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微生物的代谢讲解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 微生物的代谢 (Microbial metabolism)
什么是代谢?
细胞内发生的各种化学反应的总称,包括 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
两者的关系:
分解代谢酶系
复杂分子
简单分子+ ATP + [H]
合成代谢酶系
能量代谢是代谢中的核心问题
生物体的通用能源—ATP
第一节 微生物的能量代谢
能量代谢的实质:追踪微生物利用的最初 能源转换成通用能源 — ATP的过程;
Baidu Nhomakorabea
两种光合作用比较
比较项目 非循环光合磷酸化 循环光合磷酸化
生物体 植物、藻类、蓝细菌
光合细菌
叶绿素类型
叶绿素
菌绿素
PSI
有
有
PSII
有
无
与氧的关系
好氧
厌氧
氧的产生
有
无
还原力[H]
来自水的光解
来自H2S等无机氢 供体
嗜盐菌紫膜的光合作用
嗜盐菌是一类在高盐环境中生长的古生菌;
无叶绿素或菌绿素参与; 在无氧条件下,利用光能通过紫膜上视黄醛辅基构象
1. EMP途径 C6H12O6
2丙酮酸 2ATP 2NADH2
特点
1)是大多数生物所共有的基本代谢途径; 2)有氧和无氧条件下都能进行;
有氧条件下,该途径与TCA途径连接; 无氧条件下,丙酮酸被还原形成乳酸等发酵
产物; 3)该途径是糖代谢和脂类代谢的连接点;
如磷酸二羟丙酮可还原成甘油进入脂类代谢
(二)递氢
呼吸链(电子传递链)
是指位于膜上(原核生物在细胞膜内膜, 真核微生物在线粒体内膜),由一系列氧 化还原势呈梯度差(按照电子亲和力递增 顺序排列)的电子传递体组成(递氢体和 电子传递体);
原核和真核生物的电子传递链组成不同, 但功能相似;
典型的电子传递链的主要组分及排列顺序:
1. 生物氧化的含义
生物氧化是指发生在活细胞内的一系列产 能性氧化反应的总称。
燃烧:
生物体外的氧化
有机物生物氧化与燃烧的比较
比较项目 反应终产物 步骤 反应过程 催化剂
燃烧 二氧化碳、水 一步式快速反应
激烈 无
生物氧化 二氧化碳、水 多步式梯级反应
温和 酶
产能方式 突然释放(热、光) 逐步释放(ATP)
提出; 1978年获得诺贝尔奖
化学渗透假说
电子传递过程中导致膜内外出现质子浓度差, 在H+浓度梯度的驱动下,通过ATP酶 “孔道” 返回到膜内时,驱动 ATP 合成。
ATP 合酶的结构
头部F1: 由5种多肽α3β3γδε 组成水溶性球蛋白,每 个β亚基具有一个ATP合 成的催化位点;
是一类在无氧条件下进行的、产能效率较 低的特殊呼吸;
其特点是底物按常规途径脱氢后,经部分 呼吸链递氢,最终由氧化态的无机物(少数 为有机氧化物)受氢,并完成产能反应;
无氧呼吸的类型
3. 发酵
指在无氧的条件下,底物脱氢后所产生的还 原力[H],不经过呼吸链传递,而直接交给某 一内源性中间代谢产物接受,以实现底物水 平磷酸化产能的一类生物氧化反应;
硝化细菌产ATP和还原力[H]
-ATP NADH2 FP
-ATP
+ATP
1/2O
Cyt.b Cyt.c Cyt.a1 Cyt.aa3
H2O
2H++2e-
NO2-
2H++2e-
NO3-
NH3+O2
H2O • NO2-
为什么化能自养微生物的产能效率、 生长速率和细胞产率都很低?
