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架语义学对英汉幽默的解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框架语义学对英汉幽默的解读
幽默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是一种智慧的体现。

对幽默的鉴赏主要取决于对语言的反应能力。

框架语义学作为认知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幽默有着恰当的解释力。

本文以英汉幽默为例,把能够获取幽默效果的手段分为“双关、突降、急智”三种,根据框架语义学的框架转换、原型理论和视角等解读这三种手段所达成的幽默效果。

标签:框架语义学框架转换原型视角幽默解读
一、引言
幽默是什么?根据维基百科,幽默是“使人感到好笑、高兴、滑稽的行为或语言,相当于风趣”。

然而,幽默比笑更有深度,其产生的效果远胜于咧嘴一笑。

幽默的载体多种多样,卡通画、喜剧、笑话、小品、相声等等均是产生幽默的载体。

对幽默的研究涉及心理学、哲学、美学、语言学等诸领域。

仅从语言学内部来看,各个研究者的切入视角就各不相同。

国内学者如吴术燕(2011)从关联理论的角度分析相声幽默语言,袁琴芬(2011)从多模态——听觉印象研究了幽默的交际效果。

国外学者如Zajdman(1995)研究了幽默言语的策略,Boxer,D.和 F.Cortes—Conde(1997)研究了幽默言语行为的参与者角色等。

虽然这些研究帮助我们从各个方面更好地理解了幽默,却没有全面剖析幽默言语效果得以实现的心理过程,即受众理解幽默时的心理过程。

王文斌(2004)指出,“受众在幽默言语的幽默实现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幽默言语的成功与否有赖于受众的成功解读”。

鉴于此,本文拟以英汉语言幽默为例,区分了达成幽默效果的“双关、突降、急智”等三种手段,根据框架语义学的框架转换、原型理论和视角等理论解读这三种手段所达成的幽默效果。

二、框架语义学
框架语义学是认知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Fillmore(1982:373)把其中的“框架”界定为“由概念组成的系统,系统中的概念相互连通,理解其中任何一个就必须以理解整个系统结构为前提”。

框架还是“具体统一的知识构架,或经验的整体图式化”(Fillmore,1985:223)或“认知结构”(Fillmore and Atkins,1992:75)。

框架与语言理解是密不可分的。

了解一种语言就意味着要“了解和识别大量的框架,以及了解哪些语言选择与它们相关联”(Fillmore,1976:25)。

换言之,把握某种语言中的任何一个概念,必须首先了解它所处的框架。

人类处于一种不断认识的过程,已有的知识结构有助于新知识的获取,随之又会丰富现有的知识结构,同时相应地增强认知能力。

框架语义学中的原型(prototype)是定义和理解词语的意义所依靠的框架或背景,是我们周围文化中相当大的一部分(Fillmore,1982:379)。

比如“orphan”指失去父母的孩子,在典型的背景世界中,孩子依靠父母的关心与指导。

“orphan”本身是没有年龄规定的,但事实上到一定年龄后失去父母的人并不会被认定为“孤儿”。

二十岁之后的人通常能自己照顾自己,过了从家里获得指导的年龄,因此这类人不太适合用于“orphan”这一概念。

这说明理解一个词的意义取决于其原型概念。

虽然理解涉及到原型,但不同的人在不同时期所强调的重点并不一致,其所视的范围亦不同,这就是框架语义学中的视角(perspective)所起的作用。

视角
就是人们观察事物的角度或立场。

任何一个事物或事件都是多维的,人们认识事物或事件不可能达到全方位的效果,只能从某一个特定的维度去解读。

视角对语义结构具有重要意义,观察事物的角度会影响观察结果,也会影响语言表达。

(赵艳芳,2001:138)
在实际语言应用中,框架会随着话语的展开而相应地发生变化,这就是所谓的框架转换。

幽默通常运用框架转换以达到目的,也就是说,最初从一个角度描述一件事,然后突然用一个词或词组转向,从另一个角度来描述,这就涉及到认知框架的转换。

转换有两种方式:一是转换到新信息激活的认知框架中;二是将新旧信息整合确立新的认知框架。

(李勇忠,2004:26)
三、幽默的框架语义分析
幽默是一门智慧的艺术,包含多种类型,可分为语言幽默和情景幽默两种,本研究主要探讨语言幽默。

实现幽默的手段有很多种,师静(2000)从语音、词法、句法等方面对由于歧义现象产生的幽默进行了分析,指出歧义是使幽默产生的常见手段。

李军华(1996)指出幽默是通过讽刺、双关、夸张等手法喜剧性地表达思想、说明道理的途径。

本研究把实现幽默效果的手段分为“双关、突降、急智”三种。

(一)双关
双关是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

(1)A:Why are parliamentary reports called “Blue Books”?(为什么议会报告称为“蓝皮书”?)
B:Because they are never red.(因为它们永远不是红的。


