父亲,一位蜡烛肥皂匠,在儿童教育上的一大发明。

或许这是我能坚持读完这本书的最大原因吧,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思想,这也正践行了书中有一篇文章的主张:教人写大众文,不取学费,需要请教四位先生:耳朵先生、生活先生、大众先生、新文字先生。道理很简单:谈大众的事情,就要用大众都看得懂得文字写,听着要能听懂,听得高兴,否则就不通过,最好还拿去给大众读一读,看看反应再修改。这让我想到了叶圣陶先生,说写文章要写话,而且要求简洁,写完文章念给人听,读来顺口,听来悦耳才算过关。或许这就是英雄所见略同吧!

人们常说:吾日三省吾身。接下来我想谈的是书中的一篇题为《每天四问》的文章。哪四问呢?第一,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第二,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第三,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第四,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在第二问中,陶先生提出,做学问要坚持四五个字:专——专一、集——搜集、钻——钻研、剖——解剖、韧——坚韧。可以说现在已经很难有

人能做到这五个字了,如若真的可以如陶先生所说每天问一问自己是否做到这几个字,坚持到底,那必是大家了!看到第四问,道德问题,我随即想到的便是书里的另外一篇文章:《为考试事敬告全国学子》,提出考试作假之弊端:欺亲师、自欺、违背校章、有辱国体、害子孙。我便立即将当前的现实结合起来。我觉得尤其是当今大学生需要进行深刻的自我反省。平日里吃喝玩儿乐睡,考试舞弊,花钱发表抄出来的论文,有何意义?道德吗?又有多少人反省过?除此之外,上公交车拥挤甚至将老人小孩绊倒的有,使用当前比较火热的共享单车故意损坏的有,为了评优评先背后被“捅刀子”的有,这还只是最基本的道德,难道我们都已经被充满物质诱惑的现实世界蒙蔽了心智?(当然这只是部分现象,并非所有大学生都是如此)此时该读: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经我一度认为大学生的道德、素质都是要在社会上被当成表率的,可是现实给了我一记耳光。

最后谈一谈家庭与生活部分里面的几篇文章吧!

这部分大多是书信,有写给儿子的,有写给姊妹的,也有写给妻子的,读完给我最大的感觉就是:他们一家人都是知识分子,都爱读书,似乎也都还懂一些教育,真是羡煞旁人也。

首先说陶先生为母亲六旬寿辰写给妹妹的信吧。陶先生能由其母亲寄去的饲蜜桃绿豆图联想到幼儿教育,言说要本着“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精神推而远之,他认为:爱护幼儿的人创设幼稚园就是要培养四五岁的小孩子,是他们的生活可以丰富。但是当时国内的幼稚园却又多种流弊:第一,仿效外国,不符合国情,不符合我国幼儿的身心发展;第二,灌输宗教思想,造成成见;第三,费钱太多,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地方无法开办;最后,办学费用贵,学费自然就贵,非富贵子弟不能进。陶先生能将自己的这些想法与思考在心中与妹妹言说,并且建议遵从母亲本意,委婉言说想借母亲寿辰进行幼儿教育资金的募捐,请起向母亲请示,说明其妹妹至少也是读书人,并且略懂教育的。其实当前我国的幼儿教育(学前教育)又何尝不是呢?幼儿园半年的学费比我们上大学一年的学费还要昂贵。正因为幼儿教育重要,而且社会上存在着: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思想,家长都想让孩子接受良好的幼儿教育,所以如何办好幼儿教育并且让所有孩子都能上得起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再来谈谈陶先生写给其妻子的信吧!毕竟是大家,给妻子的新可不是平常人的流水账、诉相思。信中所谈有讲自己读了什么书,有何感想,偶尔还给妻子推荐相关图书让她去读,比如《德希》、《莎士比亚全集》。其中我觉得最有道理的一句话是:朋友成夫妻,夫妻亦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