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的比较
呼吸、无氧呼吸和发酵的示意图
二、化能自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和产能
包括脱氢、递氢和受氢三个阶段; 氢供体是还原性的无机底物(NH4+、NO2-、
H2S、S、H2、Fe2+ 等); 绝大多数化能自养微生物是好氧菌—如硝化
杆菌属;
无机底物的氧化直接与呼吸链发生联系; 呼吸链的组分多样化; 产能效率低;
中,如产乙酸菌、硫酸盐还原菌和产甲烷菌等;
复合物Ⅲ催化电子从CoQ传递到Cytc,每次循环只 转移一个电子,同时协调1个质子跨膜转运;
复合物Ⅳ催化电子从Cytc转移到O2,使O2还原成 H2O,每转移一对电子,在基质侧消耗2个质子,同 时转移2个质子至膜间隙。
ATP产生的机制
现在普遍接受的观点——化学渗透学说 该学说是英国学者P.Mitchell 于1961年
2.通过HMP途径进行的发酵 异型发酵(乳酸) • 凡葡萄糖经发酵后产生两种以上代谢产 物的发酵;
发酵类型
3.通过ED途径进行的发酵 细菌酒精发酵
4.由氨基酸发酵产能—Stickland反应 少数厌氧梭菌以一种氨基酸作氢供体, 而以另一种氨基酸作氢受体而实现生物 氧化产能的独特发酵类型。
细菌酒精发酵和酵母菌酒精发酵比较
细菌酒精优点
代谢速率高 产物转化率高 代谢副产物少 发酵温度较高 不必定期供氧
细菌酒精缺点
pH为5,容易染杂菌,而酵母菌为3; 对乙醇的耐受力7%,酵母菌为8 - 10%
EMP、HMP与ED途径在微生物中分布
菌名
EMP
大肠杆菌
72
提供生物合成所用碳架的重要来源; 与微生物大量发酵产物的生产密切相关
(如柠檬酸、苹果酸、谷氨酸等);
2×1分子FADH2 2×3分子NADH2 2×1个GTP
20 ATP
TCA循环在微生物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中的枢纽地位
四种脱氢途径的比较
EMP途径:
许多微生物都利用该途径对糖类进行分解代谢。1 分子葡萄糖经10步反应产生2分子丙酮酸、2分子 NADH2和2个ATP。有氧和无氧条件下都能进行;
硝化细菌 化能自养微生物
反硝化细菌 化能异养微生物
好氧微生物
兼性厌氧微生物
有氧条件下利用氨或亚硝 酸盐作氢供体,形成亚硝 酸或硝酸
在自然界的物质合成过程 中起重要作用
无氧条件下利用硝酸盐作氢 受体,将其还原成 NO N2
在自然界的氮素循环中发挥 作用
三、光能营养型生物的生物氧化
产氧 真核生物:藻类、绿色植物
非循环光合磷酸化
是各种绿色植物、藻类和蓝细菌所共有的产能方式; 电子的传递途径是非循环式的; 在有氧条件下进行,能产生氧气; 有两个光合系统;
PSI:含叶绿素a,吸收光波P700,有利于红光吸收 PSⅡ:含叶绿素b,吸收光波P680,有利于蓝光吸收 反应中可同时产ATP、还原力[H]和氧气; 具体反应途径:P124
NAD(P) H2[FADH2]→复合体I [复合体II ]→ COQ →复合体Ⅲ → Cyt.c →复合体Ⅳ → O2
复合体I
复合体II
Cyt c
复合体III
复合体Ⅳ
复合物Ⅰ催化两个电子从NADH转移到CoQ,电子 在传递时,伴随着4个质子从膜内移至膜间隙;
复合物Ⅱ只催化电子从琥珀酸转移到CoQ,不涉及 质子的转移;
该途径反应步骤简单,通过四步反应即可获得2分子 的丙酮酸;
产能效率低,1分子的葡萄糖仅产1个ATP;
