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喻经六则PPT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愚人食盐:这故事原来说的是:修行人适当地节制饮 食,少欲知足,是对于身体和修行都有好处的;但一 般“外道”却矫枉过正,索性提倡禁食,认为这样就可 以得道,因此有断食七天或十五天的,结果影响身体, 对修行却没有一点儿益处,这是错误的。那种做法和 笨人吃盐一样,是可笑而愚蠢的举动。
去掉这层宗教的外衣,故事也可以这样认识:生 活中的许多事情和盐一样,适当地添加,可以使生活 充满滋味,但太多了就会变得苦涩。比如有人做事淡 泊名利固然无妨,但如工作、生活不负责任,他的一 生将碌碌无为、一事无成,于国于民均没有任何贡献。 这就是说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一个限度,恰到好处时美 妙无比,一旦过头就会走向反面,哪怕是好事也会给 弄得很糟。真理再向前跨越一步,就变成了谬误。
即:立即 便:就
渴见水:这个故事原来比喻:有些人强词夺理地坚持 着怪僻的见解,不近情理,以为佛教戒律很宽泛、很 严格,一时不能全部接受,就索性舍弃不受,最终没 有得道的希望,那是很可怜也是很可笑的!
在现实生活中,这确实是人惯常的心理。觉得太 难了,就干脆不做,浅尝辄止。哪知道渴了就喝,能 喝多少是多少,没有人要求你全部喝完。重要的是做 好眼前的事,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可以制定长 远的目标,但切不可因为目标太远而放弃一切努力。
原籍天竺,生于西域龟兹国(今新疆库车县)。幼 年出家,初学小乘,后遍习大乘,尤善般若,并精通汉 语,曾游学天竺诸国,遍访名师大德,深究妙义。他年 少精进,又博闻强记,于是备受瞩目和赞叹。在东晋后 秦弘始三年(公元401年),姚兴派人迎至长安(今陕 西西安西北)从事译经,成为我国一大译经家。率弟子 僧肇等八百余人,译出《摩诃般若》、《妙法莲华》、 《维摩诘》、《阿弥陀》、《金刚》等经和《中》、 《百》、《十二门》和《大智度》等论,共七十四部, 三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八十四卷。 由于译文非常简洁晓畅,妙义自然诠显 无碍,所以深受众人的喜爱,而广为流传,对于佛教的 发展,有很大贡献。所介绍之中观宗学说,为后世三论 宗之渊源。佛教成实师、天台宗,均由其所译经论而创 立。著名弟子有道生、僧肇、道融、僧叡,时称“四圣”。
求那毗地(394~468)梵名Gun!abhadra 。意译作功 德贤。刘宋译经僧,中印度人。原属婆罗门种姓。幼即 学习五明诸论,广研天文、书算、医方、咒术等学。后 读杂阿毗昙心论而崇信佛法,遂剃发出家,并受具足 戒。师为人慈和恭顺,专勤学业,先习小乘教法,博通 三藏,后转学大乘教法,深研大品般若经、华严经等诸 经,进而读诵宣讲,并以佛法劝化父母,其父受师感化 亦归信佛教。刘宋元嘉十二年(435),师经由海路至 广州,文帝遣使迎入建康祇洹寺,从事译经工作。师与 慧严、慧观等于祇洹寺招集义学僧,译出杂阿含经五十 卷,后于东安寺译出大法鼓经二卷,次于丹阳郡译出胜 鬘经一卷。其后,受谯王之请而居止荆州之新寺,宣讲 华严等经。此外,师亦曾居住道场寺、中兴寺、白塔寺 等多处。刘宋大明七年(463),师奉敕祈雨而感得甘 霖普降,帝赐甚丰。一生历经文帝、孝武帝、明帝三 朝,历朝皆归向推崇之,对内事外事多有贡献。
文化背景在佛经中,经常采用寓言譬喻的方式说理。佛 教的义理玄微,一般人难以理解,所以佛经经常“假近 以喻远,借彼而况此”,通过譬喻,将艰深的义理,化 做浅易的故事,使人乐于听闻,易于接受。据说“经中 有大喻八百,小喻三千”,其方式包括顺喻、逆喻、现 喻、非喻、先喻、后喻、先后喻、遍喻等。佛经的寓言 譬喻影响很大,很多寓言在流传中逐渐凝固下来,成为 汉语词汇系统的固定成员,像“盲人摸象”“空中楼阁” “水中捞月”等,妇孺皆知。
《百喻经》是突出体现佛经这一特色的著作。古印 度僧伽斯那著,南朝齐求那毗地译。全书两卷,均为宣 扬佛教教义而作,但“除去教诫,独留寓言”,完全可以 当成一部极有趣味的文学作品来读,对社会人生也不无 启发意义。
愚人食盐 昔有愚人,至于他家,主人与食,嫌淡无 味。主人闻已,更为益盐。既得盐美,便自念 言:“所以美者,缘有盐故。少有尚尔,况复 多也?”愚人无智,便空食盐。食已口爽,返 为其患。譬彼外道,闻节饮食可以得道,即便 断食。或经七日,或十五日,徒自困饿,无益 于道。如彼愚人,以盐美故,而空食之,致令 口爽,此亦复尔。
《百喻经》六则
《百喻经》,原名《痴花曼》,全称《百句譬喻 经》分上、下两卷,是古印度高僧伽斯那从《修多罗藏》 十二部佛经中择取譬喻类的故事汇集而成的。萧齐永明 年间,中印度法师求那毗地译成汉文。它是一部以寓言 的方式来譬喻佛法义理的通俗读物。号称“百喻”,实则 九十八则,王孺童先生考证,找出了缺失的两则。每则 先讲故事,后阐述佛法义理,篇幅短小精悍,语言幽默 诙谐,颇具文学趣味。
《百喻经》原无单刻本,一九一四年鲁迅捐资六十 元于金陵刻经处刊刻,印行百册。此后流传渐广。
鸠摩罗什(梵语 Kumārajīva ) (公元 344 ~ 413 年),音译为 鸠摩罗耆婆,又作鸠摩罗什婆, 简称罗什。其父名鸠摩罗炎,母 名耆婆,属父母名字的合称,汉 语的意思为“童寿”。东晋时后秦 高僧,著名的佛经翻译家。与 真谛(499—569)、玄奘(602 ~664)、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 翻译家。另说还有义净(700— 711)(又说为不空(743— 774))并称为四大译经师。
入海取沉水 昔有长者子,入海取沉水,积有年载,方得 一车。持来归家,诣市卖之。以其贵故,卒无买 者。经历多日,不能得售,心生疲厌,以为苦恼。 见人卖炭,时得速售,便生念言:“不如烧之作 炭,可得速售。”即烧为炭,诣市卖之,不得半车 炭之价直。 世间愚人,亦复如是。无量方便,勤行精进, 仰求佛果。以其难得,便生退心:不如发心,求 声闻果,速断生死,作阿罗汉。
当然,我们也可以认为愚人之所以可笑,在于他 的思维出了问题,“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盐毕竟是调 味品,它必须依托食物才能起作用,只看到盐能使食 物鲜美,就误以为盐是鲜美的,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渴见水 过去有人,痴无智慧,极渴须水,见热时 焰,谓为是水,即便逐走,至新头河。既至河 所,对视不饮。傍人语言:“汝患渴逐水,今 至水所,何故不饮?”愚人答言:“若可饮尽, 我当饮之。此水极多,俱不可尽,是故不饮。” 尔时众人闻其此语,皆大嗤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