——张伯香《英语幽默赏析》
例(1)是语音双关引起的英语幽默。

提问者正正经经地想知道为什么“议会报告被称为蓝皮书”,其表述唤醒受众头脑中有关议会报告的框架,涉及官方文件、蓝色封面等相关概念。

文中的听者绝妙地处理了问题的答案,用了两个不同的框架回答了这个问题。

听者仅仅利用色彩框架来回答这个问题,把议会报告叫做“蓝皮书”的原因归咎于其封面不是“红”的,回避了对问题内容的本质的要求。

如果受众把听者的解释置于情景框架中,则这个回答把议会报告视为“沮丧的书”(Blue Books),因为从来没有人去“读”(read),从来没有人去搭理它们,所以它们感到忧郁沮丧。

此时“red”与“read”的过去分词同音。

由此可见,“blue”可以分别理解为颜色概念和情感概念,因此受众产生了对“red”两种不同框架意义理解。

(2)周末早上,我丈夫还在睡懒觉,他的好友毕克先生就上门拜访了。

我急忙对两岁的儿子说:“快,去叫爸爸!”儿子迟疑地望着我,犹豫了一会儿,然后走到毕克先生面前,怯生生地小声喊道:“爸爸……”
——富强《非常幽默》
例(2)是词汇双关引起的汉语幽默。

受众可以体会到例(2)的幽默是由于妈妈和儿子对“叫”这个词的意义理解不同而造成的。

“叫”是个多义词,在框架语义学中可以看作是“一个词适合两个不同的框架”或“同一”词项的可替换性框架造成的多义性(Fillmore,1982:386)。

也就是说,妈妈和儿子所理解的“叫”的框架各自不同。

妈妈理解的关于“叫”的意思是“招唤”“找来”义,而儿子理解成了“称呼”的意思。

妈妈见到家里来了客人,想让儿子把爸爸找过来,因为毕克先生是丈夫的好友,一般情况他来都是有事找孩子的爸爸商量,于是她所运用的“叫”
字是在“招唤”的框架里。

而孩子并没考虑过这层关系,他只在乎当时所处的情境,于是很自然地就把“叫”字与“称呼”的框架连接起来,导致两者理解的“叫”的宾语也不一样。

这则幽默笑话的笑点就在于“叫”这个词既适合“招唤”框架又适合“称呼”框架,两种框架都能够在文中得到合情合理的解释,能够进行转换。

如果受众能够从这两个框架之间的转换理解这则幽默,那么这则幽默的效果就可更好地实现。

(二)突降
突降法是利用内容方面从有重大意义向平淡或荒谬转折而产生幽默的重要手法。

(3)Two men were talking at the office.One was talking to the other about a fight he’d had with his wife.(两个人在办公室聊天。