反应中有一个特征性酶—KDPG醛缩酶;
可与EMP、HMP和TCA循环等代谢途径相连接;
具有ED途径的微生物
Pseudomonas saccharophila (嗜糖假单胞菌) Ps. Aeruginosa (铜绿假单胞菌) Ps. Fluorescens (荧光假单胞菌) Ps. Lindneri (林氏假单胞菌) Zymomonas Mobilis (运动发酵单胞菌) Alcalligenes. eutrophus (真养产碱菌)
能量利用率
低
高
生物氧化的过程
(一)脱氢 (二)递氢
(三)受氢
(一)脱氢
葡萄糖的四条脱氢途径
EMP途径 (糖酵解途径或己糖二磷酸途径) HMP途径 (己糖一磷酸途径、戊糖磷酸途径) ED途径 (2-酮-3-脱氧-6-磷酸葡萄糖酸途径) TCA循环 (三羧酸循环、Krebs循环或柠檬酸循环)
的改变,逐出质子,形成质子动势; 细胞膜上有红色和紫色两个组分(各占50%);
红膜:在有氧条件下进行氧化磷酸化产能; • 主要成分为类胡萝卜素、细胞色素和黄素蛋白等
紫膜:环境中氧气浓度很低时,利用紫膜
的光能介导合成能量; • 主要成分为细菌视紫红质和类脂; • 细菌视紫红质的功能与叶绿素相似,能吸
3. ED途径(2-酮-3-脱氧-6-磷酸葡萄糖酸途径)
由Enter和Doudoroff在嗜糖假单胞菌中发现;
途径:葡萄糖 → 6磷酸葡萄糖 → 6 磷酸葡萄糖酸 → KDPG → 3磷酸甘油醛 + 丙酮酸
C6H12O6
2丙酮酸
1ATP
NADH2 NADPH2
ED途径特点
是少数缺乏完整EMP途径微生物所具有的一种替代途 径,如假单胞菌、运动发酵单胞菌等;
2. HMP途径
1)是一条葡萄糖不经EMP途径和TCA循环而 彻底氧化产能、产还原力[H]和许多中间代谢 产物的途径;
2)进行一次周转需要6分子的葡萄糖同时参与, 但实际只消耗1分子的葡萄糖;
3) 1分子的葡萄糖能产生12分子的NADPH2 (参与许多物质的合成);
4)反应中有C3-C7各种糖,用于合成核苷酸、 多种氨基酸、辅酶和乳酸等。
微生物可利用的最初能源?
光 能:日光 化学能:有机物和无机物
微生物的营养类型
化能自养微生物 化能异养微生物 光能自养微生物 光能异养微生物
一、化能异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和产能
1. 生物氧化的含义 2. 生物氧化的过程
脱氢、递氢、受氢
3.生物氧化的结果
产ATP、还原力[H]和小分子代谢产物
收光能,并在光量子的驱动下起着质子泵 的作用; 是最简单的光合磷酸化反应。
第三节 微生物独特合成代谢途径
自氧微生物的CO2固定途径
Calvin循环 厌氧乙酰-CoA途径 逆向TCA循环 羟基丙酸途径
Calvin循环:化能自养生物和光能自养生物固定
CO2的主要途径;
厌氧乙酰-CoA途径:主要存在于一些化能自养菌
根据氢受体性质的不同,可把生物氧化分为:
呼吸(有氧呼吸) 无氧呼吸 发酵
1.呼吸(有氧呼吸)
是一种最重要的生物氧化或产能方式; 递氢和受氢在有氧条件下进行,是一种高效
产能方式; 其特点是底物按常规方式脱氢后,经完整的
呼吸链传递,最终被外源的分子氧接受并释 放能量;
2.无氧呼吸(厌氧呼吸)
光能营养型生物
原核生物:蓝细菌 非循环光合磷酸化
不产氧 真细菌:光合细菌 循环光合磷酸化 古生菌:嗜盐菌 紫膜光合作用
循环光合磷酸化
存在于光合细菌中的原始光合作用机制; 在光能驱动下,电子从菌绿素分子逐出,通过
循环式的电子传递途径产生ATP; 在厌氧条件下进行,不产氧; 产ATP和还原力[H]分别进行; 能以有毒的H2S作为氢供体 — 污水净化; 具体反应途径:P122
基部F0 : 由3种多肽a1b2cn 组成疏 水蛋白复合体嵌入内膜 ,形成跨膜质子通道;
三个β亚基的不同构象
O开放型; L疏松型; T紧密结合型 当质子从 FO 流至膜的F1时,γ和ε亚基在质子流的 推动下旋转,调节β亚基的构象发生 变化,释放 ATP。
(三)受氢
经多种途径脱氢和递氢后,最终与氢受体结合 并释放其中的能量;
HMP途径:
可与EMP途径或ED途径同时存在,有氧和无氧条 件下均可进行。该途径的主要作用是生物合成;
四种脱氢途径的比较
ED途径:
少数微生物(某些细菌)以该途径替代EMP途 径。 1分子葡萄糖经4步反应产生2分子丙酮酸、 2分子NADH2和1个ATP;
TCA循环:
有氧条件下,丙酮酸经该途径进一步代谢产能 或用于合成。
枯草杆菌
74
真养产碱菌
运动发酵单胞菌
嗜糖假单胞菌
铜绿假单胞菌
酿酒酵母
88
产朊假丝酵母 66~81
灰色链霉菌
97
产黄青霉
77
HMP ED
28
26
100
100
100
29
71
12
19~34
3
23
4. TCA循环
TCA循环由10步酶促反应组成; 产能效率极高,是产生ATP的主要场所; 在微生物代谢中占有枢纽的地位;
能进行发酵的微生物是专性厌氧菌或兼性厌 氧菌;
其产能都是通过底物水平磷酸化反应,产能 效率低;
能形成高能磷酸键的产物:
1,3-二磷酸甘油酸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乙酰磷酸 琥珀酰-CoA
发酵类型
1.通过EMP途径进行的发酵 同型发酵(酒精、乳酸) • 凡葡萄糖经发酵后只产生一种代谢产物 的发酵;
什么是代谢?
细胞内发生的各种化学反应的总称,包括 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
两者的关系:
分解代谢酶系
复杂分子
简单分子+ ATP + [H]
合成代谢酶系
能量代谢是代谢中的核心问题
生物体的通用能源—ATP
第一节 微生物的能量代谢
能量代谢的实质:追踪微生物利用的最初 能源转换成通用能源 — ATP的过程;
Baidu Nhomakorabea
两种光合作用比较
比较项目 非循环光合磷酸化 循环光合磷酸化
生物体 植物、藻类、蓝细菌
光合细菌
叶绿素类型
叶绿素
菌绿素
PSI
有
有
PSII
有
无
与氧的关系
好氧
厌氧
氧的产生
有
无
还原力[H]
来自水的光解
来自H2S等无机氢 供体
嗜盐菌紫膜的光合作用
嗜盐菌是一类在高盐环境中生长的古生菌;
无叶绿素或菌绿素参与; 在无氧条件下,利用光能通过紫膜上视黄醛辅基构象
1. EMP途径 C6H12O6
2丙酮酸 2ATP 2NADH2
特点
1)是大多数生物所共有的基本代谢途径; 2)有氧和无氧条件下都能进行;
有氧条件下,该途径与TCA途径连接; 无氧条件下,丙酮酸被还原形成乳酸等发酵
产物; 3)该途径是糖代谢和脂类代谢的连接点;
如磷酸二羟丙酮可还原成甘油进入脂类代谢
(二)递氢
呼吸链(电子传递链)
是指位于膜上(原核生物在细胞膜内膜, 真核微生物在线粒体内膜),由一系列氧 化还原势呈梯度差(按照电子亲和力递增 顺序排列)的电子传递体组成(递氢体和 电子传递体);
原核和真核生物的电子传递链组成不同, 但功能相似;
典型的电子传递链的主要组分及排列顺序:
1. 生物氧化的含义