一个说他和妻子打了一架。

)“In the end,”he said,“I had her begging on her knees.”(他说:“最后,她还是跪下来求我。

”)
“What did she say?”asked the co—worker.(“她怎么求的?”同事问。


“She told me to come out from under the bed.”(“她要我从床底下出来。

”)——张伯香《英语幽默赏析》
例(3)是突降引起的英语幽默。

受众理解例(3)关键点在于理解“beg”这个词。

根据框架语义学对原型(prototype)概念的定义,理解词语意义所依靠的框架或背景知识,是其文化的一部分,它们构成了这种背景的最好范例。

不管在西方国家还是在中国文化中,“beg”的背景信息就是“卑躬屈膝”,或者地位低的对低位高的有所求。

在例(3)中,丈夫打不过妻子,慌忙躲到床底下,妻子只好俯下身喝令丈夫滚出来。

虽然妻子是俯下身来,但这个动作是受丈夫躲到床底下所迫,妻子为了找丈夫不得不做这个动作,并非真正有求于丈夫。

虽然俯身这个动作或多或少地跟定义的原型相匹配,但是在文中这个语境中,受众实在是勾勒不出妻子低身下气跪下来求丈夫的画面。

所以丈夫所说的“beg”并非原型意义,而是丈夫为了在同事面前夸耀自己在家里的地位的“滥用”。

由此可见,背景语境对于理解范畴来说是“很基本的”,不理解背景亦不可能真正理解词语的意义(Fillmore,1982:382)。

这则幽默是作者根据文中“beg”的框架背景知识(“beg”的姿势)与其原型定义不匹配而产生的令人捧腹的幽默效果。

而受众无疑可以从“beg”的原型和现实背景之差理解这则幽默。

(三)急智
急智是在紧急情况下突然想出的应急办法。

运用急智化解困境是人生的一项艺术,急智是一个人文化素质和智力水平的体现。

(4)B市有三家服装店,他们不但同在一条街,而且门户相邻。

这样,任何一家都被其他两家抢去不少生意。

有一天,第一家店的店主为了扩大自己的影响,在门前贴出一张引人注目的告示:“一八八一年开业,专卖上等服装。

”第二天,第三家店的店主也在门前贴出自己的告示:“一八八一年开业,专卖最新服装。

”几天后,中间那家店的店主,在自己的门前贴出一张用粗体字写的告示:“主要入口处。


——李洁《笑话》
例(4)是急智引起的汉语幽默。

这个笑话可以用框架语义学中的视角(perspective)概念来解读。

视角是语义框架中指“说话人看问题的角度”的重要概念(李福印,2011:120)。

第一家店和第三家店店主的视角都是怎样聚焦于服装店的历史和主营方向上为自己的服装店打广告。

然而第二家店的店主并没陷入
与一、三两家店主相同的思路,他脱离了一般店主促销店内产品的视角,利用自己的机智,从建筑结构的视角巧妙地把一、三两家的广告都纳入自己的服装店当中。

从买家的角度,引导买家把三家服装店当作一个整体,而中间这家则是主要入口处。

一般顾客都是从中间这家进去进行购买活动,由此达到自己促销的目的。

受众如果能够随着笑话中店主的视角转换而进行转换,就能较好地理解这则笑话的真谛。

四、结语
幽默在日常交际中至关重要,生活、工作、教学领域都离不开幽默的参与。

本文把能够实现幽默效果的方法分为双关、突降、急智三种,从框架语义学的角度,根据框架转换、原型与视角理论分析了幽默的言语效果和受众理解幽默的心理过程。

由此可见,框架语义学揭示了人们认识世界、理解意义的普遍认知方式,框架语义学之所以能够解读幽默,是因为该理论厘清了人类理解幽默时的思路,把笑点用框架进行连结,为幽默言语的分析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本文是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10YJA74005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Boxer,D.and F.Cortes—Conde.From bonding to biting:
Conversational joking and identity display[J].Journal of Pragmatics,1997,(27):275~294.
[2]Fillmore,C.Frame semantics and the nature of language[A].In:Annals of the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Conference on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Language and Speech[C].New York: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1976.
[3]Fillmore,C.1982.Frame semantics[A].Dirk Geeraerts.
Cognitive Linguistics:Basic Readings[C].Berlin:Mouton de Gruyter,2006:373~400.
[4]Fillmore,C.Frames and the semantics of understanding[J].
Quaderni di Semantica,1985,V ol.6(2):222~254.
[5]Fillmore,C.&B.Atkins.Towards a frame—based lexicon:
The semantics of RISK and its neighbors[A].In A.Lehrer&E.Kittay (eds.).Frames,Fields,and Contrast:New Essays in Semantics and Lexical Organization[C].Hillsdale: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1992,75~102.
[6]Zajdman,A.Humorous face—threatening acts:Humor as
strategy[J].Journal of Pragmatics,1995,(23):325~339.
[7]富强.非常幽默[M].呼和浩特: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3.
[8]李春华,李勇忠.意义连贯的认知框架解读[J].江西理工大学学
报,2011,(4).
[9]李福印.认知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10]李洁.笑话[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2.
[11]李军华.幽默语言[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
[12]李勇忠.框架转换与意义建构[J].外语学刊,2004,(3).
[13]师静.英语幽默中的歧义现象[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
(3).
[14]王文斌.幽默言语解读的在线认知机制阐释[J].宁波大学学报,
2004,(2).
[15]吴术燕.关联理论与相声幽默语言的形成[J].洛阳师范学院学
报,2011,(1).
[16]袁琴芬.从多模态——听觉印象看英语幽默交际效果[J].海外
英语,2011,(4).
[17]张伯香.英语幽默赏析[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
[18]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 (陈鑫敏李天贤浙江宁波宁波大学外语学院3152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