生物氧化是指发生在活细胞内的一系列产 能性氧化反应的总称。
燃烧:
生物体外的氧化
有机物生物氧化与燃烧的比较
比较项目 反应终产物 步骤 反应过程 催化剂
燃烧 二氧化碳、水 一步式快速反应
激烈 无
生物氧化 二氧化碳、水 多步式梯级反应
温和 酶
产能方式 突然释放(热、光) 逐步释放(ATP)
提出; 1978年获得诺贝尔奖
化学渗透假说
电子传递过程中导致膜内外出现质子浓度差, 在H+浓度梯度的驱动下,通过ATP酶 “孔道” 返回到膜内时,驱动 ATP 合成。
ATP 合酶的结构
头部F1: 由5种多肽α3β3γδε 组成水溶性球蛋白,每 个β亚基具有一个ATP合 成的催化位点;
是一类在无氧条件下进行的、产能效率较 低的特殊呼吸;
其特点是底物按常规途径脱氢后,经部分 呼吸链递氢,最终由氧化态的无机物(少数 为有机氧化物)受氢,并完成产能反应;
无氧呼吸的类型
3. 发酵
指在无氧的条件下,底物脱氢后所产生的还 原力[H],不经过呼吸链传递,而直接交给某 一内源性中间代谢产物接受,以实现底物水 平磷酸化产能的一类生物氧化反应;
硝化细菌产ATP和还原力[H]
-ATP NADH2 FP
-ATP
+ATP
1/2O
Cyt.b Cyt.c Cyt.a1 Cyt.aa3
H2O
2H++2e-
NO2-
2H++2e-
NO3-
NH3+O2
H2O • NO2-
为什么化能自养微生物的产能效率、 生长速率和细胞产率都很低?
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的比较
呼吸、无氧呼吸和发酵的示意图
二、化能自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和产能
包括脱氢、递氢和受氢三个阶段; 氢供体是还原性的无机底物(NH4+、NO2-、
H2S、S、H2、Fe2+ 等); 绝大多数化能自养微生物是好氧菌—如硝化
杆菌属;
无机底物的氧化直接与呼吸链发生联系; 呼吸链的组分多样化; 产能效率低;
中,如产乙酸菌、硫酸盐还原菌和产甲烷菌等;
复合物Ⅲ催化电子从CoQ传递到Cytc,每次循环只 转移一个电子,同时协调1个质子跨膜转运;
复合物Ⅳ催化电子从Cytc转移到O2,使O2还原成 H2O,每转移一对电子,在基质侧消耗2个质子,同 时转移2个质子至膜间隙。
ATP产生的机制
现在普遍接受的观点——化学渗透学说 该学说是英国学者P.Mitchell 于1961年
2.通过HMP途径进行的发酵 异型发酵(乳酸) • 凡葡萄糖经发酵后产生两种以上代谢产 物的发酵;
发酵类型
3.通过ED途径进行的发酵 细菌酒精发酵
4.由氨基酸发酵产能—Stickland反应 少数厌氧梭菌以一种氨基酸作氢供体, 而以另一种氨基酸作氢受体而实现生物 氧化产能的独特发酵类型。
细菌酒精发酵和酵母菌酒精发酵比较
细菌酒精优点
代谢速率高 产物转化率高 代谢副产物少 发酵温度较高 不必定期供氧
细菌酒精缺点
pH为5,容易染杂菌,而酵母菌为3; 对乙醇的耐受力7%,酵母菌为8 - 10%
EMP、HMP与ED途径在微生物中分布
菌名
EMP
大肠杆菌
72
提供生物合成所用碳架的重要来源; 与微生物大量发酵产物的生产密切相关
(如柠檬酸、苹果酸、谷氨酸等);
2×1分子FADH2 2×3分子NADH2 2×1个GTP
20 ATP
TCA循环在微生物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中的枢纽地位
四种脱氢途径的比较
EMP途径:
许多微生物都利用该途径对糖类进行分解代谢。1 分子葡萄糖经10步反应产生2分子丙酮酸、2分子 NADH2和2个ATP。有氧和无氧条件下都能进行;
硝化细菌 化能自养微生物
反硝化细菌 化能异养微生物
好氧微生物
兼性厌氧微生物
有氧条件下利用氨或亚硝 酸盐作氢供体,形成亚硝 酸或硝酸
在自然界的物质合成过程 中起重要作用
无氧条件下利用硝酸盐作氢 受体,将其还原成 NO N2
在自然界的氮素循环中发挥 作用
三、光能营养型生物的生物氧化
产氧 真核生物:藻类、绿色植物
非循环光合磷酸化
是各种绿色植物、藻类和蓝细菌所共有的产能方式; 电子的传递途径是非循环式的; 在有氧条件下进行,能产生氧气; 有两个光合系统;
PSI:含叶绿素a,吸收光波P700,有利于红光吸收 PSⅡ:含叶绿素b,吸收光波P680,有利于蓝光吸收 反应中可同时产ATP、还原力[H]和氧气; 具体反应途径:P124
NAD(P) H2[FADH2]→复合体I [复合体II ]→ COQ →复合体Ⅲ → Cyt.c →复合体Ⅳ → O2
复合体I
复合体II
Cyt c
复合体III
复合体Ⅳ
复合物Ⅰ催化两个电子从NADH转移到CoQ,电子 在传递时,伴随着4个质子从膜内移至膜间隙;
复合物Ⅱ只催化电子从琥珀酸转移到CoQ,不涉及 质子的转移;
该途径反应步骤简单,通过四步反应即可获得2分子 的丙酮酸;
产能效率低,1分子的葡萄糖仅产1个ATP;
反应中有一个特征性酶—KDPG醛缩酶;
可与EMP、HMP和TCA循环等代谢途径相连接;
具有ED途径的微生物
Pseudomonas saccharophila (嗜糖假单胞菌) Ps. Aeruginosa (铜绿假单胞菌) Ps. Fluorescens (荧光假单胞菌) Ps. Lindneri (林氏假单胞菌) Zymomonas Mobilis (运动发酵单胞菌) Alcalligenes. eutrophus (真养产碱菌)
能量利用率
低
高
生物氧化的过程
(一)脱氢 (二)递氢
(三)受氢
(一)脱氢
葡萄糖的四条脱氢途径
EMP途径 (糖酵解途径或己糖二磷酸途径) HMP途径 (己糖一磷酸途径、戊糖磷酸途径) ED途径 (2-酮-3-脱氧-6-磷酸葡萄糖酸途径) TCA循环 (三羧酸循环、Krebs循环或柠檬酸循环)
的改变,逐出质子,形成质子动势; 细胞膜上有红色和紫色两个组分(各占50%);
红膜:在有氧条件下进行氧化磷酸化产能; • 主要成分为类胡萝卜素、细胞色素和黄素蛋白等
紫膜:环境中氧气浓度很低时,利用紫膜
的光能介导合成能量; • 主要成分为细菌视紫红质和类脂; • 细菌视紫红质的功能与叶绿素相似,能吸
3. ED途径(2-酮-3-脱氧-6-磷酸葡萄糖酸途径)
由Enter和Doudoroff在嗜糖假单胞菌中发现;
途径:葡萄糖 → 6磷酸葡萄糖 → 6 磷酸葡萄糖酸 → KDPG → 3磷酸甘油醛 + 丙酮酸
C6H12O6
2丙酮酸
1ATP
NADH2 NADPH2
ED途径特点
是少数缺乏完整EMP途径微生物所具有的一种替代途 径,如假单胞菌、运动发酵单胞菌等;
2. HMP途径
1)是一条葡萄糖不经EMP途径和TCA循环而 彻底氧化产能、产还原力[H]和许多中间代谢 产物的途径;
2)进行一次周转需要6分子的葡萄糖同时参与, 但实际只消耗1分子的葡萄糖;
3) 1分子的葡萄糖能产生12分子的NADPH2 (参与许多物质的合成);
4)反应中有C3-C7各种糖,用于合成核苷酸、 多种氨基酸、辅酶和乳酸等。
微生物可利用的最初能源?
光 能:日光 化学能:有机物和无机物
微生物的营养类型
化能自养微生物 化能异养微生物 光能自养微生物 光能异养微生物
一、化能异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和产能
1. 生物氧化的含义 2. 生物氧化的过程
脱氢、递氢、受氢
3.生物氧化的结果
产ATP、还原力[H]和小分子代谢产物
收光能,并在光量子的驱动下起着质子泵 的作用; 是最简单的光合磷酸化反应。
第三节 微生物独特合成代谢途径
自氧微生物的CO2固定途径
Calvin循环 厌氧乙酰-CoA途径 逆向TCA循环 羟基丙酸途径
Calvin循环:化能自养生物和光能自养生物固定
CO2的主要途径;
厌氧乙酰-CoA途径:主要存在于一些化能自养菌
根据氢受体性质的不同,可把生物氧化分为:
呼吸(有氧呼吸) 无氧呼吸 发酵
1.呼吸(有氧呼吸)
是一种最重要的生物氧化或产能方式; 递氢和受氢在有氧条件下进行,是一种高效
产能方式; 其特点是底物按常规方式脱氢后,经完整的
呼吸链传递,最终被外源的分子氧接受并释 放能量;
2.无氧呼吸(厌氧呼吸)
光能营养型生物
原核生物:蓝细菌 非循环光合磷酸化
不产氧 真细菌:光合细菌 循环光合磷酸化 古生菌:嗜盐菌 紫膜光合作用
循环光合磷酸化
存在于光合细菌中的原始光合作用机制; 在光能驱动下,电子从菌绿素分子逐出,通过
循环式的电子传递途径产生ATP; 在厌氧条件下进行,不产氧; 产ATP和还原力[H]分别进行; 能以有毒的H2S作为氢供体 — 污水净化; 具体反应途径:P122
基部F0 : 由3种多肽a1b2cn 组成疏 水蛋白复合体嵌入内膜 ,形成跨膜质子通道;
三个β亚基的不同构象
O开放型; L疏松型; T紧密结合型 当质子从 FO 流至膜的F1时,γ和ε亚基在质子流的 推动下旋转,调节β亚基的构象发生 变化,释放 ATP。
(三)受氢
经多种途径脱氢和递氢后,最终与氢受体结合 并释放其中的能量;
HMP途径:
可与EMP途径或ED途径同时存在,有氧和无氧条 件下均可进行。该途径的主要作用是生物合成;
四种脱氢途径的比较
ED途径:
少数微生物(某些细菌)以该途径替代EMP途 径。 1分子葡萄糖经4步反应产生2分子丙酮酸、 2分子NADH2和1个ATP;
TCA循环:
有氧条件下,丙酮酸经该途径进一步代谢产能 或用于合成。
枯草杆菌
74
真养产碱菌
运动发酵单胞菌
嗜糖假单胞菌
铜绿假单胞菌
酿酒酵母
88
产朊假丝酵母 66~81
灰色链霉菌
97
产黄青霉
77
HMP ED
28
26
100
100
100
29
71
12
19~34
3
23
4. TCA循环
TCA循环由10步酶促反应组成; 产能效率极高,是产生ATP的主要场所; 在微生物代谢中占有枢纽的地位;
能进行发酵的微生物是专性厌氧菌或兼性厌 氧菌;
其产能都是通过底物水平磷酸化反应,产能 效率低;
能形成高能磷酸键的产物:
1,3-二磷酸甘油酸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乙酰磷酸 琥珀酰-CoA
发酵类型
1.通过EMP途径进行的发酵 同型发酵(酒精、乳酸) • 凡葡萄糖经发酵后只产生一种代谢产物 的发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